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教学改革突飞猛进,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程在肩负着美育这一重要任务的同时,德育任务越发艰巨。从美术的师者形象、学科特点、教材特征、课堂教学等多方面,来探讨德育教育的有机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熏陶。
【关键词】美术教学 德育渗透 德艺双馨
【中图分类号】G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1
我国传统文化中,谓“德”为“礼”,是育人思想道德,铸人灵魂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故此将其列为“六艺”之首。而美术教学本身就是德与美完美结合的载体,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求知欲、启迪心智、美化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德行品味都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那该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呢?多年的美术教学让我在不断地摸索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愿与同仁切磋共享:
1“不仅要学生听到,更要让学生看到”——教师的“形象”是最好的榜样
学生模仿特性非常强,他们经常会以身边的人作为模仿的对象,因此说教师的以身作则尤为重要。可以说,学生是教师品行最严格的评论家,他们时刻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并相互传咏。正如教育家加尔宁所说:“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明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身正为范”,所以“师德”是古往今来教师的为师之本。由表及里,做学生的表率,树立仿效榜样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美术老师,高尚严谨的行为操守,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能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以及对老师的“爱”;具备相当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富有创新的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才会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高尚的人”。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绝不能作“口”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用语言让学生听见,更要用行动让学生看见”,“做到”更有说服力。
2 敢想敢争议,敢说敢尝试——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最好的德育环境
美术教学中,应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应使课堂充满爱、尊重与信任,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创新、合作、勇气和一系列的自主活动氛围。课堂上,老师是朋友,是道德认知环境的创设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给予学生的是关心、接纳和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充实思想,熏陶情感,升华品德,培养价值判断能力。比如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的运用道具、猜谜语、讲故事、表演等手段,也可直接运用富有感情的激励性或感染性语言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巧妙地将学生的思想情感纳入其中,使思想教育融入了课堂教学创设,让学生在“我想、我说、我创作”的学习经历中感受“美”、内化“美”。
3 抓住教材素材的最佳切入点,使德育渗透自然潜入,“润物无声”
我们的每一本教材都堪称寓德的载体,在教学互动中有效的实施德育教育,就一定要吃透教材、明确德育目标,抓好切入点,通过融合、渗透、延伸等有效手段,自然地将德育融汇于美术教学活动之中。美术的教学内容一般都与思想教育有着非常显著的契合点。如八年级上册的《虚心有节——竹》一课中竹的物语及古人对竹托物言志的盛誉,《漫画与联想》一课中无比巧妙诙谐的批判与揭露等等,就是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感悟高尚与丑陋的情感;而《食品造型》和七年级上册的《小小易拉罐》等,则是通过生活中的巧妙创作,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更多的是通过创作,体会那份真挚的情感,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又如八年级上册中的《中国的毛笔和汉字》、《民间剪纸》、《敦煌艺术》等内容,让同学们清晰的了解到,是中国漫长的文化沉淀渗透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那鲜明的民族风格很自然的激起了同学们由衷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所有这些,仅仅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4“合作”——品德成长的“催化剂”
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合作学习,综合探究已成为美术课堂中最美丽的风景。大量的实践清晰的论证,无论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还是在学生人格塑造上,“合作探究”都是一条优化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在同学之间探讨、交流与合作的学习进程中,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完美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作品的创作或共同体验一个问题明了,从而丰富了学生之间的沟通、谦让、互帮互助的精神体验,从中培养了互助、互勉、互爱的良好品质。如八年级《书籍的装帧》一课,作业形式是为你喜欢的书籍设计一个艺术封面。我建议同学们采用“合作”的方式,在学生通晓作业内容之后,把全班56名同学分为7个小组,由组长组织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特长,在小组中担任各自不同的创作任务,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小组的集体创作作品。结果课堂创作交上来,7份创作都做得非常完美,无论在作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画面的构图、色彩的搭配、情趣的把握、整体的效果上,都出乎我的意料。当我把所有的作品展示给学生时,班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代表着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
5 育美需重“审”字,培德要重“熏”字
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是美术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能接触到的美术作品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美的内容,可谓五彩缤纷,面对众多的审美客体,教师应当好审美教育的“导游”,引领正确的审美意识,唤起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教育中让学生进行性情的自我陶冶。如七年级上册的《流动之美》、《建筑之美》以及八年级上册的《我们的庭院》、《会动的图画》等内容,通过教学活动营造的高尚、溢美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从视、听、想、做等多角度尝试审美体验,自然也就熏陶了同学们爱艺术、爱生活、爱创作的情感。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应处处留心,随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美育、德育瞬间,努力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更获得心灵的启迪和品质的升华。
诚然,德与美的完美结合所形成的精神内核必将对学生品德的感染与熏陶生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因此,在美术的教学活动中,做为教师——学生学习的“伙伴”,我们应利用艺术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美术教学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巧妙灵动、潜移默化,将充分的情感揭示生动展现,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交融、内化,从而陶冶性情,启迪心智,护佑每一位同学成长为德艺双馨的“美的天使”!
