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0年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年全省和省级预算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关于2010年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按照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有关决议精神,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积极发挥财政支撑保障引导作用,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强化收入征管,优化收支结构,深化管理改革,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一)2010年全省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汇总预算为2270.00亿元,执行数为2608.47亿元,完成预算的114.9%,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1.7%。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6.3%。不可比因素为117.70亿元,主要有:1.受公共投资拉动和房地产市场交投活跃等因素影响,房地产业、建筑业等相关行业税收不可比增收81.50亿元;2.土地增值税调高预征率和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调整不可比增收12.70亿元;3.石化、金融等行业不可比增收23.50亿元。
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为:税收收入2464.96亿元,完成预算的116.5%,增长24.3%;非税收入143.51亿元,完成预算的93.3%,比上年下降(以下简称“下降”)9.6%。
2010年全省财政支出汇总预算为2700.00亿元,执行数为3208.41亿元,完成预算的118.8%,增长20.9%。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6.1%。不可比因素为128.00亿元,主要有:1.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增加支出66.63亿元。2.落实扩大消费政策、中心镇建设等增加支出61.37亿元。
全省财政重点支出完成情况为:农林水事务290.92亿元,完成预算的116.1%,增长23.2%;教育606.54亿元,完成预算的110.6%,增长16.8%;科学技术121.40亿元,完成预算的112.9%,增长22.3%;文化体育与传媒77.14亿元,完成预算的114.6%,增长20.4%;医疗卫生224.53亿元,完成预算的122.1%,增长26.8%;社会保障和就业206.43亿元,完成预算的128.2%,增长34.8%,主要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支出增加。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中央税收净返还和中央各项补助,以及地方政府债券收入、结转下年支出款项等,预计2010年全省财政收支平衡。由于2010年中央与省之间的财力结算有一个过程,全省最后平衡结果待财政部决算批复后再专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2010年省级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2010年省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235.00亿元,执行数为236.61亿元,完成预算的100.7%,增长6.7%。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6.5%。不可比因素为3000万元,主要是信贷扩张金融业营业税不可比增收。
省级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为:税收收入193.59亿元,完成预算的101.2%,增长8.2%;非税收入43.02亿元,完成预算的98.5%,增长0.3%。
2010年省级财政支出预算为342.00亿元,执行数为350.22亿元,完成预算的102.4%,增长7.5%。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6.1%。不可比因素为4.71亿元,主要是中央卫生建设项目补助及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筹备经费增加等因素。
省级财政重点支出完成情况为:农林水事务39.41亿元,完成预算的100.5%,增长6.6%;教育61.22亿元,完成预算的101.8%,增长7.7%;科学技术22.02亿元,完成预算的101.6%,增长7.8%;文化体育与传媒12.98亿元,完成预算的101.8%,增长7.1%;医疗卫生29.57亿元,完成预算的116.0%,增长22.1%,主要是中央卫生建设项目补助增加;社会保障和就业6.92亿元,完成预算的112.8%,增长18.7%,主要是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筹备经费增加。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2010年省级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中央税收净返还、中央各项补助和市、县(市)净上交,以及结转下年支出款项等,预计2010年省级财政收支平衡。由于2010年中央与省、省与市、县(市)间财力结算尚在进行中,省级最后平衡结果待财政部决算批复后再专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关于2010年全省和省级政府性基金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及2011年的收支计划(草案),我们一并书面报告。
(三)2010年主要财政工作情况
1.围绕全年预算目标,抓好增收节支。认真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激励奖补机制,有效带动各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好做大财政“蛋糕”的积极性,市县级收入快速增长,区域间发展更为协调。加强收入进度、结构的分析和预测,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实现收入的均衡入库、持续增长和平稳运行,全年预算收入任务超额完成,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94.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53.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坚持统筹兼顾、有保有压,优化支出结构,民生等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行政成本得到严格控制。全省财政支出增量中用于民生的比重达到75.0%。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公用经费预算压缩5%,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支出按中央政策要求实现零增长。密切关注财政支出执行情况,建立健全限时下达预算制度,严格预算追加,改革转移支付管理方式,切实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支出执行的均衡性不断提高。
2.围绕保增长促转型,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一是突出支持重点。大力推进“四大建设”、产业集聚区、海洋经济、中心镇、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建设。建立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引导机制,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平台建设。安排海洋经济扶持发展资金10亿元,支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安排中心镇培育资金10亿元,支持中心镇特别是具备发展成小城市功能中心镇的改革与发展;安排欠发达地区扶持资金20亿元,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争取中央新能源专项资金3.30亿元,推进我省新能源、节能等新型产业发展。二是增强要素保障。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创新科技资金使用机制,推动技术创新。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力度,支持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推进人才强省。完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和稳定的增长机制,支持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行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优先政府采购政策,推进全省污水处理和城乡垃圾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支持农业农村污染整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三是优化需求结构。完善促进消费的各项财政政策,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做好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财政补贴工作,扩大消费需求。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投资结构,争取中央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0亿元,重点保障我省中央投资公益类项目地方配套和杭黄铁路建设。筹措落实省级外贸出口发展基金3.50亿元,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四是提升产业结构。