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何看待“望子成龙”

来源 :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mi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10岁小孩子,今年已读四年级。平时上课我不怕,最怕双休要补习。上午学弹琴,下午学英语。周日跆拳道,外带练毛笔。”江西读者裴平寄来了孩子写给她的一首打油诗。
   教育减负,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事实上,随着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主管部门多措并举,学校减负已初见成效,课堂作业越来越薄,书包越来越轻,体育、美术等文体科目基本得到保证。然而,一边是课本变薄、提早放学,一边却是负担从校内转向校外,培训热越来越引人关注。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依然存在,学生的减负“获得感”并未明显提升。
  家长“望子成龙”,催生巨大的课外辅导市场
  “周五晚上语文作文,周六上午数学、下午英语口语。”这是湖北武汉市梁征家孩子的培训课表。梁征无奈地说,学校的作业刚做完,还得做课外培优班的练习题,孩子累,家长也心疼。可是,孩子今年五年级,马上就要小升初,班上90%以上的同学都在上课外培优班。
   梁征说的这些问题,很多中小学家长都感同身受。家住新疆轮台县的李军讲了一件身边事:朋友对孩子寄予厚望,从上小学开始,美术班、钢琴班、英语班、作文班、奥数班等各种培训班就没断过。虽然孩子成绩一直不错,但朋友还是不停地给他灌输考高分的观念。孩子压力很大,生怕哪次考砸了。前段时间,孩子为了逃避压力,竟然离家出走,好不容易才找到。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催生出巨大的课外辅导市场。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规模700万至850万人。
   给孩子报班,大多数都是为了提高孩子成绩,能考上心仪的学校。除了培训热,在给孩子选择学校方面,很多家长也是绞尽脑汁。“两年时间转了三所学校,孩子身心俱疲,我们焦头烂额,操碎了心!”家住福建龙岩市的温永懊悔不已。
   据温永介绍,孩子读初一时在一所普通中学,学习成绩一般。他认为是学校教学质量不好,初一下学期把孩子转到了一所寄宿制的私立学校。但由于寄宿制学校管理严格,只能周末见家长,孩子不适应,出现了厌学现象。无奈之下,升初二的时候,又将孩子转到离家60多公里远的县城中学寄读。反复折腾,孩子成绩反而不如以前了。
   无独有偶,为了让孩子上名校,山东省威海市的张先生可谓费尽心思。“家附近有一所不错的小学,但为了让小孩能上更好的实验小学,四处托人,花了不少钱。但家距离实验小学有几十里的路程,上学十分不便,遇到堵车,开车接送要两个多小时。”
   有的家长为孩子能进好学校,购买天价的学区房;有的家长出高价让孩子进私立学校;有的家长进城买房或全程陪读,让孩子进城上学……为了孩子,家长很拼!
  “望子成龙”心切,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巨大
   一边抱怨一边“报班”,是当前中小学生家长中的普遍现象。可是孩子压力大,家长也遭罪,为什么不见“退烧”呢?
   “我当年没考上大学,20多岁就出门打工,深知没有学历寸步难行。上大学是未圆的梦想,我不能让孩子再重蹈覆辙。”安徽程鹏说,我们夫妻俩省吃俭用,给孩子报了不少培训班,甚至请知名教师回家一对一补课。但孩子成绩仍然不理想,真是“恨铁不成钢”。
   自己未考上大学,就把大学梦提早压给孩子。和程鹏一样,不少家长将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甚至希望子女能够“光宗耀祖”。
   当然,更多的家长是面对现实的无奈之举。“找工作,如果非985学校的学生,很多单位对简历连看都不看。”河南洛阳市的刘桂华说,就业压力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现在累一点,总比以后找不到工作强。考试以分数为主要导向,哪怕学习的过程轻松愉快,可最终面对的仍是升学考试。
   “考不上好小学=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人生失败,一旦陷入这样的逻辑怪圈,家长难免不被升学压力所裹挟。”针对部分家长的认识误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陈闻晋表示,社会选人用人的标准多“唯名校”“唯考分”,在此影响下,形成“剧场效应”。当周围孩子都在报班、抢跑,家长即使再淡定,也无法接受自家孩子不进则退。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对教育投入不断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升。我国教育正加速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陈闻晋认为,培训热、择校热的背后正是大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更加渴望“上好学”。目前,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仍然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大多聚焦在中心城市、中心城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高水平示范学校入学门槛高。优质资源不足,中考、高考带有明显的选拔性质,谁也不敢怠慢。
   在陈闻晋看来,学习一旦背负太多外来压力,背离兴趣,孩子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教育如果不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仅仅是知识性的死记硬背和强行灌输,再少的“教育”都是负担。反过来,如果孩子对学习保有强烈的兴趣,即便废寝忘食,也不算负担。
  营造良好教育生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教育部等四部门曾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等)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坚决查处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
   对此,一位在教育系统工作多年的程女士表示:真是深得人心,早该严肃整治培训机构乱象了。近年来,校外培训市场发展迅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中小学生对学习的补充性需求。但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一味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严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学生减负,是一项涉及教育理念、人才选拔、考评机制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中教育大数据实验室主任蒋承表示,减负不能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表面,应该标本兼治。出台有针对性、有执行力的措施,比如严格规范课外补习机构是好事,关键还得从全局出发,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
