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应与时俱进,结合学科特点及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学习、语言表达、观察、实验、解题、创新等综合能力,并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为社会及更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有一定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习方法能力培养
新的课程改革教育理念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最主要的,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服务者,应把教会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重点。怎样以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呢?现从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是孕育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现代学习方式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通过问题来解决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能激发学生的求异和创造思维,就能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欲望,使之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异常中、比较中、实践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思维、学会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多角度、多方法来学习知识、讨论分析问题,激发其勇于探究、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重视经历和经验,培养学习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育要生活化,教师要突破惟教材的课程观,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重视每一次学习体验,留心观察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及科技创新,将之提炼为宝贵的资源。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关注学生的经历和知识的积累,引导学生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一次随堂实验,要让学生通过Mg、Al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它们金属性的强弱,实验前要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为了节省课堂时间,Mg、Al表面的氧化膜我准备在课前先除去。但由于疏忽,我未考虑到当天所教的1、3两个班是两节连课。结果第二节在3班上课时除去表面氧化膜的Al已用完,我便让3班学生亲自把Al片用NaOH溶液浸泡去除Al表面的氧化膜,而在先上课的1班我只是说给学生听要用NaOH溶液浸泡以除去Al表面的氧化膜,当时我并没意识到什么。可后来在本章测试卷中出现了一个问题:怎样除去Al表面的氧化膜?结果,这两个班答卷中出现了较大差异:想到用NaOH溶液浸泡Al片除氧化膜的1班同学占全班人数的15%;而3班同学却达70%多。这给我的触动很大。1班听实验、3班做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比给学生说实验效果要显著得多,这不仅让学生主动参与,留下的印记深刻,也让学生获取了实践经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如下:
1、指导学生科学预习,提高阅读能力。课前依据历年热点考题,设计好预习提纲,引导学生体会章节的重点,互相交流,养成良好的有目的的预习习惯,并学会粗读和精读有关内容,以便听课时注意力集中,当疑点、难点获得突破后,便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兴奋之情,从而在大脑中产生深刻的刺激,留下较深印象。
2、指导学生科学的听课方法。科学预习是基础,认真听课是关键。不论听哪种类型的课,学生都要做到“眼、嘴、耳、脑、手”的协调配合:用眼睛观察,用语言表述,用耳去听,用脑去想,用手去写。
3、指导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复习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温习、巩固和延伸,是一个系统提高的过程。让学生每天认真阅读笔记,回忆上课情景,梳理知识,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对章节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4、指导学生科学的解题方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知识的运用,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把握题目含义,找出已知、未知及隐含条件,进行分析、推理,多角度寻求解题方案,认真解答,细致运算,规范解题,正确运用化学用语,养成验证结果、反思过程的好习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模仿、应变能力。
四、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思维、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化学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是依托学生动手实验来进行的,化学实验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教育功能的落实和体现需要教师有效的讲授,更需要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体验。
如何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从几个方面着手:
1、信心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在刚做化学实验时缺乏信心,比较害怕。因为他们动手机会少,我们就要鼓励他们、爱护他们,设法增强他们的动手自信心,减轻他们的顾虑及畏惧心理。
2、耐心的培养。没有一定的耐心,只能是敷衍了事。有些学生急于求成,随意改变实验条件;更有甚者,看别人做完实验,就赶紧抄一下答案,一走了之。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自己要有耐心,在实验过程中要不厌其烦地讲解,逐次巡视,对实验失败者帮助找出原因,鼓励学生重做,直至实验最终成功,这样耐心增加了,动手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3、兴趣的培养。化学实验本身就能引人入胜,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开展各式各样的实验活动,兴趣增加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4、技能的培养。实验中的技能主要是指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维护、管理的能力,是动手能力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的技能越多,动手能力也就越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室的管理中来。
5、熟练性的培养。“熟能生巧”,动手的次数越多,动手的能力也就越强。
6、灵活性的培养。灵活性的基础是懂得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上,灵活性占有重要位置。
7、悟性、创新优化意识的培养。动手的悟性即对动手的技巧感悟,是对动手技能的感觉和领会,它对动手能力高低有着重要影响,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实验时需学生仔细体会和感悟。在仪器使用和实验手段上,有许多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究竟哪一种方案最具科学性和合理性,需经过一系列比较和选择,这种比较选优的意识倾向就是动手操作的优化意识,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化学实验课是一个特殊的易于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通过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等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对化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并使之持久化、稳定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目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个发展其创新思维的氛围,学生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进一步扩展,丰富了想象力,激发了创造欲,不断在实验中学会科学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五、要求教师有更高的素质
新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缩短教师讲的时间,留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究、讨论和学习。诚然,课堂效率的提高,有赖于教师自身素质与专业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借鉴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更高的层次上对自己的工作想得更深,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就是要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应对诸多挑战,真抓实干,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重在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的全部过程,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说,动笔记,动脑想,以动促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效率;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一定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善思考、能动手、有社会责任感、能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新生力量,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翼: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1)
3、庄重:以学生为本理念教学之我见,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
