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中国40年改革开放历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的大潮初起,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改革洪流打开历史“峡口”,再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号角,中国改革开放的浩荡大潮呈现出一浪高过一浪、一潮胜过一潮的壮阔景象。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而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富强的中国。”接受记者采访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回顾过去40年,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2014年8月20日,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正是在邓小平同志倡导和支持下,改革大潮汇聚成时代洪流,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他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说,“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的卓越领导,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纵观中国40年改革开放历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的大潮初起,到1992年初小平南方谈话开启历史性突破的深化改革,再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号角,直至2018年2月十九届三中全会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中国改革开放的浩荡大潮,在党中央集中部署改革大局的党的关键性重要会议推动下,呈现出一浪高过一浪、一潮胜过一潮的壮阔景象。
“浪逐浪、潮连潮”
第一波:开启历史大潮闸门——从改革起步到全面改革。
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扭转全党工作重心战略转移的重大决策,是这次全会最具标志性的重大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行放权让利的试点。对外开放方面开始迈出两大步,一是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二是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的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改革的全面推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又分别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外开放扩大到14个沿海城市。
第二波: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全面改革到深化改革。
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1993年举行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国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深入进行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投资等领域的改革,为中国经济建设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务院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及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全面部署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推进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邮政体制改革,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改革;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等。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29年的历史进行总结,强调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008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农村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
第三波: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
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新阶段。
这次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方案,再次实现了历史性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2018年的十九屆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这些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着眼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大制度安排,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着力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开创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秘诀
今年3月下旬,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表演讲时说,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坚持了务实和渐进改革这两个关键因素。
在他看来,“务实”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走一边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口气解决所有问题”。比如,依靠基层创新实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广大农民获益。再比如,乡镇企业的产权起初并不明晰,但大规模的兴起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形成了广泛的市场竞争,成为地方发展的创业和就业中心。
而“渐进改革”与西方倡导的“休克疗法”形成鲜明对比。斯蒂格利茨说,“一个市场行之有效,不仅是宏观经济问题,很多时候是微观经济问题。因此,变革总体来说是渐进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他认为,正是中国改革推动者们理性地学习和认识了这个动态过程,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激发出了广泛的创新活动,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呈现出连续不断、持续有效的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
“40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道路。”接受记者采访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高尚全說,“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
这位一直从事经济改革研究的学者,介绍了对改革开放关键经验的看法: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十六大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一步做出创造性的理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把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推进到新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中国经济改革40年经验,其中一条就是要坚持市场化。坚持市场化,让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物质财富,同时国家的创新创业活力无限焕发,中国经济体量以几何级数增加。
三是灵活运用改革方法,既先行先试、先易后难,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立足于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有机结合起来,选择一定地区或改革领域开展试点,在对试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再对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这种由点而面、先易后难的改革推进方法,既控制了风险,又通过有效的推广机制使成功经验能够迅速普及,成为我国推进改革的重要经验,也是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重要途径。
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和稳定则为深化改革提供良好环境和基本条件。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适时有序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采访中,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田应奎对记者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勇气与胆识,破立并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蹄疾步稳、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四梁八柱”基本确立。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在他看来,正是依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使命担当、“风卷红旗过大关”的力挽狂澜,坚决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让人民实实在在地看到并感受到了全面深化改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作用。也由此,在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使党中央的权威和执政党的公信力得到空前提高,让13亿多中国人民的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得到空前提高。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至今已经三十五年多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还要继续前进。我们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他阐释说,“当前,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认为,中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从根本上还要靠改革开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强调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到两个月,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中再次向世界讲解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观,“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我们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
26年前的1992年早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曾经嘱托全党:“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责任重于泰山。”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党一定要紧密团结起来,敢于担当、埋头苦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的精神不断夺取新胜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3亿多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正在用行动向改革开放开创者们践行誓言:
“在20世纪赢得了伟大历史性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21世纪赢得更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2018年第24期。作者为该刊记者)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而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富强的中国。”接受记者采访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回顾过去40年,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2014年8月20日,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正是在邓小平同志倡导和支持下,改革大潮汇聚成时代洪流,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他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说,“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的卓越领导,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纵观中国40年改革开放历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的大潮初起,到1992年初小平南方谈话开启历史性突破的深化改革,再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号角,直至2018年2月十九届三中全会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中国改革开放的浩荡大潮,在党中央集中部署改革大局的党的关键性重要会议推动下,呈现出一浪高过一浪、一潮胜过一潮的壮阔景象。
“浪逐浪、潮连潮”
第一波:开启历史大潮闸门——从改革起步到全面改革。
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扭转全党工作重心战略转移的重大决策,是这次全会最具标志性的重大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行放权让利的试点。对外开放方面开始迈出两大步,一是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二是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的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改革的全面推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又分别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外开放扩大到14个沿海城市。
第二波: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全面改革到深化改革。
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1993年举行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国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深入进行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投资等领域的改革,为中国经济建设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务院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及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全面部署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推进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邮政体制改革,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改革;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等。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29年的历史进行总结,强调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008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农村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
第三波: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
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新阶段。
这次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方案,再次实现了历史性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2018年的十九屆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这些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着眼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大制度安排,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着力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开创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秘诀
今年3月下旬,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表演讲时说,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坚持了务实和渐进改革这两个关键因素。
在他看来,“务实”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走一边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口气解决所有问题”。比如,依靠基层创新实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广大农民获益。再比如,乡镇企业的产权起初并不明晰,但大规模的兴起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形成了广泛的市场竞争,成为地方发展的创业和就业中心。
而“渐进改革”与西方倡导的“休克疗法”形成鲜明对比。斯蒂格利茨说,“一个市场行之有效,不仅是宏观经济问题,很多时候是微观经济问题。因此,变革总体来说是渐进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他认为,正是中国改革推动者们理性地学习和认识了这个动态过程,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激发出了广泛的创新活动,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呈现出连续不断、持续有效的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
“40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道路。”接受记者采访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高尚全說,“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
这位一直从事经济改革研究的学者,介绍了对改革开放关键经验的看法: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十六大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一步做出创造性的理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把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推进到新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中国经济改革40年经验,其中一条就是要坚持市场化。坚持市场化,让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物质财富,同时国家的创新创业活力无限焕发,中国经济体量以几何级数增加。
三是灵活运用改革方法,既先行先试、先易后难,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立足于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有机结合起来,选择一定地区或改革领域开展试点,在对试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再对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这种由点而面、先易后难的改革推进方法,既控制了风险,又通过有效的推广机制使成功经验能够迅速普及,成为我国推进改革的重要经验,也是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重要途径。
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和稳定则为深化改革提供良好环境和基本条件。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适时有序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采访中,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田应奎对记者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勇气与胆识,破立并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蹄疾步稳、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四梁八柱”基本确立。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在他看来,正是依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使命担当、“风卷红旗过大关”的力挽狂澜,坚决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让人民实实在在地看到并感受到了全面深化改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作用。也由此,在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使党中央的权威和执政党的公信力得到空前提高,让13亿多中国人民的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得到空前提高。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至今已经三十五年多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还要继续前进。我们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他阐释说,“当前,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认为,中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从根本上还要靠改革开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强调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到两个月,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中再次向世界讲解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观,“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我们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
26年前的1992年早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曾经嘱托全党:“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责任重于泰山。”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党一定要紧密团结起来,敢于担当、埋头苦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的精神不断夺取新胜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3亿多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正在用行动向改革开放开创者们践行誓言:
“在20世纪赢得了伟大历史性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21世纪赢得更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2018年第24期。作者为该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