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蔚蓝、清澈、恬淡,几缕轻柔的白云薄薄地从树梢流过。我盘腿坐在地坛公园的草地上,抬头仰望,不禁被这样的蓝天感动了。轮椅上的史铁生,是否也曾抬头看见这样澄澈的天,看着看着,便参透了生死?而那一棵与他长久用静默对话的树,是否就立在我的身边?
巨大的古柏、苍松用厚重的年轮围绕着我。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向我扑来,一身喜庆的红色唐装,一张笑起来像花骨朵的脸,口水顺着嘴角淌成一条欢快的小溪。身后的爸爸妈妈说:“宝宝,你是喜欢这个阿姨吧。”我张开双臂,孩子更加兴奋地朝我奔来。
北京,向我敞开了它的胸怀和笑脸。
几个同行的同学,零零散散地围坐着。摆弄相机,闲话文学。这一天,我们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们把欢乐像拾蘑菇那样一朵一朵地装进心里,却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在鲁院的第一周,我过得盲目而自闭,不敢轻易踏出探究的脚步。如果不是因为同学的张罗与邀约,我对于北京的老胡同,依然没有清晰的目标感。“不逛逛胡同,就不叫来过北京。”他们都说。
进入南锣鼓巷,我们坐着黄包车,在骑车大爷那噼噼啪啪,充满自豪感的京片子里,穿过一进一进的胡同。帽儿胡同、黑芝麻胡同、炒豆胡同、东棉花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多么接地气的名字,仿佛烟火气息马上就要扑面而来。胡同里晒着花被子,板墙上嵌着绿植盆,吃喝拉撒,喜怒哀乐就像一场撒了油盐酱醋茶的家常戏,在这一层的平房和阔大的四合院里不紧不慢地上演着。
可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胡同里,我们分明一次一次与深沉的历史,与响亮的名字劈面相逢。齐白石的铜像伫立在一座四合院里,白玉兰红玉兰争相在他身边打开了花蕾。阳光奢侈地铺陈在这座大院里,东西南北,全都被暖着了。想想,当年的齐白石在这玉兰树下,每踱一步,便可能是一缕思绪,一星灵感的火花。
树是老胡同的魂,树的栽种,也讲究得紧。“门前一棵槐,升官又发财;门后一棵柳,但愿人长久。”于是,我们看到槐树和柳树在这狭窄的小巷里顽强地扎根,许多,已在几个朝代的更替中苍老得皲了皮肉。但是,就像一件祖上的宝物,胡同里的人不舍得把它们从生活中移除。
循着车夫介绍的规律,文官与武官的大门便轻易得到了区分。文官武官看门墩, 武将是圆形抱鼓石, 文官是长方形书状。有意思的是,据说一官员为了改写家族历史,硬是把门墩改成了抱鼓石。而门楣是确认官阶大小的直接证据。一至四品用四个门楣,五至七品是两个门楣。只有清康熙年间的重臣索额图,别出心裁,只弄了两个门楣。骑车的大爷说,这叫低调的奢华,有内涵。的确,看看门楣上的砖雕之繁复之讲究,谁会相信这是个五品以下的官呢。何况进了这座门,真正的奢华便在一进连着一进的院落里铺开了排场。
我有一些忧伤,因为遇见了婉容,和她的娘家。黑白照片里的婉容,在少女时代美丽、纯净,眼睛里笼着一层梦幻的烟。如果不要成为皇后,或者,如果不要成为末代皇后,她会成为一个哀怨的女人,最后疯癫至死吗?文秀的离婚,溥仪的迁怒,还有她永远回不去的皇宫,成为一个曾经高贵的女子永远的悲哀。
步行,欲进入一家由四合院改成的大杂院里一探究竟。一位大爷坐在门口,毫不客气地回绝了徐祯霞的请求:“我知道你们不是坏人,但你们不是这院里的人。”带着强调的翘舌音,像一把钝刀子,将南方口音里的怯弱拍得更加单薄。这就是老北京式的自卫和抗拒,自豪与优越。
是的,钟鼓楼是北京味的,恭亲王府是北京味的,什刹海是北京味的,烟袋斜街是北京味的,酸奶和烤肉是北京味的,抱着膀子坐在大杂院门前的大爷,也是北京味的。
过了安定门,出了护城河,就离开了老北京。这一缕一缕浓得化不开的北京味,是否会顺着时间的肌理,钻进历史的骨髓里?