落实省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调整娱乐业营业税税率,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推进工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和政策实施力度,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3.围绕社会和谐稳定,加大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加大“三农”投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启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省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944亿元,增长23.9%。按照法定增长要求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免住宿费政策,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校安工程”建设。完善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开展稳定就业、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工作。积极落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补助资金,全面推进我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落实医改财政投入,完善医改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渠道补偿机制,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加大基本医疗保障投入,各市县新农合人均筹资达到185元以上,各级财政人均补助达到129元以上。支持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统一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政策,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人均20元以上。支持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建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全省所有低保、五保和“三无”等特殊困难救助对象实行零起点按比例医疗救助。深化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推进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落实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财政补助政策,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扩大农村住房保险,支持农村低保标准150%以下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及时分配下达中央油价补贴资金,确保国家油价补贴政策和资金落到实处。筹措落实援疆、援藏资金,完成我省对口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公正执法、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平安浙江”建设。
4.围绕“三个子”目标,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强化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各项政府非税收入制度建设,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规范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实行“收入一个笼子”。健全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建立以“五费合征”为核心的社会保险费可持续增长筹资机制,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大对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统筹调配力度;编制政府性债务计划,健全政府公共预算体系,推进“预算一个盘子”。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快市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建设,积极推进地方公务卡改革试点,扩大省级公务卡结算范围,加快“支出一个口子”。全省已有80个市、县(市、区)实施国库集中支付,18个市、县(市、区)实施公务卡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三位一体”组织管理改革,构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循环、互为前提、一体运行的“三位一体”财政组织管理框架,财政运行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探索绩效目标管理工作,选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计生两免”项目进行绩效目标管理试点,组织开展50个部门的129个项目的绩效自评工作,积极构建“事前目标管理、事中绩效跟踪、事后绩效评价”的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
5.围绕科学精细管理,依法依规强化财政监管。以加强基础、基层和干部队伍基本为重点,扎实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依法理财,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积极稳妥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加强财政专项资金清理整合,重点做好省级支农、文化、卫生等专项资金的整合工作。加强财政支出项目审核,净核减不合理资金105亿元,审减率9.4%。开展对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治理,建立健全防范“小金库”问题的长效机制。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及对外投资行为的监管,建立行政事业单位有偿使用资产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按中央要求做好农林、卫生等领域政府外债项目的债务减免;清理化解省属高校债务、义务教育债务以及乡村公益性债务。全面清理核实各级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及其债务,切实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加强地方金融企业资产财务监管,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
二、关于2011年全省和省级财政预算草案
(一)当前我省财政经济形势
2011年,从宏观经济形势看,世界经济正温和复苏,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复苏基础仍不稳固。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不少有利条件,但还面临不少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我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产业集聚区、培育中心镇等措施加快实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从财税收支看,收入方面,除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预期增加收入外,国家将在实施和完善消费型增值税的基础上,稳步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并相应调减营业税征收范围,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带来影响;随着通胀预期加大、货币政策趋紧、房地产业深入调整,财政收入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同时去年前高后低的收入走势也将给今年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带来较大压力。支出方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环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发展等,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财政支出压力大、刚性强。财政收支平衡面临较大压力,财政收支形势仍然趋紧。
(二)2011年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根据对2011年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按照中央和省委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我省2011年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有所积累、四要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的理财原则和“持续、平稳、健康、支撑、保障、引导”的“十二字”工作方针,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健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量入为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税管理改革,完善财政运行机制,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三)2011年全省及省本级预算安排
1.全省汇总预算安排
