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中的那一声吆喝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ide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文引路】
  那声声的吆喝,仿佛来自天籁,竟使我常自梦里听闻。
  从幼时起,散布于乡间的吆喝就声声不绝于耳,那吆喝或甜美、或粗犷,或悠长、或短促,或刚强、或柔和,有时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又“唱得红梅字字香”,竟不逊于通俗的、美声的以及民族的那些乐曲。
  常听到的吆喝是收废品,多为拉架子车的小老头,和骑二八型加重自行車挂两个背篼的中年人。老头中气尚足,拉架子车在村里的土路上一步一挪,吆喝着:“收废品喽。”那个“喽”拖得老长,像要从村头带到村尾。中年人嘴里吆喝的是:“收酒瓶,收废品,收旧书旧报纸,收旧锅,收废铜烂铁。”这一长串悠长的吆喝叫完,中年人已经骑车走出数十步远。他的吆喝抑扬顿挫,声音有急有缓,有放有收,颇似歌曲的唱腔,宫商角徵羽几乎占全了。但他像是只关心吆喝之悦人耳,并不操心能否收到废品,直到身后传来村人的叫声“收废品的,转回来哟”,他才跳下自习行车,调转车头。
  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拉着辆很旧的架子车,上面放置一个粗壮的大陶罐,他这样吆喝着:“自家的黄酒哦,谁买黄酒呐。”老人隔十天半月就要到村里走一遭,不过,人们多喜欢喝散装的包谷酒,还有那些粮食酿的城固特曲,买黄酒的不多。老汉的白胡子像蓬野草胡乱生长,眼角还常有眼屎,看起来不怎么讲究,然而买过他黄酒的人并不在乎,听到吆喝常买上一些,他们单喜欢他黄酒的醇厚。
  卖叮叮糖的货郎不吆喝,他把扁担平放在肩上,并不用手去扶,走几里路也不见扁担掉将下来——这是最让常年在田里劳动的农民佩服的。村人有的互开玩笑,也试着在挑尿桶或担其他啥的时候,学着把扁担平放于肩上,但走不出五步远。货郎虽未吆喝,却用腾出的手敲击两块小铁片,发出叮当的响声,算是另一种独特的吆喝。乡下老百姓生活器具坏了多不会扔掉,要等着小贩来修补,就有操着外地口音的年轻小伙,拖着长音喊叫:“钢筋锅换底吔。”他把“吔”字环绕着拖动,有点儿螺旋式上升的感觉。古人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我想他怕是要将这“钢筋锅换底”的吆喝声在树梢绕上半日的。
  最有意思的当数村南头卖豆芽的。卖豆芽的平常在集市上摆摊,并不到村里叫卖,只有豆芽没卖完,他才用自行车带着背篓在村里卖:“豆芽子一块钱一斤,豆芽子一块钱一斤。”他的吆喝一句是一句,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有时他也吆喝:“豆芽子五毛钱一斤。”母亲听到吆喝声,就说:“咦,今天的豆芽子没做好,集上不好卖,去,买二斤回来!”我就接过母亲给的一块钱,乐颠颠地跑出门。
  我也是练过吆喝的。一年暑假,为了挣第二学期学费,我缠着父亲买了大塑料桶,让母亲打了豆浆,我骑三轮车出去卖。我下的决心很大,临出门了却扭扭捏捏不想动弹。母亲无奈,就骑车与我同去。走到镇上,我怎么也张不开嘴。
  我对母亲说:“妈,我不敢叫,你给我帮下忙么。”
  母亲直摇头,说:“这个事情我可没办法,你自己选的事要自己做!”
  我无法,只得硬着头皮吆喝:“卖豆浆,卖豆浆哦。”我的声音极其微弱,像蚊子嗡嗡,一旁不远的母亲都没听清楚。母亲叹了口气,说:“像这样子吆喝,我看你这一大桶豆浆咋卖出去?”
