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阴如梭似箭,古镇的风采依旧,旧县的镇容却已然不同于往日气息。作为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一个小镇,地处塞外,旧县镇却是西有古城河、东有金牛湖、南有龙湾河,又因有妫河水的润泽而兼具了江南水乡的秀美。旧县镇位于延庆县的上风上水处,自然的本色赋予小镇神奇的能量,人为的治理与守护使得小镇长效保持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秀美容颜。
旧县镇不光有水,地域特征也很明显,地处北温带,水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地肥水美五谷香,有着“北靠山,南连川,五万亩山,五万亩滩,五万亩粮田”的俗称。如今的旧县镇,不光有种植、养殖为主的第一产业,蜚声内外的也不只是力量雄厚的建筑业,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及铁石般守护环境的决心,旧县镇着眼于发展休闲旅游业,定位为并致力于打造成“京北绿色低碳小镇”。美景令人向往,从延庆的八景迎宾处驾车前往旧县镇不过15公里的距离,每逢双休或假日,北京城区的客流蜂拥而至,单是一个古城村一年就要接待二十余万游客,旧县镇重点发展的房车露营带相对民俗游而言显然又是镇里新的经济增长极。透过盆窑村的陶艺文化产业与东西龙湾村的龙文化墙,我们看到了旧县镇注重环境建设与产业、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我们想象不出一个三年前还是脏乱现象严重的小镇如何在弹指一挥间就换了新颜。短短三年的时间,旧县镇不断超越自己,环境建设成果在延庆名列前茅,这座下辖22个行政村、镇域面积109.7平方公里的小镇为何能有如此大的转变?他们下了哪些功夫?有哪些“秘诀”?在延庆县市政市容委的鼎力推荐下,本刊记者特邀城市管理领域专家前往“换了新颜”的旧县镇,专访旧县镇镇长郭铁石并为您带来深入解读。
旧县镇为何动了整治环境的念头?
作为北京市42个重点建设发展小城镇之一,旧县镇在2011年的时候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并下大力气整治环境,近三年来连续被评为县级先进乡镇,镇域环境达到延庆县领先水平。那么旧县镇为何多年“甘于落后”,三年前却动了环境建设的念头?为何别的乡镇干了十年还不一定干得出的成果,旧县镇用了三年就能做到优秀?
郭铁石镇长告诉我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旧县镇以延庆县建设生态宜居的“绿色北京示范区”为契机,制定了《旧县镇环境建设工作五年规划(2014—2018)》,确立了以镇区为中心,以“葡萄酒庄产业带、龙湾河房车露营带”为两带,以八峪路、旧小路、香龙路为三条轴线的“三轴两带一中心”的环境工作目标,确立了全面打造“都市休闲旅游新区,京北绿色低碳小镇”的发展目标。以环境促产业,发展生态产业,好的环境必然是基础,虽然生态涵养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可要依托环境发展成生态产业,就必须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下大功夫,环境的好与坏是未来旧县镇发展的关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环境建设的投入未尝不是对经济发展的间接投入,而优美的环境氛围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不正是环境成果向经济成果的重要转变吗?
在郭铁石镇长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旧县镇全力整治环境的动力,环境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及必由途径,也是产业发展的必要载体。而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整治环境的决心才格外坚定。
如今,旧县镇党委、政府把环境当作全镇头等大事儿来抓。在延庆县环境建设的总体部署下,旧县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的环境监察小组,党委书记和镇长同时作为镇环境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根据《延庆县农村环境建设与管理考核方案》的要求,旧县镇镇长及主管环境的副镇长需要每月末、季末对各村进行环境卫生检查。各村书记、村主任为村环境管理第一责任人,承担各村环境建设与管理的全部责任,每天都要对村里的环境进行检查,环境不达标的村除了要被镇领导“约谈”,还要面对村庄不能参加评优甚至不能得到镇里的资金补助的“惩罚”。
透过旧县镇“资金前置”、“一票否决制”和“约谈制”等制度可以看到镇里对于环境整治的决心与魄力,也看到了镇里整治环境的“秘诀”,每项制度都简洁明确,以环境为中心,环境达标是重要关卡。其中,“资金前置”是指,村级资金使用必须以环境达标为前提,不达标者,环境主管领导不签字,资金延缓使用直至环境整改为止;“一票否决制”是指环境考核不达标的村庄被取消所有评优资格、取消所有项目建设资格、取消所有资金使用资格,直至环境达标才能得到主管环境的副镇长签字批准;“约谈制”即书记镇长亲自找环境不达标村的村干部谈话。此外,用于推进环境工作的还有奖励机制和通报机制,奖励是实实在在一年15万元环境建设奖的投入,通报是真真实实的严格不含糊。这些制度铿锵有力地表明了旧县镇治理环境的决心,制度的落实促进并反向激励了各村对环境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形成了全镇上下重视环境的整体合力。
旧县镇环境整治的力度有多大?
