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文锦是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进士,被授予户部主事。但令人奇怪的是,张文锦在这个六品户部主事的位置上居然一待就是八年,这是很少见的。八年的户部冷板凳时光使得张文锦深感怀才不遇,形成了急功近利的性格,于是他整天睁大眼睛寻找立功的机会。庆幸的是,这个机会真的来了。
明孝宗去世后,张文锦因在明孝宗期间不巴结大太监刘瑾,而被新即位的明武宗看重,他终于官升两级,升为户部郎中。
大明户部有一项职责是派官员前往全国各地督理税赋,身为户部郎中,正德九年(1514年),张文锦被派往陕西督税。其间,张文锦为当地民众建言献策,得到了户部尚书的赏识,不久被推举为安庆(今安徽安庆)知府。
如果张文锦满足于这个职位,安心干好知府的工作,他的人生想必也会锦衣玉食、优哉游哉,但此时他内心渴望立功的想法又不时地蹦了出来。
任职安庆知府期间,张文锦觉察到封地在南昌的宁王正在征集亡命之徒、打造兵器,便由此判断,宁王心怀不轨,必反无疑,张文锦便暗中做了应对准备。果然,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起兵造反,并亲率主力大军数万,浮江而下,直逼南京。
当宁王的大军途经安庆城下的时候,对于时任安庆知府张文锦的反应,史书中有一句颇有趣味的描写:“(张)文锦等虑其攻南都,令军士登城诟之。”
从表面来看,这句话是说张文锦心怀大局,担心宁王越过安庆,直攻南京,便令军士登城骂宁王,引诱宁王来攻安庆。但从张文锦“急功喜事”的性格以及早有准备这两方面来看,张文锦此举只怕更有借机扬名、以求升迁的心思在里面。毕竟张文锦确实因此扬名天下,仕途高升,被皇帝记住了。
嘉靖元年(1522年),因赏识张文锦在宁王之乱中的表现,明世宗对其进行破格提拔,升其为右副都御史、大同巡抚。大同是明代的九边重镇之一、北京的西北门户,而且常有北方少数民族来骚扰侵略,立功机会非常多。因而在得到这个任命之后,张文锦满心欢喜,雄心勃勃,意图再创辉煌,走上人生巅峰。
当时,大同城以北平衍广阔,无险可守,北方少数民族往往一入侵,就能直接兵临大同城下,造成大同城外即是战场的不利局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文锦考察之后,力排众议,决定在大同城以北90里增设水口、桦沟等五堡,并迁大同镇军士2500家来守卫它们,作为大同城的预警基地以及北部屏障。
实事求是地讲,张文锦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张文锦却出现了很大的纰漏。
首先,张文锦性格吝啬,将国家之财看作自家之财,一点儿也不合得花。当听说修筑五堡要花费30万两银子的时候,张文锦便准备停止计划;但当有人告诉他只需要三万两银子时,又欣然施行。结果,五堡修成之后狭窄逼仄,以致军士们带着家眷来了之后,再加上马匹行李等所有的物品,这些营房根本不够用。
其次,张文锦识人不明,任命以贪虐媚上闻名的参将贾鉴督工修建五堡,结果因其苛待士卒,致使众人怨言四起,意欲作乱。
最后,戍守五堡的军士请求另募新丁时,张文锦完全不作认真调查研究,就武断地拒绝了这个请求,哪怕是亲近僚属力劝也不听。与此同时,张文锦还丝毫不考虑实际情况地特令大同镇亲兵等人先往五堡戍守,以为其他人树立“先进典型”。
但大同镇亲兵素以油滑著称,当听说还要带着家属戍守五堡时,众人大为不满。但见张文锦态度坚决,众人随后又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不带家属,自己前往,并分批戍守。可惜的是,这个建议也被张文锦拒绝了。与此同时,参将贾鉴察言观色,谄媚张文锦,杖责亲兵队长,致使众人怨恨更增。
