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eclipse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这些影响,无疑已经波及我国的高职教育。
  
  一、“危”“机”相伏,利害相依
  
  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金融危机必然影响高职教育发展。但从其影响情况看,则是“危”与“机”相伏,“利”与“害”相依。
  (一)金融危机对高职教育之“危”
  金融危机对高职教育之“危”,是指其对高职教育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超常压力、不利态势和发展阻力,主要表现为:
  1.资金投入之危: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下滑,财税锐减,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相对减少;同时,居民收入水平降低,居民家庭对高职教育的支付能力下降,这不仅影响就读高职的学生人数,而且影响以学费为主要来源的高职院校的办学收入。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确定的总投资超过10万亿元的应对金融危机计划,本应使高职教育在政策上受惠,但由于高职教育对提振经济的短期效果不明显,在此项资金划拨的实际运作中,各级政府往往优先满足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行业和近期内急需建设的项目对资金的需求,而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常常被挤占或难以落实到位。再者,本可作为高职教育资金来源之一的企业,受金融危机打击而陷入困境,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明显下降,高职院校吸纳企业资金越来越困难。由此可见,高职教育资金不足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
  2.专业淘汰之危:金融危机导致一些行业萎缩,尤其是许多劳动密集型行业快速退出市场,这必然导致与此相关的专业被淘汰。由于我国高职教育普遍存在专业设置论证不足、趋同性大、跟风性强等弊端,一旦出现专业淘汰,将是淘汰面广,涉及院校多,闲置资源多,学生就业和教师转型困难,这在短期内加大了院校发展的负担。
  3.教学改革之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高职院校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影响和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解决矛盾的难度加大。金融危机使高职教育承担着更大更紧迫的改革和发展的压力,有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诸方面,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更深入更艰难的探索,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4.校企合作之危:金融危机不仅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而且极大地削弱了企业支撑校企合作的能力。企业正常履行校企合作协议的信心发生动摇,履行能力下降,甚至“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企业也出现毁约的现象,使“订单式”人才培养陷入困境;许多企业开工不足甚至破产倒闭,使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对象和项目减少,顶岗实习难以为继;低层次、松散型、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校企合作,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各种问题尤其突出,实质性地影响高技能人才培养。
  5.学生就业之危: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用人需求大幅减少,原本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金融危机给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更大风险,导致职业的稳定性降低,高职生稳定就业难以实现;由于企业转型、技术升级的速度加快,知识老化和技能退化的速度随之加快,高职生一毕业就面临十分紧迫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的压力;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企业面临更多的生存和发展难题,高职生必须承担更多更重的工作负担,加班加点将成为工作常态。与此同时,工资水平下降难以避免。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高职生就业月薪要求一般在1000~1500元之间,比金融危机前普遍下降200~500元,有些高职生的月薪要求已经降到1000元以下,甚至出现零工资就业情况。
  (二)金融危机给高职教育之“机”
  金融危机带给高职教育以“危”,也给高职教育带来发展之“机”。正所谓“危”“机”相伏,“危”中藏“机”。
  1.高职教育社会环境趋优之机:金融危机使以雇佣中职生、农民工为主体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被淘汰,而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相对较少。金融危机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层次高移趋势明显,高职生相对于本科生、中职生更具竞争优势,这有利于提升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形成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快适应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速度。
  2.“人才需求风暴”孕育之机:金融危机持续之际,正是“人才需求风暴”孕育之时,一旦经济结构调整到位,产业实现升级,企业完成转型,新一轮经济发展高潮即将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对高技能人才吸纳能力大增。因此,高职院校须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调整,把握先机,掌握高技能人才培养主动权,为经济发展高潮的到来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
  3.专业调整与相关改革之机:金融危机为高职院校进行行业企业分析、掌握行业企业发展脉络和人才需求趋势提供了良机,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专业调整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据专家预测,我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可能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这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周期大体一致。在此期间,新产业、新职业、新技术必然大量涌现,各种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将快速更新。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机遇,加大改革力度,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形成竞争优势,抢占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4.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之机:金融危机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负面影响较大,但亦有可兴之机。一是慎选合作对象。金融危机暴露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反而有利于高职院校厘清思路,慎选校企合作对象和工学结合项目,力求选择抗风险能力较强、发展相对稳定、能够开展深度合作的企业或项目。二是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甚至难以为继的校企合作,通常存在校企合作基础不牢、合作深度不够、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等弊端。金融危机为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校企双方应及时建立经得起时间和风险考验的长效机制,形成互利双赢的合作体。
  5.吸纳和利用企业资源之机:金融危机为高职院校吸纳和利用企业资源带来了便利。其一,企业的停产歇业、裁员甚至破产,必然造成大量高素质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管理人员的闲置,其中许多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合适对象,高职院校应不失时机地引进必需的这类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优化教师结构。其二,企业转型和技术更新必然带来新的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高职院校应及时将其引入,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优化对接。其三,部分企业转型或破产造成大量的生产车间和机器设备闲置、淘汰或廉价处理,高职院校可趁机“淘宝”,以低成本获得所需的实训场地和教学仪器设备,或者以低投入与企业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其四,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对企业文化进行反思和重构,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并主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引进企业优质文化资源,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这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6.调整与更新就业观念之机:金融危机背景下残酷的就业现实,迫使人们调整和更新就业观念。“先立足,后立业”“淡泊眼前名利,注重长远发展”“到农村去锻炼,到西部去成才”“工作不求一蹴就,学习务需一辈子”等等就业观、职业观,更容易被高职毕业生、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所接受。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一时机,扎实开展职业观、就业观、创业观教育,以利今后促进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二、化“危”为“机”,趋利避害,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适应性和专业特色至关重要
