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需要记忆,是因为记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创造未来。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有些温暧柔软的时光,可以让我们的城市发展更显出人性的光辉。
壹
我的故乡汤桥,是苏南溧阳的一个偏远小镇。一条小河将镇子分为上河和下河两个村子,两座小桥连接着。街道用青石块铺砌而成,架在河上的桥,一座由几块宽大的青石长条架在石墩上建成,光平如镜;另一座用麻石条建成,桥面上麻麻点点。
家、小学、中学,都在小镇外。家在北面,离小镇有一里多地,中间隔着一座形状如象形文字“山”字一般的小水库。小学在小镇的西面,中学在小镇的东面,大概也有一里地。
中学建在小镇外的山丘上,目的大概是“闹中取静”,让学生能专心学习吧。而小孩子的天性却是顽皮,往往“静中取闹”。
学校没有围墙,我们的教室在最南面,隔着的一片菜地,是长着几排大树的小土坡,坡下一条深沟,沟外又是小树林。那树林掩映着的深沟,平时没有水,就成了我们初一新生的“游乐园”。下课之后哧溜着滑进沟里,你追我打,玩耍嬉闹。常常是上课铃响了,还有同学在沟底手脚并用也爬不上来。有一次上音乐课,老师进了教室,听到沟里的尖叫呼救,故意板着脸,学着《南征北战》里国民党将领的声音,对大家说:“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哄堂大笑,差点把教室的屋顶掀掉。
课堂之外的东西,总是更吸引孩子。
大礼堂在排练《沙家浜》,英俊潇洒的高二班长庄治斌扮演“郭建光”,浓眉大眼,扮相靓极了,可惜唱到“要学那——”嗓音却上不去了。漂亮的报幕员是我们班主任老师的女儿,初二的,小屁孩们悄悄议论着以后会把她许配给谁,叽叽喳喳就把她“嫁”了。
操场上,高中田径队在训练。练跳高的季三伢长得太壮实了,俯卧式跳高感觉像狗熊摘蜂巢。还是彭建国的撑杆跳高好看,举着竹竿助跑,腾空,跃过高高的横杆,哦,太帅了。彭建国住在我家后面的小村子里,放学的路上,他常常徒手攀上水库大坝那高高的水泥大闸顶端呢。
贰
放学回家了。穿过小镇,一路上走走停停东张西望,真是一种乐趣。
小镇东头停着一辆过夜的大客车。几个农民围着小杨,七嘴八舌地打听明天几点开车,东西能不能先堆在车顶上。高个子的小杨是汽车站的,不耐烦地挥挥手,“天亮了你就来等。东西放在车上谁给你看着?!”我猜想,明天几点开车,小杨自己都不知道。
医院门口有几排红砖砌的新房子,街口转弯处是林子家的羊肉店,露天搭的篷子下架着一口大锅,里面滚着羊肉汤,旁边案板上堆着还没有切的整块羊肉,配菜,葱姜蒜、芫荽之类的调味料,还有一叠大海碗。羊肉店飘过来的香味,让我们馋虫乱拱。
虽然很想吃上一回,但口袋里没钱。八分钱喝一碗羊肉汤,对于当时的农家孩子来说是非常奢侈的事。一群同学站在路口痴痴地看着,羡慕地谈论初二的周建华刚才拿了个碗,又进去吃羊肉汤了。他父母都是城市下放的医生,每个月一两百元工资,是小镇第一富,可以天天买鱼买肉吃呢。看来天天吃鸡吃肉的家伙是比我们有劲呢,难怪周建华的手榴弹甩得比高中生还远,他创造的校记录是57米哦!
地主许玉喜家的老宅院,改成公社办公地了。干部们已经下班回家了,头发抹得油光水滑的李秘书也不在门口,可以放心大胆地进院子去转转了。
锈迹斑斑的黄铜门扣,镂空雕花的窗牖棂格,爬满青藤的高大院墙。大院中间,清澈如初的老井,青苔水渍斑驳。大院静悄悄的,但宁静是短暂的,不时有挑着重担的农民,匆匆走过门口,踏过间有破损而高低不平的青石板,发出错落有致的脆响。阳光缓缓地移动,似鎏金撒在了斑驳的墙壁上、屋顶上。墙头瓦檁细草摇曳,怕是有一尺高吧?