郭铁石镇长告诉我们,三年来,旧县镇共投入2440余万元用于美化绿化、清理“三乱”(“三乱”具体指垃圾乱堆乱倒,杂物乱堆乱放,私搭乱建等现象)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资金投入保障了环境治理的广度与效果。
2012年,旧县镇动员全镇,在往日清理“三乱”的基础上,又做到了街道向小巷延伸、平面向立面延伸、村内向村外延伸的“三个延伸”及覆盖“山边、水边、村边、林边、田边、路边”“六边”的清理,全方位立体化无死角,环境整治成效明显,老百姓看到自己生活的环境换了新颜,也是打心眼里高兴,更增加了他们支持环境工作的积极性。
除了一般性的大面积栽花种草、植绿种绿及修建公共休闲设施,旧县镇更加注重环境建设与产业、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盆窑村、东西龙湾村、古城村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盆窑村将传统的制陶产业融入陶艺文化,打造了陶艺文化墙,并为游客提供陶艺制作体验之旅,原来单纯的制陶手工业通过环境的提升迈向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东西龙湾村突出龙文化的宣传,分别打造了龙字文化墙和龙形文化墙;古城村利用其优美的环境,大力发展民俗产业。如果说单纯的环境投入是隐性的惠民,那么环境与产业、生态与文化的结合则真真实实地为百姓带来了创收、让百姓得到了实惠。2013年,旧县镇人均年收入达到1.7万元,相比2008年的6975.7元翻了一番还多,在延庆县各乡镇的经济收入排名中位列前三。 大量的绿化与美化使得小镇的房屋好像变成了花园的点缀,而伫立于白墙红瓦的房屋之间的太阳能发电路灯因为环保而给人以深层次的美感。沿着村庄不甚宽广却整齐干净的柏油路行走,不必走多远就能看到村民家门口设置的健身休闲处,橙色的健身器材与周围的环境格外协调。当这里的乡村生活成为城里人节假日或周末的休闲目的地时,村民们对自己家园的变化却显得怡然自得,骑着自行车的年轻孩子和中年妇女们从小路穿行而过,容光焕发的老人们在午后舒适地在花田旁的休闲公园休憩锻炼而自得其乐。
此外,旧县镇善于借助对重大活动的服务与保障来提升镇域环境。如借助世界葡萄大会及房车露营大会召开的契机,从景观节点建设、绿化美化、基础环境建设、特色村庄打造等多项工作着手,全面整治村庄环境,并通过深入挖掘乡村古文化等手段将22个村庄打造成特色旅游景观带,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经济提升。
始于环境整治长于生态文明,文化的融入提升了环境水平也提升了村民们守护环境的意识,而这显然是环境建设更深层的含义。
旧县镇的环境建设何以不打反复仗?
旧县镇用三年的时间实现了延庆县十年环境建设成果的赶超,环境建设不反弹,不打反复仗,为何?
