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炳新的三株复兴梦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shij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6岁,吴炳新组建“三株”,一个保健品帝国开始萌芽。
  63岁,吴炳新说,我要干到70岁。彼时,“三株帝国”已经崩塌。复兴三株的梦想一直在吴炳新心中燃烧。
  2008年,吴炳新七十岁大寿。这位老人献给自己的礼物是一本名为《消费论》的巨著。150万字,写了30年。
  “总结我这70年的人生历程,我觉得我做了两件最有意义的事情。一件是创造了“‘三株奇迹’,另一件就是写成了这本书。”吴炳新说。
  的确,三株是个奇迹。1994年,吴炳新父子以30万元资金起步,3年时间拉起15万人的营销队伍,开设600家营销分公司,下辖2000个办事处,年销售80亿元。这一中国保健品营销历史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15万人,相当于10个美军第三机械步兵师的兵力,却被一个湖南老汉打败了。
  但70岁的吴炳新说:要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绕不开三株,要骂也得骂,要褒也得褒。你要不写,就不是真正的历史。
  与当年叱咤风云的营销“教父”相比,70岁的吴炳新更像一个学者。他带着他的新著频频出现在公众面前,讲的说的都离不开这本书。去年10月,他被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吴炳新从来没有放弃三株。至今,他仍是三株集团董事长。他说,三株从来没有失败。只要条件具备,三株就准备上市。
  
  70岁出新书
  
  沉寂多年以后,重新回到公众面前的吴炳新,带来的不是他的三株,却是一本新书。
  “《消费论》是我献给改革开放30年的一份理论成果,同时也是对自己70岁生日的自勉。”2008年6月,在他70岁生日前夕,150万字的《消费论》出版。从实战到理论,吴炳新完成了一次跨越,虽然他只有小学毕业。
  吴炳新给公众的印象,他始终是个征战营销沙场的战将,利剑指处,所向披靡。酷爱读书和思考却是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在他的办公室里,成排的书架是一道景观。与很多附庸风雅的企业家不同,书架上成套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学科的世界名著对吴炳新而言不是摆设,而是真正的“粮食”。
  “苦”是吴炳新童年的唯一记忆。1938年6月,他在山东荣城出生。5岁丧父,6岁失母。兄妹8人,最后活下来的只有大哥和最小的他。11岁才读上小学,仅用4年就完成了6年的课程。小学毕业,他因经济拮据而退学。
  4年太短暂,这使对知识的饥渴成为条件反射,读书和思考渐成习惯。读书中,他对中国的孔子、老子、管子中的消费思想和西方的亚当·斯密、凯恩斯等人的消费思想进行了借鉴性的吸收。1979年,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研究消费理论的文章。
  1982年,吴炳新的又一篇文章《消费与经济规律》完成。在这篇文章里,他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消费、生产消费和社会消费是牵动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的理论;1984年,吴炳新又在他的另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消费是生产竞争的牵动力”的论断,同年,在《消费与剩余价值》中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没有剩余价值,社会的一切都会停止前进;1992年,对比前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与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吴炳新提出,得益于消费驱动经济的发展模式,中国注定会成为人类实践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面大旗。
  1996年,吴炳新完成了《消费论》总体框架的构思,并在山东社会科学院的《经济大世界》杂志发表。但就在这一年,三株从如日中天走向崩塌,吴炳新停笔10年。
  2006年,吴炳新搬出旧书稿,一边续写,一边整理、修改和校对。终于,在自己70岁生日之际,《消费论》出版。
  吴炳新说,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了赶时髦,也不是一时兴起,是源于对东西方经济理论的兴趣,是我近几十年来读书思考学习实践的习惯,是对我近30年来思考研究的一个总结。
  而且,吴炳新还说,我是以消费理论指导三株的实践。三株的成功是理论指导下的成功,也证实了消费理论的正确性。
  
