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化学习是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将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有效整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提升素养的活动。它是培养思辨、沟通、协作、创新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但从学习素养视角来审视项目化学习实践可以发现,很多项目化学习仍停留在浅层学习上,“知识为本”的教学理念尚难摒弃,素养导向尚不明确。为此,笔者推出以梯级任务统领内容整合、以问题导学引领思维进阶、以小组协作带领探究实践的项目化学习三大利器,以期促进教师对素养指向的项目化学习的理解,为教师提供组织项目化学习的行动支架。
● 以梯级任务为抓手,统领内容整合
梯级任务是项目化学习的抓手,指向素养的梯级任务应聚焦概念性知识,关注不同类别知识的联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应从知识点中抽象出学科大概念,从生活实例中挖掘主题,再将学科大概念与生活主题相关联,生成学习情境。以“设计一个抽奖程序”为例,其涉及选择结构、循环结构、随机函数等学科知识点,但这些零散知识点的上位学科大概念是抽奖程序的“算法”,同时,生活中关于抽奖的主题多种多样,规则也各式各样。因此,梯级任务要聚焦“算法”概念,挖掘抽奖程序的生活原型,明确抽奖的规则,生成包含多种主题的学习情境,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创设的主题探究抽奖程序的核心“算法”及编码实现,由此可能形成彩票抽奖、幸运抽奖、礼品抽奖、碰碰乐抽奖等多种主题作品,但内核只有一个,即抽奖程序的算法和实现。通过这样的任务,学生才有机会经历观点碰撞、方案决策、冲突协调、接纳他人等深度且持续性的协作体验。
由此可知,梯级任务统领学习内容,不是知识点的机械组合,也不是一种技能的固定程序,而是要挖掘知识(技能)背后的概念和联系,关注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实现真正的内容整合。
● 以问题导学为引擎,引领思维进阶
问题导学是项目化学习的引擎,可以引领学生持续深入地思考,从低阶思维攀升到高阶思维。在指向素养的项目化学习中,问题导学可以用于学习内容上的启发引导,也可以用于探究活动的引领驱动,包括设立思维支架、关联概念联系、激发探究意识、增强应用能力、创设共同目标、建构协作场景等,最终都指向让学生持续深入地思考和实践。例如,在“制作主题网页”的教学中,教师以直接演示法解构网页的组成,通过层层追问、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明确网页的组成元素和设计流程。
师:(向学生展示“吃货之家”主题网页)你们会做网页吗?
生:不会。
师:(将logo图片删除)我来变个魔术,大家看好,我删除了什么?
生:图片。
师:什么图片?
生:网站logo图片。
师:(教师将文本删除)我又删除了什么?
生:文字。
师:(网页上只剩下了有边框的表格)现在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格子、表格……
师:对,这是表格,那么一般网页上都有什么元素?
生:表格、文本、图片。
……
师:为什么我们平时看见的网页,看不到表格的边框?(大多数学生不能迁移“表格边框设置”的知识)带着这个问题,大家先尝试动手做网页,微视频会告诉大家怎么添加设置表格,怎么添加设置文字和图片,快点动手试试吧!
