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高效 生态”为定位的全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港口建设完成后,大片未开发土地将如何利用引人遐思。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黄三角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黄三角开发定位的要点是“高效生态”。山东省省长助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陈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规划》批复以来,黄三角已经实施了212个重点节能项目,总投资112.4亿元,实现节能量285万吨标准煤。2010年上半年,区内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0%,比全省多下降了3.4个百分点。
“作为我国首个‘高效 生态’的‘国字号’经济区,黄三角无疑正是这一新型发展模式的先行者。”陈光说。
污染赶走,河水回流
作为全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占全省六分之一。
来自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10年末,黄三角地区新增贷款562亿元,增长24%,高于全省5.4个百分点。而曾经,这里因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海岸防护设施不完备,淡水贫乏,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恢复整理的难度较大等,使得该地区曾经并不受资本和企业的青睐。
“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还比较繁重。”陈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任务也很繁重。大规模石油开采和农业综合开发,改变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原始自然面貌,湿地功能退化。地下水超采、海水入侵,区内土壤盐碱化加重。
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一年来黄三角经济区的发展,力求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探索了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在产业项目的选择上,“新建项目必须进入与产业定位相符合的园区。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大的项目,不允许上马建设。重点利用好土地、金融两大调控手段, 对‘两高一资’和达不到工业项目投资强度的项目,土地部门不安排用地计划,金融机构不提供贷款支持。”
“断流34年的刁口河重新恢复过流,是黄河三角洲一年多来发展的有力见证。”陈光说。
陈光表示,为了更好地吸引资金的注入,山东省还与国家开发银行等8家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出台专项政策,实施信贷倾斜。国家发改委已经正式批准开展黄三角产业投资基金筹备工作。财政部也已经将山东省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下达基数性财力补助1.77亿元。
改变“有海无港”的尴尬
在全球的范围看,江河入海口三角洲大多有着海运和内河航运的交通优势,可以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模式而使经济迅速腾飞。在这些三角洲地带往往能形成较大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如莱茵河三角洲的鹿特丹、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新奥尔良、中国的深圳特区以及快速崛起的浦东开发区。
但黄河三角洲却一直面临有海无港的尴尬。
由于黄河水量不足,几乎没有内河运力,而黄河淤积的泥沙也使得东营、滨州难以建设大型港口。不过,随着黄三角开发的深入,黄三角的交通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陈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港口建设方面,东营港投资15亿元的一期扩建工程全面完成,两个5万吨级码头已经开工,两个3万吨级码头投入运营,正式对外轮开放;滨州港累计完成投资20多亿元,正加紧建设两个3万吨级码头;潍坊港已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建成3个万吨级码头;在莱州港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港口重点港区的基础上,东营港、滨州港、潍坊港由一般性港口上升为区域性重要港口。
“尽管黄三角在港口、交通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许多困难。”陈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黄三角地区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仍相对滞后,比如,港口建设规模较小、功能较弱、配套能力不强,缺少疏港铁路及与周边区域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内联外接的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形成,已明显制约了黄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和潜在区位优势的充分发挥。
融入“环渤海”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曾经指出,环渤海地区的辽宁、河北、天津和黄三角地区重型石化项目众多,环保问题单靠某一地区去解决是不够的。可惜的是,环渤海经济圈在环保和经济发展上一直缺乏协同机制。
“这样的状况在黄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正在得到改善。”陈光表示,黄河三角洲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可以使山东更加紧密地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推进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发展。同时,也能进一步密切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山东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拓展两大区域合作空间,进一步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形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正在积极开展与央企和各国驻华使领馆商务合作,积极探索与周边功能区和内陆腹地之间的联动机制,重点推动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等其他区域的对接,加强合作与交流。”陈光说,“这是协调发展的基础。”
800万亩土地资源怎么用
资金与土地是区域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规划》中说,“目前区内拥有未利用地近800万亩,人均未利用地0.81亩,比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高近45%。未利用地集中连片分布,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黄河冲积年均造地1.5万亩,随着沿海风暴潮防护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土地后备资源还将逐步增加。”这些土地如何进行有序利用无疑考验着黄三角的发展。
“我们一直在推进土地管理体制创新的政策措施。”陈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比如,我们因地制宜地完善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标准体系,严格土地使用标准,在黄三角地区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与考核制度,并将评价结果与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的分配相挂钩。我们还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加强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动态监管,防止出现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加大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挖潜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据悉,2月22日,国土资源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创新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共同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及地质找矿合作协议》,部省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山东将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区未利用地优势,积极探索未利用地高效生态利用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在陈光看来,黄三角地区目前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传统农业比重大,工业技术含量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大企业嵌入式特征明显,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
“我们希望国家能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陈光说, “也应该适度调整相关约束性指标。”
陈光表示,黄三角地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已经分别降低20%多。受原有产业发展状况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十二五”期间再降低22%和20%,难度很大。建议国家发改委协调有关部委对有关约束性指标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