(1)收入预算
根据当前财政经济形势,2011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预算拟安排2842.00亿元,增长9.0%,其中:税收收入2686.90亿元,增长9.0%;非税收入155.10亿元,增长8.1%。
税收收入主要项目安排情况如下:增值税地方部分437.00亿元,增长9.6%;营业税879.00亿元,增长7.6%;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411.50亿元,增长10.0%;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165.00亿元,增长9.2%;城市维护建设税176.10亿元,增长23.1%,增幅较高主要是国家从2011年起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制度。
非税收入主要项目安排情况如下:专项收入99.20亿元,增长18.4%,其中教育费附加收入85.00亿元,增长23.1%,增幅较高主要是国家从2011年起统一内外资企业教育费附加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45.10亿元,增长1.1%;罚没收入65.30亿元,下降7.5%;国有资本经营收入-72.90亿元,与上年持平;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17.70亿元,增长5.6%。
(2)支出预算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2011年全省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加上预计的中央税收净返还和中央各项补助等,2011年当年全省地方财政可用资金为3379.00亿元。拟安排2011年全省财政支出预算3379.00亿元,比上年调减地方政府债券因素后的执行数增长8.0%。2011年全省财政预算收支平衡。重点支出安排情况如下:农林水事务302.96亿元,增长9.1%;教育654.24亿元,增长9.1%;科学技术132.45亿元,增长9.1%;文化体育与传媒77.60亿元,增长8.5%;医疗卫生237.71亿元,增长8.5%;社会保障和就业223.81亿元,增长8.5%。按照《预算法》规定,设置预备费45.00亿元,为总预算支出的1.3%。
2.省本级预算安排
(1)收入预算
根据当前财政经济形势,2011年省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拟安排255.50亿元,增长8.0%,其中:税收收入210.95亿元,增长9.0%;非税收入44.55亿元,增长3.5%。
税收收入主要项目安排情况如下:增值税地方部分26.30亿元,增长8.9%;营业税112.80亿元,增长9.6%;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55.50亿元,增长8.4%;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7.55亿元,增长3.6%。
非税收入主要项目安排情况如下:专项收入13.28亿元,增长14.9%,其中教育费附加收入10.50亿元,增长20.3%,增幅较高主要是国家从2011年起统一内外资企业教育费附加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6.80亿元,与上年持平;罚没收入3.10亿元,下降9.5%;国有资本经营收入-3.30亿元,增长1.5%;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50亿元,增长3.4%。
(2)支出预算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2011年省级财政预算收入加上预计的中央税收净返还、中央各项补助和市县净上交等,2011年省级财政可用资金为374.80亿元。拟安排2011年省级财政支出预算374.80亿元,增长7.0%。2011年省级财政预算收支平衡。重点支出安排情况如下:农林水事务42.60亿元,增长8.1%;教育66.17亿元,增长8.1%;科学技术23.81亿元,增长8.1%;文化体育与传媒13.95亿元,增长7.5%;医疗卫生31.79亿元,增长7.5%;社会保障和就业7.44亿元,增长7.5%。按照《预算法》规定,设置预备费4.40亿元,为总预算支出的1.2%。
三、关于2011年全省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省财政工作,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确保财政平稳健康运行。密切关注经济发展走势、宏观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变化,加强收入分析预测。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优化财力结构,确保完成年度预算任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认真落实扶持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加大民生等重点投入,确保全省财政新增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确保全省和省级教育、农业、科技等法定支出预算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加大人才资金投入,确保省委、省政府人才政策的资金需要。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公务接待费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
(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落实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各项政策,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四大建设”。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引导效应,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推动舟山海洋综合开发示范区规划建设,支持以大宗商品交易为重点的“三位一体”港航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海洋经济发展。支持中心镇改革与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力度,推进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引导市县发展服务业和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加大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服务业领域标准化建设等支持力度,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健全产业服务体系。加强支农资金整合,改革和完善支农资金扶持方式,集中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三)加强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一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大财政支持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土地出让收益重点向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重点结合“两区”建设,支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二是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分别提高到650元和450元。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建立普通高中助学金制度,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结合高校事业发展、财力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高校拨款水平。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巩固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所有市县城居医保和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不低于285元,其中各级财政人均补助20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完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财政补助政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做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经费保障工作。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多渠道筹措和保障机制,推进全省县乡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三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落实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支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特别是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切实做好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标和各类群体的待遇保障工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户全部纳入低保。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制度,建立高龄老人待遇补贴制度。支持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认真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确保群众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受影响。建立健全孤儿福利保障制度,深化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认真做好第八届全国残运会财务管理及筹资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欠发达地区廉租住房保障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提高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加大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力度。四是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扶持力度,省财政专项筹措23亿元,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重点欠发达县和贫困集中区域给予特别扶持。筹措落实援疆、援藏等资金,做好对口支援各项工作。五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平安浙江”建设。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完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19元,支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
