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观点碰撞 国际化渐浓第三届香山论坛召开
本刊讯(记者王化兵)11月6日~7日,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主办的第三届香山论坛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与出版产业创新”。与前两届论坛相比,今年主办方邀请到了6家海外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出版传媒界的代表,使本届论坛成为一个国际出版界的交流平台和交流盛会。
中宣部出版局局长张小影在致辞中认为本届论坛有“三好”:一是时机好,正逢全国上下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背景使得这次论坛有了特殊的意义;二是主题好,本届论坛以科学发展与出版产业创新为主题,从多方面来研讨出版产业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这个题目很有现实意义;三是形式好,本届论坛除了国内出版集团的老总云集以外,还邀请了不少国际出版企业的掌门人参加,大家就出版业的走势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地研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进行激烈地碰撞,并进发智慧的火花。
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裁李朋义以《从国际出版集团的发展路径看中国出版产业的创新》为题做开题发言,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坚持多元化和专业化并举,不失为实现中国出版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二、以集约化经营为重点,实现出版经营方式的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三、以内容数字化为突破,寻求出版流程创新,实现业务方向的转型。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王建辉演讲的题目是《出版集团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他提出,创新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从行政管理到企业管理,从事业管理到产业管理;从分散管理到集约管理;从经济管理到文化管理;从制度管理到人本管理。他指出目前出版集团企业管理还存在三个重大问题:一是中国的出版集团基本上没有严格意义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制成为国内出版集团的主要形态的路还较为遥远。二是多数出版集团虽然可能取得资产经营授权,但并没有真正理清母子公司的资产关系,产权管理尚未到位,还有一个接受与调整的过程。三是出版企业利润原则有待理清。
台湾大块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长郝明义就出版业未来要面对的问题,归纳了三个关键词:一是分享,图书馆通过借书跟大家分享阅读与知识,做出版则是通过书的销售分享阅读乐趣。二是人性出版业者可以思考,怎样让读者通过纸本阅读感受更多的人性的接触,让读者感受到书跟网络阅读不一样。三是社群,包含两个方面意思,一个是出版者跟读者之间共有的社群,另一个是出版产业内上下游之间的社群意识。
从理论与实践共话未来之路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对科学发展观和出版创新的关系,从国家层面、新闻出版业层面和新闻出版业科学发展目标层面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前瞻性和实践性。他认为现在转企改制只是解决了体制创新第一个层面的问题,甚至还是浅层次的问题。还有两化问题,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和一定程度上的财产人格化问题。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东发分析了当前出版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供大于求,教学内容滞后、产学研结合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创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制改革等建议。
为走出去出谋划策
英国斯特林大学出版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做了中国“走出去”的演讲,他认为,中国出版行业需要进入国际市场,不仅是作为购买者的身份,而且要作为销售者的身份,这是一个出发点。中国出版人必须要进^竞争对手的国内市场,而且建立起中国公司,这需要很大的决心、清晰的战略。大家必须改变思想,找到一些新的方法、新的商业理念。要改变的并不仅仅是中国出版行业的思想,西方主流的思想也需要进行改变,这种改变最后的驱动力就是很多人所说的数字革命,它已经在影响世界各地的出版行业。
独立文学出版代理托笔·伊迪演讲的题目是:《让西方听到来自中国的强音》,他对中国图书走出去提出了一些原则:第一,与一位能够长期合作并且值得信任的代理或者顾问工作是很专业化的方式;第二,同西方出版社合作要谨慎;第三,要面对面地合作,争取更多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香港三联书店总编辑陈翠玲系统回顾了香港三联60年走出去的历史,对“走出去”提出一些建议:第一,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心态,这个心态就是一种融合的心态,甚至是一种融入的心态;第二,要提供服务,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第三,要有市场运作,要建立市场的秩序和规范,不要大量地免费派送;第四,中国文化走出去,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作者、科研单位、教育部门等很多单位的协作,需要国家政策给予一个总的协调。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在总结讲话中认为,本次“香山论坛”主要达成了以下共识:对出版产业创新给予了高度重视,对创新路径进行充分探讨,对出版产业的科学发展形成共识。
