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调控教育中诸多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受教育者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以取得最大的教育效益。
只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充分调动教学过程中各种相关要素的优越性,才能使它们之间高度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那么如何着手处理好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愉快、体会到收获的成就感呢?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要素和环节呢?这里谈一些本人的粗浅看法。
一、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我们的受教育对象。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活动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孩子们在不同人生阶段身心上所呈现出来的发展规律是不一样的。一定要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加以细心的探索和研究。弄明白他们在特定的人生阶段的需求特征是什么?他们此时认知规律彰显出什么样的个性特色?他们此时认识和感知周围事物的方法和手段又显示出何种层面的学习需求?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弄明白的东西。否则面对学生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手足无措,无从下手。
二、辩证而科学地看待孩子们的“能力差异”。
过去我们看待学生能力差异性的时候我们总是判定为“优”和“差”,这是完全错误的。从人的潜能上来说人没有什么“优”和“差”的说法。只能说不同的学生的能力有不同的侧面和表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很是鲜明:“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三、尊重孩子在有关学习内容和学习手段的选择性上所呈现出来的认可度。
教师面对的“待加工材料”在特性上绝不是整齐划一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他们在探究性学习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模式、认识方式、学习媒介选择等无不表现出各自独有的喜恶。只要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利于人文氛围的弥散,那么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压制他们,让他们屈从于我们自己。每个学生都有他(她)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强烈的好奇心需要给予满足,如果我们对此熟视无睹的话,要想真正地落实《新课标》恐怕不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四、深入孩子的心灵解读和评价学习结果。
大多数教育者曾经或还在使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度量学生学习的达成度。这种单一性的评价机制缺乏客观性和公平性。而现在以崭新教育理念为架构基础的评价体系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力求能看到每个学生的灵性和创新性。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件事,说的是有一个孩子在上美术课的时候,画了好多方形的黑颜色的水果,当时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问为何将水果画成了这样,孩子说他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黑色的食品最有营养,而且方形的水果便于运输还能节省运输空间,所以最希望有黑色的方形水果了。这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简直是“胡思乱想”!但现在我们只有感到惊叹,只有为孩子喝彩的份了!
孩子们通过参与学习,通过认知欲的满足所反映出来的结果其实都有他(她)的合理性和真诚性。
五、鼓励学生积极展现自我以得到外界的肯定和褒扬
学习结果的展现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更应该鼓励他们勇敢地参与和展现自己,而最佳的也是最直接的方式辅导和组织参与各种展示性的活动,为他们创造一个表现自己的平台。如经常性的书画展览、诗歌朗诵、校园英语角、数学知识的生活运用、自然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所有这些都会让学生体会到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样就能保证他们的兴趣好爱好经久不衰,始终能保持着空前的激情,对于改善巩固和谐的师生关系大有好处。布鲁姆这样提醒我们:“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以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
激励学生表现自己展现自我时要注意深入研究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总结他们的学习行为习惯等,再根据这些一手资料确定每个学生给予引导的侧重点,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地对待他们了,否则结果也是适得其反。当然发动参与第二课堂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体现素质能力的策略。
六、时刻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爱好的游移变换
一层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我们对他们的一举一动要时刻给予关注和跟踪,对于一些有价值、合理的东西教师要热情地支持和鼓励,而违背成长发展规律的东西一定要耐心地帮助说服、疏导。
如果让孩子的兴趣爱好游移不定,而教师过于忽视这一点,那么对于协调师生互动关系是得不偿失的。
和谐教育是一种理念,一种美好的追求。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意从不同的层面充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他们的成长发展明显地协调均衡一致,将来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站直了的人”,不再象他们的前辈们那样仅仅是“矮小化的人才”。
只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充分调动教学过程中各种相关要素的优越性,才能使它们之间高度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那么如何着手处理好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愉快、体会到收获的成就感呢?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要素和环节呢?这里谈一些本人的粗浅看法。
一、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我们的受教育对象。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活动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孩子们在不同人生阶段身心上所呈现出来的发展规律是不一样的。一定要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加以细心的探索和研究。弄明白他们在特定的人生阶段的需求特征是什么?他们此时认知规律彰显出什么样的个性特色?他们此时认识和感知周围事物的方法和手段又显示出何种层面的学习需求?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弄明白的东西。否则面对学生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手足无措,无从下手。
二、辩证而科学地看待孩子们的“能力差异”。
过去我们看待学生能力差异性的时候我们总是判定为“优”和“差”,这是完全错误的。从人的潜能上来说人没有什么“优”和“差”的说法。只能说不同的学生的能力有不同的侧面和表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很是鲜明:“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三、尊重孩子在有关学习内容和学习手段的选择性上所呈现出来的认可度。
教师面对的“待加工材料”在特性上绝不是整齐划一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他们在探究性学习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模式、认识方式、学习媒介选择等无不表现出各自独有的喜恶。只要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利于人文氛围的弥散,那么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压制他们,让他们屈从于我们自己。每个学生都有他(她)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强烈的好奇心需要给予满足,如果我们对此熟视无睹的话,要想真正地落实《新课标》恐怕不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四、深入孩子的心灵解读和评价学习结果。
大多数教育者曾经或还在使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度量学生学习的达成度。这种单一性的评价机制缺乏客观性和公平性。而现在以崭新教育理念为架构基础的评价体系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力求能看到每个学生的灵性和创新性。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件事,说的是有一个孩子在上美术课的时候,画了好多方形的黑颜色的水果,当时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问为何将水果画成了这样,孩子说他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黑色的食品最有营养,而且方形的水果便于运输还能节省运输空间,所以最希望有黑色的方形水果了。这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简直是“胡思乱想”!但现在我们只有感到惊叹,只有为孩子喝彩的份了!
孩子们通过参与学习,通过认知欲的满足所反映出来的结果其实都有他(她)的合理性和真诚性。
五、鼓励学生积极展现自我以得到外界的肯定和褒扬
学习结果的展现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更应该鼓励他们勇敢地参与和展现自己,而最佳的也是最直接的方式辅导和组织参与各种展示性的活动,为他们创造一个表现自己的平台。如经常性的书画展览、诗歌朗诵、校园英语角、数学知识的生活运用、自然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所有这些都会让学生体会到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样就能保证他们的兴趣好爱好经久不衰,始终能保持着空前的激情,对于改善巩固和谐的师生关系大有好处。布鲁姆这样提醒我们:“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以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
激励学生表现自己展现自我时要注意深入研究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总结他们的学习行为习惯等,再根据这些一手资料确定每个学生给予引导的侧重点,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地对待他们了,否则结果也是适得其反。当然发动参与第二课堂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体现素质能力的策略。
六、时刻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爱好的游移变换
一层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我们对他们的一举一动要时刻给予关注和跟踪,对于一些有价值、合理的东西教师要热情地支持和鼓励,而违背成长发展规律的东西一定要耐心地帮助说服、疏导。
如果让孩子的兴趣爱好游移不定,而教师过于忽视这一点,那么对于协调师生互动关系是得不偿失的。
和谐教育是一种理念,一种美好的追求。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意从不同的层面充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他们的成长发展明显地协调均衡一致,将来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站直了的人”,不再象他们的前辈们那样仅仅是“矮小化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