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4日上午,春风和煦、鸟语花香,我们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专程采访了总政歌舞团团长、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终身艺术指导、《千手观音》节目编导张继钢。
说到《千手观音》,人们都不陌生,因为这个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出的舞蹈,以绝对优势摘取了今年“春晚”节目惟一的特别大奖。《千手观音》由一群聋哑青年以舞蹈形式表现了观音形象的祥和、沉静、大慈大悲内涵,演绎出了雍容华贵的万千气象。整个演出只有5分56秒,却扣人心弦、击打魂魄,在国内外亿万观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我们的话题自然是从《千手观音》开始的。
《千手观音》的背后是深厚的民族文化
记者(以下简称记):张老师,自从您创作的《千手观音》节目在今年的春节晚会上演出之后,整个社会响起了一片喝彩声,您也一直被媒体紧紧包围着,在这里,我们想请您谈一谈为什么《千手观音》会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反响?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张继钢(以下简称张):任何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超越时空、超越国界、超越民族与种族的作品,因而都是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作品。从表层上讲,《千手观音》的成功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作品本身的艺术品位很高;二是这一作品是由残疾人表演的;三是作品中突出的是观音形象;四是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上演出。正因为有这四个方面的原因,所以《千手观音》才一路走红。但这一艺术作品真正成功的深层次原因却是它背后的深厚民族文化。
记:那么,到底怎么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呢?民族文化对我们的文艺创作有什么启发意义?《千手观音》的历史地位将会如何呢?
张:我们的民族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我之所以产生创作《千手观音》的想法,正是受云岗石窟、五台山等千手观音和历史文物的启发,实际上是源于民族文化的营养滋润。我们的民族文化包括民俗文化、民间文化、宗教文化等等,而观音形象是宗教文化的反映。在中国百姓心目中,观音是大慈大悲的化身,是给予慈爱与宁静的化身,当人们遭遇痛苦与烦恼的时候,总渴望得到观音的帮助与同情。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的宗教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提倡爱国,首先是要爱我们的民族;而爱我们的民族,首先是要爱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去继承发扬的内容。凡是拥有的就是值得尊重的,凡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艺术作品就一定是有生命力的作品。我们的作品一定要具有人民性、民族性,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力求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出去,力求使东方文明进入西方人的视野,《千手观音》已经获得了中国和整个世界艺术界的普遍认同。《千手观音》源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但它已经走向世界,成为整个人类文明成果的组成部分。同时,《千手观音》已经将中国残疾人舞蹈艺术事业推向极至。
《千手观音》的成功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
记:张老师,是否可以说,在当今文学艺术受市场化影响而难免携带庸俗化倾向的情况下,《千手观音》以特有的艺术形式使人们从浮躁、世俗的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了一种对人性、对真善美、对深沉与高雅的渴望呢?
张:可以这么讲。观众所看到的只是《千手观音》成功的表层,而其真正成功的功力是在背后。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至真、至善、至美,是《千手观音》所应达到的标准,艺术表现哲理、文化底蕴是否深厚,思想内涵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艺术家的成就。我们生活在世俗生活中,当今社会是色彩斑斓的社会,我不想去批评某些格调低下的艺术作品,但可以说,格调低下的作品绝对不会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也绝对不会被太多的人所关注,负责任的艺术家应该去创作更多更有价值的作品。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应当具有积极而永恒的引导意义。
艺术反映的是人性,过去人性曾一度被阶级性所取代,现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艺术作品又难免被打上商品化的烙印。我不否认历史时代对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的影响,但艺术照样可以影响历史。《千手观音》作为艺术作品,它的成功已经超出了艺术领域本身,因为它触动了许多属于精神领域的深层次问题,是我们今天的话题不可能说透的问题。也许是多年来像《千手观音》这样的经典作品太少的缘故,人们对高雅精神食粮的渴望犹如干涸的土地对甘霖的期待。有人说当前社会很浮躁、人也很功利,但我要说,肩负着民族与社会深重责任感的人依然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是民族的灵魂与脊梁,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千手观音》揭示了养生的本质意义
记:张老师,刚才您讲到了人性,《千手观音》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反映的是人性,那么艺术与人性、艺术与养生的关系怎么样呢?在这里,能否请您谈谈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对养生的启发意义呢?
