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沧州落子与“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并称为河北三大民族舞。从清朝发祥至今,经过无数代的先辈们将它传承并发展下来,现今主要流传在沧州的沧县和南皮县。“沧州落子”主要分为文落子、武落子和混合落子三种表演形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沧州落子也面临着种种挑战。
关键词:沧州落子;起源;传承与发展;形式特点;现状
一、沧州落子的起源
“落子”又被成为“乐子”在沧州地区“落”和“乐”发音一样。“落子”是河北省土生土长的艺术,因此会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现在大部分分布在沧州的南皮县、沧县等周围地区。沧州落子在南皮县发源,所以沧州落子也被叫做南皮落子。“落子”是沧州人民的艺术创作,在节庆的时候用来庆祝演出。沧州处于河北省东南,有1500年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因为处于渤海之滨所以古时候的沧州战乱频繁,义举叠起,被称为荒芜之地,土嚷贫瘠,人口稀疏,曾是囚禁犯人的地方,又是叛将避身之所。沧州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废,以及灾荒,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这种生活下贫苦百姓只好另谋出路,使用各类技艺糊口生活。落子就由此而生。落子出现的年份无从考究,因文献上没有详细的记录,在《河北舞蹈史》里:“据说,南皮县杨八庄子的梅派落子在1730年左右就开始了活动”。距今大概有200多年的历史。深入百姓生活发现有流传于民间的口头传说。传说:落子最开始是秧歌中的“小场子”。因为落子的竹板发出的声音太大,打扰了别人的表演,因此,把落子说成是不伦不类的东西。自此,落子就被分离出来了。
二、落子的传承与发展
在落子的發展过程中有一些受人尊敬的一代代老艺人,如梅盛林、杨长亭、张维舟、马树亭、周树堂等。梅盛林(南皮县扬八庄子村人,1889-1981)他从小跟着父亲梅富荣学习“落子”,曾经拜过师傅学习武术,为表演落子打下了功底。他学会了“落子”的鞭、板、扇的全部动作,并将它们放在一起改编成五鞭、三板、两扇的新形式。梅盛林是落子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人物。杨长亭舞姿轻盈,姿态柔美,“三道弯”最为著名,享有“杨柳腰”的盛誉。张维舟(1913-1984)河北省南皮县车官屯人,他擅长扮演女角,板和扇技艺熟练,一直秉承着传统的风格特点。马树亭,出生于河北省南皮县车官屯。从小练习霸王鞭,基本功很扎实,被称为“云中燕”。其中最名的是民间舞蹈家周树堂,幼年时期便在“落子坊”学习技艺,经过40多年的钻研与学习,自成了落子舞的一个艺术流派。他的舞蹈动作注重展现女性“三道弯”的姿态造型。1956年,德高望重的周树堂应邀到河北省艺术学校担任老师,周树棠认为,民间舞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在任教期间,常在课余去旁听学习其他民族舞,找到可以借鉴的动作或元素记录下来,经过一番剖析和钻研,把其他民族的舞蹈语汇融合到落子舞中,进一步加工创造出二十多套扇子花和板舞动作组合。这些千姿百态的动作,使落子舞的表现力更加有张力。正是因为这些老艺人才使落子舞传承至今。
三、沧州落子的形式与特点
落子舞老前辈说:“最初落子舞是贫穷人为了生活而学习的技艺,在进行落子舞表演时,男子手里拿着打狗棍,女子手拿牛胯骨,后来应为美观,男子用竹竿女子用木板来替代,再后来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霸王鞭和竹板。起初落子舞是非常简单和随意的,明国初期以后,出现了一些半艺半农的艺人,这些艺人吸收武术,戏剧等,其中武术对落子舞的影响最为深远,由此落子舞慢慢形成了较完整的,有一定表演形式、四人执扇、六人执板、十人执鞭的歌舞队。
沧州落子包含“武落子”和“文落子”两类表演形式。“文落子”以唱为主;“武落子”则是将武术与戏曲的筋斗穿插与舞蹈当中。“文落子”表演之时鞭、板、扇都用。单独进行扇舞表演时,是以男女对扇的形式,叫“撇扇”。“武落子”只用鞭和板,表演时更具张力有强烈的侵略性,并且拥有武术表演的霸气和“文落子”相辅相成,且相得益彰。这两种形式的“落子”不是同时产生的,周树堂与马树亭的长期合作创新发展将“文落子”改为“武落子,并创造了“三人花”场图和动作。落子中另一个特点的是“起法儿”,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动作,它在两个动作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连接转折作用。例如“蹬步”与“跟步”两个动作,是落子中最基本的步伐,也是女性最常用的舞步。一个是“蹬”,一个是“颤”,在两种步法中间在加一次“颤”,这就叫“起法儿”。这个“起法儿”的动作特点使它在音乐节奏上也独具特色:“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两拍,“起法儿”动作是在强拍的后面半拍,弱拍才是动作的运动过程,到下一小节强拍的前半拍时完成整个动作过程,后面半拍则又是下一动作的“起法儿”,依次重复,直到结束。”“这种独特的节奏特点,改变了常有的动作节奏规律,强拍和弱拍被颠倒过来,从而使得强拍和弱拍的对比更加强烈、鲜明起来,并且强拍上的动作姿态也越发显得突出来。