4、马艳彩:授人以渔——初中化学学法指导,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8-9合刊)
(作者单位:333000江西省景德镇市第四中学)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习方法能力培养
新的课程改革教育理念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最主要的,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服务者,应把教会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重点。怎样以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呢?现从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是孕育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现代学习方式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通过问题来解决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能激发学生的求异和创造思维,就能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欲望,使之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异常中、比较中、实践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思维、学会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多角度、多方法来学习知识、讨论分析问题,激发其勇于探究、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重视经历和经验,培养学习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育要生活化,教师要突破惟教材的课程观,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重视每一次学习体验,留心观察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及科技创新,将之提炼为宝贵的资源。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关注学生的经历和知识的积累,引导学生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一次随堂实验,要让学生通过Mg、Al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它们金属性的强弱,实验前要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为了节省课堂时间,Mg、Al表面的氧化膜我准备在课前先除去。但由于疏忽,我未考虑到当天所教的1、3两个班是两节连课。结果第二节在3班上课时除去表面氧化膜的Al已用完,我便让3班学生亲自把Al片用NaOH溶液浸泡去除Al表面的氧化膜,而在先上课的1班我只是说给学生听要用NaOH溶液浸泡以除去Al表面的氧化膜,当时我并没意识到什么。可后来在本章测试卷中出现了一个问题:怎样除去Al表面的氧化膜?结果,这两个班答卷中出现了较大差异:想到用NaOH溶液浸泡Al片除氧化膜的1班同学占全班人数的15%;而3班同学却达70%多。这给我的触动很大。1班听实验、3班做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比给学生说实验效果要显著得多,这不仅让学生主动参与,留下的印记深刻,也让学生获取了实践经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如下:
1、指导学生科学预习,提高阅读能力。课前依据历年热点考题,设计好预习提纲,引导学生体会章节的重点,互相交流,养成良好的有目的的预习习惯,并学会粗读和精读有关内容,以便听课时注意力集中,当疑点、难点获得突破后,便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兴奋之情,从而在大脑中产生深刻的刺激,留下较深印象。
2、指导学生科学的听课方法。科学预习是基础,认真听课是关键。不论听哪种类型的课,学生都要做到“眼、嘴、耳、脑、手”的协调配合:用眼睛观察,用语言表述,用耳去听,用脑去想,用手去写。
3、指导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复习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温习、巩固和延伸,是一个系统提高的过程。让学生每天认真阅读笔记,回忆上课情景,梳理知识,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对章节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4、指导学生科学的解题方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知识的运用,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把握题目含义,找出已知、未知及隐含条件,进行分析、推理,多角度寻求解题方案,认真解答,细致运算,规范解题,正确运用化学用语,养成验证结果、反思过程的好习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模仿、应变能力。
四、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思维、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化学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是依托学生动手实验来进行的,化学实验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教育功能的落实和体现需要教师有效的讲授,更需要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体验。
如何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从几个方面着手:
1、信心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在刚做化学实验时缺乏信心,比较害怕。因为他们动手机会少,我们就要鼓励他们、爱护他们,设法增强他们的动手自信心,减轻他们的顾虑及畏惧心理。
2、耐心的培养。没有一定的耐心,只能是敷衍了事。有些学生急于求成,随意改变实验条件;更有甚者,看别人做完实验,就赶紧抄一下答案,一走了之。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自己要有耐心,在实验过程中要不厌其烦地讲解,逐次巡视,对实验失败者帮助找出原因,鼓励学生重做,直至实验最终成功,这样耐心增加了,动手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3、兴趣的培养。化学实验本身就能引人入胜,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开展各式各样的实验活动,兴趣增加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4、技能的培养。实验中的技能主要是指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维护、管理的能力,是动手能力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的技能越多,动手能力也就越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室的管理中来。
5、熟练性的培养。“熟能生巧”,动手的次数越多,动手的能力也就越强。
6、灵活性的培养。灵活性的基础是懂得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上,灵活性占有重要位置。
7、悟性、创新优化意识的培养。动手的悟性即对动手的技巧感悟,是对动手技能的感觉和领会,它对动手能力高低有着重要影响,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实验时需学生仔细体会和感悟。在仪器使用和实验手段上,有许多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究竟哪一种方案最具科学性和合理性,需经过一系列比较和选择,这种比较选优的意识倾向就是动手操作的优化意识,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化学实验课是一个特殊的易于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通过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等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对化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并使之持久化、稳定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目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个发展其创新思维的氛围,学生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进一步扩展,丰富了想象力,激发了创造欲,不断在实验中学会科学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五、要求教师有更高的素质
新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缩短教师讲的时间,留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究、讨论和学习。诚然,课堂效率的提高,有赖于教师自身素质与专业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借鉴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更高的层次上对自己的工作想得更深,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就是要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应对诸多挑战,真抓实干,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重在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的全部过程,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说,动笔记,动脑想,以动促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效率;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一定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善思考、能动手、有社会责任感、能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新生力量,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翼: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1)
3、庄重:以学生为本理念教学之我见,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
4、马艳彩:授人以渔——初中化学学法指导,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8-9合刊)
(作者单位:333000江西省景德镇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