(四)健全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加快推进“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深入推进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组织管理改革,完善一体化运作机制,强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职能。规范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按规定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支出通过预算安排。开展项目预算基础资料库建设试点,完善资产配置预算审核程序,推进事业单位供给方式改革,深化综合预算改革。完善公共预算编制,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深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适当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着力健全政府预算编制体系。实施项目绩效目标管理试点,推进部门绩效自评和重点项目评价。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扩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加快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运作机制。加大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推进力度,2011年底前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加快推进公务卡改革,全面建立公务支出监管体系。有序推进我省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改革,争取2011年底前完成全省横向联网全覆盖。加快政府采购信息系统一体化进程,加强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督管理,稳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
(五)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加强基础、基层和干部队伍基本“三基”建设,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建立健全预算信息公开分级负责机制和协调机制,除涉密单位外,2011年将所有政府序列部门和法院、检察院等48个省级部门纳入上会部门预算。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大力压缩历年结余。强化预算约束机制,进一步加快预算执行进度。规范各级政府部门举债和担保承诺行为,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及其债务管理,探索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动态监控体系,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督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强化县乡财政就地监管职责,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继续加大“小金库”治理力度,加强会计制度建设,强化行业监管,规范财经秩序。
各位代表,做好2011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0年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年全省和省级预算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关于2010年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按照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有关决议精神,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积极发挥财政支撑保障引导作用,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强化收入征管,优化收支结构,深化管理改革,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一)2010年全省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汇总预算为2270.00亿元,执行数为2608.47亿元,完成预算的114.9%,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1.7%。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6.3%。不可比因素为117.70亿元,主要有:1.受公共投资拉动和房地产市场交投活跃等因素影响,房地产业、建筑业等相关行业税收不可比增收81.50亿元;2.土地增值税调高预征率和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调整不可比增收12.70亿元;3.石化、金融等行业不可比增收23.50亿元。
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为:税收收入2464.96亿元,完成预算的116.5%,增长24.3%;非税收入143.51亿元,完成预算的93.3%,比上年下降(以下简称“下降”)9.6%。
2010年全省财政支出汇总预算为2700.00亿元,执行数为3208.41亿元,完成预算的118.8%,增长20.9%。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6.1%。不可比因素为128.00亿元,主要有:1.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增加支出66.63亿元。2.落实扩大消费政策、中心镇建设等增加支出61.37亿元。
全省财政重点支出完成情况为:农林水事务290.92亿元,完成预算的116.1%,增长23.2%;教育606.54亿元,完成预算的110.6%,增长16.8%;科学技术121.40亿元,完成预算的112.9%,增长22.3%;文化体育与传媒77.14亿元,完成预算的114.6%,增长20.4%;医疗卫生224.53亿元,完成预算的122.1%,增长26.8%;社会保障和就业206.43亿元,完成预算的128.2%,增长34.8%,主要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支出增加。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中央税收净返还和中央各项补助,以及地方政府债券收入、结转下年支出款项等,预计2010年全省财政收支平衡。由于2010年中央与省之间的财力结算有一个过程,全省最后平衡结果待财政部决算批复后再专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2010年省级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2010年省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235.00亿元,执行数为236.61亿元,完成预算的100.7%,增长6.7%。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6.5%。不可比因素为3000万元,主要是信贷扩张金融业营业税不可比增收。
省级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为:税收收入193.59亿元,完成预算的101.2%,增长8.2%;非税收入43.02亿元,完成预算的98.5%,增长0.3%。
2010年省级财政支出预算为342.00亿元,执行数为350.22亿元,完成预算的102.4%,增长7.5%。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6.1%。不可比因素为4.71亿元,主要是中央卫生建设项目补助及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筹备经费增加等因素。