二
我从来没有真正读懂过北京的地图。
在地铁站,在公交站,它们像一张张巨大的蜘蛛网,蛛丝密集凌乱地张开。那些细密的汉字,像母蛛产下的无数幼子,没头没脑地四处爬动。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南湖西里、南湖北里……东南西北,看似标识得清清楚楚,可是我只消转一个身,就可以迷失了方向。半个月了,除了与同学同行,我还没有单独进入过公交和地铁。
怕什么就来什么。下午四点,正在413惬意地享受窗外的阳光,手机铃唱歌了。是江子主席,他说:“你马上和罗张琴一起到丰台体育中心北门来,刘华主席要见你们。”我的第一反应是找罗张琴。微信,没回;电话,没接;楼上楼下四处找寻,不见踪影。找了半个小时后,我快要哭了。我祈求道:“可不可以不来。”“不行!”江子不容置疑地说。后来我知道,刘华主席来北京出差时,总要顺便看望一下在鲁院学习的江西会员,这是他秉持多年的传统了。
赶紧搜线路。行程一个半小时,中途倒三次车。每一个站,每一处地名,我都仔细地抄在纸上。人到了无路可退的时候,就变得勇敢了。傍晚五点半,我攥着公交卡,还有那张纸条,出门了。
409路、125路、567路……还有我所未列举的许许多多路公共汽车,在纵横交错的道路上穿梭着,吞吐着。我看不清它们从哪里来,要去往哪里。我只是感觉到自己被一张密密实实的大网裹挟着,像一只虫蚁,粘附其中,挣不脱,也逃不过。
我想起去年冬天,我和凌翼在日东赣源岽上攀行。山上有许多条岔路,每一条路的分岔口都立着一块简陋的路碑。凌翼蹲下身来,抄录每一个路碑上的汉字。甚至,佐以图画标示。那些模糊的石刻字迹,那些简化的汉字写法,他都想要厘得清清楚楚。他执拗地想分别走完每一个岔路的前方,直到被工作人员苦心劝止。
那个时候,我忽然想到迷宫这个词。真的,每一条岔路其实都通往一个迷宫,除非你把它走完,除非你把前方的风景看得一清二楚。
在站台上等公交的时候,出租车一辆一辆地从我眼前驶过。我一遍一遍地压制下打车的念头,不仅仅因为星期五打车最容易堵。我想试一试,自己一个人,可以吗?纸条在手上紧紧地攥着,每过一站,都要抬头看一看公交车上的站点图,生怕坐过了头。幸亏没有,幸亏一切顺利。等车门在我身后嗵的一声关闭,我站在马路上,伸出手来,发现纸条已被手心里的汗水浸湿。 尽管如此,当罗张琴的电话打过来时,我已经知道,其实一个人也不是不可以。
是的,从今天起,我每经过一个岔路口,前面的迷宫便又少了一个。
三
到达永定门的时候,已经九点半了。从七点半出发,汽车一直在路上摇啊摇啊,我都快昏昏欲睡了,目的地总还是在前方。
堵车已经成了北京的常态。无论拆除多少围墙,兴建多少道路,增加多少公交,开挖多少地铁线路,也还是堵。站在前方的导游是个老北京,他对现在的北京颇有些微词,甚至痛心疾首。显然,他不像一个纯粹的导游,他离那种“谁不说俺家乡好”的状态差了十万八千里。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原是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
