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流通力作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不仅能够反映出流通领域本身的运行效率,也可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本文通过流通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提取流通力指标,运用灰色关联系统方法,分析流通力主因子与城市化进程的相互关系,为流通业和城市化的良性互动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流通力;城市化;因子分析;灰色关联
一、问题提出
城市化是涉及经济、社会、人口、地域空间等诸多方面的繁杂过程。马克思指出,城市商业促进了剩余产品的交换和流通,资本的积累如果离开流通领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城市流通力是衡量流通业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流通力由高涤陈提出,它的内涵是社会把产品运送到消费领域的能力,城市流通力就是城市流通领域本身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能力,一般也被看作流通运行的效率。洪涛(2002)建立了城市流通力的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做出了解释。李世兰(2006)则通过简化定量分析,证明城市流通力的价值创造功能和在城市竞争力中处于核心地位。
本文将城市化与流通力结合起来,通过构建流通力的商流力、物流力、信息流力、规模力指标,以时间序列角度分析流通业主导下的城市化进程与上述“四力”之间的关系,并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
二、主因子分析与流通力指标提取
(一)数据指标选取。样本取自《统计年鉴》中衡量流通力的指标,包括流通增加值、消费品零售总额、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流通从业人员、货运量、货运周转量、铁路营运里程、邮电业务量、上网人数、注册域名数、电话普及率、连锁企业数、批发零售业企业数。(分别以X1…X13表示)并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二)主因子分析与指标提取。根据SPSS软件分析,首先对结果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证明:KMO指标为0805、SIG为0000,符合因子分析标准,指标较严格符合数据相关性要求。
正交旋转后用主成分法提取的4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獻率达到93011%,对流通力具有显著的代表性。
通过主因子载荷值并根据正交旋转后的主因子贡献率和因子载荷矩阵得出:F1的贡献率最大,达到6345%,除了X6、X7、X11之外,F1在其他指标的载荷值基本上都是大于07的,消费品总额更是达到了0982,这些都是从规模角度来反映城市流通力的大小,因此可以将主因子命名为“规模力”,即反映城市流通规模大小以及政府对流通产业的支持。F2贡献率达到12034%,在X11上的载荷值最大,达到0857。因此,可以用通信能力反映通信设施建设等因素对城市流通力的影响,故将这一主因子命名为“信息流力”。F3的贡献率是10632%,它在X7指标上的载荷值最大,达到0969,铁路建设从运输能力的角度,较准确地衡量了流通力的发展,可以将其命名为“物流力”。F4的贡献率6892%,它在X6的载荷值达到0828。货运周转量反映了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速度。因而可以将货运周转量作为“商流力”,衡量商品流通的流通速率。
经过因子分析和13个流通力指标提取,从横向角度按照一定的权重对31个省区进行城市流通力指标体系得分评价,其计算公式为:
QFi=X1*αi1+X2*αi2+……+X13*αi131000
据此计算出的31省区的城市流通力综合得分发现,城市流通力中的规模力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达到63453%,因此可认为该体系对整个流通能力的反映比较准确。得分显示,规模力排在前三和后两名的分别是:山东、广东、江苏、海南、青海。东部地区的流通固定资产投资多于中西部。从信息流力来看,东部地区优势并不明显,原因在于,在信息流力中所选取的主要因素是通信能力,电话的普及使各地区的通信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而在通信技术上,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差距并不很大。从物流力和商流力上来看,以广东、山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在铁路总里程和货运周转量上占有较大优势。总体看来,以流通力衡量的各省区流通发展,东部地区优势较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差。
三、城市化与流通力指标体系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指标与统计数据选取。流通力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在筛选指标时必须综合考虑指标的合理性及全面性,规模力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载荷值达到0982,因而可以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β1、通信能力β2、铁路营运里程β3、用货运周转量β4分别代表规模力F1、信息流力F2、物流力F3、商流力F4。