  我涨红了脸,眼一闭、心一横,鼓足了丹田气,终于从腔子里发出响亮的吆喝:“卖豆浆——”声音之大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说也奇怪,第一声吆喝出了口,后面的吆喝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不过,我的豆浆只卖了三天就歇菜——豆浆有点儿稀,砸了牌子,不好卖。我把几天的收入盘了盘,基本挣到了买塑料桶的钱。我长松了口气,再无卖豆浆的愿望,亦再未给自己创造吆喝的机会。
  生活日新月异,时光也像杨树的叶子黄了绿、绿了黄。小商小贩们似乎不觉间都被组织起来,圈进了那些叫做农贸市场和诸如“集散地”一类的地方。现如今,已很难听到吆喝声了。偶尔能听闻一两回,也是扩音器录下来的声音,尽管仍是乡音,感觉已经异化。从桥头走过,卖水果杂货的排成一溜,喇叭声此起彼伏,“香蕉两块一斤”“苹果十块钱三斤”,这些沾满了“现代化”气息的吆喝声让我耳中灌满喧嚣和嘈杂,那种土色土香的味道没了,没了。
  【方法点拨一】
  摹音绘声,笔中含情
  摹音绘声法,是指通过声音描写来逼真地反映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摹音绘声,一般通过象声词或其他修辞方式刻画声音,如用“呼呼”形容风声,如用“蛙声像鼓点”的比喻来描写青蛙的声响。或者通过别的事物反映去表现声音,如写人用双手捂住耳朵,去表现声音的刺耳、嘈杂。例如,《我人生中的那一声吆喝》对于“吆喝”的描摹:“那吆喝或甜美、或粗犷,或悠长、或短促,或刚强、或柔和,有时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又‘唱得红梅字字香’,竟不逊于通俗的、美声的以及民族的那些乐曲”,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吆喝声”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这样看似平常的“摹音绘声”中,将抒情的因素揉进叙述的字里行间,既不动声色又饱含感情的叙述方法,就是笔中含情法。本文运用这种方法,以难忘、怀念、愤慨、伤感等语调朴素自然地进行叙述来达到目的,起到了真挚感人的效果。
  【小试牛刀一】
  嘴里品尝着馒头的松软可口,无忧无虑地在热闹的小街上走着,远远便可听闻“卖猪肉,新鲜的猪肉”。还未看见,罗大伯又杀新猪了,菜刀沉重地下落,将肉与骨分离,深陷在菜板上——听到这儿,妈妈总会让我称三五斤猪肉。那如洪钟锣鼓一般的吆喝声,将街道震得发响,仿佛一个大锤将天地间砸开了一个裂缝,还似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浪花。罗大伯露着个啤酒肚,脸上一般神情,动作却利落熟练,手一拿,便可知重量,一称,果然没错,“一斤三两,拿好咧!”走了好远,仍能听到震耳般的吆喝,响彻云霄
  ——长沙市怡雅中学袁成庆《消失的吆喝声》片段
  【方法点拨二】
  对比叙述,更见情深
  对比叙述法,亦称对比叙写法,或称对比描写法。它是指将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叙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表达的效果,表现作者爱憎的写作方法。对比,可分为两种:横比,即正反或矛盾的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是通过各自不同的特点来说明问题,表现观点;纵比,即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或同一事物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是通过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说明问题,表现观点。如《我人生中的那一声吆喝》有不同的人不同的吆喝的对比,又有“我”与其他人吆喝的对比,也有我初次尝试“吆喝”前后态度、感受的对比,更有“吆喝声”的曾经和现在的状况的对比。几种对比,将作者对乡音的怀念难忘之情凸显得更为浓烈深刻。   运用对比叙述法,要善于选择对比的对象,善于确定对比的焦点,力求反映出对比事物之间的矛盾、差异,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鲜明特征。
  【小试牛刀二】
  走在繁忙的商业街中,五彩的霓虹灯刺得人眼睛发痛,扬声器中尽是嘈杂,如一张磨砂纸在打磨着铁皮,引人不适。我多么想回到孩提时代,去感受那朴实的、真诚的,却再也没有的乡音啊!