北京的古迹正在慢慢地消失。那些古城墙、老胡同、旧宫殿、四合院,以及许许多多的历史名人旧居,都正在被现代城市文明一点一点地蚕食。这也是促成我们鲁29北京地理文化一日游的引子。昨天上午,王彬院长为我们讲课,一个个消失的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址呈现出来,它们像一朵朵绚丽的烟花,在图像里稍纵即逝。一些遗憾成为永久的遗憾,一些无奈成为不可修补的无奈。
就像这座永定门,虽然在重修时寻回了百分之八十的原装青砖,基脚的位置也没有变化,但终究不是原来的了。一个整过容的人,他的皮囊和灵魂还能复归原位吗?比邻而居的天坛,也早已失去了原来的形状,一个偌大的天坛医院占据其间,一些杂乱的民居交错生根。要恢复原貌,阻力重重。就像一个被癌细胞侵袭的肌体,怎么能将敌人打扫得干干净净?何况,老北京城还有多少遗迹,早已连根拔起,无踪可觅,连永定门和天坛这样的遭际都不如了。
站在北京的中轴线上眺望远方,可以想见当初的明朝帝王,坐在龙椅上,目光一览无遗,从北京城到南京城,多少风光尽收眼底。只是现在,更多高大的建筑已经改变了北京的格局,眺望的目光被诸多物障阻挡。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回不去了。
在绍兴会馆,这样的凄怆更加触目惊心。当年一个阔大的三进院落,已经成了须仄身方可进入的大杂院。鲁迅曾在此住了三年半,在补树书屋写出了《孔乙己》、《狂人日记》、《药》 等一大批作品。今天,导游领着我们轻手轻脚地走,绕过一堆又一堆的杂乱物品,从曲里拐弯的屋角一路寻去,指着一间矮屋子说:“这就是鲁迅当年的居所了。”我们抬眼望去,镶了玻璃的木门里,是一户人家,正在午餐。内间如此逼仄,我们不忍打扰,默默地退了出来,心中一阵凄凉。那棵大槐树呢,那些藤花呢,绿竹呢?它们都被吞进了时光的巨腭吗?
鲁迅的旧居让我们稍获安慰。一个四合院保存完好无损,连屋里的陈设,墙壁上的画也还是鲁迅在世时贴上去的。几棵巨大的丁香树伸长了颈子向天空探去,那是鲁迅亲手植下的。那个时候,鲁迅在四合院的后方给自己搭了一个“老虎尾巴”,床是简陋的两张凳子,上面铺一块木板。他一个人住进去,写作,胃疼。
而那个一辈子没有成为他的女人的原配夫人朱安,住在厢房里,怎么也等不来大先生的爱抚。他们之间的交流,仅限于鲁迅将换下的衣服放进朱安房屋的藤篮盖上,朱安会将洗好晒干的衣服叠进藤篮里。在与导游交谈的时候,他说,男人对一个女人没有感情,女人做的一切努力就都成了多余的了。“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一阵悲伤从心的深处漫溢出来,为那一个将鲁迅故居守候到死的女人。没有爱情的婚姻,对于一个女人注定是终身的酷刑。
一些古迹在渐渐消失,一些旧的礼制也在渐渐消失。皇帝出征必经的德胜门没有了,凯旋归来的安定门也没有了。当然,如朱安一般守着旧制孤独终生的女人也不多了。孰知福焉,祸焉?
