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中心的转换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c123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转换的必要性
  中心是指事物中的强势力量,占据着主导地位,拥有说话的权力;而边缘是事物中的弱势力量,不处于主流地位,只能沉默静观。我国教育传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教导,儒家经典更是把天、地、君、亲、师并列,强调了师道尊严,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学生只是旁听者。角色转换,从心理学角度说是指一个人会经常变换自己的角色,比如,下班回家,就要从职业角色变换为家庭成员角色,这种经常性的变换即为角色转换。
  《新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新课标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呈现在教师面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重心。这就要求品德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参与者,由照本宣科者转化为点拨者。教师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和传授者的传统地位已经动摇,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带来师生交往方式的变化。
  二、中心边缘说
  中心之为中心,是把他者视为边缘的中心;边缘之为边缘,是把他者视为中心的边缘。中心与边缘却并非如此泾渭分明,互不沟通。其实,更多的时候,它们处于动态流动之中,乃至彼此易地而处。
  (一)参与的引领者。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立足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学生更多的是通过积极参与活动,动脑思考,自主地获得知识。教师应在活动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二)合作的引导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目标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活动之中,应成为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首先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角色正确定位,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是游离于学生活动之外,而是多样性地参与,做孩子的学习伙伴;其次,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第三,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第四,尊重学生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注意那些被排除在主流之外无权参与合作的“边缘化”的人物,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三)创新的点拨者。
  《新课标》中指出:“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在活动中力求顺应这种需要,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操作、调查等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题发展。
  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听、去想、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才会得到发展。这时,孩子才能真正地成为课堂的核心、课堂的主人。
  三、转变的方法
  学生的知识除了靠自己的思索去获取外,更多的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品德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思想,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景、一个案例,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孩子采用调查、试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等多种合作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
  (一)充分利用课件,提供感情材料。
  在品德课中,为了方便老师的教学,每课都有配套的教学课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现成的课件,再根据自己班级的现有状况进行适当的改进加工进行教学,让孩子能在声情并茂的感性环境中进行主动的学习。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将教学内容的声、情、意、色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听器官,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合理利用文本,进行有效备课。
  《品德与生活》教材编者明确指出:“本课程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文本有系统的、全方位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备课时,教师要将自己定位在“知识型主持人”的地位,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要以品德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总之,合理利用文本,进行资源整合是进行有效备课的最佳策略。
  (三)注重利用生活,创设课堂活动。
  在进行品德与生活教学时,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课堂,在课外延伸中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设计的活动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于教科书中的有些话题和教学内容,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创设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向课外延伸,到室外寓教于乐,寓学习、体验于自然生活之中。
  总之,教师只有“从边缘到中心再到边缘” 之间不停地转换角色,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从中心到边缘.民主与科学.2006第1期.
  2.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大纲.
  3.教育科研论坛.2006第6期.
  4.品德与生活教学大纲.
  5.网络检索.
其他文献
相传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次,吕洞宾来到人间,想用自己的“点石成金”之术接济一下贫困人。他首先遇到一个年轻人,就指着一块石头对他说:“我把这块石头点成金子送给你吧。”那个人听了他的话,摇头拒绝了。吕洞宾以为他嫌小,就指了一块更大的石头说:“我把这块石头点给你可以吧?”不料那人还是摇头不要。吕洞宾不解地问年轻人:“你究竟想要什么呢?”那个年轻人笑了笑说:“我只要你那个能点石成金的宝指头。”吕洞宾听了很
期刊
一群折翼的天使,一群有着忽闪忽闪、明亮的大眼睛,却听不到任何声音的聋哑儿童。在他们的世界里,虽然有着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美丽画面,却没有任何的声音点缀,由此也导致了他们的语言出现障碍,只能用手语来与之交流。作为一名特殊教育的老师,我更能读懂他们的内心,他们有着同龄小朋友一样的纯真和可爱,只要用心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不会觉得孤单,会用自己的心灵去弥补听觉上的失落。  我知道教育这些特殊群体的
期刊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做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而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位高洁的隐士,在东晋这样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里,选择了出世归隐的生活,躬耕自资,放射出独特的精神之光。  《桃花源记》作于晋亡之后,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该文的出现绝不是偶然,他是作者在经历了三仕三隐的人生之旅后,
期刊
摘 要:兴趣是发展智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本文认为,以乐为本,以读为主,以层次训练为主体,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深化教学阅读层次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兴趣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是阅读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语文知识的传授,阅读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语文课堂。兴趣是一种随着注意而
期刊
散文这种文体,它不像诗歌,有跳跃的语言;不像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不像戏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一篇散文的构思,往往是作者带着偶然性、机遇性,而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作者的随感而发。钟嵘在他著名的《诗品序》中说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充分说明,任何作者的写作,都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不能平之情才产生的。所以说,散文才是最能体现作者真性情的,是最不功利的。而作家在创作时,
期刊
摘 要: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理念出发,阐发阅读教学中要“少讲多读”的阅读策略。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析”,“能等待”,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教师是与文本对话的“首席”,要独立钻研文本,养成解读能力;还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自由,运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养成与文本对话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
期刊
教学主题:  流金岁月,难忘初中生活。  教学内容:  以“校园生活”为话题作文。  教学目标:  1.感悟生活,积累素材,揣摩章法。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体验情感、用心作文的素养和习惯。  教学流程:   一、欣赏歌曲,情境导入  师:在这栀子花开的纯美季节,让我们一起走进生命中的流金岁月,体验三年的共同生活带给我们的美好回忆,让青春不老,让记忆永恒!  生:在音乐声中集体朗诵部分歌词。(投
期刊
“无声无息地,我又悄悄地来到了孩子们的身边;惊天动地地,我又踏着阳光飞到了孩子们的身边。  “音乐响起,悦耳动听,成行结队地上来了一群身着银色短裙的美丽小天使,那婀娜多姿的美丽舞蹈使在场的每一位家长、每一名同学都看得入迷。  “为了我的到来,就连吹萨克斯的那位老师也为我表演了精彩的节目。你们听,他那优美的乐曲声让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如痴如醉……”  这是学生李苗2010年6月11日发表在《宿迁晚报》
期刊
摘 要:本文提出了从才情个性化和才情表达等方面“培养个性,调动情感”,提升高中语文课堂魅力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魅力 个性 情感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对学生个性和情感发展的训练要求更高。基于这种考虑,本文提出了“培养个性,调动情感”的课堂教学对策,通过个性才情展示和情感阅读训练使得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  一、高中语文课堂魅力的体现
期刊
摘 要:新形势下的小说教学,应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做起,抓住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  关键词:细节 性格 形象    《孔乙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中的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教好、学好这样一篇经典文章,是摆在每一个语文老师面前的问题。钱梦龙先生说:“会读才能善教。教读的根本问题在于教会学生读文章,须有一位会读文章的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