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6年7月,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苏州市档案馆工作。和大部分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人一样,怀着一份激动而好奇的心情,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学子开始了崭新的人生。不知不觉,与默默无闻而又多姿多彩的档案工作结缘33年,我的青丝慢慢变白,我的工作取得一些成绩。在这33年中,我经历了档案馆从封闭走向开放、纸质档案向电子文档转变、传统的立卷方法改革、档案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历程,在组织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副馆长。可以这么说,我的青春岁月伴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而走过,其中的困难与挫折、成功与喜悦、经验与教训,都成了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工作是美丽的
参加工作不久,上海亲戚们到苏州“考察”我的工作环境和适应情况。有意思的是,他们对档案工作兴趣不大,只说女小囡做档案蛮好的,倒是被档案馆边上的天香小筑、百兽园迷住,说工作地方真好,适合养老的。其实,档案工作不是外界认为的那样轻松悠闲,从业者需要拥有一定的档案专业理论、地方文史知识、实际操作能力、文字功底,更需要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33年来,我从事过档案编研、年鉴编辑、保管利用、监督指导等工作,又长期负责档案宣传,不同岗位的工作使我较为全面了解档案工作,使我深深爱上这份事业。我想,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档案人实实在在去践行。
记得第一天到编研室上班,分到的任务是校对一沓《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的书稿,到下午四点来钟时完成校对,就读房龙的《宽容》,叶主任说上班时间不能看闲书,吓得我赶快把书收起来。第二天完成任务后,就拿起报架上的《苏州日报》看,主任又说上班不能看报。第三天,自然不会有故事,而是阅读叶主任给的档案工作方面的书籍。当时的我,觉得特别无聊,望着铁栅栏窗户,觉得像囚徒一样被囚禁了,与大学生活截然不同,苦闷至极,偶尔抬头看着窗外的鸟儿在树枝、草地、天空之间自由飞翔,顿生羡慕之情。但我很快调整情绪,并从校对的书稿中看到有趣的故事,心渐渐被历史研究的原料——档案迷住,而主任的严格管理更使我明白上班就是上班,不能做其他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且将作为编研专家的叶主任视为我一生学习的榜样。十余年的档案编研与年鉴编辑工作,既让我熟悉了馆藏和苏州的发展情况,又从故纸堆里认了不少生僻字和各种字体,了解晚清、民国时期的文书格式,认识到文字工作的严谨性,可谓终身受益。
14年的时间一晃而过。2000年1月我到保管利用科(后改为处)任科长。当时一些同行对我说,保管利用科是不会说不会写的人才去的,你去干吗?就在被他们称为“冷宫”的地方,我开始了全新的体验与全面的锻炼,涉及全宗调整、历史档案数字化、举办陈列展览、编写档案馆指南、整理全宗卷、编制全宗名册、到期档案划控开放、档案接收、开辟特藏室、设置礼品室等一系列馆内基础业务与档案馆升级、复查工作,间或因个人关系还征集到郭绍虞、陆鸿仪等人的珍贵档案,成功申报苏州商会档案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七年的工作使我深入了解与熟悉档案馆工作,完成《苏州市档案馆指南》《百年商会》等书的编辑出版,独办或与兄弟单位联合举办《世纪回眸——苏州市档案馆百年档案选展》《苏州商会博物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苏州》等十余个展览,为扩大档案工作知名度略尽绵薄之力。
2007年3月,我轮岗到监督指导处,凭借在编研、保管、利用工作方面积累的经验,很快适应新岗位。从馆内走向馆外,视野更为宽广,了解了各机关档案室的工作情况,积极贯彻国家档案局8号令、9号令、10号令,推进了机关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并借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的东风,在苏州大市范围内开展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升级测评工作,除高新区、姑苏区外实现满堂红,又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家庭建档工作。我与处室同事强调馆外工作为馆内服务,进馆单位档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馆藏档案的结构与质量,影响到一个地方历史的完整与否,因此重点指导列入进馆名册的单位,而对其他单位的档案工作则加强行政监管,主张“但求所在,不求所有”。
自2010年3月担任副局(馆)长后,先后分管保管利用、征集编研、监督指导、信息技术、法规宣教、现行文件中心、机关党委等部门,以及办公室文字、职称、财务等工作。深知自己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业务的干部,在行政管理能力与领导艺术水平方面的欠缺,故向班子其他成员学习,虚心讨教,有分工有合作,协调好上下左右关系,带领分管部门的同志共同为苏州档案工作尽心尽力。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志方能成城。没有同仁的合作与支持,我便不会取得一些成绩。我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我撰写了很多重要的业务报告,如《新农村档案工作调研报告》、《转变观念,服务经济,积极稳妥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苏州市民营企业建档工作情况汇报》、晚清苏州商会档案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材料;撰写过各类升级达标的汇报材料和结论意见。同时利用休息时间读书写作,立足于档案工作,研究地方文史,偶尔写些怡情小文。自2004年至今,在《中国档案》《档案与建设》《中国档案报》《档案春秋》等业内报刊和《书城》《中华读书报》《苏州杂志》《藏书报》《北京晚报》《苏州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350余篇,多篇文章被《书摘》《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晚报文萃》转载,出版个人著作三部。1994年获得江苏省首届青年档案学术奖,多次荣获《中国档案报》优秀特邀撰稿人,三次获得江苏省报刊副刊作品二等奖、三等奖。