四
周末的鲁院,安静得像一片深海。我从四楼轻手轻脚地降至一楼,大沙发是空的,旋转门是空的,我从空着的旋转门钻出去,忽然觉得自己是一尾鱼。这一天,我还将溯着春风,往更深更远处游去,直到停靠在一个名叫门头沟的地方。
我同时看到了蓝天,它映照着一朵两朵悠闲自在的白云,从容而淡定,仿佛从来就是如此蓝。整个的春天,北京的天蓝得让人无以置信,我所担心的雾霾消隐在过往的时空里,似乎所有的好天气,都是为着一段美好的时光而准备的。
今天的美好,来自于一场暌隔三年的重逢与相遇。2013年,我与北京诗人高丽敏相识在东莞观音山上,被她的美丽热情与大方牵动,从此开始了彼此之间的相互关注。我还记得她当年的样子,长而直的发,白而嫩的肤,亲切而温煦的笑,还有一件得体的白色小西装。我不能猜测她的真实年龄,直到在微信里看到她时常晒出已经上大学的女儿小羽毛,才敢小心翼翼地称她为姐。
早在几天前,丽敏就在微信上定下了相见的日子。那个叫做门头沟的地方,着实是有些远的,但是为了让我更近一些,她足足往前挪了三十多分钟的车程。我戴上了草帽、太阳镜,手上攥着公交卡,还有早就查好的路线,作好了辗转倒车两个多小时的准备。
125路公交、惠新西街南口、地铁5号钱……多么熟悉的路线,多么像一条回环往复的河流,我沿着这一条河流,在汹涌的人流中奋力地游过。我站起来给乘公交的老年人让座,以证明我是年轻的;我被安检要求喝上一口自己包里带的水,以证明水是干净的;我被一枚尖细的鞋跟踩中了脚背,我知道疼痛是暂时的;我在两行密密的公交线路文字里迷失了方向,从马路的东面又折回到马路的西面,终究还是正确的。
我游过苹果乐园、游过首钢小区、游过三家店西口……我因此记住了一些地名,也熟悉了一些风景。最后,我在丽敏姐的引领下,游进了一家名叫“幸福火锅”的饭店里。霞姐、静姐,丽敏的两个发小一齐转过头来,笑吟吟地望着我。坐下来,我与丽敏,面对面,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多么熟悉的脸,多么像我们一直都这么熟悉,似乎往日的时光都在此刻复活。这些年,我们像两条隔河相望的鱼,远远地注视着对方的生活,今天,终于游到了一起。
两个火锅端上来,柴鸡、大虾、藕片、萝卜、毛肚……一齐在锅里沸沸地煮着,我们斟上了红酒,为彼此的美丽干杯。我们都知道,在观音山遇到了不少的人,但还会再见的其实不多。她说你要把鲁院日记写下去,我说还希望看到你像以前那样疯狂地写诗;她说人到中年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说我还在深海里艰难地泅渡……都说了些什么:彼此的女儿、各自的家庭、我的姐夫和她的妹夫,还有在与文学为伍的这些年里,我们遭遇过的冷和暖。
时间像不经意流过身边的水,我们,该散了。三位姐姐将我送上站台,看着我上了公交,我拉开窗户的玻璃,用力地向她们挥着手,她们也向我挥着手,嘴里在说着什么,我听不清楚。车子在向前,我能看到她们的身姿,她们的笑意,渐渐模糊在远处。
回到鲁院,已是下午四点半。我想上床,补一个午觉。打开手机,却看到朋友圈里丽敏新发的一首诗:
别后
在所剩不多的春日
我送你上了公交车
这是行在春天的
穿着春风衣裙的
我和你们
在不多的春日
相聚之后 又将迎接的
久长的告别
我的姐妹多么美丽
就像摇曳在阳光里的鸢尾
我的姐妹
请你不要回头
因为我也是一支鸢尾
只是在这个春日为了我们
为了这久远的别离
心中徒增伤悲
我的姐妹 你不要回头
就让我一个人行走
把别离的悠长用脚步缩短
他日相见 快乐地听你们说
我们的丽敏
还是那么美
那时候 我会高兴地任由
染过的长发 飘在风中
自由地飞
睡意于读到诗的那一刻消失。我自作主张地认为,这首诗与我有关。她说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止不住泪水流。
这一天,两条鱼在同一条河里相遇,我们没有留下一张合影,只是在心里刻下了彼此的美。
蔚蓝、清澈、恬淡,几缕轻柔的白云薄薄地从树梢流过。我盘腿坐在地坛公园的草地上,抬头仰望,不禁被这样的蓝天感动了。轮椅上的史铁生,是否也曾抬头看见这样澄澈的天,看着看着,便参透了生死?而那一棵与他长久用静默对话的树,是否就立在我的身边?
