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解读仅限于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认为格调明快清朗,无论怎么品,也难以品出物境的幽雅、蒙眬、幽静之美。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应在了解作者生活环境、性格、气质、爱好和际遇的基础上进行,条分缕析,才能去伪存真。下面,根据我在教学中的理解,浅要谈一谈《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
先说说“政治附会说”和“曲高和寡论”。功利主义和极“左”思想的长期影响,使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流失殆尽。人们把文艺作品当成了政治的工具来使用。这样就产生了“政治附会说”。《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而该年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份。这一年里,蒋介石叛变了革命,中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于是,很多人就从本文的政治背景入手来分析该文的主题思想。这种分析法是不正确的,也不符合唯物主义朴素的“知人论世”的衡量尺度。由此产生的解读自然也是站不住脚的。作者的知交都认为他是一个潜心学问,漠视政治的人。如果说朱自清能够与政治沾边的话,就只有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了。众所周知,爱国和气节隶属民族感情,与政党毫无关系。持“曲高和寡论”的人则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作者的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一种智者的孤独感,他们认为从文中“妻”的两次出现已见端倪。这种建立在主观臆测基础上的推理是令人难以信服的。
我们不排除文中有一种“不为世人所理解的孤独感”,但是不能把它当作文章的主旨。本文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作者对人生的忧伤,这种忧伤并不包括政治上的忧伤,来源于作者对贫困家境、家庭生活矛盾和人生苦涩的深切感触。马克思主义文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一切文艺都源自生活,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有文艺产生。因此,解读本文,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如若忽略了这一点,就会出现各种主观的推断和误会。
写本文时,作者已经陷入了窘困的境地。六个儿女都指望着他过活,父子、婆媳之间的矛盾也时有发生。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他失去了方向感,恰似浮萍随波逐流。他扮演着很多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那么沉重,压得他心力交瘁,苦不堪言。与此同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又让他彷徨失措,迷惘不知所归。在矛盾中,他选择了逃避,研究起国学来。烦闷抑郁的窘迫现状却如影随形。据此,我们对《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内涵,就有了一种豁然的理解了。
《荷塘月色》就像一杯酒,看着清冽似泉,闻着香醇浓烈,细品才觉其中滋味。作为一个散文大家,朱自清在文中寄寓的情感是无形的,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髓,是高度艺术化的再现。它于优美之中杂糅着缕缕哀伤,如烟似雾笼罩在作者心头,挥之不去。了解了作者当时的生活际遇,再去触摸那缕淡淡的哀伤就有了一种认同感了,就能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了。
朱自清和古代的文人有着共通之处,为世俗所累,就转而寄情山水,归隐田园,让那颗在红尘中受过伤的心获取些许抚慰。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儒道互补”的处世原则。作者很看重家庭,他不可能对现实总是采取一味的逃避做法。胸中的郁闷可以借吟月赏荷来消解一二,但人生的负累还要继续下去承受下去。既然在路上,就要走下去。短暂的荷塘游就像一个美丽的梦,但梦终究是梦,终归要醒,终归要回到现实的无奈中来,终归要面对人生的感伤。
在了解了朱自清之后,再读《荷塘月色》,你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也会有一种淡淡的哀伤笼在心头,继而弥漫开去,和作者一起去体会那几缕淡淡的哀伤。
先说说“政治附会说”和“曲高和寡论”。功利主义和极“左”思想的长期影响,使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流失殆尽。人们把文艺作品当成了政治的工具来使用。这样就产生了“政治附会说”。《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而该年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份。这一年里,蒋介石叛变了革命,中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于是,很多人就从本文的政治背景入手来分析该文的主题思想。这种分析法是不正确的,也不符合唯物主义朴素的“知人论世”的衡量尺度。由此产生的解读自然也是站不住脚的。作者的知交都认为他是一个潜心学问,漠视政治的人。如果说朱自清能够与政治沾边的话,就只有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了。众所周知,爱国和气节隶属民族感情,与政党毫无关系。持“曲高和寡论”的人则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作者的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一种智者的孤独感,他们认为从文中“妻”的两次出现已见端倪。这种建立在主观臆测基础上的推理是令人难以信服的。
我们不排除文中有一种“不为世人所理解的孤独感”,但是不能把它当作文章的主旨。本文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作者对人生的忧伤,这种忧伤并不包括政治上的忧伤,来源于作者对贫困家境、家庭生活矛盾和人生苦涩的深切感触。马克思主义文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一切文艺都源自生活,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有文艺产生。因此,解读本文,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如若忽略了这一点,就会出现各种主观的推断和误会。
写本文时,作者已经陷入了窘困的境地。六个儿女都指望着他过活,父子、婆媳之间的矛盾也时有发生。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他失去了方向感,恰似浮萍随波逐流。他扮演着很多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那么沉重,压得他心力交瘁,苦不堪言。与此同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又让他彷徨失措,迷惘不知所归。在矛盾中,他选择了逃避,研究起国学来。烦闷抑郁的窘迫现状却如影随形。据此,我们对《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内涵,就有了一种豁然的理解了。
《荷塘月色》就像一杯酒,看着清冽似泉,闻着香醇浓烈,细品才觉其中滋味。作为一个散文大家,朱自清在文中寄寓的情感是无形的,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髓,是高度艺术化的再现。它于优美之中杂糅着缕缕哀伤,如烟似雾笼罩在作者心头,挥之不去。了解了作者当时的生活际遇,再去触摸那缕淡淡的哀伤就有了一种认同感了,就能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了。
朱自清和古代的文人有着共通之处,为世俗所累,就转而寄情山水,归隐田园,让那颗在红尘中受过伤的心获取些许抚慰。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儒道互补”的处世原则。作者很看重家庭,他不可能对现实总是采取一味的逃避做法。胸中的郁闷可以借吟月赏荷来消解一二,但人生的负累还要继续下去承受下去。既然在路上,就要走下去。短暂的荷塘游就像一个美丽的梦,但梦终究是梦,终归要醒,终归要回到现实的无奈中来,终归要面对人生的感伤。
在了解了朱自清之后,再读《荷塘月色》,你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也会有一种淡淡的哀伤笼在心头,继而弥漫开去,和作者一起去体会那几缕淡淡的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