对我而言,工作不仅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为国家服务的方式,更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给予我创作的灵感与源泉。所以我说工作是辛苦的,工作是烦琐的,但工作着是美丽的,我因工作而美丽。女作家陈学昭曾写过一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我特别喜欢这个书名。
奉献是快乐的
索取與奉献,或许都是一种心理满足,但奉献带来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是自我能力与水平的肯定,是思想和人格的升华。加班加点是常事,休假基本与己无关,并不是自己多么崇高,而是放不下对这份工作的执念。
工作是美丽的
参加工作不久,上海亲戚们到苏州“考察”我的工作环境和适应情况。有意思的是,他们对档案工作兴趣不大,只说女小囡做档案蛮好的,倒是被档案馆边上的天香小筑、百兽园迷住,说工作地方真好,适合养老的。其实,档案工作不是外界认为的那样轻松悠闲,从业者需要拥有一定的档案专业理论、地方文史知识、实际操作能力、文字功底,更需要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33年来,我从事过档案编研、年鉴编辑、保管利用、监督指导等工作,又长期负责档案宣传,不同岗位的工作使我较为全面了解档案工作,使我深深爱上这份事业。我想,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档案人实实在在去践行。
记得第一天到编研室上班,分到的任务是校对一沓《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的书稿,到下午四点来钟时完成校对,就读房龙的《宽容》,叶主任说上班时间不能看闲书,吓得我赶快把书收起来。第二天完成任务后,就拿起报架上的《苏州日报》看,主任又说上班不能看报。第三天,自然不会有故事,而是阅读叶主任给的档案工作方面的书籍。当时的我,觉得特别无聊,望着铁栅栏窗户,觉得像囚徒一样被囚禁了,与大学生活截然不同,苦闷至极,偶尔抬头看着窗外的鸟儿在树枝、草地、天空之间自由飞翔,顿生羡慕之情。但我很快调整情绪,并从校对的书稿中看到有趣的故事,心渐渐被历史研究的原料——档案迷住,而主任的严格管理更使我明白上班就是上班,不能做其他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且将作为编研专家的叶主任视为我一生学习的榜样。十余年的档案编研与年鉴编辑工作,既让我熟悉了馆藏和苏州的发展情况,又从故纸堆里认了不少生僻字和各种字体,了解晚清、民国时期的文书格式,认识到文字工作的严谨性,可谓终身受益。
14年的时间一晃而过。2000年1月我到保管利用科(后改为处)任科长。当时一些同行对我说,保管利用科是不会说不会写的人才去的,你去干吗?就在被他们称为“冷宫”的地方,我开始了全新的体验与全面的锻炼,涉及全宗调整、历史档案数字化、举办陈列展览、编写档案馆指南、整理全宗卷、编制全宗名册、到期档案划控开放、档案接收、开辟特藏室、设置礼品室等一系列馆内基础业务与档案馆升级、复查工作,间或因个人关系还征集到郭绍虞、陆鸿仪等人的珍贵档案,成功申报苏州商会档案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七年的工作使我深入了解与熟悉档案馆工作,完成《苏州市档案馆指南》《百年商会》等书的编辑出版,独办或与兄弟单位联合举办《世纪回眸——苏州市档案馆百年档案选展》《苏州商会博物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苏州》等十余个展览,为扩大档案工作知名度略尽绵薄之力。
2007年3月,我轮岗到监督指导处,凭借在编研、保管、利用工作方面积累的经验,很快适应新岗位。从馆内走向馆外,视野更为宽广,了解了各机关档案室的工作情况,积极贯彻国家档案局8号令、9号令、10号令,推进了机关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并借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的东风,在苏州大市范围内开展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升级测评工作,除高新区、姑苏区外实现满堂红,又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家庭建档工作。我与处室同事强调馆外工作为馆内服务,进馆单位档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馆藏档案的结构与质量,影响到一个地方历史的完整与否,因此重点指导列入进馆名册的单位,而对其他单位的档案工作则加强行政监管,主张“但求所在,不求所有”。
自2010年3月担任副局(馆)长后,先后分管保管利用、征集编研、监督指导、信息技术、法规宣教、现行文件中心、机关党委等部门,以及办公室文字、职称、财务等工作。深知自己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业务的干部,在行政管理能力与领导艺术水平方面的欠缺,故向班子其他成员学习,虚心讨教,有分工有合作,协调好上下左右关系,带领分管部门的同志共同为苏州档案工作尽心尽力。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志方能成城。没有同仁的合作与支持,我便不会取得一些成绩。我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我撰写了很多重要的业务报告,如《新农村档案工作调研报告》、《转变观念,服务经济,积极稳妥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苏州市民营企业建档工作情况汇报》、晚清苏州商会档案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材料;撰写过各类升级达标的汇报材料和结论意见。同时利用休息时间读书写作,立足于档案工作,研究地方文史,偶尔写些怡情小文。自2004年至今,在《中国档案》《档案与建设》《中国档案报》《档案春秋》等业内报刊和《书城》《中华读书报》《苏州杂志》《藏书报》《北京晚报》《苏州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350余篇,多篇文章被《书摘》《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晚报文萃》转载,出版个人著作三部。1994年获得江苏省首届青年档案学术奖,多次荣获《中国档案报》优秀特邀撰稿人,三次获得江苏省报刊副刊作品二等奖、三等奖。
对我而言,工作不仅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为国家服务的方式,更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给予我创作的灵感与源泉。所以我说工作是辛苦的,工作是烦琐的,但工作着是美丽的,我因工作而美丽。女作家陈学昭曾写过一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我特别喜欢这个书名。
奉献是快乐的
索取與奉献,或许都是一种心理满足,但奉献带来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是自我能力与水平的肯定,是思想和人格的升华。加班加点是常事,休假基本与己无关,并不是自己多么崇高,而是放不下对这份工作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