四、沧州落子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再加上人口流动性较小,电视电影不普及人民的娱乐活动较少,民众每年过年盼着“落子”这样的娱乐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社会的改变往往影响着文化的改变,沧州落子作为一种传统的地域文化形式,慢慢呈现生存危机。落子舞的演出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落子自形成后只有在过年节庆等隆重节日才开始排练,年过完落子舞也跟着过年的气氛渐渐平静下来。一年一次的排练使落子舞慢慢衰落,一个原因是演员难到齐,第二个是因为排练时间太短很难使落子深入人心,逐渐落子演员的观念产生变化,队伍也就松散了。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逐渐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2006年“沧州落子”申请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经过申请,“沧州落子”写入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皮县文化馆获得“沧州落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沧州落子”是燕赵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在一代代的老艺人推动下传承与发展。即使现在面临着一些问题也要开拓创新继续将“沧州落子”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田汝汾主编,南皮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皮县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152.
[2]周大明著.河北舞蹈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12.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M].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89:1163.
[4]丁世良,赵放主编,张军等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766.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关键词:沧州落子;起源;传承与发展;形式特点;现状
一、沧州落子的起源
“落子”又被成为“乐子”在沧州地区“落”和“乐”发音一样。“落子”是河北省土生土长的艺术,因此会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现在大部分分布在沧州的南皮县、沧县等周围地区。沧州落子在南皮县发源,所以沧州落子也被叫做南皮落子。“落子”是沧州人民的艺术创作,在节庆的时候用来庆祝演出。沧州处于河北省东南,有1500年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因为处于渤海之滨所以古时候的沧州战乱频繁,义举叠起,被称为荒芜之地,土嚷贫瘠,人口稀疏,曾是囚禁犯人的地方,又是叛将避身之所。沧州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废,以及灾荒,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这种生活下贫苦百姓只好另谋出路,使用各类技艺糊口生活。落子就由此而生。落子出现的年份无从考究,因文献上没有详细的记录,在《河北舞蹈史》里:“据说,南皮县杨八庄子的梅派落子在1730年左右就开始了活动”。距今大概有200多年的历史。深入百姓生活发现有流传于民间的口头传说。传说:落子最开始是秧歌中的“小场子”。因为落子的竹板发出的声音太大,打扰了别人的表演,因此,把落子说成是不伦不类的东西。自此,落子就被分离出来了。
二、落子的传承与发展
在落子的發展过程中有一些受人尊敬的一代代老艺人,如梅盛林、杨长亭、张维舟、马树亭、周树堂等。梅盛林(南皮县扬八庄子村人,1889-1981)他从小跟着父亲梅富荣学习“落子”,曾经拜过师傅学习武术,为表演落子打下了功底。他学会了“落子”的鞭、板、扇的全部动作,并将它们放在一起改编成五鞭、三板、两扇的新形式。梅盛林是落子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人物。杨长亭舞姿轻盈,姿态柔美,“三道弯”最为著名,享有“杨柳腰”的盛誉。张维舟(1913-1984)河北省南皮县车官屯人,他擅长扮演女角,板和扇技艺熟练,一直秉承着传统的风格特点。马树亭,出生于河北省南皮县车官屯。从小练习霸王鞭,基本功很扎实,被称为“云中燕”。其中最名的是民间舞蹈家周树堂,幼年时期便在“落子坊”学习技艺,经过40多年的钻研与学习,自成了落子舞的一个艺术流派。他的舞蹈动作注重展现女性“三道弯”的姿态造型。1956年,德高望重的周树堂应邀到河北省艺术学校担任老师,周树棠认为,民间舞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在任教期间,常在课余去旁听学习其他民族舞,找到可以借鉴的动作或元素记录下来,经过一番剖析和钻研,把其他民族的舞蹈语汇融合到落子舞中,进一步加工创造出二十多套扇子花和板舞动作组合。这些千姿百态的动作,使落子舞的表现力更加有张力。正是因为这些老艺人才使落子舞传承至今。
