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长城创建于春秋初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比秦始皇的万里长城还要早470多年,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长城巨防。它饱经2000多年的硝烟战火,阅尽人间风雨沧桑,多少年来,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只要听到它的名字就怦然心动。
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筑的军事钜防。它始建于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 ,经齐灵公、齐威王不断增修,至齐宣王时基本完成,后来齐王又加整修,先后历经400余年。齐长城始建于春秋,完成于战国,比秦长城还早了490多年,是迄今发现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源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广里查,古济水河东岩,从大峰山山顶通过,蜿蜒千里,直达青岛市黄岛东于家河查北入海。它横亘于山东省境内,横跨济南市、泰安市、莱芜市、淄博市、临沂市、日照市、潍坊市、青岛市等八市所辖的18个县、市、区,全长1237.8华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
利用地形精心布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齐长城的修建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据考证,它的修建,借鉴了城池防御的手段,具有重要的军事、建筑、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
齐长城城墙的构筑特点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建筑材料就地取材。
平原和矮丘,以土板筑成宽十二三米,高七八米的土城墙。如岭子头处搞“大寨田”挖掉南侧一半;穆陵关土筑城墙就地取材,黄土、黄粘土、沙土、砂砾土都有。不论何种土质,都是加盐水板筑,至今盐渍可见。
山上以石垒砌。有的沿山脊砌成宽5米-7米的双面城墙。更多的城墙不在山脊,而选在山脊阳侧陡坡上开挖少量土方,垒成宽1米-2米的单面石墙,墙阴填土石,形成阳面高六七米,阴侧高仅1米-2米居高临下的态势,易守难攻。用料上有块石、条石、片石、花岗岩、石灰岩、沉积岩等,就地取材。在长清的陡岭子山上发现50米长双层城墙,即在城墙之阳坡又筑外墙,两墙相距2米-3米。三股峪北山还发现有锯齿形城墙。诸城马山至北山一带山坡上的城墙,都用石块砌成格子状,中间填土石,既省料又可防止泥土流失。
因地形,用险制塞。其中以泰山长城和博山长城为代表。齐长城未经过泰山主峰,而是自泰山西北,经泰山之阴迤逦东去,但城墙只修筑到泰山西北的钉头崖,其以东的老鸹尖、摩天岭、高山尖子、牛山口一带的“泰山北岗”,长达15公里没有修筑城墙,而是利用高山险峰代替长城墙,并以泰山主峰为屏障,使步兵车阵无法进攻。
每一关、每一墙,都在诉说着动人故事
位于济南长清的岭子头是长城起点,1958年之前尚存6米-8米高的土城墙,1972年在此建机井,曾挖出二十多具尸骨。1991年10月,长清区人民政府在此立“长城起点”标志碑。
说到齐长城,位于长清境内的大峰山风景区不可不提,这里不仅保有齐长城和阵容宏大的屯兵营,还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地方。齐长城绵延大峰山山顶1500多米,整个长城绵延起伏十分壮观,山上有200多间屯兵营房。这里的长城分两道,城墙内侧有守城马道,马道下依墙建石屋。
锦阳关,又名通齐关,是齐长城上三大重要关隘之一。位于山东省莱芜市上游镇。此段长城尚存较为完整的石砌墙体。关上平台四周筑有垛口,平台上有关帝庙,内彩塑数尊。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抵御“白宛寇”入侵,将锦阳关一带齐长城重新加修,现在关西至大厂村北山一段有756米城墙较完整。
青石关是齐鲁交通必经之处,特别是位于北门外的关沟,经年的摩擦与风雨岁月的侵蚀,已经几乎看不出台阶的样子,位于沟中央深深的车痕,清晰可见。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艾陵之战、赢之战就发生于锦阳关和青石关一带。
齐长城最后一段位于胶南境北,全长55公里,残垣依稀可见。最东端城址高3米,底宽6-7米,直入大海。古老拙朴的长城与瀚浩壮阔的大海相衬托,气势雄壮,动人心魄,今已成为青岛市著名胜景之一,被誉为“少海连墙”。
“文化脊梁”的魅力
星移斗转,时空变换,两千五百年来,这条千里钜防在经历了一场场烽火硝烟,一幕幕诸侯争战、国家兴灭的沧桑变迁之后,重新为现代人所重视。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齐长城,2000年6月份,中国长城学会召集全国的长城专家在济南市长清区召开了齐长城学术研讨会,共商齐长城保护和发展大计。
古老、雄浑、粗犷、博大的齐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伟大气魄和无限创造力的体现,是东夷文化和齐鲁文化凝聚而成的光彩耀目的智慧结晶。它的存在对当今深入研究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建筑、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巍峨壮观的齐长城,穿越于崇山峻岭之间、阡陌沟壑之上,每一关、每一墙都在诉说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它像是齐鲁大地上的“文化脊梁”,散发出独有的文化魅力。