巨大的古柏、苍松用厚重的年轮围绕着我。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向我扑来,一身喜庆的红色唐装,一张笑起来像花骨朵的脸,口水顺着嘴角淌成一条欢快的小溪。身后的爸爸妈妈说:“宝宝,你是喜欢这个阿姨吧。”我张开双臂,孩子更加兴奋地朝我奔来。
北京,向我敞开了它的胸怀和笑脸。
几个同行的同学,零零散散地围坐着。摆弄相机,闲话文学。这一天,我们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们把欢乐像拾蘑菇那样一朵一朵地装进心里,却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在鲁院的第一周,我过得盲目而自闭,不敢轻易踏出探究的脚步。如果不是因为同学的张罗与邀约,我对于北京的老胡同,依然没有清晰的目标感。“不逛逛胡同,就不叫来过北京。”他们都说。
进入南锣鼓巷,我们坐着黄包车,在骑车大爷那噼噼啪啪,充满自豪感的京片子里,穿过一进一进的胡同。帽儿胡同、黑芝麻胡同、炒豆胡同、东棉花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多么接地气的名字,仿佛烟火气息马上就要扑面而来。胡同里晒着花被子,板墙上嵌着绿植盆,吃喝拉撒,喜怒哀乐就像一场撒了油盐酱醋茶的家常戏,在这一层的平房和阔大的四合院里不紧不慢地上演着。
可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胡同里,我们分明一次一次与深沉的历史,与响亮的名字劈面相逢。齐白石的铜像伫立在一座四合院里,白玉兰红玉兰争相在他身边打开了花蕾。阳光奢侈地铺陈在这座大院里,东西南北,全都被暖着了。想想,当年的齐白石在这玉兰树下,每踱一步,便可能是一缕思绪,一星灵感的火花。
树是老胡同的魂,树的栽种,也讲究得紧。“门前一棵槐,升官又发财;门后一棵柳,但愿人长久。”于是,我们看到槐树和柳树在这狭窄的小巷里顽强地扎根,许多,已在几个朝代的更替中苍老得皲了皮肉。但是,就像一件祖上的宝物,胡同里的人不舍得把它们从生活中移除。
循着车夫介绍的规律,文官与武官的大门便轻易得到了区分。文官武官看门墩, 武将是圆形抱鼓石, 文官是长方形书状。有意思的是,据说一官员为了改写家族历史,硬是把门墩改成了抱鼓石。而门楣是确认官阶大小的直接证据。一至四品用四个门楣,五至七品是两个门楣。只有清康熙年间的重臣索额图,别出心裁,只弄了两个门楣。骑车的大爷说,这叫低调的奢华,有内涵。的确,看看门楣上的砖雕之繁复之讲究,谁会相信这是个五品以下的官呢。何况进了这座门,真正的奢华便在一进连着一进的院落里铺开了排场。
我有一些忧伤,因为遇见了婉容,和她的娘家。黑白照片里的婉容,在少女时代美丽、纯净,眼睛里笼着一层梦幻的烟。如果不要成为皇后,或者,如果不要成为末代皇后,她会成为一个哀怨的女人,最后疯癫至死吗?文秀的离婚,溥仪的迁怒,还有她永远回不去的皇宫,成为一个曾经高贵的女子永远的悲哀。
步行,欲进入一家由四合院改成的大杂院里一探究竟。一位大爷坐在门口,毫不客气地回绝了徐祯霞的请求:“我知道你们不是坏人,但你们不是这院里的人。”带着强调的翘舌音,像一把钝刀子,将南方口音里的怯弱拍得更加单薄。这就是老北京式的自卫和抗拒,自豪与优越。
是的,钟鼓楼是北京味的,恭亲王府是北京味的,什刹海是北京味的,烟袋斜街是北京味的,酸奶和烤肉是北京味的,抱着膀子坐在大杂院门前的大爷,也是北京味的。
过了安定门,出了护城河,就离开了老北京。这一缕一缕浓得化不开的北京味,是否会顺着时间的肌理,钻进历史的骨髓里?