会说英语的许玉喜曾经说过的,屋宅以前主人的魂灵,会附在这些草上,使它们长得茂盛,佑护老屋的宁静和久长。为了这话,他还挨过批斗。想到这些话,不由得心里发麻,赶紧溜出大院,在街上溜达。
叁
青石碎砖铺砌的街巷,一家挨一家的店铺,青瓦、板壁、飞檐、挑梁,虽然没有百年老店的牌匾,但摞在一起的槽门,光滑可鉴的青石,却也温馨素净,给人一种亲近的感觉。地震之后盖起了几家新房,仍掩不住沧桑岁月带给小镇的斑驳离落,粉墙黛瓦早就打上了灰暗底色。
街上最大的商店,也就四五间屋子吧。卖锅碗瓢盆、锄头钉耙的杂货铺,没有兴趣去看。对面的合作商店,中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像镶着白条的运动服、白色的田径鞋、手帕、百雀灵面油、钢笔圆珠笔等等,一应俱全。
店堂中间有高高的收银台,几根铁丝与各个柜台连着。隔着柜台看中了要买的东西,要先付钱给售货员,售货员写个小票,用小票裹着钱,夹在铁丝上挂着的铁夹子里,“嗖”一下掷向收银台。会计高高在上,“噼啪噼啪”拨着算盘,“啪塔”一声盖个章,再把小票裹紧找的零钱,“嗖”的一声,铁夹子在铁丝上滑行着,又回了柜台。售货员一面说着收你几毛钱、找你几分钱,一面把小票给你看了,然后才慢悠悠地转身,从货架上取下东西递给你。但大人来买布,是允许先看、摸,再掏钱和布票的。售货员摊开布匹卷,用尺子量好,白粉一划,大剪刀剪个口子,“嗤啦”一声扯开布匹。店堂里的那些声音,真是美妙极了。
小镇临街的,多是雨浸风蚀朽败苍老的平房,只有桥头边矗着一幢两层小楼,兼作茶楼、饭馆。小镇的茶楼,断不会有如今的小资们“幽雅静谧的所在,听一曲行云流水般的古筝,品一杯香茗,在那袅袅飘逸的香气中或看书,或私语,或凝神,独享那一份悠闲随意”的心境。只有世事练达人情洞悉的老者,一上午都泡在这里品茗谈心,有滋有味不急不躁。
到了午间,茶楼就变身为饭馆。嗓门尖尖的厨师伍水金站在茶楼门口热情地招呼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分流出若干,或行色匆匆或春风满面,或大步流星或踌躇犹豫,聚到小楼中。或是点一碗阳春面果腹,或是要一壶小酒,为好友解除小小的烦恼。
茶楼后面是澡堂。父亲曾经带我进过这澡堂子。水雾升腾的池子里,精壮汉子,胸膛、臂膊肌肉凸起,皮肤像镀上桐油一般发红油亮。老汉们,老胳膊老腿青筋暴露,皱皱巴巴的皮肤像发霉的古铜。他们或是坐在用木格子架空的烫水池子上边,一边用毛巾的一角蘸着滚烫的热水,烫着脚丫子,一边“嘻——哈——”地宣示着自己的快意;或是站在温水池中,深深吸足一口气,把身躯一寸一寸慢慢没入热水,“呼——”一声,把头埋进水中,“噗噜噗噜”冒着水泡,大半天,才抬起头,“哦——”长长的吐一口气,说一句:“舒——服——”
肆
薄暮时分,小镇有些冷清。那些小摊小贩,修伞的、补锅的、刻章的、镶牙的、缝纫的、钉鞋的……早就回家了。缝纫店已经亮起了灯,小猫咪卧在门坎上,坐在门口择菜的老婆婆,不紧不慢地把择好的菜递给儿媳,手里拿着根秋丝瓜,与倚门而立的老汉有一搭没一搭说着话。老汉看着我,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伸出瘦骨嶙峋的手,点一点对面的巷子。我疑惑地转过身来,巷子口扭身跑开的女生背影和切切的笑声,似乎让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熟悉的芬芳,暖暖的、甜甜的味道,在心底蔓延开来……
低下头赶紧走出小镇。水库大坝上,自然早错过彭建国攀爬水闸的“表演”了。
回眸小镇,灯光东一盏西一盏地亮了,那情景,就像是一点一点地掀开小镇的沉默面纱。走下堤坝,一个人寂寞地走在水库边的小路上,刚觉得有点诗情画意,黑暗就静悄悄地铺天盖地而来。
星光微熹的夜色里,水面影影绰绰倒映着垂柳在风中的摇曳,不知名的小虫发出怪异的声音,凉爽的晚风掀动着我的衣角,这不由让人想起传说中的“水獭拖小细佬”,顿时毛骨悚然。正一筹莫展时,前面忽然传来一声令人鼓舞的狗吠。是我家的“来富”接我来了。放眼看去,不远处的家,灯光明灭。心里不由地欢呼:到家喽!