  金融危机导致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类型、层次、规格、结构等日趋动态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必须保持相应的前瞻性、适应性,以便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把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先机,实现与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衔接。特色是专业生机活力之所在,而特色有赖于长期凝炼、深度挖掘和系统创新,需要时间和市场检验。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化、培养模式单一化、建设标准滞后化的现象比较普遍,阻碍了专业发展。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高职院校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系统地探索建设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的途径与方法,下工夫建设特色专业,形成特色学校,培养特色人才。
  (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始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所在
  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高职教育的首位,已成共识。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要注重技能因素的复合化和综合性。只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难以适应金融危机引起的突如其来的变化,而复合型、综合性人才则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应调整和改变高职生职业技能培养单一化状况,拓宽专业面,实施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教学中,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准确把握新变化,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引入教材,突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切实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学、做、用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子。
  (三)校企合作贵在深入,重在长效
  为避免或减轻金融危机对校企合作的不良影响,高职院校应对一些受金融危机影响大、经营陷入困境的合作企业可能出现的毁约、“撤单”现象,提前制定应对预案,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努力寻求新的出路,尽可能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人才“订单”培养转向经营实力强、抗风险能力大、经济效益好、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通过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弥补因金融危机对校企合作的影响而造成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不足,将金融危机对校企合作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调整高职生就业工作尤其紧迫。一是改革现存的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的就业机构,建立职责明确、运行灵活、管理高效的就业机构。二是建立健全的就业网络。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存在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就业区域过于集中、合作企业数量少、就业信息不足、适应性差等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就无法适应当前金融危机下高职院校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三是建议政府进一步出台学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建立统一的就业信息平台和协调系统,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四是高职院校要紧密跟踪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加强对新兴就业市场的调研,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建立“出口”顺畅的就业工作新机制。◆(作者单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是高等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面临的迫切问题,正是在这一现实需要推动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的重要教育措施和手段。我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历了近二十年发展历程,经过了探索期、起步期、推广期,现在进入了全面发展期,已从“个别心理咨询”转向“整体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
期刊
近日,由中国独立学院协会主办,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承办的“首届中国独立学院辩论邀请赛”及“首届中国独立学院辩论论坛”在南昌大学科技学院举行。全国8所独立学院齐聚南昌大学青山湖校区,进行了将近5天的辩论比赛和论坛交流活动。  从1986年开始,新加坡广播局为推广华语的影响和应用,增进本区域高校的交流和友谊,首创了一种新的电视游戏模式——大专辩论会。在大学校园里,辩论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德育活动。在构建
期刊
走进位于革命摇篮井冈山脚下的吉安市青原区,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座座崭新的校园隐现于碧树之间,一栋栋现代化的教学楼林立于校园内,而听教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则是:“有这么一个时刻关心教育事业的区委书记,我们从事这个职业感到很自豪!苦点累点也甘愿!”  教师出身又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过的青原区委书记徐明,对教育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他经常说:“全社会的任何一位公民都是教育的受益者,无论是领袖、将军、科学家,还是
期刊
近日,由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理事会与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09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总决赛在深圳隆重举行。赣南师范学院代表队荣获大赛一等奖、十佳网络人气团队、最佳指导老师等三项荣誉。  本次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经过校内选拔赛、省市预选赛、区域半决赛历时近8个月的重重选拔,62支精英代表队从全国的近800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晋级全国总决赛。赣南师范学院代表队在区域半决赛南方赛区的决赛
期刊
新余市第五中学原是一所厂矿子弟学校,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相对落后,生源流失严重,发展前景堪忧。2001年由市教育局接管,经过几年的小班化教学、师生爱心交流、个性培养、特色教育等一系列的实践探索,走出一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办学之路,教育质量跻身全市普通中学“第一梯队”,特色教育有序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先后荣获全国助残先进学校、江西省
期刊
“天之骄子”成“逃单一族”    近年来,部分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的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为了保证贫困大学生不因学费问题而辍学。一开始,助学贷款政策就有着浓厚的“公益”色彩,同时也存在着先天性的弊端和漏洞。  据《重庆时报》2008年4月29日报道,重庆市某银行向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5所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了助学贷款,但到了大学生们毕业还贷的时间,部分学生却未归还
期刊
据悉,特岗教师在服务期满以后,如果在当地继续留任,从事农村教育,国家保证落实岗位,保证有编有岗。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日前介绍,教育部、财政部、中央编办、人事部四部委的文件规定了特岗教师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用,聘期三年。服务期满三年以后,教师可自由选择。一是可以选择在当地继续留任,继续从事农村教育。对于聘期结束以后自愿留在当地学校的特岗教师,我们要大力鼓励,保证落实岗位,
期刊
今年秋季开学之际,丰城市新招聘的218名教师全部下到村小任教,为该市的农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此次招聘的新教师全部实行聘用制,享受聘用单位同类人员的同等待遇,试用期一年,试用期满后签订正式聘用合用,且5年内不得调离原签约的村小岗位。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该市农村学校后继乏人的发展难题。(饶水仔)
期刊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从9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地方性法规,并第一次以法规形式规定各年级学生的书面家庭作业量。   《条例》规定: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统称中小学校)应当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高等学校(含高等职业学校)应当保证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中小学校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安排一次不少于25分钟的
期刊
为了让农村孩子过上一个快乐、安全而又充实的暑假,安远县倡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爱心图书,并对图书进行整合分类,在该县151个村开设“爱心书屋”。图为孩子们在“爱心书屋”尽情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  (赖世春、赖向阳摄影报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