省级财政重点支出完成情况为:农林水事务39.41亿元,完成预算的100.5%,增长6.6%;教育61.22亿元,完成预算的101.8%,增长7.7%;科学技术22.02亿元,完成预算的101.6%,增长7.8%;文化体育与传媒12.98亿元,完成预算的101.8%,增长7.1%;医疗卫生29.57亿元,完成预算的116.0%,增长22.1%,主要是中央卫生建设项目补助增加;社会保障和就业6.92亿元,完成预算的112.8%,增长18.7%,主要是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筹备经费增加。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2010年省级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中央税收净返还、中央各项补助和市、县(市)净上交,以及结转下年支出款项等,预计2010年省级财政收支平衡。由于2010年中央与省、省与市、县(市)间财力结算尚在进行中,省级最后平衡结果待财政部决算批复后再专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关于2010年全省和省级政府性基金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及2011年的收支计划(草案),我们一并书面报告。
(三)2010年主要财政工作情况
1.围绕全年预算目标,抓好增收节支。认真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激励奖补机制,有效带动各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好做大财政“蛋糕”的积极性,市县级收入快速增长,区域间发展更为协调。加强收入进度、结构的分析和预测,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实现收入的均衡入库、持续增长和平稳运行,全年预算收入任务超额完成,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94.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53.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坚持统筹兼顾、有保有压,优化支出结构,民生等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行政成本得到严格控制。全省财政支出增量中用于民生的比重达到75.0%。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公用经费预算压缩5%,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支出按中央政策要求实现零增长。密切关注财政支出执行情况,建立健全限时下达预算制度,严格预算追加,改革转移支付管理方式,切实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支出执行的均衡性不断提高。
2.围绕保增长促转型,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一是突出支持重点。大力推进“四大建设”、产业集聚区、海洋经济、中心镇、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建设。建立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引导机制,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平台建设。安排海洋经济扶持发展资金10亿元,支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安排中心镇培育资金10亿元,支持中心镇特别是具备发展成小城市功能中心镇的改革与发展;安排欠发达地区扶持资金20亿元,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争取中央新能源专项资金3.30亿元,推进我省新能源、节能等新型产业发展。二是增强要素保障。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创新科技资金使用机制,推动技术创新。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力度,支持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推进人才强省。完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和稳定的增长机制,支持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行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优先政府采购政策,推进全省污水处理和城乡垃圾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支持农业农村污染整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三是优化需求结构。完善促进消费的各项财政政策,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做好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财政补贴工作,扩大消费需求。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投资结构,争取中央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0亿元,重点保障我省中央投资公益类项目地方配套和杭黄铁路建设。筹措落实省级外贸出口发展基金3.50亿元,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四是提升产业结构。落实省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调整娱乐业营业税税率,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推进工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和政策实施力度,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3.围绕社会和谐稳定,加大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加大“三农”投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启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省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944亿元,增长23.9%。按照法定增长要求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免住宿费政策,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校安工程”建设。完善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开展稳定就业、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工作。积极落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补助资金,全面推进我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落实医改财政投入,完善医改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渠道补偿机制,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加大基本医疗保障投入,各市县新农合人均筹资达到185元以上,各级财政人均补助达到129元以上。支持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统一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政策,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人均20元以上。支持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建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全省所有低保、五保和“三无”等特殊困难救助对象实行零起点按比例医疗救助。深化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推进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落实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财政补助政策,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扩大农村住房保险,支持农村低保标准150%以下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及时分配下达中央油价补贴资金,确保国家油价补贴政策和资金落到实处。筹措落实援疆、援藏资金,完成我省对口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公正执法、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平安浙江”建设。
4.围绕“三个子”目标,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强化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各项政府非税收入制度建设,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规范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实行“收入一个笼子”。健全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建立以“五费合征”为核心的社会保险费可持续增长筹资机制,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大对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统筹调配力度;编制政府性债务计划,健全政府公共预算体系,推进“预算一个盘子”。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快市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建设,积极推进地方公务卡改革试点,扩大省级公务卡结算范围,加快“支出一个口子”。全省已有80个市、县(市、区)实施国库集中支付,18个市、县(市、区)实施公务卡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三位一体”组织管理改革,构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循环、互为前提、一体运行的“三位一体”财政组织管理框架,财政运行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探索绩效目标管理工作,选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计生两免”项目进行绩效目标管理试点,组织开展50个部门的129个项目的绩效自评工作,积极构建“事前目标管理、事中绩效跟踪、事后绩效评价”的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
