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需要有创造力的人才。幼儿期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创造力的培养应该从幼儿期开始。幼儿教师应该重视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潜能,尊重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遵循创造力形成的规律,通过丰富幼儿表象材料、激发幼儿创造兴趣、鼓励幼儿实践操作、展示幼儿创造成果以及引导家长配合这一系列策略,科学合理培养幼儿创造力。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创造力;培养策略
一、丰富幼儿表象材料
心里学研究表明,任何创造都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正如心理学家考伯所述:“正是儿童期的幻想引发,才形成以后所有创造性活动。”想象是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以表象又是展开想象的前提。没有表象就没有想象,更没有创造。表象是通过感知后形成并储存在记忆中的形象材料,是关于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象的信息,诸如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气味等。表象信息通过感知获得,而幼儿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感知周围一切事物,这就为幼儿获得丰富的表象材料提供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充分尊重并利用好幼儿这种兴趣,给予幼儿充分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尽情感知。城市幼儿园处于繁华的都市中,现代化的物品琳琅满目;农村幼儿园周边特有的稻草、玉米皮、秸秆、河沙、泥巴、树叶等各种自然资源随处可见。所以,除了引导幼儿感知园内事物,教师还应该更多地把幼儿带到园外进行观察。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感知活动缺乏计划性和策略性,由他们自发地感知所获得的表象材料往往是零散不全面的,而这样的表象材料不利于创造想象的进行。为此,教师应该教会幼儿有计划、有系统的感知。教师可以言语提问来引导幼儿明确感知的重点和任务,也可以引导幼儿运用诸如空间顺序法、时间顺序法、大小顺序法等策略来系统感知事物,获得系统完整的表象信息。
二、鼓励幼儿实践操作
创造力作为一种能力,与任何能力的形成一样,都需要个体经历长期的实践锻炼才能形成。实践操作活动为儿童提供探索各种事物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锻炼幼儿的操作技能。任何新形象在大脑出现后,必须要通过人的实践操作来把它变成现实的作品,或者通过人的实践操作来验证它的合理性。没有人的操作活动,创造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更为重要的是,当幼儿处于特定的实践情境中,还会激发他们临场解决问题的动机和策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所以,幼儿的实践操作,既是为创造做准备,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活动。幼儿期主要运用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解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所以,幼儿操作活动对于培养幼儿创造力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教师要设计能吸引幼儿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趣味性活动,要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创设操作机会和平台,要帮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取得成功和体验成就感,以此鼓励幼儿的实践操作和锻炼。
三、展示幼儿创造成果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认知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对此,教师首先应对幼儿作品应采用幼儿自评、分小组评价、全体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价,让幼儿获得客观、全面和多角度的评价;其次,教师要充分肯定和鼓励幼儿的创造性作品,对其中的不足,尽量用商量的口吻、提出期望的方式给予改进意见。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幼儿从中获得了成就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会逐渐树立创造的信心,发展主动创造的自觉。
四、引导家长配合
家园共育一直都是学前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只有家长与幼儿园共同配合才能够更好的教育幼儿。创造活动可借助的很多经济、快捷的原型如矿泉水瓶、易拉罐、牙膏盒等大多在幼儿家庭里,需要家长的组织和提供。有些家长不理解教师一天到晚都需要幼儿提交这些废旧物品的行为,并不支持和配合。农村幼儿园面临的家长因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不足,更不能理解教师让他们把家中不用的稻草、麦桔杆、玉米皮带到幼儿园的做法,开始对教师产生诸多抱怨。家长的抱怨往往是对教育的不明白,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帮他们弄明白。教师可以先和家长沟通,将教育知识一点一点的渗透给家长,让他们理解“生活就是教材”;其次就是需要家长带的东西应提前几天告知家长,并一项一项言辞恳切地写在通知书上,让家长清楚明了自己的任务并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最后,讲幼儿的创造性成果展示给家长,让家长看到幼儿的进步和自己付出的收获。家长们的抱怨就渐渐减少,开始积极配合幼儿园类似的工作。
五、结语
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创造力的培养应该从幼儿期开始。教师只有充分重视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潜能,尊重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遵循幼儿创造力自身形成的规律,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才能切实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周红梅.幼儿教育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2(26).