  不承认失败
  
  即使再重新描述一遍三株的辉煌,仍会让很多人激动不已。
  1994年开始,装着“三株口服液”的小玻璃瓶从山东出发,几乎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
  与今天的保健品相比,那些玻璃瓶实在是普通至极,就像一瓶瓶葡萄糖注射液,装在同样普通且简陋的纸箱里。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从1994年到1997年的三四年间,它竟使三株的净资产从30万元变为48亿元。1996年,其销售额更是高达80亿元人民币。在中国保健品行业,这个数字至今无人能够刷新。
  1938年出生的吴炳新,先后在内蒙古矿务局、包头阀门厂等单位从事财务、党务工作。在一场大病退休后,吴炳新做起了豆芽等生意。
  1989年吴炳新与儿子吴思远在安徽淮南注册一家公司,成功代理保健品“昂立一号”。1992年,吴炳新来到济南,在济南注册成立了“大陆拓销有限公司”。
  1994年8月8日,一个中国人认为的吉利日子,吴炳新父子以30万元人民币创办“三株实业有限公司”,并推出核心产品“三株口服液”。
  仅凭这一种产品,公司注册当年,便实现了1.25亿元的销售收入。1995年达23.5亿元,1996年更是高达80亿元,3年累计上缴18亿元的利税。这就是三株的奇迹。
  后来有人总结,三株的成功,是因为吴炳新深得毛泽东军事理论思想的精髓。吴炳新也承认:我的商战思想来自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但是经过了转化。
  的确,吴炳新的“农村包围城市”、人海战术以及把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南四大“战区”,四区设“战区经理”,由总部协调指挥,采用军事上的垂直领导的四级营销体系等,都可以看到毛氏军事思想的影子。但自己一直研究的消费理论同样帮了他的大忙。
  当年,吴炳新根据资料得知:农村人口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消化、呼吸、循环,但在城市人口中发病率则为呼吸、循环、消化,而且农村无论是人口基数以及发病率都高于城市。而“三株口服液”基本功能正是改善胃肠道的微生态环境,于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市场战略在吴炳新心中诞生。
  同时,就在企业界还分不清“营销”与“推销”的区别,大量的企业还在以产定销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吴炳新开始以消费理论指导市场营销,把消费者需求变为市场,通过消费需求推动渠道扩张,在短短的两三年间,三株就在国内所有省会城市和绝大部分地级市注册了600多个子公司,2000多个县级办事处,营销队伍达到15万人,三株的网络覆盖仅次于中国邮政。
  但三株的倒下也是一个奇迹,有人说,大师气概毁于细节魔鬼。1996年,湖南常德一位老汉的死亡,诱发了三株帝国的崩溃,因为几万元的官司,三株失去了整个市场。
  关于三株倒下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有很多种观点。而对于三株本身,剖析、质疑、赞扬、批评、期望等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但无论怎样,吴炳新都不承认三株失败过。
  