   “读书学习不可能没有一定的压力。所谓负担,主要是不顾孩子认知规律的拔高训练、机械性地背记、刷题。”蒋承认为,学校應该更加注重对孩子的成长性、过程性评价,打破“唯分数论”。从指挥棒、从评价体系入手,继续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
   升学压力,根本上还在于优质教育资源不充分,供需不对等。陈闻晋建议,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尤其是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倾斜,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逐渐缓解家长压力。
  当然,学生减负,还离不开家长转变教育方式,树立健康的教育理念。江苏宿迁郑朋江认为,教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孩子成绩也是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涉及智力发育、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专注度、家庭教育等方面。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成绩不理想的状况,要保持足够耐心,持之以恒地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拔苗助长。
  (摘自《人民日报》)
  (编辑 刘国栋)
其他文献
近日,杭州滨和小学的小朋友们进行了一次特别的队会,大家一起送别小马,这是孩子们第一次直面死亡的生命课堂。去年5月,滨和小学来了两匹马,非常轰动。小朋友抢着给两匹马起名,大家投票选出的结果是:公马叫滨滨,母马叫和和。没想到前段时间和和难产,小马驹没有活下来。学校校长表示,一方面想办法妥善处理小马驹的遗体,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如何把这件事告诉孩子,不能无缘无故地跟孩子说小马死了。借着这个机会,用告别的方式
期刊
周六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忙着给小越做她喜欢吃的蛋挞,小越却不停地往厕所跑,一小时上了五六次。我觉得可能是肠胃炎,便给她吃了胃肠安。可是到了晚上,小越刚学习了一会儿,又嚷嚷着说头晕,我估摸着可能是天气太热,有点儿中暑,赶紧催她喝下藿香正气水,让她早点儿休息。  谁知第二天,小越睡到中午才起床,还说昨晚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而且感到很心慌。我要带小越去医院看急诊,马上要下楼了,小越却说她没事了……眼看
期刊
前不久,一位教授对笔者感慨地说:“现在的家长,只知道设计孩子的事业,不知道考虑他们一生的幸福。”听闻此言,笔者震惊。亲爱的家长,您有何感想?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您的所作所为是否被言中了?  强加的兴趣  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寄托着父母的梦想。智力投资,是父母“设计”子女的重要举措。这种做法本无可非议,但由于家长不理性的心理驱使,出现了与初衷相悖的现象。  我接触过一些家长,发现他们不管自己子
期刊
父母的奋斗、上进程度和认知水平,才是一个孩子“成龙”的起点。  “望子成龙”是我最早学到的一个成语。自从我6岁那年,这个词就一直萦绕耳畔,不管是专家讲座、学校教育还是周遭的邻居,甚至是孩子们之间的谈话,总能带上一个“望子成龙”。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这个话题的热度可谓是有增无减,教育机构打出广告——“望子成龙,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学校老师口口声声称,“你们要争气,不要辜负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各
期刊
13岁的小强读初一,每个周五无论多晚也要把老师留的作业写完。周六上午补数学,下午补英语;周日上午学作文,下午拼命地完成补习班的作业。懂事的他能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但他感觉实在太累了,每个周六清晨还在睡眼蒙眬时,就被拎出被窝,在不停的催促声中扒拉几口饭,冲出家门。  前段时间,小强因为压力大,一到周末情绪会有些低落,可无论怎样,周末必须得补习培优。小强父母觉得别人孩子都在补课,宁可省吃俭用也不能
期刊
曾经,我也像很多人一样,忙着追求、忙着奢求;曾经,我也像很多家长一样,希望孩子有出息、成龙凤。后来,有一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  那次参加朋友的生日宴,朋友得意洋洋地让她7岁的女儿背英文。只见那个去年还很开朗活泼的孩子,像机器人般机械地念出一大串英文,大意是“我爱我的家,我家的成员和他们的职业”,诸如此类。看着女孩空洞的眼神,听着没有感情的声音,我感到毛骨悚然。为了进一步展示教育成果,朋友拿出手机,
期刊
只要家长善于挖掘发现,科学引导教育,每个孩子都能够成才。  先天有素质 后天靠教育  今年三月份,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公布了2019年斯隆研究奖获奖名单,原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高材生鬲融榜上有名。  鬲融当年从唐山一中保送至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后进入“清华姚期智院士班”,曾经荣获“17科满分大神”的称号。   鬲融生长在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家庭。小时候,高材生爸爸给他买来科普读物,母亲则陪伴阅读并且注
期刊
当下,人们已有丰富的物质条件来抚育培养自己的子女。如果说升学、择业等优胜劣汰的严酷现实是早期智力开发的原动力,那么“少而精”的感情与智力投资则提高了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期望值。其中,“六岁儿童的脑量已达到成脑量的90%”的研究结果,则无疑坚定了父母们对孩子早期智力开发的信心。于是,“第二课堂”空前火爆,琴棋书画等诸多领域挤满了幼小的身躯。  学习在儿童 功夫看父母  “第二课堂”的竞争,与其说是孩
期刊
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或教育机构就是对孩子成长负责,这样做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孩子也是需要精心培养才能成才的,成功的教育,是让孩子幸福。  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  很多家长自诩非常爱孩子,把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生怕孩子走弯路,于是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然而,家长和孩子始终是隔代人,家长的很多观念永远无法代替孩子的想法。  家长一直在自说自话地
期刊
心情好时,我对儿子态度也好,即便他做错了或开小差,我都是慈祥的母亲。一旦我心情不好,兒子也会跟着遭殃。  辅导刚上学的儿子做作业,着实让人恼火。儿子反应不慢,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一做作业,脑子就像被九头牛拽住一样,走不动也转不了,任凭如何跟他讲解,他也不明白。我稍微离开一会儿,他便多动起来,玩笔、折纸,动个不停。气得我总是吼他,有时控制不住自己,还要动手教训。   一天,我因为工作上的事搞得心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