本刊讯(记者王化兵)11月6日~7日,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主办的第三届香山论坛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与出版产业创新”。与前两届论坛相比,今年主办方邀请到了6家海外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出版传媒界的代表,使本届论坛成为一个国际出版界的交流平台和交流盛会。
中宣部出版局局长张小影在致辞中认为本届论坛有“三好”:一是时机好,正逢全国上下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背景使得这次论坛有了特殊的意义;二是主题好,本届论坛以科学发展与出版产业创新为主题,从多方面来研讨出版产业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这个题目很有现实意义;三是形式好,本届论坛除了国内出版集团的老总云集以外,还邀请了不少国际出版企业的掌门人参加,大家就出版业的走势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地研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进行激烈地碰撞,并进发智慧的火花。
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裁李朋义以《从国际出版集团的发展路径看中国出版产业的创新》为题做开题发言,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坚持多元化和专业化并举,不失为实现中国出版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二、以集约化经营为重点,实现出版经营方式的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三、以内容数字化为突破,寻求出版流程创新,实现业务方向的转型。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王建辉演讲的题目是《出版集团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他提出,创新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从行政管理到企业管理,从事业管理到产业管理;从分散管理到集约管理;从经济管理到文化管理;从制度管理到人本管理。他指出目前出版集团企业管理还存在三个重大问题:一是中国的出版集团基本上没有严格意义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制成为国内出版集团的主要形态的路还较为遥远。二是多数出版集团虽然可能取得资产经营授权,但并没有真正理清母子公司的资产关系,产权管理尚未到位,还有一个接受与调整的过程。三是出版企业利润原则有待理清。
台湾大块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长郝明义就出版业未来要面对的问题,归纳了三个关键词:一是分享,图书馆通过借书跟大家分享阅读与知识,做出版则是通过书的销售分享阅读乐趣。二是人性出版业者可以思考,怎样让读者通过纸本阅读感受更多的人性的接触,让读者感受到书跟网络阅读不一样。三是社群,包含两个方面意思,一个是出版者跟读者之间共有的社群,另一个是出版产业内上下游之间的社群意识。
从理论与实践共话未来之路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对科学发展观和出版创新的关系,从国家层面、新闻出版业层面和新闻出版业科学发展目标层面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前瞻性和实践性。他认为现在转企改制只是解决了体制创新第一个层面的问题,甚至还是浅层次的问题。还有两化问题,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和一定程度上的财产人格化问题。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东发分析了当前出版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供大于求,教学内容滞后、产学研结合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创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制改革等建议。
为走出去出谋划策
英国斯特林大学出版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做了中国“走出去”的演讲,他认为,中国出版行业需要进入国际市场,不仅是作为购买者的身份,而且要作为销售者的身份,这是一个出发点。中国出版人必须要进^竞争对手的国内市场,而且建立起中国公司,这需要很大的决心、清晰的战略。大家必须改变思想,找到一些新的方法、新的商业理念。要改变的并不仅仅是中国出版行业的思想,西方主流的思想也需要进行改变,这种改变最后的驱动力就是很多人所说的数字革命,它已经在影响世界各地的出版行业。
独立文学出版代理托笔·伊迪演讲的题目是:《让西方听到来自中国的强音》,他对中国图书走出去提出了一些原则:第一,与一位能够长期合作并且值得信任的代理或者顾问工作是很专业化的方式;第二,同西方出版社合作要谨慎;第三,要面对面地合作,争取更多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香港三联书店总编辑陈翠玲系统回顾了香港三联60年走出去的历史,对“走出去”提出一些建议:第一,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心态,这个心态就是一种融合的心态,甚至是一种融入的心态;第二,要提供服务,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第三,要有市场运作,要建立市场的秩序和规范,不要大量地免费派送;第四,中国文化走出去,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作者、科研单位、教育部门等很多单位的协作,需要国家政策给予一个总的协调。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在总结讲话中认为,本次“香山论坛”主要达成了以下共识:对出版产业创新给予了高度重视,对创新路径进行充分探讨,对出版产业的科学发展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