二
我从来没有真正读懂过北京的地图。
在地铁站,在公交站,它们像一张张巨大的蜘蛛网,蛛丝密集凌乱地张开。那些细密的汉字,像母蛛产下的无数幼子,没头没脑地四处爬动。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南湖西里、南湖北里……东南西北,看似标识得清清楚楚,可是我只消转一个身,就可以迷失了方向。半个月了,除了与同学同行,我还没有单独进入过公交和地铁。
怕什么就来什么。下午四点,正在413惬意地享受窗外的阳光,手机铃唱歌了。是江子主席,他说:“你马上和罗张琴一起到丰台体育中心北门来,刘华主席要见你们。”我的第一反应是找罗张琴。微信,没回;电话,没接;楼上楼下四处找寻,不见踪影。找了半个小时后,我快要哭了。我祈求道:“可不可以不来。”“不行!”江子不容置疑地说。后来我知道,刘华主席来北京出差时,总要顺便看望一下在鲁院学习的江西会员,这是他秉持多年的传统了。
赶紧搜线路。行程一个半小时,中途倒三次车。每一个站,每一处地名,我都仔细地抄在纸上。人到了无路可退的时候,就变得勇敢了。傍晚五点半,我攥着公交卡,还有那张纸条,出门了。
409路、125路、567路……还有我所未列举的许许多多路公共汽车,在纵横交错的道路上穿梭着,吞吐着。我看不清它们从哪里来,要去往哪里。我只是感觉到自己被一张密密实实的大网裹挟着,像一只虫蚁,粘附其中,挣不脱,也逃不过。
我想起去年冬天,我和凌翼在日东赣源岽上攀行。山上有许多条岔路,每一条路的分岔口都立着一块简陋的路碑。凌翼蹲下身来,抄录每一个路碑上的汉字。甚至,佐以图画标示。那些模糊的石刻字迹,那些简化的汉字写法,他都想要厘得清清楚楚。他执拗地想分别走完每一个岔路的前方,直到被工作人员苦心劝止。
那个时候,我忽然想到迷宫这个词。真的,每一条岔路其实都通往一个迷宫,除非你把它走完,除非你把前方的风景看得一清二楚。
在站台上等公交的时候,出租车一辆一辆地从我眼前驶过。我一遍一遍地压制下打车的念头,不仅仅因为星期五打车最容易堵。我想试一试,自己一个人,可以吗?纸条在手上紧紧地攥着,每过一站,都要抬头看一看公交车上的站点图,生怕坐过了头。幸亏没有,幸亏一切顺利。等车门在我身后嗵的一声关闭,我站在马路上,伸出手来,发现纸条已被手心里的汗水浸湿。 尽管如此,当罗张琴的电话打过来时,我已经知道,其实一个人也不是不可以。
是的,从今天起,我每经过一个岔路口,前面的迷宫便又少了一个。
三
到达永定门的时候,已经九点半了。从七点半出发,汽车一直在路上摇啊摇啊,我都快昏昏欲睡了,目的地总还是在前方。
堵车已经成了北京的常态。无论拆除多少围墙,兴建多少道路,增加多少公交,开挖多少地铁线路,也还是堵。站在前方的导游是个老北京,他对现在的北京颇有些微词,甚至痛心疾首。显然,他不像一个纯粹的导游,他离那种“谁不说俺家乡好”的状态差了十万八千里。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原是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