  图谋东山再起
  
  如果你认为,吴炳新这些年只是在埋头写书,那你就错了。他从来没有放弃三株。
  三株遭重创之后,不到两年,600多家子公司只剩不足100家,15万人下岗。这时,三株内部有人主张放弃“三株”品牌,另起炉灶。
  但吴炳新的态度很坚决,“三株这杆大旗不能丢”。
  后来,史玉柱放弃“巨人”品牌,“曲线救国”。有人再次鼓动他学习史玉柱。他仍然拒绝:我与史玉柱不一样。虽然我遇到了困难,但三株的实力还在,我们几乎没有债务,资金还很雄厚。
  最后,他为三株定下了“调子”:三株这个品牌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样去修复的问题。
  于是,开始修复。
  吴炳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公司管理的“三权鼎立”制度:按照“董事会+总裁+监事会”的模式进行公司管理,使决策权、管理权与监督权分离。
  此后,吴炳新又用5年时间,对集团的管理模式、运营机制和组织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
  如今的三株公司,只保留了化妆品、药品、功能食品、医疗器械和医院5大产业,从业人员也急剧缩编为不足2000人。
  而旗下的每个集团,都是一个独立法人,独立核算,各集团的总裁有基本的决策权利。而三株集团的董事会,只负责确定年度规划是否可行。
  而这,正是吴炳新对自己的否定之否定。
  三株集团创建伊始,各营销公司、被收购的药品生产企业等子公司的定位就是集团的外派职能部门,而非利润中心。管理也采用高度集权,子公司不必自己找市场,不用考虑价格,集团总部统一划拨广告费和产品。
  吴炳新说,现在我们经营模式变了,原来是自己建立子公司自己做市场,这样成本太大。我们现在采取代理的营销模式,实现双赢。
  我们没有一分钱的负债,没有一分钱的贷款。
  现在只要条件具备,三株都准备上市。
  三株公司董事会从原来的大院里移出,迁至济南市的地标式建筑东环国际大厦。
  用吴炳新的话说,他要“脚踏实地、从容不迫地打造三株百年企业”。
  70岁的吴炳新依然雄心勃勃。也许,这位老人可以从头再来。(编辑/若邻)
其他文献
在20世纪的最后50年中,把美国梦的蓬勃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人莫过于山姆·沃尔顿。他不仅创立了沃尔玛,还成了沃尔玛的精神支柱,他留下的沃尔玛哲学是每个商家都奉若珍宝的经营宝典。甚至他最大、最老的对手哈里·康宁汉也这样评价他:“山姆可称得上本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他所建立起来的沃尔玛企业文化是一切成功的关键,是无人可比拟的。”  在征人们眼中,美国沃尔玛零售连锁集团就像一个商业神话。它是由美国零售业
期刊
睛雯的工作是做宝玉的“生活秘书”,论能力,那是没的挑,特别是针线活儿,那叫一个棒。不过,她依然做不了大观园里的“一秘”,因为她脾气大,总是要求工作适应自己的原则,而不是放弃自己的原则来适应工作。  首先,睛雯是个丫头,但在她身上,却很少见到奴性。她觉得领导与秘书的人格是平等的,不愿意奴颜婢膝、低眉顺目去讨领导的欢心。在领导面前,她总是直抒胸臆,想说就说。  其次,她做人坦荡,不愿意在工作之外,靠偷
期刊
通过3年的努力,我终于从一名杂工成长为软件设计师、部门总管。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不仅要有“自知之明”的智慧,更要有“自不量力”的胸怀和班门弄斧的勇气……    多一些恒心,弄斧就要到“班门”    由于家境贫寒,成绩优秀的我放弃了读重点高中,选择了报考职校的计算机专业。2002年,职校毕业后,我在家乡鄂州的一家化工厂负责计算机技术。两年后,工厂倒闭,我决定到上海去闯一闯。  到了上海,我却有了切肤之
期刊
刘灿章.1954年生人,1972年入伍,1986年转业到河南美术出版社工作。曾任《青少年书法》杂志执行主编,现为河南美术出版社编审、书法编辑部主任:学者型书法家、画家、兼有创作之热诚与学术之冷静。出版有《刘灿章书法作品集》、《好书数行——王铎和他的书法艺术》。
期刊
很多经销商在开拓市场时发现,拿名酒的品牌力这块令牌号召消费者,也并不是如想象的那样一呼百应。在有地产强势品牌的区域市场,名酒经销商的发展更是艰辛,和“地头蛇”品牌的竞争甚为惨烈。  那么,名酒经销商在与“地头蛇”品牌的竞争中,如何才能抢得一块地盘呢?我们不妨看看下面几位经销商在对付“地头蛇”品牌时所使用的招数。    第一招:招商有术    宁经理是湖南某地级市一名经销商,代理四川某知名白酒品牌,
期刊
如果我不得不经历一段经济萧条时期,我希望把它变成有史以来最棒、最“沃尔顿”(在美国大萧条时期长大的沃尔玛创始人沃尔顿)、最“安妮”(美国百老汇著名音乐剧娉《安妮》的主人公,该剧演绎了20世纪2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小孤女安妮的故事,小安妮乐观开朗的人生哲学恰是经济危机中的美国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象征)的萧条时期。  为了充分借鉴那场长期衰退期间的经验,我打电话给了我所知道的唯一经历过大萧条的人——我
期刊
一位小和尚问越州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要用功吗?”慧海说:“用功。”小和尚又问:“如何用功呢?” 慧海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小和尚不解,便问道:“天下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是不是也都与您一样在用功修道?”慧海答:“不同。”小和尚问:“为何不同?”慧海答:“有人吃饭时,不肯吃饭,很多要求;睡觉时,不肯睡觉,胡思乱想。”  曹雪芹《红楼梦》“好了歌”中唱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
期刊
关键词:历练    张磊曾和多数大学生一样对未来充满迷茫。2005年大学毕业的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小投资、快回报的烧烤炉项目,只可惜因找不到做大做强的方法没能坚持下来。  在经历了4年的风雨洗礼后,这个乐观的小伙子终于找到了自己喜爱的项目——中国小额贷款网。    杭电恩师    1981年,张磊出生于浙江舟山的一个小海岛上。小时候,他虽然头脑机灵,但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在班上一直属于中等水平。  “
期刊
哈尔滨市有一名下岗女工,为了解决人们的生活烦恼,专门开了一家“难寻物品商店”。这里有英文麻将、大码鞋、婴儿尿湿提醒器等包罗万象的难寻商品。几年来,正是靠着这种独辟蹊径的创业思维和别出心裁地经营“冷门生意”,这名下岗女工居然神奇地赚了100多万元!      常规生意难做,  下岗女工开“难寻物品店”     刘菲原是哈尔滨市面粉厂的工人,1997年,因工厂倒闭,年仅33岁的她失去了工作。此后,她借
期刊
“我们初步计划,在2009年将三鹿原有的生产规模恢复30%以上,之后还会有较大的提高。这方面关键是要把经销商队伍稳定好,然后还要在广告策划和宣传方面配合好。”按照张福平的规划,2009年北京要销售18个亿,河北那边先恢复30%销售,三年之后,两边合计销售额要达到60亿元。    “三聚氰胺事件”袭来,河北三鹿轰然倒下,北京三元成功“逐鹿”。   2009年3月4日上午,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