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临床上,护理工作对其治疗十分重要。在护理工作中,了解了活动与休息、疼痛的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及健康指导等都对本病的治疗有着及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护理;体会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直和畸形,丧失关节功能,致残率高。多见于中年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女性。我国患病率约为0.32~0.36%,约有41%的患者在发病1年后就出现骨侵蚀,3年内关节破坏达7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近两个月来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0例,其中女性27例,男性3例。年龄33~68岁,平均51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3年,平均6年。
1.2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多数病人起病缓慢,在明显的关节症状前多有一段乏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不振、手足发冷、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少数病人起病较急,在数天内出现多个关节的症状。
(2)关节表现:主要侵犯小关节,尤其是手关节,其次是趾、膝、踝、肘、肩等关节。可分为滑膜炎症状和关节结构破坏的表现,前者经治疗后有一定可逆性,后者很难逆转。95%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出现晨僵、关节疼痛和肿胀、关节畸形、关节活动障碍。
(3)关节外表现:类风湿结节;血管炎;眼部病变可有巩膜炎、结膜炎;肺部病变可有肺间质纤维化、胸膜炎、胸腔积液;心脏损害可有心包炎;神经系统损害可有周围神经病变;肾脏病变偶见肾病综合征。
1.3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有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抗合成循环瓜氨酸多肽抗体(CCP)增高、血小板压积增高、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血沉增高、类风湿因子增高。
2.护理措施
2.1活动与休息
急性炎症期应卧床休息,保护关节功能,保持关节功能位,可用冷疗法,但应注意避免冻伤。缓解后可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可帮助病人做关节的被动活动,也可训练病人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如穿脱衣服、进食、入厕等。锻炼过程中应当注意量要适当,运动前可用温水浴或用热水浸泡僵硬的关节,改善血液循环,以减轻僵硬、疼痛和肌肉痉挛。夜间睡眠时,可指导病人戴手套、袜子保暖,可减轻晨僵程度。
2.2疼痛的护理
关节肿胀、疼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予消炎镇痛药物,缓解后可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温水浴或用热水浸泡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或解除病人疼痛。也可用听音乐、和病人对话等形式分散其注意力。
2.3心理护理
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状况,帮助病人减轻精神负担,以友好的态度与病人交流,肯定病人进行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配合性;给病人讲解疾病的基本知识并鼓励病人自强,正确对待疾病,指导病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既不要意志消沉,也不要焦虑急躁;鼓励病人的亲朋好友多与病人进行交流,使其充分感受到亲友的关心、理解。
2.4用药护理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病,用药时间长,药物的不良反应多,应指导病人药物要按时、按量服用,不可随意增加、减少药量或停药。用药期间应该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并定期做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
2.5饮食护理
由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常有营养不良,饮食方面宜给予足量的蛋白质、维生素、补充钙质,有贫血者增加含铁食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6健康指导
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的性质、病程和治疗的方案及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尽可能避免发病的各种诱因,如感染、寒冷、潮湿、过度疲劳等,注意保暖。介绍保持关节功能的锻炼并指导病人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的方法,并告知病人不要相信江湖游医的"祖传秘方、偏方",以免耽误病情,定期到医院复查。对于孕妇,在疾病活动期不主张生育,待病情稳定,抗风湿药物停用半年以后才考虑妊娠。妊娠前3个月及妊娠后期必须严格限制使用非甾类抗炎药,妊娠中期必要时可以使用。哺乳期间最好使用半衰期短的药物,如布洛芬等。妊娠期间禁止使用细胞毒药物。
3.护理体会
3.1提高了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了解
由于病人及家属对疾病认知有限,所以缺乏对疾病的了解。如疼痛所带来的紧张与不安;关节结构破坏所带来的自尊受损。通过友好的与病人沟通,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进行知识宣教及心理指导,提高了病人对疾病的了解及生活自理能力,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增强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也使病人充分感受到身边的亲朋好友带来的关心、体贴和精神鼓励。
3.2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能力
通过熟练掌握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细心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提出相应的护理计划,通过护理的专业知识解决疾病给病人带来的不良影响,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规范护理临床工作,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努力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3.3促进了医患合作关系
通过与病人的有效沟通,从病人的角度去思考,理解病人的恐惧心理,客观地提供有关的科学道理,用病人能接受的谈论方式去交流,为病人提供全程护理指导,使病人在住院期间充分感受到医护人员对其所带来的关怀。出院时做好健康宣教,尽量避免发病的各种诱因给病人带来的恐惧心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病人充分的感受到护士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服务于病人的护理文化,感受到护理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刘维.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1:185.