郭铁石镇长告诉我们,延庆县这些年在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形成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旧县镇“后来者居上”,学习其他乡镇好的经验做法,贯彻落实延庆县对环境工作的总体要求,通过近几年的探索,旧县镇的环境工作管理体系得以逐步规范。
首先,旧县镇落实了延庆县“1435农村环境管理模式”。“1”是全镇农村环境管理形成一个网络,镇、村设立组织管理机构,把全镇22个行政村组建成一个网络,进行统一管理;“4”即是对专职保洁员的四项规定,一定岗位职责,二定工作标准,三定工作范围,四定管理;“3”即农村环境管理落实的三个事项,一是落实各级管理机构,二是落实各级管理人员及保洁人员,三是落实“一票否决制”;“5”即农村网格化管理实行“五查”机制(日巡查、周检查、月抽查、季度拉练检查、年度考核评比)。
其次,旧县镇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垃圾收运体系。镇政府为22个行政村共安排保洁员1200余人,配备保洁车300余辆,为各户配备了一套垃圾分类桶,村民将生活垃圾、厨余垃圾、灰土等分类投放,垃圾收集员每日上午、下午定点入户收集,统一清送至生活垃圾房,再由县环卫中心将垃圾房的垃圾清运至县级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村扫、镇运、县消纳”及“两类粗分,五类细分”模式(两类粗分是将建筑垃圾和其它垃圾分离。五类细分是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建筑垃圾和其他垃圾,将餐厨垃圾分出堆肥。农村以村为单位设立渣土消纳点,建设堆肥点,就地处理渣土煤灰和可堆肥垃圾;川区建设村级垃圾房,用以收集其它垃圾,再由县政府将其运至县垃圾填埋场;山区建设镇级焚烧炉,用于其它垃圾的处理)有效保障了“垃圾分类收集不落地”的目标,实现了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旧县镇的环境建设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环境管理只有规范化、制度化,才能得以长效化。
当前,旧县镇在现有环境管理模式下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引入市场力量实现环境治理由投入向投资的转变,引进专业保洁公司开展保洁管理及清运,促使环境工作更加规范化、专业化。无论是专业化的管理,或是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旧县镇环境工作得以长效的原因似乎应当归功于其以环境促产业的发展路径,认识到了问题,真抓实干不含糊,监管到位有力度,各村在奖励与反向激励下从不得不抓到自觉抓起了环境,而产业的发展则为环境守护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从而促使当地对于环境的长效守护与提升。
旧县镇不光有水,地域特征也很明显,地处北温带,水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地肥水美五谷香,有着“北靠山,南连川,五万亩山,五万亩滩,五万亩粮田”的俗称。如今的旧县镇,不光有种植、养殖为主的第一产业,蜚声内外的也不只是力量雄厚的建筑业,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及铁石般守护环境的决心,旧县镇着眼于发展休闲旅游业,定位为并致力于打造成“京北绿色低碳小镇”。美景令人向往,从延庆的八景迎宾处驾车前往旧县镇不过15公里的距离,每逢双休或假日,北京城区的客流蜂拥而至,单是一个古城村一年就要接待二十余万游客,旧县镇重点发展的房车露营带相对民俗游而言显然又是镇里新的经济增长极。透过盆窑村的陶艺文化产业与东西龙湾村的龙文化墙,我们看到了旧县镇注重环境建设与产业、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我们想象不出一个三年前还是脏乱现象严重的小镇如何在弹指一挥间就换了新颜。短短三年的时间,旧县镇不断超越自己,环境建设成果在延庆名列前茅,这座下辖22个行政村、镇域面积109.7平方公里的小镇为何能有如此大的转变?他们下了哪些功夫?有哪些“秘诀”?在延庆县市政市容委的鼎力推荐下,本刊记者特邀城市管理领域专家前往“换了新颜”的旧县镇,专访旧县镇镇长郭铁石并为您带来深入解读。
旧县镇为何动了整治环境的念头?
作为北京市42个重点建设发展小城镇之一,旧县镇在2011年的时候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并下大力气整治环境,近三年来连续被评为县级先进乡镇,镇域环境达到延庆县领先水平。那么旧县镇为何多年“甘于落后”,三年前却动了环境建设的念头?为何别的乡镇干了十年还不一定干得出的成果,旧县镇用了三年就能做到优秀?