教师从“你们会做网页吗?”这个宽泛的本质问题入手,通过直接演示法嵌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逐渐解构问题,层层追问,让学生形成“刪除了图片”“删除了文字”“只剩下表格”这样的认知,通过“问题”设立思维支架,激发探究意识,帮助学生从繁杂中见简单,从表象中看本质,最终逆向建构制作网页“两步走”的流程。
所以,问题导学是项目化学习的向导,更是思维进阶的引擎,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思维的联系、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持续深入地思考和实践;问题导学也可以成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有效工具,教师通过提问、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可以避免走向“说教”的误区。值得说明的是,在使用问题导学策略时,要注意甄别有效问题和无效问题、深层问题和浅层问题、学科核心问题和知识点问题、只有问题用对了,问题导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 以小组协作为载体,带领探究实践
与传统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不同,项目化学习强调让学生以“做任务”的形式开展学习,学生需要对原有知识进行加工、重构,需要借助同伴、小组的力量进行迁移、创新。所以,小组协作是项目化学习中探究实践的主要方式。
指向素养的项目化学习,需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有共同目标和清晰规则的学习组织,在这个组织中,学生不仅能基于真实情境,有秩序、有效率地探究实践、解决问题,而且能处理冲突、碰撞观点、相互联系,甚至体验失败。以“双绞线制作”项目化学习为例,教师设置了四人小组,明确每组制作直通线和交叉线各一根,每人制作一端水晶头,制作完成以测线仪测试效果。由此形成了两人合作制作一根线、四人完成两根不同线的学习小组,其中,一位成员失败将导致本组任务失败,一位成员落后则本组任务势必落后,因此,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先完成任务的学生自然会帮助没有完成的学生,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会基于本能的责任感,主动寻求同伴的帮助。这种小组合作是基于共同目标、清晰规则、积极互赖和个体责任自然发生的,成员之间还会共同经历合作测试、荣辱与共、责任共担、你强我弱等各类冲突和体验,这才是指向素养形成的有效协作学习。
因此,小组协作不是形式上的人员分组、工作分工,而是有共同目标、清晰规则、明确分工的学习型组织,组织内不仅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而且联系紧密、责任共担,既有个体的鲜明主张,也有群体的权衡决策。小组协作是全体成员围绕共同目标、致力于问题解决而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的行动方式,它是学生素养赖以形成的基础,是项目化学习中探究实践的主要方式。
综上所述,项目化学习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教师在转变教育理念、探索项目化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尤其要避免“糖衣教学”“唯作品论”“唯程序化论”,避免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执行项目化学习,避免机械地以作品好坏定学习效果,要切实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中心,开展生动有效的项目化学习,重视“以梯级任务统领内容整合,以问题导学引领思维进阶,以小组协作带领探究实践”,重视从发展人的角度设计学习情境,整合学习内容,加强思维训练和探究实践。值得说明的是,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不是普遍适用的,项目化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要基于教学改革的实践,总结学生认知规律,探索素养形成机制,合理选择学习方式,探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实践。
● 以梯级任务为抓手,统领内容整合
梯级任务是项目化学习的抓手,指向素养的梯级任务应聚焦概念性知识,关注不同类别知识的联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应从知识点中抽象出学科大概念,从生活实例中挖掘主题,再将学科大概念与生活主题相关联,生成学习情境。以“设计一个抽奖程序”为例,其涉及选择结构、循环结构、随机函数等学科知识点,但这些零散知识点的上位学科大概念是抽奖程序的“算法”,同时,生活中关于抽奖的主题多种多样,规则也各式各样。因此,梯级任务要聚焦“算法”概念,挖掘抽奖程序的生活原型,明确抽奖的规则,生成包含多种主题的学习情境,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创设的主题探究抽奖程序的核心“算法”及编码实现,由此可能形成彩票抽奖、幸运抽奖、礼品抽奖、碰碰乐抽奖等多种主题作品,但内核只有一个,即抽奖程序的算法和实现。通过这样的任务,学生才有机会经历观点碰撞、方案决策、冲突协调、接纳他人等深度且持续性的协作体验。
由此可知,梯级任务统领学习内容,不是知识点的机械组合,也不是一种技能的固定程序,而是要挖掘知识(技能)背后的概念和联系,关注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实现真正的内容整合。
● 以问题导学为引擎,引领思维进阶
问题导学是项目化学习的引擎,可以引领学生持续深入地思考,从低阶思维攀升到高阶思维。在指向素养的项目化学习中,问题导学可以用于学习内容上的启发引导,也可以用于探究活动的引领驱动,包括设立思维支架、关联概念联系、激发探究意识、增强应用能力、创设共同目标、建构协作场景等,最终都指向让学生持续深入地思考和实践。例如,在“制作主题网页”的教学中,教师以直接演示法解构网页的组成,通过层层追问、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明确网页的组成元素和设计流程。
师:(向学生展示“吃货之家”主题网页)你们会做网页吗?