“鉴于《规划》提出的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是原则性的,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建议国务院进一步加快推进国家有关部委与山东省政府的战略合作,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体系,更好地解决我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陈光表示。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黄三角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黄三角开发定位的要点是“高效生态”。山东省省长助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陈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规划》批复以来,黄三角已经实施了212个重点节能项目,总投资112.4亿元,实现节能量285万吨标准煤。2010年上半年,区内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0%,比全省多下降了3.4个百分点。
“作为我国首个‘高效 生态’的‘国字号’经济区,黄三角无疑正是这一新型发展模式的先行者。”陈光说。
污染赶走,河水回流
作为全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占全省六分之一。
来自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10年末,黄三角地区新增贷款562亿元,增长24%,高于全省5.4个百分点。而曾经,这里因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海岸防护设施不完备,淡水贫乏,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恢复整理的难度较大等,使得该地区曾经并不受资本和企业的青睐。
“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还比较繁重。”陈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任务也很繁重。大规模石油开采和农业综合开发,改变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原始自然面貌,湿地功能退化。地下水超采、海水入侵,区内土壤盐碱化加重。
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一年来黄三角经济区的发展,力求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探索了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在产业项目的选择上,“新建项目必须进入与产业定位相符合的园区。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大的项目,不允许上马建设。重点利用好土地、金融两大调控手段, 对‘两高一资’和达不到工业项目投资强度的项目,土地部门不安排用地计划,金融机构不提供贷款支持。”
“断流34年的刁口河重新恢复过流,是黄河三角洲一年多来发展的有力见证。”陈光说。
陈光表示,为了更好地吸引资金的注入,山东省还与国家开发银行等8家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出台专项政策,实施信贷倾斜。国家发改委已经正式批准开展黄三角产业投资基金筹备工作。财政部也已经将山东省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下达基数性财力补助1.77亿元。
改变“有海无港”的尴尬
在全球的范围看,江河入海口三角洲大多有着海运和内河航运的交通优势,可以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模式而使经济迅速腾飞。在这些三角洲地带往往能形成较大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如莱茵河三角洲的鹿特丹、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新奥尔良、中国的深圳特区以及快速崛起的浦东开发区。
但黄河三角洲却一直面临有海无港的尴尬。
由于黄河水量不足,几乎没有内河运力,而黄河淤积的泥沙也使得东营、滨州难以建设大型港口。不过,随着黄三角开发的深入,黄三角的交通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陈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港口建设方面,东营港投资15亿元的一期扩建工程全面完成,两个5万吨级码头已经开工,两个3万吨级码头投入运营,正式对外轮开放;滨州港累计完成投资20多亿元,正加紧建设两个3万吨级码头;潍坊港已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建成3个万吨级码头;在莱州港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港口重点港区的基础上,东营港、滨州港、潍坊港由一般性港口上升为区域性重要港口。
“尽管黄三角在港口、交通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许多困难。”陈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黄三角地区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仍相对滞后,比如,港口建设规模较小、功能较弱、配套能力不强,缺少疏港铁路及与周边区域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内联外接的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形成,已明显制约了黄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和潜在区位优势的充分发挥。
融入“环渤海”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曾经指出,环渤海地区的辽宁、河北、天津和黄三角地区重型石化项目众多,环保问题单靠某一地区去解决是不够的。可惜的是,环渤海经济圈在环保和经济发展上一直缺乏协同机制。
“这样的状况在黄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正在得到改善。”陈光表示,黄河三角洲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可以使山东更加紧密地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推进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发展。同时,也能进一步密切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山东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拓展两大区域合作空间,进一步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形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正在积极开展与央企和各国驻华使领馆商务合作,积极探索与周边功能区和内陆腹地之间的联动机制,重点推动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等其他区域的对接,加强合作与交流。”陈光说,“这是协调发展的基础。”
800万亩土地资源怎么用
资金与土地是区域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规划》中说,“目前区内拥有未利用地近800万亩,人均未利用地0.81亩,比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高近45%。未利用地集中连片分布,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黄河冲积年均造地1.5万亩,随着沿海风暴潮防护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土地后备资源还将逐步增加。”这些土地如何进行有序利用无疑考验着黄三角的发展。
“我们一直在推进土地管理体制创新的政策措施。”陈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比如,我们因地制宜地完善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标准体系,严格土地使用标准,在黄三角地区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与考核制度,并将评价结果与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的分配相挂钩。我们还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加强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动态监管,防止出现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加大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挖潜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据悉,2月22日,国土资源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创新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共同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及地质找矿合作协议》,部省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山东将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区未利用地优势,积极探索未利用地高效生态利用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在陈光看来,黄三角地区目前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传统农业比重大,工业技术含量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大企业嵌入式特征明显,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
“我们希望国家能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陈光说, “也应该适度调整相关约束性指标。”
陈光表示,黄三角地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已经分别降低20%多。受原有产业发展状况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十二五”期间再降低22%和20%,难度很大。建议国家发改委协调有关部委对有关约束性指标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
“鉴于《规划》提出的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是原则性的,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建议国务院进一步加快推进国家有关部委与山东省政府的战略合作,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体系,更好地解决我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陈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