浮生若梦。流水般的日子,流水般的心情,生活淡忘了纯真的细节。但总有些记忆碎片散落在梦里,留在记忆的深处。故乡,在我心灵深处,就像陈年的老酒,愈来愈醇厚,清香扑鼻,让人心醉神迷。
(编辑 小俭)
壹
我的故乡汤桥,是苏南溧阳的一个偏远小镇。一条小河将镇子分为上河和下河两个村子,两座小桥连接着。街道用青石块铺砌而成,架在河上的桥,一座由几块宽大的青石长条架在石墩上建成,光平如镜;另一座用麻石条建成,桥面上麻麻点点。
家、小学、中学,都在小镇外。家在北面,离小镇有一里多地,中间隔着一座形状如象形文字“山”字一般的小水库。小学在小镇的西面,中学在小镇的东面,大概也有一里地。
中学建在小镇外的山丘上,目的大概是“闹中取静”,让学生能专心学习吧。而小孩子的天性却是顽皮,往往“静中取闹”。
学校没有围墙,我们的教室在最南面,隔着的一片菜地,是长着几排大树的小土坡,坡下一条深沟,沟外又是小树林。那树林掩映着的深沟,平时没有水,就成了我们初一新生的“游乐园”。下课之后哧溜着滑进沟里,你追我打,玩耍嬉闹。常常是上课铃响了,还有同学在沟底手脚并用也爬不上来。有一次上音乐课,老师进了教室,听到沟里的尖叫呼救,故意板着脸,学着《南征北战》里国民党将领的声音,对大家说:“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哄堂大笑,差点把教室的屋顶掀掉。
课堂之外的东西,总是更吸引孩子。
大礼堂在排练《沙家浜》,英俊潇洒的高二班长庄治斌扮演“郭建光”,浓眉大眼,扮相靓极了,可惜唱到“要学那——”嗓音却上不去了。漂亮的报幕员是我们班主任老师的女儿,初二的,小屁孩们悄悄议论着以后会把她许配给谁,叽叽喳喳就把她“嫁”了。
操场上,高中田径队在训练。练跳高的季三伢长得太壮实了,俯卧式跳高感觉像狗熊摘蜂巢。还是彭建国的撑杆跳高好看,举着竹竿助跑,腾空,跃过高高的横杆,哦,太帅了。彭建国住在我家后面的小村子里,放学的路上,他常常徒手攀上水库大坝那高高的水泥大闸顶端呢。
贰
放学回家了。穿过小镇,一路上走走停停东张西望,真是一种乐趣。
小镇东头停着一辆过夜的大客车。几个农民围着小杨,七嘴八舌地打听明天几点开车,东西能不能先堆在车顶上。高个子的小杨是汽车站的,不耐烦地挥挥手,“天亮了你就来等。东西放在车上谁给你看着?!”我猜想,明天几点开车,小杨自己都不知道。
医院门口有几排红砖砌的新房子,街口转弯处是林子家的羊肉店,露天搭的篷子下架着一口大锅,里面滚着羊肉汤,旁边案板上堆着还没有切的整块羊肉,配菜,葱姜蒜、芫荽之类的调味料,还有一叠大海碗。羊肉店飘过来的香味,让我们馋虫乱拱。
虽然很想吃上一回,但口袋里没钱。八分钱喝一碗羊肉汤,对于当时的农家孩子来说是非常奢侈的事。一群同学站在路口痴痴地看着,羡慕地谈论初二的周建华刚才拿了个碗,又进去吃羊肉汤了。他父母都是城市下放的医生,每个月一两百元工资,是小镇第一富,可以天天买鱼买肉吃呢。看来天天吃鸡吃肉的家伙是比我们有劲呢,难怪周建华的手榴弹甩得比高中生还远,他创造的校记录是57米哦!
地主许玉喜家的老宅院,改成公社办公地了。干部们已经下班回家了,头发抹得油光水滑的李秘书也不在门口,可以放心大胆地进院子去转转了。
锈迹斑斑的黄铜门扣,镂空雕花的窗牖棂格,爬满青藤的高大院墙。大院中间,清澈如初的老井,青苔水渍斑驳。大院静悄悄的,但宁静是短暂的,不时有挑着重担的农民,匆匆走过门口,踏过间有破损而高低不平的青石板,发出错落有致的脆响。阳光缓缓地移动,似鎏金撒在了斑驳的墙壁上、屋顶上。墙头瓦檁细草摇曳,怕是有一尺高吧?