【关键词】美术教学 德育渗透 德艺双馨
【中图分类号】G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1
我国传统文化中,谓“德”为“礼”,是育人思想道德,铸人灵魂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故此将其列为“六艺”之首。而美术教学本身就是德与美完美结合的载体,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求知欲、启迪心智、美化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德行品味都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那该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呢?多年的美术教学让我在不断地摸索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愿与同仁切磋共享:
1“不仅要学生听到,更要让学生看到”——教师的“形象”是最好的榜样
学生模仿特性非常强,他们经常会以身边的人作为模仿的对象,因此说教师的以身作则尤为重要。可以说,学生是教师品行最严格的评论家,他们时刻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并相互传咏。正如教育家加尔宁所说:“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明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身正为范”,所以“师德”是古往今来教师的为师之本。由表及里,做学生的表率,树立仿效榜样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美术老师,高尚严谨的行为操守,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能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以及对老师的“爱”;具备相当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富有创新的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才会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高尚的人”。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绝不能作“口”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用语言让学生听见,更要用行动让学生看见”,“做到”更有说服力。
2 敢想敢争议,敢说敢尝试——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最好的德育环境
美术教学中,应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应使课堂充满爱、尊重与信任,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创新、合作、勇气和一系列的自主活动氛围。课堂上,老师是朋友,是道德认知环境的创设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给予学生的是关心、接纳和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充实思想,熏陶情感,升华品德,培养价值判断能力。比如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的运用道具、猜谜语、讲故事、表演等手段,也可直接运用富有感情的激励性或感染性语言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巧妙地将学生的思想情感纳入其中,使思想教育融入了课堂教学创设,让学生在“我想、我说、我创作”的学习经历中感受“美”、内化“美”。
3 抓住教材素材的最佳切入点,使德育渗透自然潜入,“润物无声”
我们的每一本教材都堪称寓德的载体,在教学互动中有效的实施德育教育,就一定要吃透教材、明确德育目标,抓好切入点,通过融合、渗透、延伸等有效手段,自然地将德育融汇于美术教学活动之中。美术的教学内容一般都与思想教育有着非常显著的契合点。如八年级上册的《虚心有节——竹》一课中竹的物语及古人对竹托物言志的盛誉,《漫画与联想》一课中无比巧妙诙谐的批判与揭露等等,就是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感悟高尚与丑陋的情感;而《食品造型》和七年级上册的《小小易拉罐》等,则是通过生活中的巧妙创作,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更多的是通过创作,体会那份真挚的情感,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又如八年级上册中的《中国的毛笔和汉字》、《民间剪纸》、《敦煌艺术》等内容,让同学们清晰的了解到,是中国漫长的文化沉淀渗透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那鲜明的民族风格很自然的激起了同学们由衷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所有这些,仅仅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4“合作”——品德成长的“催化剂”
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合作学习,综合探究已成为美术课堂中最美丽的风景。大量的实践清晰的论证,无论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还是在学生人格塑造上,“合作探究”都是一条优化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在同学之间探讨、交流与合作的学习进程中,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完美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作品的创作或共同体验一个问题明了,从而丰富了学生之间的沟通、谦让、互帮互助的精神体验,从中培养了互助、互勉、互爱的良好品质。如八年级《书籍的装帧》一课,作业形式是为你喜欢的书籍设计一个艺术封面。我建议同学们采用“合作”的方式,在学生通晓作业内容之后,把全班56名同学分为7个小组,由组长组织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特长,在小组中担任各自不同的创作任务,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小组的集体创作作品。结果课堂创作交上来,7份创作都做得非常完美,无论在作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画面的构图、色彩的搭配、情趣的把握、整体的效果上,都出乎我的意料。当我把所有的作品展示给学生时,班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代表着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
5 育美需重“审”字,培德要重“熏”字
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是美术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能接触到的美术作品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美的内容,可谓五彩缤纷,面对众多的审美客体,教师应当好审美教育的“导游”,引领正确的审美意识,唤起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教育中让学生进行性情的自我陶冶。如七年级上册的《流动之美》、《建筑之美》以及八年级上册的《我们的庭院》、《会动的图画》等内容,通过教学活动营造的高尚、溢美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从视、听、想、做等多角度尝试审美体验,自然也就熏陶了同学们爱艺术、爱生活、爱创作的情感。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应处处留心,随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美育、德育瞬间,努力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更获得心灵的启迪和品质的升华。
诚然,德与美的完美结合所形成的精神内核必将对学生品德的感染与熏陶生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因此,在美术的教学活动中,做为教师——学生学习的“伙伴”,我们应利用艺术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美术教学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巧妙灵动、潜移默化,将充分的情感揭示生动展现,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交融、内化,从而陶冶性情,启迪心智,护佑每一位同学成长为德艺双馨的“美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