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周末参加了一场聚会,自己就像一位冷漠的局外人,面对热闹无法感同身受,面对笑脸无法共情,那些喜怒哀乐全部都近在咫尺却又感觉远在天边……仿佛此时自己是某个剧中人,内心的自己正在透过某个屏幕窥视着眼前的这一切,看起来有点心不在焉。
“XXX,你怎么不吃啊?”
“我在吃啊。”
“XXX,你怎么不说话啊?”
“我在听啊,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哈哈。”
“XXX,你今晚是不是觉得有点尴尬?是不是不开心啦?”
“哈哈,没有啦,我昨晚睡得晚,现在有点困了,我还是开心的。”
……
你被邀请去是一回事,而你去了并能够融入其中,那就是另一回事。
我参加聚会,虽然很好玩,但是,会让我感觉我在很远的地方看着,就好像有一条隐形的线,要想真的参与到这一切中来,而我跨不过那条线。
虽身处人群,却感觉孤独百倍。有人拍拍你的肩膀,试图和你搭讪,一来二去,见你游离在外,也没了继续深交的兴致。
确实挺无奈的。旧朋友其实很多已經渐渐断了联系,你的苦闷欢愉都无法分享或者没有分享的必要,然而聚会还要装作很久不见还是很熟的样子。新朋友还是初次见面,也是你来我往的客套两句,聊的话题也很尴尬,无非就是现在干什么之类的,然后相互笑笑,接着就没有了话题。
聚会应该是一场无比温馨的仪式,美好自然,情谊流淌。原本是加深联络沟通感情,也算是保持社交关系的一种方式。保持人际关系也有助于之后的发展。
真正的朋友在私下小聚一下都十分激动,相互调侃两句,分享最近的生活。甚至不用见面,一通电话聊聊自己近期的大事小情,彼此激励,相互打气。良好的社交能力在于观察别人的需要,关心他人,使他人有安全感,认同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现场演变成了一种形式,甚至沦为一场展览会或汇报演出。见面坐着一味的“尬聊”,听着身边的人相互谈论着与自己不相干的事,脸上挂着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大部分的人明白其中利害关系,都老练,游刃有余。
社交的意义变成了堆满尴尬的剧场,我们各自带着完美的面具,心照不宣地走个过场。只有冷冽的现实向着身心俱疲的我扑面而来:我们好像不太熟。
聚会进行到一半,已经是烟雾缭绕,觥筹交错的场景。我抽身离去,和聚会组织者打了声招呼,准备提前走。面对追问和关心,我一面礼貌回复,一面暗自决定,其实我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社交来联络感情。疏远的人不会因为聚会而改观,我们已经到了可以选择朋友圈的年纪,实在无需因自己的心不在焉而有所动摇,更不必要因为无谓的社交搞得狼狈。
“XXX,你怎么不吃啊?”
“我在吃啊。”
“XXX,你怎么不说话啊?”
“我在听啊,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哈哈。”
“XXX,你今晚是不是觉得有点尴尬?是不是不开心啦?”
“哈哈,没有啦,我昨晚睡得晚,现在有点困了,我还是开心的。”
……
你被邀请去是一回事,而你去了并能够融入其中,那就是另一回事。
我参加聚会,虽然很好玩,但是,会让我感觉我在很远的地方看着,就好像有一条隐形的线,要想真的参与到这一切中来,而我跨不过那条线。
虽身处人群,却感觉孤独百倍。有人拍拍你的肩膀,试图和你搭讪,一来二去,见你游离在外,也没了继续深交的兴致。
确实挺无奈的。旧朋友其实很多已經渐渐断了联系,你的苦闷欢愉都无法分享或者没有分享的必要,然而聚会还要装作很久不见还是很熟的样子。新朋友还是初次见面,也是你来我往的客套两句,聊的话题也很尴尬,无非就是现在干什么之类的,然后相互笑笑,接着就没有了话题。
聚会应该是一场无比温馨的仪式,美好自然,情谊流淌。原本是加深联络沟通感情,也算是保持社交关系的一种方式。保持人际关系也有助于之后的发展。
真正的朋友在私下小聚一下都十分激动,相互调侃两句,分享最近的生活。甚至不用见面,一通电话聊聊自己近期的大事小情,彼此激励,相互打气。良好的社交能力在于观察别人的需要,关心他人,使他人有安全感,认同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现场演变成了一种形式,甚至沦为一场展览会或汇报演出。见面坐着一味的“尬聊”,听着身边的人相互谈论着与自己不相干的事,脸上挂着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大部分的人明白其中利害关系,都老练,游刃有余。
社交的意义变成了堆满尴尬的剧场,我们各自带着完美的面具,心照不宣地走个过场。只有冷冽的现实向着身心俱疲的我扑面而来:我们好像不太熟。
聚会进行到一半,已经是烟雾缭绕,觥筹交错的场景。我抽身离去,和聚会组织者打了声招呼,准备提前走。面对追问和关心,我一面礼貌回复,一面暗自决定,其实我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社交来联络感情。疏远的人不会因为聚会而改观,我们已经到了可以选择朋友圈的年纪,实在无需因自己的心不在焉而有所动摇,更不必要因为无谓的社交搞得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