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这一理论充分体现了教育活动的功能和教育活动中教与学双方的“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的“主导”是为了让幼儿获得主动的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幼儿的主动发展首先受制于幼儿的自主意识,因此,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对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本文根据作者长期的教育实践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让准备活动引领幼儿主动进入课程。
在一个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方案确定以后,教师接触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活动准备,如环境的创设,教具、学具的制作。操作材料的提供,幼儿知识经验的准备等等,而这些事情过去往往是由教师单方面来完成的,那么这些活动的准备能不能让幼儿主动参与呢?能不能组织幼儿做一些他们感兴趣而又力所能及的事,从而让活动准备引领幼儿进入课程呢?我认为是可行的,而且是很有意义的。
如在“各种各样的商标”主题活动中,我首先让从幼儿自己家里的汽车人手,谈谈自已家里的汽车是什么牌子的,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我们家的汽车是‘本田’的”,“我们家的汽车是‘尼桑’的”,接着我让小朋友们说说,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是“本田”的,还是“尼桑”的呢?有的小朋友用语言描述自家汽车的特征,有的幼儿就在黑板上画出来自家汽车的图标来,我以此引出“商标”这一初步的概念,并告诉幼儿每一种产品都有商标,而且每种商标的图案都是不一样的,我鼓励幼儿利用双休日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各种各样的商标。星期一入园的时候,孩子们带来了许多商标,有的直接从包装袋(盒)上剪下来,有的从电脑上下载,有的小朋友与家长一起画下来,小朋友们相互交流着各自搜集的商标的名称,商品的标记、商标的图案等等,至此,准备工作就绪了。接下来,我们围绕商标这一概念,开展了分类、设计商标、拍卖商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小朋友们搜集商标过程就是他们进入课程的过程,搜集的商标就是教育活动中的教具、学具,真是一举多得呀。
由此可见,让幼儿参与活动准备,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减轻教师的负担,或进行一些有关的知识铺垫,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营造一个“我要学”的氛围,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他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个愿望,或做好某件事情也就会主动地去接触一些人和事,主动的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二、让“对话”活动帮助幼儿主动建构概念。
在新《纲要》的指引下,“对话”这一概念已开始进入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辞典,“对话”是教与学的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合作共同分享而达到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通过“对话”不仅老师的“教”能达到较高的境界,而且幼儿“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也能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对话”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由教师搭支架,让幼儿主动建构的教学手段。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帮助幼儿主动地建构呢?
(一)给幼儿一个问题
幼儿的探索建构活动往往是由问题引发的,教师可艺术地将问题隐含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鼓励幼儿去发现问题,提出置疑。如在开展“弹性”这~主题活动时,我们先在科学区投放了橡皮筋,海绵,弹簧,布条,玻璃球等材料,幼儿在玩这些玩具的过程中发现,有的物体能伸缩,有的物体不能伸缩,这是为什么?问题产生了,他们就会去求证,在求证的过程中他们反复和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和同伴发生相互作用,和老师发生相互作用。就在这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他们对概念的认识便经历了一个建构的过程。
(二)给幼儿一个建议
幼儿在活动中如果只是一般地摆弄材料,没有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兴趣点,活动难以深入,教师可视情况给幼儿一个建议,引起他们对建议的关注,继而展开有意义的建构活动。如在“认识蚯蚓”的活动中,幼儿只会用小木棒去拨弄蚯蚓,把它挑到这儿,弄到那儿,不懂得如何观察它,于是我建议孩子们把自己对蚯蚓的发现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交流谁发现得多,结果孩子们发现了蚯蚓的很多秘密,如蚯蚓的身体有很多环节,它的行走方式,它的皮肤湿湿的说明它喜欢潮湿的地方,下雨后的地面上蚯蚓特别多,蚯蚓松过土的地方会留下一堆圆圆的小泥球等等,孩子们通过系列观察脑海里对蚯蚓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他们建构蚯蚓的概念提供了感知基础。
(三)给幼儿一个挑战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才是最适合幼儿学习的,那么如何把握“适宜”这个度?我认为是否具有挑战性是衡量这个度的标准。为此,高质量的“对话”活动必须给幼儿一个挑战的机会。
