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養阅读和自学能力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而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提高、螺旋上升的过程。主动学习,坚持长期自学,养成良好的阅读和自学习惯,才能逐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才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阅读习惯、自学能力培养
一转眼,学生就到了高一期末考前最紧张的复习阶段,可是数学课却越来越难上,还记得很多学生刚进入高中时的样子,对每门课都有浓厚的兴趣,可是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一点一点的消逝,那么针对一现象,我们又该怎么办呢?下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个人的做法和看法:
一、重课堂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引入环节的设计,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环节虽不是教学的重点,但是他却能起到承接新旧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在兴趣之上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例如,在三视图部分的教学的引入中,我是借助媒体展示生活中有关事例。这不仅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并为之服务的,从心里有学好数学的积极愿望,为课堂的进一步开展做好了铺垫。
2.例题选择。例题选择要新颖,紧密联系实际,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只要是符合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愿望的例题都可以用。
二、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一遇到文字比较多的题会出现了三种结果:题目都没看直接放弃(大多)、题目看了却不知所云、看了题目并写出解题步骤。之所以出现上述结果并不是题目难,而是因为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首先,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第三,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逐步养成。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在这种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的角色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课件制作,而且对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也必须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教师不能只把网络资源当成是备课寻找素材的来源,也不能仅把计算机当作教师粉笔、语言功能的延伸。
2、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在解决问题的条件下实现的,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认为,构成问题情境的成分主要有三点:(1)问题情境的核心成分是新的、未知的东西,是为了正确完成任务而应当加以揭示的东西。(2)能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欲望,诱发探究行为。(3)要考虑学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包括学生的创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这点非常重要,问题情境最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让学生伸伸手就能够到桃子。太容易的问题情境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过难的又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而必须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创设一个适中的问题情境。而且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适当的启示。
3、引导学生自学
学生有了深入学习新课的情境体验,下一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就是要有自学的问题与资料,磁盘、光盘、网络等信息媒体能够提供大量的资源,为学生自学提供条件。这样学生便可以利用这些资料来进行问题的自主探索。在学生的自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要鼓励学生对碰到的困难通过各种途径自主解决,使学生真正自主性地学习。
4、组织讨论,及时总结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会有许多新的认识,也可能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也可能找到的是错误的答案。这时,教师要及时组织讨论,将新认识进一步分析整理,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对于没有找到正确答案的同学或找到错误答案的同学,要力求通过讨论使他们有正确认识。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当给予补充,培养学生自主总结与评价的能力。
在自学中还要培养学生迁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法,对新接触到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知识或者是结构不同或差异较大的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手段,采用对比、类比、归纳、实验等方法进行学习,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上来,在迁移学习中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整体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注意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加深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大有好处,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培养阅读和自学能力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而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它们是一个逐步提高、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根据不同的学习能力采取多种方法,主动学习,坚持长期自学,养成良好的阅读和自学习惯,才能逐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才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阅读习惯、自学能力培养
一转眼,学生就到了高一期末考前最紧张的复习阶段,可是数学课却越来越难上,还记得很多学生刚进入高中时的样子,对每门课都有浓厚的兴趣,可是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一点一点的消逝,那么针对一现象,我们又该怎么办呢?下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个人的做法和看法:
一、重课堂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引入环节的设计,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环节虽不是教学的重点,但是他却能起到承接新旧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在兴趣之上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例如,在三视图部分的教学的引入中,我是借助媒体展示生活中有关事例。这不仅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并为之服务的,从心里有学好数学的积极愿望,为课堂的进一步开展做好了铺垫。
2.例题选择。例题选择要新颖,紧密联系实际,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只要是符合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愿望的例题都可以用。
二、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一遇到文字比较多的题会出现了三种结果:题目都没看直接放弃(大多)、题目看了却不知所云、看了题目并写出解题步骤。之所以出现上述结果并不是题目难,而是因为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首先,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第三,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逐步养成。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在这种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的角色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课件制作,而且对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也必须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教师不能只把网络资源当成是备课寻找素材的来源,也不能仅把计算机当作教师粉笔、语言功能的延伸。
2、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在解决问题的条件下实现的,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认为,构成问题情境的成分主要有三点:(1)问题情境的核心成分是新的、未知的东西,是为了正确完成任务而应当加以揭示的东西。(2)能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欲望,诱发探究行为。(3)要考虑学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包括学生的创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这点非常重要,问题情境最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让学生伸伸手就能够到桃子。太容易的问题情境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过难的又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而必须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创设一个适中的问题情境。而且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适当的启示。
3、引导学生自学
学生有了深入学习新课的情境体验,下一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就是要有自学的问题与资料,磁盘、光盘、网络等信息媒体能够提供大量的资源,为学生自学提供条件。这样学生便可以利用这些资料来进行问题的自主探索。在学生的自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要鼓励学生对碰到的困难通过各种途径自主解决,使学生真正自主性地学习。
4、组织讨论,及时总结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会有许多新的认识,也可能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也可能找到的是错误的答案。这时,教师要及时组织讨论,将新认识进一步分析整理,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对于没有找到正确答案的同学或找到错误答案的同学,要力求通过讨论使他们有正确认识。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当给予补充,培养学生自主总结与评价的能力。
在自学中还要培养学生迁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法,对新接触到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知识或者是结构不同或差异较大的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手段,采用对比、类比、归纳、实验等方法进行学习,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上来,在迁移学习中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整体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注意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加深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大有好处,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培养阅读和自学能力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而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它们是一个逐步提高、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根据不同的学习能力采取多种方法,主动学习,坚持长期自学,养成良好的阅读和自学习惯,才能逐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才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