5.围绕科学精细管理,依法依规强化财政监管。以加强基础、基层和干部队伍基本为重点,扎实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依法理财,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积极稳妥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加强财政专项资金清理整合,重点做好省级支农、文化、卫生等专项资金的整合工作。加强财政支出项目审核,净核减不合理资金105亿元,审减率9.4%。开展对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治理,建立健全防范“小金库”问题的长效机制。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及对外投资行为的监管,建立行政事业单位有偿使用资产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按中央要求做好农林、卫生等领域政府外债项目的债务减免;清理化解省属高校债务、义务教育债务以及乡村公益性债务。全面清理核实各级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及其债务,切实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加强地方金融企业资产财务监管,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
二、关于2011年全省和省级财政预算草案
(一)当前我省财政经济形势
2011年,从宏观经济形势看,世界经济正温和复苏,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复苏基础仍不稳固。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不少有利条件,但还面临不少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我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产业集聚区、培育中心镇等措施加快实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从财税收支看,收入方面,除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预期增加收入外,国家将在实施和完善消费型增值税的基础上,稳步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并相应调减营业税征收范围,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带来影响;随着通胀预期加大、货币政策趋紧、房地产业深入调整,财政收入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同时去年前高后低的收入走势也将给今年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带来较大压力。支出方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环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发展等,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财政支出压力大、刚性强。财政收支平衡面临较大压力,财政收支形势仍然趋紧。
(二)2011年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根据对2011年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按照中央和省委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我省2011年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有所积累、四要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的理财原则和“持续、平稳、健康、支撑、保障、引导”的“十二字”工作方针,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健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量入为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税管理改革,完善财政运行机制,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三)2011年全省及省本级预算安排
1.全省汇总预算安排
(1)收入预算
根据当前财政经济形势,2011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预算拟安排2842.00亿元,增长9.0%,其中:税收收入2686.90亿元,增长9.0%;非税收入155.10亿元,增长8.1%。
税收收入主要项目安排情况如下:增值税地方部分437.00亿元,增长9.6%;营业税879.00亿元,增长7.6%;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411.50亿元,增长10.0%;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165.00亿元,增长9.2%;城市维护建设税176.10亿元,增长23.1%,增幅较高主要是国家从2011年起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制度。
非税收入主要项目安排情况如下:专项收入99.20亿元,增长18.4%,其中教育费附加收入85.00亿元,增长23.1%,增幅较高主要是国家从2011年起统一内外资企业教育费附加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45.10亿元,增长1.1%;罚没收入65.30亿元,下降7.5%;国有资本经营收入-72.90亿元,与上年持平;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17.70亿元,增长5.6%。
(2)支出预算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2011年全省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加上预计的中央税收净返还和中央各项补助等,2011年当年全省地方财政可用资金为3379.00亿元。拟安排2011年全省财政支出预算3379.00亿元,比上年调减地方政府债券因素后的执行数增长8.0%。2011年全省财政预算收支平衡。重点支出安排情况如下:农林水事务302.96亿元,增长9.1%;教育654.24亿元,增长9.1%;科学技术132.45亿元,增长9.1%;文化体育与传媒77.60亿元,增长8.5%;医疗卫生237.71亿元,增长8.5%;社会保障和就业223.81亿元,增长8.5%。按照《预算法》规定,设置预备费45.00亿元,为总预算支出的1.3%。
2.省本级预算安排
(1)收入预算
根据当前财政经济形势,2011年省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拟安排255.50亿元,增长8.0%,其中:税收收入210.95亿元,增长9.0%;非税收入44.55亿元,增长3.5%。
税收收入主要项目安排情况如下:增值税地方部分26.30亿元,增长8.9%;营业税112.80亿元,增长9.6%;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55.50亿元,增长8.4%;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7.55亿元,增长3.6%。
非税收入主要项目安排情况如下:专项收入13.28亿元,增长14.9%,其中教育费附加收入10.50亿元,增长20.3%,增幅较高主要是国家从2011年起统一内外资企业教育费附加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6.80亿元,与上年持平;罚没收入3.10亿元,下降9.5%;国有资本经营收入-3.30亿元,增长1.5%;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50亿元,增长3.4%。
(2)支出预算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2011年省级财政预算收入加上预计的中央税收净返还、中央各项补助和市县净上交等,2011年省级财政可用资金为374.80亿元。拟安排2011年省级财政支出预算374.80亿元,增长7.0%。2011年省级财政预算收支平衡。重点支出安排情况如下:农林水事务42.60亿元,增长8.1%;教育66.17亿元,增长8.1%;科学技术23.81亿元,增长8.1%;文化体育与传媒13.95亿元,增长7.5%;医疗卫生31.79亿元,增长7.5%;社会保障和就业7.44亿元,增长7.5%。按照《预算法》规定,设置预备费4.40亿元,为总预算支出的1.2%。
三、关于2011年全省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省财政工作,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确保财政平稳健康运行。密切关注经济发展走势、宏观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变化,加强收入分析预测。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优化财力结构,确保完成年度预算任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认真落实扶持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加大民生等重点投入,确保全省财政新增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确保全省和省级教育、农业、科技等法定支出预算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加大人才资金投入,确保省委、省政府人才政策的资金需要。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公务接待费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