生:不会。
师:(将logo图片删除)我来变个魔术,大家看好,我删除了什么?
生:图片。
师:什么图片?
生:网站logo图片。
师:(教师将文本删除)我又删除了什么?
生:文字。
师:(网页上只剩下了有边框的表格)现在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格子、表格……
师:对,这是表格,那么一般网页上都有什么元素?
生:表格、文本、图片。
……
师:为什么我们平时看见的网页,看不到表格的边框?(大多数学生不能迁移“表格边框设置”的知识)带着这个问题,大家先尝试动手做网页,微视频会告诉大家怎么添加设置表格,怎么添加设置文字和图片,快点动手试试吧!
教师从“你们会做网页吗?”这个宽泛的本质问题入手,通过直接演示法嵌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逐渐解构问题,层层追问,让学生形成“刪除了图片”“删除了文字”“只剩下表格”这样的认知,通过“问题”设立思维支架,激发探究意识,帮助学生从繁杂中见简单,从表象中看本质,最终逆向建构制作网页“两步走”的流程。
所以,问题导学是项目化学习的向导,更是思维进阶的引擎,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思维的联系、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持续深入地思考和实践;问题导学也可以成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有效工具,教师通过提问、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可以避免走向“说教”的误区。值得说明的是,在使用问题导学策略时,要注意甄别有效问题和无效问题、深层问题和浅层问题、学科核心问题和知识点问题、只有问题用对了,问题导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 以小组协作为载体,带领探究实践
与传统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不同,项目化学习强调让学生以“做任务”的形式开展学习,学生需要对原有知识进行加工、重构,需要借助同伴、小组的力量进行迁移、创新。所以,小组协作是项目化学习中探究实践的主要方式。
指向素养的项目化学习,需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有共同目标和清晰规则的学习组织,在这个组织中,学生不仅能基于真实情境,有秩序、有效率地探究实践、解决问题,而且能处理冲突、碰撞观点、相互联系,甚至体验失败。以“双绞线制作”项目化学习为例,教师设置了四人小组,明确每组制作直通线和交叉线各一根,每人制作一端水晶头,制作完成以测线仪测试效果。由此形成了两人合作制作一根线、四人完成两根不同线的学习小组,其中,一位成员失败将导致本组任务失败,一位成员落后则本组任务势必落后,因此,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先完成任务的学生自然会帮助没有完成的学生,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会基于本能的责任感,主动寻求同伴的帮助。这种小组合作是基于共同目标、清晰规则、积极互赖和个体责任自然发生的,成员之间还会共同经历合作测试、荣辱与共、责任共担、你强我弱等各类冲突和体验,这才是指向素养形成的有效协作学习。
因此,小组协作不是形式上的人员分组、工作分工,而是有共同目标、清晰规则、明确分工的学习型组织,组织内不仅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而且联系紧密、责任共担,既有个体的鲜明主张,也有群体的权衡决策。小组协作是全体成员围绕共同目标、致力于问题解决而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的行动方式,它是学生素养赖以形成的基础,是项目化学习中探究实践的主要方式。
综上所述,项目化学习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教师在转变教育理念、探索项目化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尤其要避免“糖衣教学”“唯作品论”“唯程序化论”,避免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执行项目化学习,避免机械地以作品好坏定学习效果,要切实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中心,开展生动有效的项目化学习,重视“以梯级任务统领内容整合,以问题导学引领思维进阶,以小组协作带领探究实践”,重视从发展人的角度设计学习情境,整合学习内容,加强思维训练和探究实践。值得说明的是,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不是普遍适用的,项目化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要基于教学改革的实践,总结学生认知规律,探索素养形成机制,合理选择学习方式,探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