会说英语的许玉喜曾经说过的,屋宅以前主人的魂灵,会附在这些草上,使它们长得茂盛,佑护老屋的宁静和久长。为了这话,他还挨过批斗。想到这些话,不由得心里发麻,赶紧溜出大院,在街上溜达。
叁
青石碎砖铺砌的街巷,一家挨一家的店铺,青瓦、板壁、飞檐、挑梁,虽然没有百年老店的牌匾,但摞在一起的槽门,光滑可鉴的青石,却也温馨素净,给人一种亲近的感觉。地震之后盖起了几家新房,仍掩不住沧桑岁月带给小镇的斑驳离落,粉墙黛瓦早就打上了灰暗底色。
街上最大的商店,也就四五间屋子吧。卖锅碗瓢盆、锄头钉耙的杂货铺,没有兴趣去看。对面的合作商店,中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像镶着白条的运动服、白色的田径鞋、手帕、百雀灵面油、钢笔圆珠笔等等,一应俱全。
店堂中间有高高的收银台,几根铁丝与各个柜台连着。隔着柜台看中了要买的东西,要先付钱给售货员,售货员写个小票,用小票裹着钱,夹在铁丝上挂着的铁夹子里,“嗖”一下掷向收银台。会计高高在上,“噼啪噼啪”拨着算盘,“啪塔”一声盖个章,再把小票裹紧找的零钱,“嗖”的一声,铁夹子在铁丝上滑行着,又回了柜台。售货员一面说着收你几毛钱、找你几分钱,一面把小票给你看了,然后才慢悠悠地转身,从货架上取下东西递给你。但大人来买布,是允许先看、摸,再掏钱和布票的。售货员摊开布匹卷,用尺子量好,白粉一划,大剪刀剪个口子,“嗤啦”一声扯开布匹。店堂里的那些声音,真是美妙极了。
小镇临街的,多是雨浸风蚀朽败苍老的平房,只有桥头边矗着一幢两层小楼,兼作茶楼、饭馆。小镇的茶楼,断不会有如今的小资们“幽雅静谧的所在,听一曲行云流水般的古筝,品一杯香茗,在那袅袅飘逸的香气中或看书,或私语,或凝神,独享那一份悠闲随意”的心境。只有世事练达人情洞悉的老者,一上午都泡在这里品茗谈心,有滋有味不急不躁。
到了午间,茶楼就变身为饭馆。嗓门尖尖的厨师伍水金站在茶楼门口热情地招呼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分流出若干,或行色匆匆或春风满面,或大步流星或踌躇犹豫,聚到小楼中。或是点一碗阳春面果腹,或是要一壶小酒,为好友解除小小的烦恼。
茶楼后面是澡堂。父亲曾经带我进过这澡堂子。水雾升腾的池子里,精壮汉子,胸膛、臂膊肌肉凸起,皮肤像镀上桐油一般发红油亮。老汉们,老胳膊老腿青筋暴露,皱皱巴巴的皮肤像发霉的古铜。他们或是坐在用木格子架空的烫水池子上边,一边用毛巾的一角蘸着滚烫的热水,烫着脚丫子,一边“嘻——哈——”地宣示着自己的快意;或是站在温水池中,深深吸足一口气,把身躯一寸一寸慢慢没入热水,“呼——”一声,把头埋进水中,“噗噜噗噜”冒着水泡,大半天,才抬起头,“哦——”长长的吐一口气,说一句:“舒——服——”
肆
薄暮时分,小镇有些冷清。那些小摊小贩,修伞的、补锅的、刻章的、镶牙的、缝纫的、钉鞋的……早就回家了。缝纫店已经亮起了灯,小猫咪卧在门坎上,坐在门口择菜的老婆婆,不紧不慢地把择好的菜递给儿媳,手里拿着根秋丝瓜,与倚门而立的老汉有一搭没一搭说着话。老汉看着我,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伸出瘦骨嶙峋的手,点一点对面的巷子。我疑惑地转过身来,巷子口扭身跑开的女生背影和切切的笑声,似乎让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熟悉的芬芳,暖暖的、甜甜的味道,在心底蔓延开来……
低下头赶紧走出小镇。水库大坝上,自然早错过彭建国攀爬水闸的“表演”了。
回眸小镇,灯光东一盏西一盏地亮了,那情景,就像是一点一点地掀开小镇的沉默面纱。走下堤坝,一个人寂寞地走在水库边的小路上,刚觉得有点诗情画意,黑暗就静悄悄地铺天盖地而来。
星光微熹的夜色里,水面影影绰绰倒映着垂柳在风中的摇曳,不知名的小虫发出怪异的声音,凉爽的晚风掀动着我的衣角,这不由让人想起传说中的“水獭拖小细佬”,顿时毛骨悚然。正一筹莫展时,前面忽然传来一声令人鼓舞的狗吠。是我家的“来富”接我来了。放眼看去,不远处的家,灯光明灭。心里不由地欢呼:到家喽!
浮生若梦。流水般的日子,流水般的心情,生活淡忘了纯真的细节。但总有些记忆碎片散落在梦里,留在记忆的深处。故乡,在我心灵深处,就像陈年的老酒,愈来愈醇厚,清香扑鼻,让人心醉神迷。
(编辑 小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