(二)灰色关联分析过程。灰色系统理论是由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目的就是解决数据真实性欠缺环境下的关联度求解问题。文中将城市化率作为参考序列,将β1、β2、β3、β4作为比较序列,计算其灰色关联度,以研究流通力指标体系对于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影响。
本文选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灰色系统研究中心刘思峰开发的软件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录入,以05作为分辨系数θ,得到的灰色关联度如表2。
从灰色关联序的排列看,流通力指标对城市化率的关联度都超过了75%,即流通力的发展对城市化率的提高起了关键作用,从纵向的时间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使商品经济逐渐活跃,带动了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从回归结果来看,以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代表的规模力指标与城市化率的关联度最高,达到0865,也就是说,城市化加快及空间不断延展,整个流通力呈现规模化,以商品流通为基础,以流通基础设置建设资金投入为依托,以不断增加的流通业从业人员为载体,进一步带动了商流力、物流力、和信息流力的发展。货物周转量代表的商流力发展水平与城市化关联程度次之,达到0857,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商品所有权转移速度和城市商业贸易周转效率得到提升。铁路营运里程代表的物流力与城市化率关联度达到0833,商品空间转移更快,城市间商品贸易更加便利,快捷。以通信能力反映的信息流力与城市化率关联度也达到0782,表明在城市经济和商品流通中,要充分保障信息在价格发现、市场供需平衡中的基础地位。
四、政策建议
1.流通力必须始终以城市为中心。流通力作为规模化、集成化、信息化的一种新的概念和合力,未来的发展只有围绕城市这个中心,才能实现资源的更有效、更合理的配置,产生更高的交易效率和经济效益。
2.提高政府对城市化发展的调控效率。政府应当保证流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通过政策引导实现流通产业就业结构合理化;扶持邮递物流等传统流通企业的发展,并在政策、资金上予以适当支持;完善市场、法律机制,创造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鼓励民间资本以第三方物流等形式进入流通领域。
3.形成全国性的流通网络体系,健全经济横向联系。城市是流通体系网络中的节点,促进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引导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的相互支持,形成全国性的流通网络体系,能够更有效地带动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马龙龙.流通产业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高涤陈.流通过程与生产力经济学[J].财贸经济,1986(5).
[3]李世兰.流通力:城市核心竞争力研究的新视野[J]江苏商论,2006(5)
[4]谭学瑞,邓聚龙.灰色关联分析:多因素统计分析新方法[J].统计研究,1995.
关键词:流通力;城市化;因子分析;灰色关联
一、问题提出
城市化是涉及经济、社会、人口、地域空间等诸多方面的繁杂过程。马克思指出,城市商业促进了剩余产品的交换和流通,资本的积累如果离开流通领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城市流通力是衡量流通业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流通力由高涤陈提出,它的内涵是社会把产品运送到消费领域的能力,城市流通力就是城市流通领域本身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能力,一般也被看作流通运行的效率。洪涛(2002)建立了城市流通力的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做出了解释。李世兰(2006)则通过简化定量分析,证明城市流通力的价值创造功能和在城市竞争力中处于核心地位。
本文将城市化与流通力结合起来,通过构建流通力的商流力、物流力、信息流力、规模力指标,以时间序列角度分析流通业主导下的城市化进程与上述“四力”之间的关系,并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
二、主因子分析与流通力指标提取
(一)数据指标选取。样本取自《统计年鉴》中衡量流通力的指标,包括流通增加值、消费品零售总额、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流通从业人员、货运量、货运周转量、铁路营运里程、邮电业务量、上网人数、注册域名数、电话普及率、连锁企业数、批发零售业企业数。(分别以X1…X13表示)并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二)主因子分析与指标提取。根据SPSS软件分析,首先对结果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证明:KMO指标为0805、SIG为0000,符合因子分析标准,指标较严格符合数据相关性要求。
正交旋转后用主成分法提取的4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獻率达到93011%,对流通力具有显著的代表性。
通过主因子载荷值并根据正交旋转后的主因子贡献率和因子载荷矩阵得出:F1的贡献率最大,达到6345%,除了X6、X7、X11之外,F1在其他指标的载荷值基本上都是大于07的,消费品总额更是达到了0982,这些都是从规模角度来反映城市流通力的大小,因此可以将主因子命名为“规模力”,即反映城市流通规模大小以及政府对流通产业的支持。F2贡献率达到12034%,在X11上的载荷值最大,达到0857。因此,可以用通信能力反映通信设施建设等因素对城市流通力的影响,故将这一主因子命名为“信息流力”。F3的贡献率是10632%,它在X7指标上的载荷值最大,达到0969,铁路建设从运输能力的角度,较准确地衡量了流通力的发展,可以将其命名为“物流力”。F4的贡献率6892%,它在X6的载荷值达到0828。货运周转量反映了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速度。因而可以将货运周转量作为“商流力”,衡量商品流通的流通速率。