北京的古迹正在慢慢地消失。那些古城墙、老胡同、旧宫殿、四合院,以及许许多多的历史名人旧居,都正在被现代城市文明一点一点地蚕食。这也是促成我们鲁29北京地理文化一日游的引子。昨天上午,王彬院长为我们讲课,一个个消失的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址呈现出来,它们像一朵朵绚丽的烟花,在图像里稍纵即逝。一些遗憾成为永久的遗憾,一些无奈成为不可修补的无奈。
就像这座永定门,虽然在重修时寻回了百分之八十的原装青砖,基脚的位置也没有变化,但终究不是原来的了。一个整过容的人,他的皮囊和灵魂还能复归原位吗?比邻而居的天坛,也早已失去了原来的形状,一个偌大的天坛医院占据其间,一些杂乱的民居交错生根。要恢复原貌,阻力重重。就像一个被癌细胞侵袭的肌体,怎么能将敌人打扫得干干净净?何况,老北京城还有多少遗迹,早已连根拔起,无踪可觅,连永定门和天坛这样的遭际都不如了。
站在北京的中轴线上眺望远方,可以想见当初的明朝帝王,坐在龙椅上,目光一览无遗,从北京城到南京城,多少风光尽收眼底。只是现在,更多高大的建筑已经改变了北京的格局,眺望的目光被诸多物障阻挡。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回不去了。
在绍兴会馆,这样的凄怆更加触目惊心。当年一个阔大的三进院落,已经成了须仄身方可进入的大杂院。鲁迅曾在此住了三年半,在补树书屋写出了《孔乙己》、《狂人日记》、《药》 等一大批作品。今天,导游领着我们轻手轻脚地走,绕过一堆又一堆的杂乱物品,从曲里拐弯的屋角一路寻去,指着一间矮屋子说:“这就是鲁迅当年的居所了。”我们抬眼望去,镶了玻璃的木门里,是一户人家,正在午餐。内间如此逼仄,我们不忍打扰,默默地退了出来,心中一阵凄凉。那棵大槐树呢,那些藤花呢,绿竹呢?它们都被吞进了时光的巨腭吗?
鲁迅的旧居让我们稍获安慰。一个四合院保存完好无损,连屋里的陈设,墙壁上的画也还是鲁迅在世时贴上去的。几棵巨大的丁香树伸长了颈子向天空探去,那是鲁迅亲手植下的。那个时候,鲁迅在四合院的后方给自己搭了一个“老虎尾巴”,床是简陋的两张凳子,上面铺一块木板。他一个人住进去,写作,胃疼。
而那个一辈子没有成为他的女人的原配夫人朱安,住在厢房里,怎么也等不来大先生的爱抚。他们之间的交流,仅限于鲁迅将换下的衣服放进朱安房屋的藤篮盖上,朱安会将洗好晒干的衣服叠进藤篮里。在与导游交谈的时候,他说,男人对一个女人没有感情,女人做的一切努力就都成了多余的了。“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一阵悲伤从心的深处漫溢出来,为那一个将鲁迅故居守候到死的女人。没有爱情的婚姻,对于一个女人注定是终身的酷刑。
一些古迹在渐渐消失,一些旧的礼制也在渐渐消失。皇帝出征必经的德胜门没有了,凯旋归来的安定门也没有了。当然,如朱安一般守着旧制孤独终生的女人也不多了。孰知福焉,祸焉?
