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什么?有学者这样描述:“语文是闪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是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这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它形象地说明了语文的诗性特质。语文的本色是诗意的,语文教育应当是生命的诗意存在,追寻语文诗意的美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理想。
一、营造美妙的课堂诗境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师要善于用诗的情怀,调动多种艺术手段,为学生创设一种诗意的情境,一种使之随着课文内容的波澜而产生如歌如吟的感情流动。
1.激情飞扬的导语和结束语设计
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更是开启课堂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好的导语,本身就应该是一首诗。 例如学习《雨霖铃》,可以这样导入:“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那一腔离恨,谁能一语道破?请领略一回词坛妙手柳永的《雨霖铃》。阵阵寒蝉,悠悠斜阳,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晓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可这一份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我们将永远珍重。”
好的结束语有升华课堂的作用。比如学习《孔雀东南飞》,可以这样设计结束语:“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焦仲卿、刘兰芝这对有情人用生命唱出了封建时代的爱情挽歌;几百年后,梁山伯与祝英台两情依依,却无缘相守,演绎了一出无奈的‘化蝶’;又几百年后,陆游与唐婉琴瑟相和,但因母所迫,筑就‘血泪沈园’;千年过去了,这样的劳燕分飞的悲剧但愿不再上演。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2.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
语文课堂的诗意氛围,可以通过形式各异的朗读训练来营造。比如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老师的范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将学生带入诗境。
课堂上,还要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反复诵读中体验诗情。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的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其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要引导学生读出诗意,读出自我,让学生在浓浓诗意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流进学生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3.精彩纷呈的音像辅助
现代教育,为教学提供了精彩纷呈的音像手段。在教学《三峡》时,可以给学生看了一段关于三峡风情的视频:三峡的山连绵起伏,遮天蔽日;三峡水湍急、清幽……“这样的美景,在你的笔下怎么形容?”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迫不及待的翻开书本,一探究竟。教《安塞腰鼓》时,播放一段《黄土高坡》,将学生带入苍茫辽阔、雄浑粗犷的大西北…… 当然,文学是不同于音乐、美术的艺术,她的魅力蕴藏在文本中,需要引领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在语文课堂中适时利用音像手段,帮助学生将文本化为形象的视听感受,从而更加深入地体悟文本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二、挖掘文本的诗意
课文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包蕴着无比深刻的审美因素,深入浅出地进行开掘,便会带给学生一种审美愉悦。语文教师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我有一个梦想》,他就是马丁·路德·金;他讲《记念刘和珍君》,他就是鲁迅;他讲《声声慢·寻寻觅觅》,他就是李清照……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本,其中有饱含人间真善美的名家美文,也有朴素易懂的科学小品;有的体现古人的雄辞善辩,有的彰显今人的执著追求;有的读罢让人慷慨激昂,有的让人扼腕叹息……凡此种种,没有激情难以品出个中滋味。
我们要用激情感受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用激情品味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用激情仰慕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当我们充满激情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的时候,那些感动、那些唏嘘、那些慷慨、那些崇敬又怎能不熏陶渐染我们的学生呢?
三、呵护学生的诗心诗情
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让语文课堂上洋溢着诗的情感、诗的意韵和创新的火花。学生在课堂中,知识得到积累,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熏陶,智慧得到培育,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这样的课堂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诗意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参与式、对话式、讨论式的平等课堂,洋溢着和谐的诗意情调。对《春》这样文质兼美的散文,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它的美;对《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富于高超藝术的游说之辞,可以让学生在分析其“利害”攻心术、离间术和语言技巧的基础上感悟其“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外交智慧;对《荆轲刺秦王》这样矛盾冲突极强的文章,可以通过改编、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再现历史,让学生充分感受历史英雄最悲壮的一刻;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学,可以设计为辛弃疾塑雕像的教学环节,把握这位爱国臣子的胸怀和情感;对《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可以通过给刘和珍写挽联的方式,揭示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小说的主旨……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的态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轻松走进了一种知情结合、文质兼美的艺术境界。