三、沧州落子的形式与特点
落子舞老前辈说:“最初落子舞是贫穷人为了生活而学习的技艺,在进行落子舞表演时,男子手里拿着打狗棍,女子手拿牛胯骨,后来应为美观,男子用竹竿女子用木板来替代,再后来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霸王鞭和竹板。起初落子舞是非常简单和随意的,明国初期以后,出现了一些半艺半农的艺人,这些艺人吸收武术,戏剧等,其中武术对落子舞的影响最为深远,由此落子舞慢慢形成了较完整的,有一定表演形式、四人执扇、六人执板、十人执鞭的歌舞队。
沧州落子包含“武落子”和“文落子”两类表演形式。“文落子”以唱为主;“武落子”则是将武术与戏曲的筋斗穿插与舞蹈当中。“文落子”表演之时鞭、板、扇都用。单独进行扇舞表演时,是以男女对扇的形式,叫“撇扇”。“武落子”只用鞭和板,表演时更具张力有强烈的侵略性,并且拥有武术表演的霸气和“文落子”相辅相成,且相得益彰。这两种形式的“落子”不是同时产生的,周树堂与马树亭的长期合作创新发展将“文落子”改为“武落子,并创造了“三人花”场图和动作。落子中另一个特点的是“起法儿”,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动作,它在两个动作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连接转折作用。例如“蹬步”与“跟步”两个动作,是落子中最基本的步伐,也是女性最常用的舞步。一个是“蹬”,一个是“颤”,在两种步法中间在加一次“颤”,这就叫“起法儿”。这个“起法儿”的动作特点使它在音乐节奏上也独具特色:“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两拍,“起法儿”动作是在强拍的后面半拍,弱拍才是动作的运动过程,到下一小节强拍的前半拍时完成整个动作过程,后面半拍则又是下一动作的“起法儿”,依次重复,直到结束。”“这种独特的节奏特点,改变了常有的动作节奏规律,强拍和弱拍被颠倒过来,从而使得强拍和弱拍的对比更加强烈、鲜明起来,并且强拍上的动作姿态也越发显得突出来。
四、沧州落子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再加上人口流动性较小,电视电影不普及人民的娱乐活动较少,民众每年过年盼着“落子”这样的娱乐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社会的改变往往影响着文化的改变,沧州落子作为一种传统的地域文化形式,慢慢呈现生存危机。落子舞的演出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落子自形成后只有在过年节庆等隆重节日才开始排练,年过完落子舞也跟着过年的气氛渐渐平静下来。一年一次的排练使落子舞慢慢衰落,一个原因是演员难到齐,第二个是因为排练时间太短很难使落子深入人心,逐渐落子演员的观念产生变化,队伍也就松散了。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逐渐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2006年“沧州落子”申请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经过申请,“沧州落子”写入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皮县文化馆获得“沧州落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沧州落子”是燕赵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在一代代的老艺人推动下传承与发展。即使现在面临着一些问题也要开拓创新继续将“沧州落子”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田汝汾主编,南皮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皮县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152.
[2]周大明著.河北舞蹈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12.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M].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89:1163.
[4]丁世良,赵放主编,张军等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766.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