经过因子分析和13个流通力指标提取,从横向角度按照一定的权重对31个省区进行城市流通力指标体系得分评价,其计算公式为:
QFi=X1*αi1+X2*αi2+……+X13*αi131000
据此计算出的31省区的城市流通力综合得分发现,城市流通力中的规模力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达到63453%,因此可认为该体系对整个流通能力的反映比较准确。得分显示,规模力排在前三和后两名的分别是:山东、广东、江苏、海南、青海。东部地区的流通固定资产投资多于中西部。从信息流力来看,东部地区优势并不明显,原因在于,在信息流力中所选取的主要因素是通信能力,电话的普及使各地区的通信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而在通信技术上,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差距并不很大。从物流力和商流力上来看,以广东、山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在铁路总里程和货运周转量上占有较大优势。总体看来,以流通力衡量的各省区流通发展,东部地区优势较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差。
三、城市化与流通力指标体系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指标与统计数据选取。流通力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在筛选指标时必须综合考虑指标的合理性及全面性,规模力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载荷值达到0982,因而可以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β1、通信能力β2、铁路营运里程β3、用货运周转量β4分别代表规模力F1、信息流力F2、物流力F3、商流力F4。
(二)灰色关联分析过程。灰色系统理论是由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目的就是解决数据真实性欠缺环境下的关联度求解问题。文中将城市化率作为参考序列,将β1、β2、β3、β4作为比较序列,计算其灰色关联度,以研究流通力指标体系对于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影响。
本文选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灰色系统研究中心刘思峰开发的软件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录入,以05作为分辨系数θ,得到的灰色关联度如表2。
从灰色关联序的排列看,流通力指标对城市化率的关联度都超过了75%,即流通力的发展对城市化率的提高起了关键作用,从纵向的时间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使商品经济逐渐活跃,带动了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从回归结果来看,以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代表的规模力指标与城市化率的关联度最高,达到0865,也就是说,城市化加快及空间不断延展,整个流通力呈现规模化,以商品流通为基础,以流通基础设置建设资金投入为依托,以不断增加的流通业从业人员为载体,进一步带动了商流力、物流力、和信息流力的发展。货物周转量代表的商流力发展水平与城市化关联程度次之,达到0857,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商品所有权转移速度和城市商业贸易周转效率得到提升。铁路营运里程代表的物流力与城市化率关联度达到0833,商品空间转移更快,城市间商品贸易更加便利,快捷。以通信能力反映的信息流力与城市化率关联度也达到0782,表明在城市经济和商品流通中,要充分保障信息在价格发现、市场供需平衡中的基础地位。
四、政策建议
1.流通力必须始终以城市为中心。流通力作为规模化、集成化、信息化的一种新的概念和合力,未来的发展只有围绕城市这个中心,才能实现资源的更有效、更合理的配置,产生更高的交易效率和经济效益。
2.提高政府对城市化发展的调控效率。政府应当保证流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通过政策引导实现流通产业就业结构合理化;扶持邮递物流等传统流通企业的发展,并在政策、资金上予以适当支持;完善市场、法律机制,创造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鼓励民间资本以第三方物流等形式进入流通领域。
3.形成全国性的流通网络体系,健全经济横向联系。城市是流通体系网络中的节点,促进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引导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的相互支持,形成全国性的流通网络体系,能够更有效地带动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马龙龙.流通产业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高涤陈.流通过程与生产力经济学[J].财贸经济,1986(5).
[3]李世兰.流通力:城市核心竞争力研究的新视野[J]江苏商论,2006(5)
[4]谭学瑞,邓聚龙.灰色关联分析:多因素统计分析新方法[J].统计研究,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