如在认识“指南针”的活动中,幼儿不论怎样拨弄指南针,指南针的红色箭头始终指向底座上的“南”字,在幼儿探究到指南针的秘密后,教师提供给他们每人一根中间系着线,两头有红、白记号的针和一块磁铁,让幼儿学习制作指南针。开始他们在摆弄针和磁铁时发现,针常常被磁铁吸住,不会指向南方,后来有个别幼儿无意中用针头在磁铁上摩擦了几下,针的红颜色的一头忽然就会指向南方了,幼儿试了几次都是这个结果,小朋友们高兴极了,他们就你教我、我教你,很快大家就学会了制作指南针。这样的教学活动对幼儿来说是有一定挑战性的,他们必须“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幼儿正是在接受一个个挑战中建构新知识,获得新经验,幼儿接受挑战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强化自主意识的过程。
综上所述,“对话”状态下的幼儿建构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求教师在关注和倾听的同时,从恰当的透视点人手,依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表现方式,对幼儿概念建构活动进行积极的解读与推测,同时进行恰当的引导、支持和帮助,或修正自身的观念和看法,进而有效的和幼儿展开“对话”,帮助幼儿有效的建构活动。
三、让延伸活动促进幼儿主动拓展经验。
延伸活动是整个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能巧妙有机的让幼儿在延伸活动中继续探究和建构,不仅可以丰富幼儿一日活动内容,而且能促进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拓展新的经验,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如在语言活动“小花籽找快乐”中,在幼儿基本掌握了故事情节和内容以后,喜欢表演的幼儿自己制作小动物的头饰,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结伴,用自己的语言去表演故事;喜欢画画的幼儿把故事内容画出来;喜欢朗诵的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把故事改编成儿歌进行诵读。延伸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和平台,让幼儿的主动活动插上了翅膀。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只要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不断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自觉地把自主、独立、自信、进取等创新品质纳入培养目标,就能实现幼儿的自主、和谐的发展。
一、让准备活动引领幼儿主动进入课程。
在一个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方案确定以后,教师接触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活动准备,如环境的创设,教具、学具的制作。操作材料的提供,幼儿知识经验的准备等等,而这些事情过去往往是由教师单方面来完成的,那么这些活动的准备能不能让幼儿主动参与呢?能不能组织幼儿做一些他们感兴趣而又力所能及的事,从而让活动准备引领幼儿进入课程呢?我认为是可行的,而且是很有意义的。
如在“各种各样的商标”主题活动中,我首先让从幼儿自己家里的汽车人手,谈谈自已家里的汽车是什么牌子的,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我们家的汽车是‘本田’的”,“我们家的汽车是‘尼桑’的”,接着我让小朋友们说说,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是“本田”的,还是“尼桑”的呢?有的小朋友用语言描述自家汽车的特征,有的幼儿就在黑板上画出来自家汽车的图标来,我以此引出“商标”这一初步的概念,并告诉幼儿每一种产品都有商标,而且每种商标的图案都是不一样的,我鼓励幼儿利用双休日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各种各样的商标。星期一入园的时候,孩子们带来了许多商标,有的直接从包装袋(盒)上剪下来,有的从电脑上下载,有的小朋友与家长一起画下来,小朋友们相互交流着各自搜集的商标的名称,商品的标记、商标的图案等等,至此,准备工作就绪了。接下来,我们围绕商标这一概念,开展了分类、设计商标、拍卖商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小朋友们搜集商标过程就是他们进入课程的过程,搜集的商标就是教育活动中的教具、学具,真是一举多得呀。
由此可见,让幼儿参与活动准备,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减轻教师的负担,或进行一些有关的知识铺垫,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营造一个“我要学”的氛围,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他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个愿望,或做好某件事情也就会主动地去接触一些人和事,主动的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二、让“对话”活动帮助幼儿主动建构概念。
在新《纲要》的指引下,“对话”这一概念已开始进入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辞典,“对话”是教与学的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合作共同分享而达到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通过“对话”不仅老师的“教”能达到较高的境界,而且幼儿“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也能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对话”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由教师搭支架,让幼儿主动建构的教学手段。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帮助幼儿主动地建构呢?