【摘要】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临床上,护理工作对其治疗十分重要。在护理工作中,了解了活动与休息、疼痛的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及健康指导等都对本病的治疗有着及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护理;体会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直和畸形,丧失关节功能,致残率高。多见于中年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女性。我国患病率约为0.32~0.36%,约有41%的患者在发病1年后就出现骨侵蚀,3年内关节破坏达7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近两个月来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0例,其中女性27例,男性3例。年龄33~68岁,平均51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3年,平均6年。
1.2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多数病人起病缓慢,在明显的关节症状前多有一段乏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不振、手足发冷、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少数病人起病较急,在数天内出现多个关节的症状。
(2)关节表现:主要侵犯小关节,尤其是手关节,其次是趾、膝、踝、肘、肩等关节。可分为滑膜炎症状和关节结构破坏的表现,前者经治疗后有一定可逆性,后者很难逆转。95%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出现晨僵、关节疼痛和肿胀、关节畸形、关节活动障碍。
(3)关节外表现:类风湿结节;血管炎;眼部病变可有巩膜炎、结膜炎;肺部病变可有肺间质纤维化、胸膜炎、胸腔积液;心脏损害可有心包炎;神经系统损害可有周围神经病变;肾脏病变偶见肾病综合征。
1.3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有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抗合成循环瓜氨酸多肽抗体(CCP)增高、血小板压积增高、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血沉增高、类风湿因子增高。
2.护理措施
2.1活动与休息
急性炎症期应卧床休息,保护关节功能,保持关节功能位,可用冷疗法,但应注意避免冻伤。缓解后可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可帮助病人做关节的被动活动,也可训练病人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如穿脱衣服、进食、入厕等。锻炼过程中应当注意量要适当,运动前可用温水浴或用热水浸泡僵硬的关节,改善血液循环,以减轻僵硬、疼痛和肌肉痉挛。夜间睡眠时,可指导病人戴手套、袜子保暖,可减轻晨僵程度。
2.2疼痛的护理
关节肿胀、疼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予消炎镇痛药物,缓解后可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温水浴或用热水浸泡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或解除病人疼痛。也可用听音乐、和病人对话等形式分散其注意力。
2.3心理护理
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状况,帮助病人减轻精神负担,以友好的态度与病人交流,肯定病人进行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配合性;给病人讲解疾病的基本知识并鼓励病人自强,正确对待疾病,指导病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既不要意志消沉,也不要焦虑急躁;鼓励病人的亲朋好友多与病人进行交流,使其充分感受到亲友的关心、理解。
2.4用药护理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病,用药时间长,药物的不良反应多,应指导病人药物要按时、按量服用,不可随意增加、减少药量或停药。用药期间应该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并定期做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
2.5饮食护理
由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常有营养不良,饮食方面宜给予足量的蛋白质、维生素、补充钙质,有贫血者增加含铁食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6健康指导
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的性质、病程和治疗的方案及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尽可能避免发病的各种诱因,如感染、寒冷、潮湿、过度疲劳等,注意保暖。介绍保持关节功能的锻炼并指导病人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的方法,并告知病人不要相信江湖游医的"祖传秘方、偏方",以免耽误病情,定期到医院复查。对于孕妇,在疾病活动期不主张生育,待病情稳定,抗风湿药物停用半年以后才考虑妊娠。妊娠前3个月及妊娠后期必须严格限制使用非甾类抗炎药,妊娠中期必要时可以使用。哺乳期间最好使用半衰期短的药物,如布洛芬等。妊娠期间禁止使用细胞毒药物。
3.护理体会
3.1提高了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了解
由于病人及家属对疾病认知有限,所以缺乏对疾病的了解。如疼痛所带来的紧张与不安;关节结构破坏所带来的自尊受损。通过友好的与病人沟通,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进行知识宣教及心理指导,提高了病人对疾病的了解及生活自理能力,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增强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也使病人充分感受到身边的亲朋好友带来的关心、体贴和精神鼓励。
3.2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能力
通过熟练掌握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细心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提出相应的护理计划,通过护理的专业知识解决疾病给病人带来的不良影响,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规范护理临床工作,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努力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3.3促进了医患合作关系
通过与病人的有效沟通,从病人的角度去思考,理解病人的恐惧心理,客观地提供有关的科学道理,用病人能接受的谈论方式去交流,为病人提供全程护理指导,使病人在住院期间充分感受到医护人员对其所带来的关怀。出院时做好健康宣教,尽量避免发病的各种诱因给病人带来的恐惧心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病人充分的感受到护士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服务于病人的护理文化,感受到护理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刘维.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