四
周末的鲁院,安静得像一片深海。我从四楼轻手轻脚地降至一楼,大沙发是空的,旋转门是空的,我从空着的旋转门钻出去,忽然觉得自己是一尾鱼。这一天,我还将溯着春风,往更深更远处游去,直到停靠在一个名叫门头沟的地方。
我同时看到了蓝天,它映照着一朵两朵悠闲自在的白云,从容而淡定,仿佛从来就是如此蓝。整个的春天,北京的天蓝得让人无以置信,我所担心的雾霾消隐在过往的时空里,似乎所有的好天气,都是为着一段美好的时光而准备的。
今天的美好,来自于一场暌隔三年的重逢与相遇。2013年,我与北京诗人高丽敏相识在东莞观音山上,被她的美丽热情与大方牵动,从此开始了彼此之间的相互关注。我还记得她当年的样子,长而直的发,白而嫩的肤,亲切而温煦的笑,还有一件得体的白色小西装。我不能猜测她的真实年龄,直到在微信里看到她时常晒出已经上大学的女儿小羽毛,才敢小心翼翼地称她为姐。
早在几天前,丽敏就在微信上定下了相见的日子。那个叫做门头沟的地方,着实是有些远的,但是为了让我更近一些,她足足往前挪了三十多分钟的车程。我戴上了草帽、太阳镜,手上攥着公交卡,还有早就查好的路线,作好了辗转倒车两个多小时的准备。
125路公交、惠新西街南口、地铁5号钱……多么熟悉的路线,多么像一条回环往复的河流,我沿着这一条河流,在汹涌的人流中奋力地游过。我站起来给乘公交的老年人让座,以证明我是年轻的;我被安检要求喝上一口自己包里带的水,以证明水是干净的;我被一枚尖细的鞋跟踩中了脚背,我知道疼痛是暂时的;我在两行密密的公交线路文字里迷失了方向,从马路的东面又折回到马路的西面,终究还是正确的。
我游过苹果乐园、游过首钢小区、游过三家店西口……我因此记住了一些地名,也熟悉了一些风景。最后,我在丽敏姐的引领下,游进了一家名叫“幸福火锅”的饭店里。霞姐、静姐,丽敏的两个发小一齐转过头来,笑吟吟地望着我。坐下来,我与丽敏,面对面,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多么熟悉的脸,多么像我们一直都这么熟悉,似乎往日的时光都在此刻复活。这些年,我们像两条隔河相望的鱼,远远地注视着对方的生活,今天,终于游到了一起。
两个火锅端上来,柴鸡、大虾、藕片、萝卜、毛肚……一齐在锅里沸沸地煮着,我们斟上了红酒,为彼此的美丽干杯。我们都知道,在观音山遇到了不少的人,但还会再见的其实不多。她说你要把鲁院日记写下去,我说还希望看到你像以前那样疯狂地写诗;她说人到中年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说我还在深海里艰难地泅渡……都说了些什么:彼此的女儿、各自的家庭、我的姐夫和她的妹夫,还有在与文学为伍的这些年里,我们遭遇过的冷和暖。
时间像不经意流过身边的水,我们,该散了。三位姐姐将我送上站台,看着我上了公交,我拉开窗户的玻璃,用力地向她们挥着手,她们也向我挥着手,嘴里在说着什么,我听不清楚。车子在向前,我能看到她们的身姿,她们的笑意,渐渐模糊在远处。
回到鲁院,已是下午四点半。我想上床,补一个午觉。打开手机,却看到朋友圈里丽敏新发的一首诗:
别后
在所剩不多的春日
我送你上了公交车
这是行在春天的
穿着春风衣裙的
我和你们
在不多的春日
相聚之后 又将迎接的
久长的告别
我的姐妹多么美丽
就像摇曳在阳光里的鸢尾
我的姐妹
请你不要回头
因为我也是一支鸢尾
只是在这个春日为了我们
为了这久远的别离
心中徒增伤悲
我的姐妹 你不要回头
就让我一个人行走
把别离的悠长用脚步缩短
他日相见 快乐地听你们说
我们的丽敏
还是那么美
那时候 我会高兴地任由
染过的长发 飘在风中
自由地飞
睡意于读到诗的那一刻消失。我自作主张地认为,这首诗与我有关。她说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止不住泪水流。
这一天,两条鱼在同一条河里相遇,我们没有留下一张合影,只是在心里刻下了彼此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