(一)给幼儿一个问题
幼儿的探索建构活动往往是由问题引发的,教师可艺术地将问题隐含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鼓励幼儿去发现问题,提出置疑。如在开展“弹性”这~主题活动时,我们先在科学区投放了橡皮筋,海绵,弹簧,布条,玻璃球等材料,幼儿在玩这些玩具的过程中发现,有的物体能伸缩,有的物体不能伸缩,这是为什么?问题产生了,他们就会去求证,在求证的过程中他们反复和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和同伴发生相互作用,和老师发生相互作用。就在这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他们对概念的认识便经历了一个建构的过程。
(二)给幼儿一个建议
幼儿在活动中如果只是一般地摆弄材料,没有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兴趣点,活动难以深入,教师可视情况给幼儿一个建议,引起他们对建议的关注,继而展开有意义的建构活动。如在“认识蚯蚓”的活动中,幼儿只会用小木棒去拨弄蚯蚓,把它挑到这儿,弄到那儿,不懂得如何观察它,于是我建议孩子们把自己对蚯蚓的发现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交流谁发现得多,结果孩子们发现了蚯蚓的很多秘密,如蚯蚓的身体有很多环节,它的行走方式,它的皮肤湿湿的说明它喜欢潮湿的地方,下雨后的地面上蚯蚓特别多,蚯蚓松过土的地方会留下一堆圆圆的小泥球等等,孩子们通过系列观察脑海里对蚯蚓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他们建构蚯蚓的概念提供了感知基础。
(三)给幼儿一个挑战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才是最适合幼儿学习的,那么如何把握“适宜”这个度?我认为是否具有挑战性是衡量这个度的标准。为此,高质量的“对话”活动必须给幼儿一个挑战的机会。
如在认识“指南针”的活动中,幼儿不论怎样拨弄指南针,指南针的红色箭头始终指向底座上的“南”字,在幼儿探究到指南针的秘密后,教师提供给他们每人一根中间系着线,两头有红、白记号的针和一块磁铁,让幼儿学习制作指南针。开始他们在摆弄针和磁铁时发现,针常常被磁铁吸住,不会指向南方,后来有个别幼儿无意中用针头在磁铁上摩擦了几下,针的红颜色的一头忽然就会指向南方了,幼儿试了几次都是这个结果,小朋友们高兴极了,他们就你教我、我教你,很快大家就学会了制作指南针。这样的教学活动对幼儿来说是有一定挑战性的,他们必须“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幼儿正是在接受一个个挑战中建构新知识,获得新经验,幼儿接受挑战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强化自主意识的过程。
综上所述,“对话”状态下的幼儿建构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求教师在关注和倾听的同时,从恰当的透视点人手,依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表现方式,对幼儿概念建构活动进行积极的解读与推测,同时进行恰当的引导、支持和帮助,或修正自身的观念和看法,进而有效的和幼儿展开“对话”,帮助幼儿有效的建构活动。
三、让延伸活动促进幼儿主动拓展经验。
延伸活动是整个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能巧妙有机的让幼儿在延伸活动中继续探究和建构,不仅可以丰富幼儿一日活动内容,而且能促进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拓展新的经验,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如在语言活动“小花籽找快乐”中,在幼儿基本掌握了故事情节和内容以后,喜欢表演的幼儿自己制作小动物的头饰,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结伴,用自己的语言去表演故事;喜欢画画的幼儿把故事内容画出来;喜欢朗诵的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把故事改编成儿歌进行诵读。延伸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和平台,让幼儿的主动活动插上了翅膀。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只要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不断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自觉地把自主、独立、自信、进取等创新品质纳入培养目标,就能实现幼儿的自主、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