嘉靖三年八月,五堡士卒在首领柳忠等人的带领下,群起作乱。乱兵先将暴虐的贾鉴杀死,再将其分尸。之后,因担心官军大举镇压,乱兵北出塞外,屯于另一地方。
见乱兵出塞,张文锦先是震惊,接着又害怕起来,他没想到自己的舉动会引起这么严重的后果,更害怕万一乱兵与北方少数民族勾结进攻大同,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种情况下,张文锦没有出面平乱,而是命副总兵等人招揽乱兵。但在乱兵入城之后,张文锦的胆子又大了起来,头脑也糊涂起来:他没有做出任何安抚乱兵的举动,而是下令关闭城门,搜捕乱兵头领。
柳忠等人在入城之后本就心怀疑虑,在听说张文锦的举动之后,心知必死无疑,索性再反。接着,乱兵焚毁大同府门,并闯入大狱,释放囚犯,放火焚烧了大同府的办公重地……至此,大乱升级,再也无法挽回。
当乱兵焚烧府门之时,正在里面办公的张文锦大惊失色,担心被乱兵杀害的他不顾形象地赶紧翻墙逃入明宗室博野王府中。乱兵闻讯之后,立刻包围博野王府,并扬言要焚毁王宫。博野王胆子小,赶紧将“瘟神”张文锦送出。张文锦出来之后,乱兵一拥而上,将张文锦杀死分尸。事后,朝野震惊。
历史学家称此次大同之乱为“大同兵变”,大明王朝绵延百余年的兵变时代由此到来。为平定大同兵变,明朝耗费了无数的人力、财力、物力.
尤其讽刺的是,本想建功立业的张文锦最终成了别人的进身之阶。在平定大同兵变期间,一大批此前毫不知名的基层官员因平乱有功而获得朝廷青睐,短短几年内飞黄腾达,跻身高层。这成了历史上的一大黑色幽默。
对于官员,人们常说“戒之在贪”,但通常指的是不要贪财。事实上,在很多时候,官员贪功比贪财的危害更大.因为贪功的官员往往志大才疏,他们具有一定的才干却又才干不高,多数情况下还没有自知之明。这样的官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会失去理智,造成决策失误,乃至胡乱决策,所以他们造成的危害往往要远大于那些贪财不办事的昏官、庸官。张文锦就是最好的反面典型。
编辑/夏涵
明孝宗去世后,张文锦因在明孝宗期间不巴结大太监刘瑾,而被新即位的明武宗看重,他终于官升两级,升为户部郎中。
大明户部有一项职责是派官员前往全国各地督理税赋,身为户部郎中,正德九年(1514年),张文锦被派往陕西督税。其间,张文锦为当地民众建言献策,得到了户部尚书的赏识,不久被推举为安庆(今安徽安庆)知府。
如果张文锦满足于这个职位,安心干好知府的工作,他的人生想必也会锦衣玉食、优哉游哉,但此时他内心渴望立功的想法又不时地蹦了出来。
任职安庆知府期间,张文锦觉察到封地在南昌的宁王正在征集亡命之徒、打造兵器,便由此判断,宁王心怀不轨,必反无疑,张文锦便暗中做了应对准备。果然,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起兵造反,并亲率主力大军数万,浮江而下,直逼南京。
当宁王的大军途经安庆城下的时候,对于时任安庆知府张文锦的反应,史书中有一句颇有趣味的描写:“(张)文锦等虑其攻南都,令军士登城诟之。”
从表面来看,这句话是说张文锦心怀大局,担心宁王越过安庆,直攻南京,便令军士登城骂宁王,引诱宁王来攻安庆。但从张文锦“急功喜事”的性格以及早有准备这两方面来看,张文锦此举只怕更有借机扬名、以求升迁的心思在里面。毕竟张文锦确实因此扬名天下,仕途高升,被皇帝记住了。
嘉靖元年(1522年),因赏识张文锦在宁王之乱中的表现,明世宗对其进行破格提拔,升其为右副都御史、大同巡抚。大同是明代的九边重镇之一、北京的西北门户,而且常有北方少数民族来骚扰侵略,立功机会非常多。因而在得到这个任命之后,张文锦满心欢喜,雄心勃勃,意图再创辉煌,走上人生巅峰。