郭铁石镇长告诉我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旧县镇以延庆县建设生态宜居的“绿色北京示范区”为契机,制定了《旧县镇环境建设工作五年规划(2014—2018)》,确立了以镇区为中心,以“葡萄酒庄产业带、龙湾河房车露营带”为两带,以八峪路、旧小路、香龙路为三条轴线的“三轴两带一中心”的环境工作目标,确立了全面打造“都市休闲旅游新区,京北绿色低碳小镇”的发展目标。以环境促产业,发展生态产业,好的环境必然是基础,虽然生态涵养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可要依托环境发展成生态产业,就必须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下大功夫,环境的好与坏是未来旧县镇发展的关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环境建设的投入未尝不是对经济发展的间接投入,而优美的环境氛围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不正是环境成果向经济成果的重要转变吗?
在郭铁石镇长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旧县镇全力整治环境的动力,环境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及必由途径,也是产业发展的必要载体。而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整治环境的决心才格外坚定。
如今,旧县镇党委、政府把环境当作全镇头等大事儿来抓。在延庆县环境建设的总体部署下,旧县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的环境监察小组,党委书记和镇长同时作为镇环境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根据《延庆县农村环境建设与管理考核方案》的要求,旧县镇镇长及主管环境的副镇长需要每月末、季末对各村进行环境卫生检查。各村书记、村主任为村环境管理第一责任人,承担各村环境建设与管理的全部责任,每天都要对村里的环境进行检查,环境不达标的村除了要被镇领导“约谈”,还要面对村庄不能参加评优甚至不能得到镇里的资金补助的“惩罚”。
透过旧县镇“资金前置”、“一票否决制”和“约谈制”等制度可以看到镇里对于环境整治的决心与魄力,也看到了镇里整治环境的“秘诀”,每项制度都简洁明确,以环境为中心,环境达标是重要关卡。其中,“资金前置”是指,村级资金使用必须以环境达标为前提,不达标者,环境主管领导不签字,资金延缓使用直至环境整改为止;“一票否决制”是指环境考核不达标的村庄被取消所有评优资格、取消所有项目建设资格、取消所有资金使用资格,直至环境达标才能得到主管环境的副镇长签字批准;“约谈制”即书记镇长亲自找环境不达标村的村干部谈话。此外,用于推进环境工作的还有奖励机制和通报机制,奖励是实实在在一年15万元环境建设奖的投入,通报是真真实实的严格不含糊。这些制度铿锵有力地表明了旧县镇治理环境的决心,制度的落实促进并反向激励了各村对环境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形成了全镇上下重视环境的整体合力。
旧县镇环境整治的力度有多大?
郭铁石镇长告诉我们,三年来,旧县镇共投入2440余万元用于美化绿化、清理“三乱”(“三乱”具体指垃圾乱堆乱倒,杂物乱堆乱放,私搭乱建等现象)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资金投入保障了环境治理的广度与效果。
2012年,旧县镇动员全镇,在往日清理“三乱”的基础上,又做到了街道向小巷延伸、平面向立面延伸、村内向村外延伸的“三个延伸”及覆盖“山边、水边、村边、林边、田边、路边”“六边”的清理,全方位立体化无死角,环境整治成效明显,老百姓看到自己生活的环境换了新颜,也是打心眼里高兴,更增加了他们支持环境工作的积极性。