[2]刘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J].学周刊,2011(31).
[3]施婷.解放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J].才智,2010(11).
[4]吴春燕.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发展幼儿创造力[J].教育科研论坛,2010(04).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创造力;培养策略
一、丰富幼儿表象材料
心里学研究表明,任何创造都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正如心理学家考伯所述:“正是儿童期的幻想引发,才形成以后所有创造性活动。”想象是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以表象又是展开想象的前提。没有表象就没有想象,更没有创造。表象是通过感知后形成并储存在记忆中的形象材料,是关于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象的信息,诸如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气味等。表象信息通过感知获得,而幼儿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感知周围一切事物,这就为幼儿获得丰富的表象材料提供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充分尊重并利用好幼儿这种兴趣,给予幼儿充分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尽情感知。城市幼儿园处于繁华的都市中,现代化的物品琳琅满目;农村幼儿园周边特有的稻草、玉米皮、秸秆、河沙、泥巴、树叶等各种自然资源随处可见。所以,除了引导幼儿感知园内事物,教师还应该更多地把幼儿带到园外进行观察。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感知活动缺乏计划性和策略性,由他们自发地感知所获得的表象材料往往是零散不全面的,而这样的表象材料不利于创造想象的进行。为此,教师应该教会幼儿有计划、有系统的感知。教师可以言语提问来引导幼儿明确感知的重点和任务,也可以引导幼儿运用诸如空间顺序法、时间顺序法、大小顺序法等策略来系统感知事物,获得系统完整的表象信息。
二、鼓励幼儿实践操作
创造力作为一种能力,与任何能力的形成一样,都需要个体经历长期的实践锻炼才能形成。实践操作活动为儿童提供探索各种事物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锻炼幼儿的操作技能。任何新形象在大脑出现后,必须要通过人的实践操作来把它变成现实的作品,或者通过人的实践操作来验证它的合理性。没有人的操作活动,创造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更为重要的是,当幼儿处于特定的实践情境中,还会激发他们临场解决问题的动机和策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所以,幼儿的实践操作,既是为创造做准备,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活动。幼儿期主要运用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解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所以,幼儿操作活动对于培养幼儿创造力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教师要设计能吸引幼儿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趣味性活动,要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创设操作机会和平台,要帮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取得成功和体验成就感,以此鼓励幼儿的实践操作和锻炼。
三、展示幼儿创造成果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认知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对此,教师首先应对幼儿作品应采用幼儿自评、分小组评价、全体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价,让幼儿获得客观、全面和多角度的评价;其次,教师要充分肯定和鼓励幼儿的创造性作品,对其中的不足,尽量用商量的口吻、提出期望的方式给予改进意见。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幼儿从中获得了成就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会逐渐树立创造的信心,发展主动创造的自觉。
四、引导家长配合
家园共育一直都是学前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只有家长与幼儿园共同配合才能够更好的教育幼儿。创造活动可借助的很多经济、快捷的原型如矿泉水瓶、易拉罐、牙膏盒等大多在幼儿家庭里,需要家长的组织和提供。有些家长不理解教师一天到晚都需要幼儿提交这些废旧物品的行为,并不支持和配合。农村幼儿园面临的家长因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不足,更不能理解教师让他们把家中不用的稻草、麦桔杆、玉米皮带到幼儿园的做法,开始对教师产生诸多抱怨。家长的抱怨往往是对教育的不明白,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帮他们弄明白。教师可以先和家长沟通,将教育知识一点一点的渗透给家长,让他们理解“生活就是教材”;其次就是需要家长带的东西应提前几天告知家长,并一项一项言辞恳切地写在通知书上,让家长清楚明了自己的任务并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最后,讲幼儿的创造性成果展示给家长,让家长看到幼儿的进步和自己付出的收获。家长们的抱怨就渐渐减少,开始积极配合幼儿园类似的工作。
五、结语
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创造力的培养应该从幼儿期开始。教师只有充分重视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潜能,尊重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遵循幼儿创造力自身形成的规律,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才能切实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周红梅.幼儿教育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2(26).
[2]刘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J].学周刊,2011(31).
[3]施婷.解放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J].才智,2010(11).
[4]吴春燕.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发展幼儿创造力[J].教育科研论坛,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