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筑的军事钜防。它始建于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 ,经齐灵公、齐威王不断增修,至齐宣王时基本完成,后来齐王又加整修,先后历经400余年。齐长城始建于春秋,完成于战国,比秦长城还早了490多年,是迄今发现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源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广里查,古济水河东岩,从大峰山山顶通过,蜿蜒千里,直达青岛市黄岛东于家河查北入海。它横亘于山东省境内,横跨济南市、泰安市、莱芜市、淄博市、临沂市、日照市、潍坊市、青岛市等八市所辖的18个县、市、区,全长1237.8华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
利用地形精心布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齐长城的修建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据考证,它的修建,借鉴了城池防御的手段,具有重要的军事、建筑、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
齐长城城墙的构筑特点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建筑材料就地取材。
平原和矮丘,以土板筑成宽十二三米,高七八米的土城墙。如岭子头处搞“大寨田”挖掉南侧一半;穆陵关土筑城墙就地取材,黄土、黄粘土、沙土、砂砾土都有。不论何种土质,都是加盐水板筑,至今盐渍可见。
山上以石垒砌。有的沿山脊砌成宽5米-7米的双面城墙。更多的城墙不在山脊,而选在山脊阳侧陡坡上开挖少量土方,垒成宽1米-2米的单面石墙,墙阴填土石,形成阳面高六七米,阴侧高仅1米-2米居高临下的态势,易守难攻。用料上有块石、条石、片石、花岗岩、石灰岩、沉积岩等,就地取材。在长清的陡岭子山上发现50米长双层城墙,即在城墙之阳坡又筑外墙,两墙相距2米-3米。三股峪北山还发现有锯齿形城墙。诸城马山至北山一带山坡上的城墙,都用石块砌成格子状,中间填土石,既省料又可防止泥土流失。
因地形,用险制塞。其中以泰山长城和博山长城为代表。齐长城未经过泰山主峰,而是自泰山西北,经泰山之阴迤逦东去,但城墙只修筑到泰山西北的钉头崖,其以东的老鸹尖、摩天岭、高山尖子、牛山口一带的“泰山北岗”,长达15公里没有修筑城墙,而是利用高山险峰代替长城墙,并以泰山主峰为屏障,使步兵车阵无法进攻。
每一关、每一墙,都在诉说着动人故事
位于济南长清的岭子头是长城起点,1958年之前尚存6米-8米高的土城墙,1972年在此建机井,曾挖出二十多具尸骨。1991年10月,长清区人民政府在此立“长城起点”标志碑。
说到齐长城,位于长清境内的大峰山风景区不可不提,这里不仅保有齐长城和阵容宏大的屯兵营,还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地方。齐长城绵延大峰山山顶1500多米,整个长城绵延起伏十分壮观,山上有200多间屯兵营房。这里的长城分两道,城墙内侧有守城马道,马道下依墙建石屋。
锦阳关,又名通齐关,是齐长城上三大重要关隘之一。位于山东省莱芜市上游镇。此段长城尚存较为完整的石砌墙体。关上平台四周筑有垛口,平台上有关帝庙,内彩塑数尊。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抵御“白宛寇”入侵,将锦阳关一带齐长城重新加修,现在关西至大厂村北山一段有756米城墙较完整。
青石关是齐鲁交通必经之处,特别是位于北门外的关沟,经年的摩擦与风雨岁月的侵蚀,已经几乎看不出台阶的样子,位于沟中央深深的车痕,清晰可见。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艾陵之战、赢之战就发生于锦阳关和青石关一带。
齐长城最后一段位于胶南境北,全长55公里,残垣依稀可见。最东端城址高3米,底宽6-7米,直入大海。古老拙朴的长城与瀚浩壮阔的大海相衬托,气势雄壮,动人心魄,今已成为青岛市著名胜景之一,被誉为“少海连墙”。
“文化脊梁”的魅力
星移斗转,时空变换,两千五百年来,这条千里钜防在经历了一场场烽火硝烟,一幕幕诸侯争战、国家兴灭的沧桑变迁之后,重新为现代人所重视。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齐长城,2000年6月份,中国长城学会召集全国的长城专家在济南市长清区召开了齐长城学术研讨会,共商齐长城保护和发展大计。
古老、雄浑、粗犷、博大的齐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伟大气魄和无限创造力的体现,是东夷文化和齐鲁文化凝聚而成的光彩耀目的智慧结晶。它的存在对当今深入研究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建筑、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巍峨壮观的齐长城,穿越于崇山峻岭之间、阡陌沟壑之上,每一关、每一墙都在诉说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它像是齐鲁大地上的“文化脊梁”,散发出独有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