除了一般性的大面积栽花种草、植绿种绿及修建公共休闲设施,旧县镇更加注重环境建设与产业、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盆窑村、东西龙湾村、古城村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盆窑村将传统的制陶产业融入陶艺文化,打造了陶艺文化墙,并为游客提供陶艺制作体验之旅,原来单纯的制陶手工业通过环境的提升迈向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东西龙湾村突出龙文化的宣传,分别打造了龙字文化墙和龙形文化墙;古城村利用其优美的环境,大力发展民俗产业。如果说单纯的环境投入是隐性的惠民,那么环境与产业、生态与文化的结合则真真实实地为百姓带来了创收、让百姓得到了实惠。2013年,旧县镇人均年收入达到1.7万元,相比2008年的6975.7元翻了一番还多,在延庆县各乡镇的经济收入排名中位列前三。 大量的绿化与美化使得小镇的房屋好像变成了花园的点缀,而伫立于白墙红瓦的房屋之间的太阳能发电路灯因为环保而给人以深层次的美感。沿着村庄不甚宽广却整齐干净的柏油路行走,不必走多远就能看到村民家门口设置的健身休闲处,橙色的健身器材与周围的环境格外协调。当这里的乡村生活成为城里人节假日或周末的休闲目的地时,村民们对自己家园的变化却显得怡然自得,骑着自行车的年轻孩子和中年妇女们从小路穿行而过,容光焕发的老人们在午后舒适地在花田旁的休闲公园休憩锻炼而自得其乐。
此外,旧县镇善于借助对重大活动的服务与保障来提升镇域环境。如借助世界葡萄大会及房车露营大会召开的契机,从景观节点建设、绿化美化、基础环境建设、特色村庄打造等多项工作着手,全面整治村庄环境,并通过深入挖掘乡村古文化等手段将22个村庄打造成特色旅游景观带,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经济提升。
始于环境整治长于生态文明,文化的融入提升了环境水平也提升了村民们守护环境的意识,而这显然是环境建设更深层的含义。
旧县镇的环境建设何以不打反复仗?
旧县镇用三年的时间实现了延庆县十年环境建设成果的赶超,环境建设不反弹,不打反复仗,为何?
郭铁石镇长告诉我们,延庆县这些年在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形成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旧县镇“后来者居上”,学习其他乡镇好的经验做法,贯彻落实延庆县对环境工作的总体要求,通过近几年的探索,旧县镇的环境工作管理体系得以逐步规范。
首先,旧县镇落实了延庆县“1435农村环境管理模式”。“1”是全镇农村环境管理形成一个网络,镇、村设立组织管理机构,把全镇22个行政村组建成一个网络,进行统一管理;“4”即是对专职保洁员的四项规定,一定岗位职责,二定工作标准,三定工作范围,四定管理;“3”即农村环境管理落实的三个事项,一是落实各级管理机构,二是落实各级管理人员及保洁人员,三是落实“一票否决制”;“5”即农村网格化管理实行“五查”机制(日巡查、周检查、月抽查、季度拉练检查、年度考核评比)。
其次,旧县镇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垃圾收运体系。镇政府为22个行政村共安排保洁员1200余人,配备保洁车300余辆,为各户配备了一套垃圾分类桶,村民将生活垃圾、厨余垃圾、灰土等分类投放,垃圾收集员每日上午、下午定点入户收集,统一清送至生活垃圾房,再由县环卫中心将垃圾房的垃圾清运至县级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村扫、镇运、县消纳”及“两类粗分,五类细分”模式(两类粗分是将建筑垃圾和其它垃圾分离。五类细分是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建筑垃圾和其他垃圾,将餐厨垃圾分出堆肥。农村以村为单位设立渣土消纳点,建设堆肥点,就地处理渣土煤灰和可堆肥垃圾;川区建设村级垃圾房,用以收集其它垃圾,再由县政府将其运至县垃圾填埋场;山区建设镇级焚烧炉,用于其它垃圾的处理)有效保障了“垃圾分类收集不落地”的目标,实现了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旧县镇的环境建设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环境管理只有规范化、制度化,才能得以长效化。
当前,旧县镇在现有环境管理模式下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引入市场力量实现环境治理由投入向投资的转变,引进专业保洁公司开展保洁管理及清运,促使环境工作更加规范化、专业化。无论是专业化的管理,或是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旧县镇环境工作得以长效的原因似乎应当归功于其以环境促产业的发展路径,认识到了问题,真抓实干不含糊,监管到位有力度,各村在奖励与反向激励下从不得不抓到自觉抓起了环境,而产业的发展则为环境守护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从而促使当地对于环境的长效守护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