  就是这条街,它曾由石块砌成,走在上面一深一浅,两侧都是低矮的房屋,墙壁薄,但凡有什么路过,他们闹出的声音可谓尽收耳中。而我的童年,似有一路吆喝为我伴奏。
  最常见的是收废品的和磨剪刀的。他们两样许是老城必备,几乎每个人至今都能哼出调调。“磨剪子嘞——戗菜刀——”字不多,却总被拖得好长,像是要把天上的星星给唤出来,几个转音回旋着,如被抽了一鞭子的陀螺不停地转,音调并不高,整体偏浑厚,又有些京剧的味道,一句话便能让人回味良久。收废品的则更有意思,词儿本就长,没有花里胡哨的广告,仅仅把废品名念一遍,就能将声音拖着走两条街,一路说还一路敲着象征性的铁器,清脆的金属感配上浓重的长沙口音,像是将糖与盐调和,竟产生了不错的味道。只可惜,对于这两种吆喝,我至今只闻其声未见其人,这实是人生一大遗憾。
  最引我注意的是那卖唱片的大男孩。他身后拖着箱子,手抱一个大音响,那些古老的音乐便在其中循环播放,有时碰到热闹的,像是在湖面丢入一块巨石,爆出巨大的声响,溅起的水花落下,泛起涟漪,那是冲击耳膜后久转不去的余音。有时放些抒情乐,男孩便自己低声哼着,在极低点时突然打个圈儿,又低下去一个度,直到将嗓子唱哑,那声音如一朵泣血的玫瑰,不住地顫。一曲毕,众人蜂拥而至,争着领走唱片。
  其实老长沙的乡音还有很多,米粒“砰”的爆炸声,炸臭豆腐时“滋滋”的声音,卖艺老人的二胡声……太多太多,构成了我们美好的回忆,将长沙装点得如梦一般。
  还是那条街,只是吆喝声已不再,它们被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淘汰、抛弃,被扩音器所取代,一点点消失,直到只剩下一点回音荡漾在人们的心中,恐怕到下一代,连余音都不在了吧。的确,科技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却也洗刷掉了人们心中那悠悠的乡音。
  那来自远方的呼唤啊,我回首,它却已不再。
  ——长沙市怡雅中学 石可歆《乡音不再》
其他文献
【学生佳作】  晨间的水雾形成了一层薄膜,浅浅地扑盖在街巷的石板路上,一声抑扬顿挫的吆喝声,震得板隙间的小草收紧躯体,抖落一滴晶莹的眼泪。  它从七拐八拐的小巷里传来,随着车轮轧过粒粒石子的声音渐近,愈发清晰。“豆腐脑——”他的声音有急有缓,有放有收,颇似歌曲的唱腔,宫商角徵羽几乎全占了。先是在喉咙里打个旋儿,环绕着两鬓,渐渐高昂起来,这一长串悠长的吆喝叫完,摊车就正好出现在你跟前,看着身着青色长
期刊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2021年7月1日,党的100岁生日,四位领诵员在天安门广场上,诵出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心声。电视机前的我,在这越来越动情而又慷慨激昂的声音中,心情也随之上下起伏。  “这束光,激发了井冈山上的革命理想;这束光……”他們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昂首挺胸,声音是那样纯净,不含任何杂质,如山间清泉,淙淙流淌,仿佛把我带回到了爷爷奶奶年少的那个年代。他们小时候,地都是砖头铺的,住
期刊
“重述神话”作为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出版项目,诞生于本世纪初转型时期,世易俗变,新旧交替,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裂变重组,解构和建构的愿望触动了作家的创作热情。本论文拟以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重述神话”项目中国卷为研究对象,包含苏童的《碧奴》,李锐、蒋韵的《人间》,叶兆言的《后羿》和阿来的《格萨尔王》四部作品,旨在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神话-原型批评和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围绕“为何重述神话”和“怎样重述神话”的问题,对当代文学中神话复兴的创作机制及价值重建做出探索。
  第一章首先梳理了“重述神话”的文学
