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类信息的快速传播,过洋节成了年轻一代趋之若鹜的时尚。社会精神底蕴的淡薄对于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国来说,难道不是极具讽刺意义的事情吗?
一、原因分析
这种现象的存在,固然和多媒体时代信息获取的多渠道、娱乐方式的多樣化有密切关系,但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不应该对我们的教育进行反思吗?现代多媒体先进手段可以为洋文化的传播牵线搭桥,为什么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充分利用好它们,让它们为我们留住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根服务呢?
二、做法和思考
1.“精神导航”拓展传统故事,网络阅读实现精神引领
以经典古诗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形成民族凝聚力、自豪感的重要因子,是构建民族文化素质的源头活水。她渗入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血脉之中,铸造了兼具铮铮铁骨和含蓄儒雅双重品性的中国人形象。要想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精神引领作用,我们就必须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适度拓展,利用传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精神品质去触发学生的情感,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只有这样,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才能成为树人铸魂的重要人文教育资源。
为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引领,我在班级空间里开辟了一个“精神导航”专栏,用于整合与日常生活以及教材相关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或者与民族精神有关的故事。学习郑板桥的《墨梅图题诗》,班级空间“精神导航”栏目里会发布郑板桥煮粥赈灾,题写“难得糊涂”的相关故事;学习史可法誓死不降的课文,“精神导航”里会发布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等英雄事迹;端午到来之际,屈子投江,勾践操练水军等故事通过网络阅读在学生中间广为流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就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精神史。在一个个故事里,一篇篇文章中,相信学生通过网络阅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些荡气回肠的文字,他们也一定触摸到了一颗颗火热的赤子之心,一个个不屈的民族英魂。课堂上对文本的分析体悟,使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有了形象的感知;课外对班级空间里链接的相关事迹和篇章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在自我思考中加以内化吸收。这一切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精神品质的净化引领作用。
用传统文化里伟人英雄故事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做人的道理,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引领学生做一个品格高尚、热爱祖国的人,这是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又一大馈赠。
2.空间视频搭建感悟平台,触发热情积淀人文底蕴
如果把传统文化比作一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森林,那么古诗就是这片森林里最芬芳的幽香,最浓密的树阴。教师一旦把学生带到了这片森林前,学生一定会被它的幽香和浓阴所迷恋,从而努力“复前行,欲穷其林”。要引领学生领略幽香和浓阴。首先是要培养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对小学生来说,即便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很大程度还停留在感性认知上。但是我们的古诗教学往往流于肢解文字的应试乏味,导致学生对古诗学习兴味全无。认识到这一点,我在古诗教学方面力求感性诗意,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对古诗内涵的整体把握,备课时精心寻觅能够诠释古诗或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情境或画面,辅以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故事链接,再配以经典的古筝名曲,挂在班级空间首页。教学需要时,点击开班级空间,优美的画面欣赏,典雅的乐曲萦绕,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丰富生动的背景故事,深入浅出地诠释出着古诗的内涵,学生在沉醉之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走进了古诗。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也特别注意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古诗中的句子。每当学生在口语交际或习作训练中恰当运用了平时积累到的古诗句时,我更是不忘赞扬引导。巧妙多样的的情境创设与运用,再加上欣赏者自身的主观体悟,古诗的内涵不知不觉中被丰富和深化,被吸收和内化。无形当中降低了学习古诗的难度,提升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3.学生自我搜集处理信息,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与吸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殊功能,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活动让学生在领略等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
通过课内外的有效结合,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大量接触到了传统文化,锻炼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厚与博大,增进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情感将成为他们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动力,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把传统文化教育永远地继续下去,那我相信,传统文化一定会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重振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更是义不容辞。
一、原因分析
这种现象的存在,固然和多媒体时代信息获取的多渠道、娱乐方式的多樣化有密切关系,但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不应该对我们的教育进行反思吗?现代多媒体先进手段可以为洋文化的传播牵线搭桥,为什么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充分利用好它们,让它们为我们留住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根服务呢?
二、做法和思考
1.“精神导航”拓展传统故事,网络阅读实现精神引领
以经典古诗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形成民族凝聚力、自豪感的重要因子,是构建民族文化素质的源头活水。她渗入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血脉之中,铸造了兼具铮铮铁骨和含蓄儒雅双重品性的中国人形象。要想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精神引领作用,我们就必须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适度拓展,利用传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精神品质去触发学生的情感,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只有这样,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才能成为树人铸魂的重要人文教育资源。
为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引领,我在班级空间里开辟了一个“精神导航”专栏,用于整合与日常生活以及教材相关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或者与民族精神有关的故事。学习郑板桥的《墨梅图题诗》,班级空间“精神导航”栏目里会发布郑板桥煮粥赈灾,题写“难得糊涂”的相关故事;学习史可法誓死不降的课文,“精神导航”里会发布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等英雄事迹;端午到来之际,屈子投江,勾践操练水军等故事通过网络阅读在学生中间广为流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就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精神史。在一个个故事里,一篇篇文章中,相信学生通过网络阅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些荡气回肠的文字,他们也一定触摸到了一颗颗火热的赤子之心,一个个不屈的民族英魂。课堂上对文本的分析体悟,使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有了形象的感知;课外对班级空间里链接的相关事迹和篇章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在自我思考中加以内化吸收。这一切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精神品质的净化引领作用。
用传统文化里伟人英雄故事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做人的道理,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引领学生做一个品格高尚、热爱祖国的人,这是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又一大馈赠。
2.空间视频搭建感悟平台,触发热情积淀人文底蕴
如果把传统文化比作一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森林,那么古诗就是这片森林里最芬芳的幽香,最浓密的树阴。教师一旦把学生带到了这片森林前,学生一定会被它的幽香和浓阴所迷恋,从而努力“复前行,欲穷其林”。要引领学生领略幽香和浓阴。首先是要培养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对小学生来说,即便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很大程度还停留在感性认知上。但是我们的古诗教学往往流于肢解文字的应试乏味,导致学生对古诗学习兴味全无。认识到这一点,我在古诗教学方面力求感性诗意,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对古诗内涵的整体把握,备课时精心寻觅能够诠释古诗或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情境或画面,辅以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故事链接,再配以经典的古筝名曲,挂在班级空间首页。教学需要时,点击开班级空间,优美的画面欣赏,典雅的乐曲萦绕,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丰富生动的背景故事,深入浅出地诠释出着古诗的内涵,学生在沉醉之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走进了古诗。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也特别注意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古诗中的句子。每当学生在口语交际或习作训练中恰当运用了平时积累到的古诗句时,我更是不忘赞扬引导。巧妙多样的的情境创设与运用,再加上欣赏者自身的主观体悟,古诗的内涵不知不觉中被丰富和深化,被吸收和内化。无形当中降低了学习古诗的难度,提升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3.学生自我搜集处理信息,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与吸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殊功能,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活动让学生在领略等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
通过课内外的有效结合,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大量接触到了传统文化,锻炼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厚与博大,增进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情感将成为他们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动力,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把传统文化教育永远地继续下去,那我相信,传统文化一定会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重振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更是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