(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落实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各项政策,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四大建设”。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引导效应,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推动舟山海洋综合开发示范区规划建设,支持以大宗商品交易为重点的“三位一体”港航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海洋经济发展。支持中心镇改革与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力度,推进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引导市县发展服务业和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加大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服务业领域标准化建设等支持力度,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健全产业服务体系。加强支农资金整合,改革和完善支农资金扶持方式,集中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三)加强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一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大财政支持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土地出让收益重点向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重点结合“两区”建设,支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二是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分别提高到650元和450元。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建立普通高中助学金制度,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结合高校事业发展、财力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高校拨款水平。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巩固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所有市县城居医保和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不低于285元,其中各级财政人均补助20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完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财政补助政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做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经费保障工作。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多渠道筹措和保障机制,推进全省县乡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三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落实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支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特别是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切实做好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标和各类群体的待遇保障工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户全部纳入低保。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制度,建立高龄老人待遇补贴制度。支持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认真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确保群众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受影响。建立健全孤儿福利保障制度,深化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认真做好第八届全国残运会财务管理及筹资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欠发达地区廉租住房保障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提高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加大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力度。四是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扶持力度,省财政专项筹措23亿元,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重点欠发达县和贫困集中区域给予特别扶持。筹措落实援疆、援藏等资金,做好对口支援各项工作。五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平安浙江”建设。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完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19元,支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
(四)健全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加快推进“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深入推进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组织管理改革,完善一体化运作机制,强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职能。规范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按规定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支出通过预算安排。开展项目预算基础资料库建设试点,完善资产配置预算审核程序,推进事业单位供给方式改革,深化综合预算改革。完善公共预算编制,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深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适当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着力健全政府预算编制体系。实施项目绩效目标管理试点,推进部门绩效自评和重点项目评价。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扩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加快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运作机制。加大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推进力度,2011年底前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加快推进公务卡改革,全面建立公务支出监管体系。有序推进我省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改革,争取2011年底前完成全省横向联网全覆盖。加快政府采购信息系统一体化进程,加强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督管理,稳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
(五)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加强基础、基层和干部队伍基本“三基”建设,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建立健全预算信息公开分级负责机制和协调机制,除涉密单位外,2011年将所有政府序列部门和法院、检察院等48个省级部门纳入上会部门预算。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大力压缩历年结余。强化预算约束机制,进一步加快预算执行进度。规范各级政府部门举债和担保承诺行为,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及其债务管理,探索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动态监控体系,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督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强化县乡财政就地监管职责,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继续加大“小金库”治理力度,加强会计制度建设,强化行业监管,规范财经秩序。
各位代表,做好2011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