当时,大同城以北平衍广阔,无险可守,北方少数民族往往一入侵,就能直接兵临大同城下,造成大同城外即是战场的不利局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文锦考察之后,力排众议,决定在大同城以北90里增设水口、桦沟等五堡,并迁大同镇军士2500家来守卫它们,作为大同城的预警基地以及北部屏障。
实事求是地讲,张文锦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张文锦却出现了很大的纰漏。
首先,张文锦性格吝啬,将国家之财看作自家之财,一点儿也不合得花。当听说修筑五堡要花费30万两银子的时候,张文锦便准备停止计划;但当有人告诉他只需要三万两银子时,又欣然施行。结果,五堡修成之后狭窄逼仄,以致军士们带着家眷来了之后,再加上马匹行李等所有的物品,这些营房根本不够用。
其次,张文锦识人不明,任命以贪虐媚上闻名的参将贾鉴督工修建五堡,结果因其苛待士卒,致使众人怨言四起,意欲作乱。
最后,戍守五堡的军士请求另募新丁时,张文锦完全不作认真调查研究,就武断地拒绝了这个请求,哪怕是亲近僚属力劝也不听。与此同时,张文锦还丝毫不考虑实际情况地特令大同镇亲兵等人先往五堡戍守,以为其他人树立“先进典型”。
但大同镇亲兵素以油滑著称,当听说还要带着家属戍守五堡时,众人大为不满。但见张文锦态度坚决,众人随后又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不带家属,自己前往,并分批戍守。可惜的是,这个建议也被张文锦拒绝了。与此同时,参将贾鉴察言观色,谄媚张文锦,杖责亲兵队长,致使众人怨恨更增。
嘉靖三年八月,五堡士卒在首领柳忠等人的带领下,群起作乱。乱兵先将暴虐的贾鉴杀死,再将其分尸。之后,因担心官军大举镇压,乱兵北出塞外,屯于另一地方。
见乱兵出塞,张文锦先是震惊,接着又害怕起来,他没想到自己的舉动会引起这么严重的后果,更害怕万一乱兵与北方少数民族勾结进攻大同,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种情况下,张文锦没有出面平乱,而是命副总兵等人招揽乱兵。但在乱兵入城之后,张文锦的胆子又大了起来,头脑也糊涂起来:他没有做出任何安抚乱兵的举动,而是下令关闭城门,搜捕乱兵头领。
柳忠等人在入城之后本就心怀疑虑,在听说张文锦的举动之后,心知必死无疑,索性再反。接着,乱兵焚毁大同府门,并闯入大狱,释放囚犯,放火焚烧了大同府的办公重地……至此,大乱升级,再也无法挽回。
当乱兵焚烧府门之时,正在里面办公的张文锦大惊失色,担心被乱兵杀害的他不顾形象地赶紧翻墙逃入明宗室博野王府中。乱兵闻讯之后,立刻包围博野王府,并扬言要焚毁王宫。博野王胆子小,赶紧将“瘟神”张文锦送出。张文锦出来之后,乱兵一拥而上,将张文锦杀死分尸。事后,朝野震惊。
历史学家称此次大同之乱为“大同兵变”,大明王朝绵延百余年的兵变时代由此到来。为平定大同兵变,明朝耗费了无数的人力、财力、物力.
尤其讽刺的是,本想建功立业的张文锦最终成了别人的进身之阶。在平定大同兵变期间,一大批此前毫不知名的基层官员因平乱有功而获得朝廷青睐,短短几年内飞黄腾达,跻身高层。这成了历史上的一大黑色幽默。
对于官员,人们常说“戒之在贪”,但通常指的是不要贪财。事实上,在很多时候,官员贪功比贪财的危害更大.因为贪功的官员往往志大才疏,他们具有一定的才干却又才干不高,多数情况下还没有自知之明。这样的官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会失去理智,造成决策失误,乃至胡乱决策,所以他们造成的危害往往要远大于那些贪财不办事的昏官、庸官。张文锦就是最好的反面典型。
编辑/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