“卖鱼虾啦,卖鱼虾啦,多新鲜的鱼虾,先生要不要看看?”  这样的叫买声我们何等熟悉,何等亲切,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然而,如果把“鱼虾”换成“孩子”呢?那就是这样的——  “卖孩子啦,卖孩子啦,多乖巧的孩子,先生要不要看看?”  《觉醒年代》第三集,年轻的毛泽東出场那一幕,深深地震撼着我——瓢泼大雨的街上,满街穷苦的小商小贩冒雨叫卖,流浪汉衣衫褴褛地乞讨,军阀骑着马冲击百姓,鼓着白眼睛的鱼在泥水中挣扎
期刊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锦,来日方长。  ——题记  岁岁年年如沙般流逝,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驻足在如今的时间节点上回眸眺望,不由心中酸涩,敬佩与自豪之情悄然交织。  眺望着华夏过往的百年历程,恍惚中看见了一行人于无尽黑暗中追随光明。看见了蘑菇云燃于国土上空。时间线一点点拉近,举目皆是涛涛金浪,萦绕阵阵稻香……  入夜,我伏在书案上,清冷月色遥遥照入窗棂,我起身来到窗前,抬头仰望着数千
期刊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  这是国家给予英雄杜富国的评价,亦是杜富国成为我心中英雄的原因。  犹记那日下午,我陪着奶奶看电视,电视里沉稳的男声随着五彩的电视屏幕,正缓缓地将英雄杜富国的故事铺述开来。  2018年10月11日下午,云南省某雷场进行扫雷
期刊
阅读训练一  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州①,暇日②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③,见缞绖④数人营理⑤葬具者。公亟⑥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⑦皆所未具。公怃然⑧,即彻⑨宴席,厚赒⑩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  ①邠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暇日:空闲的时日。②觞:酒杯。③缞绖:麻布做成的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④营理:筹办。⑥亟:快速、迅速
期刊
我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走来,我从炮火雷鸣的硝烟中走来,我从碧波之上的红船中走来,我从每个青年人的心中走来——我,就是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我千变万化,始终流淌于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当中。我,是五四运动中振臂高呼的群情激愤;我,是牢狱之中保守秘密的义薄云天;我,是战场上前仆后继的舍身取义;我,是灾害疫情面前的共克时艰。  萧伯纳这样形容我:“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我横贯古今
期刊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初秋总是温柔,日间把夏天留下,日落却带着秋风。我嗅到一段桂花香在秋风里氤氲,这香气仿佛可以漫过岁月的屏障,逸散到时光长河里去。  入秋后,童年的我经常和同伴们一起,爬上树去摘桂花。有一些女孩子不会爬树,便让她们的哥哥弟弟或是小伙伴把桂花扔下来,捡起来放进小筐里。如果有一个力气大的男孩子爬到了树顶,抓住树枝使劲摇,鹅黄色的桂花便会像小精灵似的从树上飞下,伴着爽朗的笑声
期刊
热爱你,我的祖国。  因为热爱,所以我要对您唱出心中的歌。  小时候,妈妈就对我讲,我们的祖国就像一只雄鸡,鸡冠一抖,撒下无数的玛瑙,那是黑龙江殷红的高粱;尾巴一摇,抖下无数的珍珠,那是吐鲁番甘甜的葡萄。祖国,你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风景秀美的三山五岳,你有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长江、黄河,更有精卫一样勤劳、夸父一样勇敢的亿万优秀儿女。我就是您亿万子孙中的一分子啊,我对你的爱与生俱来,这爱,就流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