语文课堂诗意飞扬,飞扬在教师激情澎湃的话语里,飞扬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飞扬在教师睿智深刻的评析里,飞扬在学生专注热烈的讨论中;诗意萦绕在课堂上,诗意飞舞在心灵中。诗意的教师不仅能以一颗明敏善感的心解读生活、解读文本、解读学生,捕捉潜存于生活、文本、学生中的种种诗意,而且能用自己的一颗诗心带动几十颗童心去唤醒、去交流、去创造。
★作者通联: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
一、营造美妙的课堂诗境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师要善于用诗的情怀,调动多种艺术手段,为学生创设一种诗意的情境,一种使之随着课文内容的波澜而产生如歌如吟的感情流动。
1.激情飞扬的导语和结束语设计
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更是开启课堂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好的导语,本身就应该是一首诗。 例如学习《雨霖铃》,可以这样导入:“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那一腔离恨,谁能一语道破?请领略一回词坛妙手柳永的《雨霖铃》。阵阵寒蝉,悠悠斜阳,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晓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可这一份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我们将永远珍重。”
好的结束语有升华课堂的作用。比如学习《孔雀东南飞》,可以这样设计结束语:“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焦仲卿、刘兰芝这对有情人用生命唱出了封建时代的爱情挽歌;几百年后,梁山伯与祝英台两情依依,却无缘相守,演绎了一出无奈的‘化蝶’;又几百年后,陆游与唐婉琴瑟相和,但因母所迫,筑就‘血泪沈园’;千年过去了,这样的劳燕分飞的悲剧但愿不再上演。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2.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
语文课堂的诗意氛围,可以通过形式各异的朗读训练来营造。比如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老师的范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将学生带入诗境。
课堂上,还要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反复诵读中体验诗情。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的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其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要引导学生读出诗意,读出自我,让学生在浓浓诗意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流进学生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3.精彩纷呈的音像辅助
现代教育,为教学提供了精彩纷呈的音像手段。在教学《三峡》时,可以给学生看了一段关于三峡风情的视频:三峡的山连绵起伏,遮天蔽日;三峡水湍急、清幽……“这样的美景,在你的笔下怎么形容?”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迫不及待的翻开书本,一探究竟。教《安塞腰鼓》时,播放一段《黄土高坡》,将学生带入苍茫辽阔、雄浑粗犷的大西北…… 当然,文学是不同于音乐、美术的艺术,她的魅力蕴藏在文本中,需要引领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在语文课堂中适时利用音像手段,帮助学生将文本化为形象的视听感受,从而更加深入地体悟文本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二、挖掘文本的诗意
课文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包蕴着无比深刻的审美因素,深入浅出地进行开掘,便会带给学生一种审美愉悦。语文教师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我有一个梦想》,他就是马丁·路德·金;他讲《记念刘和珍君》,他就是鲁迅;他讲《声声慢·寻寻觅觅》,他就是李清照……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本,其中有饱含人间真善美的名家美文,也有朴素易懂的科学小品;有的体现古人的雄辞善辩,有的彰显今人的执著追求;有的读罢让人慷慨激昂,有的让人扼腕叹息……凡此种种,没有激情难以品出个中滋味。
我们要用激情感受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用激情品味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用激情仰慕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当我们充满激情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的时候,那些感动、那些唏嘘、那些慷慨、那些崇敬又怎能不熏陶渐染我们的学生呢?
三、呵护学生的诗心诗情
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让语文课堂上洋溢着诗的情感、诗的意韵和创新的火花。学生在课堂中,知识得到积累,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熏陶,智慧得到培育,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这样的课堂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诗意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参与式、对话式、讨论式的平等课堂,洋溢着和谐的诗意情调。对《春》这样文质兼美的散文,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它的美;对《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富于高超藝术的游说之辞,可以让学生在分析其“利害”攻心术、离间术和语言技巧的基础上感悟其“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外交智慧;对《荆轲刺秦王》这样矛盾冲突极强的文章,可以通过改编、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再现历史,让学生充分感受历史英雄最悲壮的一刻;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学,可以设计为辛弃疾塑雕像的教学环节,把握这位爱国臣子的胸怀和情感;对《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可以通过给刘和珍写挽联的方式,揭示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小说的主旨……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的态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轻松走进了一种知情结合、文质兼美的艺术境界。
语文课堂诗意飞扬,飞扬在教师激情澎湃的话语里,飞扬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飞扬在教师睿智深刻的评析里,飞扬在学生专注热烈的讨论中;诗意萦绕在课堂上,诗意飞舞在心灵中。诗意的教师不仅能以一颗明敏善感的心解读生活、解读文本、解读学生,捕捉潜存于生活、文本、学生中的种种诗意,而且能用自己的一颗诗心带动几十颗童心去唤醒、去交流、去创造。
★作者通联: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