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教学的实践意义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国古代诗歌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积淀着我国古老民族的思维模式、精神体系、文学智慧,艺术审美以及价值追求。诗歌是诗人生活体验与文化底蕴的瞬间火花。古典诗歌想象丰富,语言凝练,自然浪漫,质朴豪放,或浓墨重彩,或淡雅别致,不仅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而且抒情优美,蕴含哲理,实现了“形”与“神”、“情”与“理”的完美结合。应该说,无论是在文学的艺术境界上,还是在思想内涵的深刻性上,都是现代诗歌难以企及的。
  在近五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尝试把学生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意图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艺术修养。而诗歌恰恰是古典作品的精华,所以,我首先将其引入课堂,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学生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韵律,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了诗歌写作
  诗词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从南到北,包括北国的古谣谚,诗经的风雅颂,到江南的楚骚,用韵基本相同。韵律具有强烈的乐感,能够将文字排列得更加和谐美好,也让诗歌动听易记,便于背诵和流传。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亦能感受诗歌抑扬顿挫之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动人的悲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欢乐的乐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寂寥拨弦的三两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箜篌声悠扬;“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正是那千年前清朗的洗衣歌。学生在这朗朗的诵读中感悟诗的韵律,同时也萌发创作的灵感。怀念转学的朋友,有同学写下“欲问何时君再还,泪湿青衫自凭栏”。读罢《赤壁赋》,有同学写下“一统天下曹孟德,壮志难酬苏子瞻”。吟诵《采薇》,有同学写下“大雁何徘徊,芬芳华叶陨”。这些诗词的创作无不表现出学生在诵读中对韵律的理解。
  二、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很多学生认为不需要也不值得在语文上下大功夫,老师布置的拓展阅读也很难落到实处。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背诵,作文教学效果很差。学生不爱读,自然也不愿写。在尝试诵读实践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能做到自主学习经典,自动背诵名篇。同学之间形成了比较竞争意识。大部分同学可以背诵《论语》《诗经》等经典中的名篇。个别同学尝试阅读了《史记》和《孙子兵法》,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作文不再是个难题,语文学科的成绩亦有相应的提升。
  三、体验诗词意蕴的美感,使它融入学生灵魂,永远保持“真”性情,拥有诗意人生
  诗歌是中国人的信仰,每个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生命的成长。
  小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充斥着美好的童年。后来,长大了,开始在忙碌的学业中迷失,拗口的英文和数理化渐渐填满了学生的生活。那曾经的诗意早已淡去,而诵读经典诗篇,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找回诗意的生活方式。
  诗歌,它教会学生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社炊烟袅袅升起;它教会学生对乡间小路上无名的野花要亲切,要温柔;它使学生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游子的思念之情;它教学生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劳动者、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以及那些饱受战火创伤的黎民百姓。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学生与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聆听蝉的欢鸣,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先生推崇的这个“真”字,是一种性情。诗歌将自然和人融合在一起,触动人的心灵,让人深刻地反省自己,唤醒自己,从而让人们保持勇敢、真诚、坦率的本性。在人生经受挫折时,我想我的学生会默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来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在不被人认可时,会吟诵“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并成功走出困境。是什么让他们在不顺遂的时候能乐观坚强,固守本心,是经典的熏陶,是优秀诗词的感染。
  诗歌教会了学生一种生活观念,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我想,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梁宇帆,吉林油田实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标,就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用诗意的教学,培养学生品味阅读的能力,实现陶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诗意教学,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途径  1.在情境中阅读,激发热情  在阅读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作品,调动情感通过作品与作者发生心灵的碰撞,从而产生情感的交流,这样学生会获得与作者感同身受的体会。课堂中,设计诗情画意的意境容易激发学生
1作为一篇祭悼楚将士亡灵的诗歌诗人颂德却不歌功.话述了一场惨败.究竟是何道理?以此调动学生兴趣,然后再释疑探究。2扣住“苦”.“乐”二字.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
摘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小学汉语教学的推进,需要以高质量的教材为基础。以新疆地区为例,使用的汉语教材表现出“一纲多本”的现象:方晓华教授主编的《汉语》,王祝斌教授主编的《汉语》以及人教版的《语文》等。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王版《汉语》教材更符合汉语教学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规律。  关键词:少数名族;小学汉语教学;汉语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
当同行的人们还陶醉在张家界雄奇秀美的山水中,我的心早就飞到了孕育《边城》、催生翠翠的地方。伴着丝丝细雨,古城的游人少了许多,在头一天夜晚和第二天宁静的早晨,我走进了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阅读的教材是书面文字符号。所以,让孩子充分感知文字,发展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对小学语文老师来说就是显得尤其重要。  一般孩子的阅读能力低有三种原因:一,电视节目的影响。孩子受各种各样的舞蹈、音乐、神话故事等电视节目的吸引,不能静心地阅读课外读物。二,旧观念的束缚,有些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会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其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当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现象,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要加强词句训练  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书声琅琅”已成为不少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情境。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而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却看到: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再不就让学生再读一次,由此长期下去,必将会影响学生朗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使学生达到“自能读书”的途径之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一个突破口。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弱,学生很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遇到问题时,也很少自己去解决。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为什么在实际阅读中问题意识不强呢?从学生方面可以归纳为:阅读不用心、目标不明确、意志薄弱等。他们不是知难而进,而是知难而退。而这些原因与教师的阅读教学不无关系。依据课程标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