张:我对养生方面的理论,没有专门的研究,但我很清楚,任何一个艺术家也必然是自我调节心态和情绪的高手,同样也应该是深谙养生哲理的人。人性是人类存在于世界的本质属性,这是很大的题目,这里就不多说了。关于艺术与养生的关系,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
首先,从艺术创作的过程来看,艺术创作的过程本身是提炼生活的精神升华过程,因此也是净化心性的养生过程。自1987年与人联合创作大型系列民歌舞剧《黄河儿女情》以来,我一直在进行各类舞蹈的创作,无论是舞剧《野斑马》、《一把酸枣》,舞蹈诗《西出阳关》,还是残疾人晚会《我的梦》、音乐剧《白莲》、大型音乐舞蹈《一个士兵的日记》、民族音画《八桂大歌》等等。在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一种强烈的对艺术的理想和追求在支撑着我。任何人都离不开精神做支撑,从黎民百姓到达官贵人莫不如此。对于我们这些专事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来说,只有把自己的精神调整到了超乎常人的程度、准确把握养生的本质意义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杜甫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成功的艺术创作往往是在圈子外面思考,圈子里面做事。成功的艺术创作过程同时伴随着数倍于创作本身的精神修炼与养生调理的脉迹。
其次,从艺术作品所塑造的典型形象来看,优秀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是养生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品。《千手观音》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永远定格在亿万观众心目中,这一形象给人带来的是巨大的安详、宁静、慈爱、博大。于无声处听惊雷,看似平静的《千手观音》,却掀起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巨大感情波澜,这种震撼本身就体现了养生的本质意义。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优秀艺术作品对人的养生意义。看一出《天鹅湖》,我们的视觉得到享受;听一首《春江花月夜》,我们的听觉得到享受;吟一首《离骚》,我们的热血会为之沸腾;讲一番远古的故事,我们的视野顿时开阔;读一篇《谏逐客书》,我们也会欣赏当年的李斯说服秦始皇改变主张的智慧……作品的感染力是无穷无尽的,艺术作品的养生意义是永恒存在的。大凡养生长寿的人,他必然是热爱艺术的人。优秀的艺术作品将会为那些善于养生的人提供永不枯竭的精神营养。
说到《千手观音》,人们都不陌生,因为这个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出的舞蹈,以绝对优势摘取了今年“春晚”节目惟一的特别大奖。《千手观音》由一群聋哑青年以舞蹈形式表现了观音形象的祥和、沉静、大慈大悲内涵,演绎出了雍容华贵的万千气象。整个演出只有5分56秒,却扣人心弦、击打魂魄,在国内外亿万观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我们的话题自然是从《千手观音》开始的。
《千手观音》的背后是深厚的民族文化
记者(以下简称记):张老师,自从您创作的《千手观音》节目在今年的春节晚会上演出之后,整个社会响起了一片喝彩声,您也一直被媒体紧紧包围着,在这里,我们想请您谈一谈为什么《千手观音》会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反响?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张继钢(以下简称张):任何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超越时空、超越国界、超越民族与种族的作品,因而都是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作品。从表层上讲,《千手观音》的成功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作品本身的艺术品位很高;二是这一作品是由残疾人表演的;三是作品中突出的是观音形象;四是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上演出。正因为有这四个方面的原因,所以《千手观音》才一路走红。但这一艺术作品真正成功的深层次原因却是它背后的深厚民族文化。
记:那么,到底怎么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呢?民族文化对我们的文艺创作有什么启发意义?《千手观音》的历史地位将会如何呢?
张:我们的民族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我之所以产生创作《千手观音》的想法,正是受云岗石窟、五台山等千手观音和历史文物的启发,实际上是源于民族文化的营养滋润。我们的民族文化包括民俗文化、民间文化、宗教文化等等,而观音形象是宗教文化的反映。在中国百姓心目中,观音是大慈大悲的化身,是给予慈爱与宁静的化身,当人们遭遇痛苦与烦恼的时候,总渴望得到观音的帮助与同情。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的宗教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提倡爱国,首先是要爱我们的民族;而爱我们的民族,首先是要爱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去继承发扬的内容。凡是拥有的就是值得尊重的,凡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艺术作品就一定是有生命力的作品。我们的作品一定要具有人民性、民族性,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力求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出去,力求使东方文明进入西方人的视野,《千手观音》已经获得了中国和整个世界艺术界的普遍认同。《千手观音》源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但它已经走向世界,成为整个人类文明成果的组成部分。同时,《千手观音》已经将中国残疾人舞蹈艺术事业推向极至。
《千手观音》的成功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
记:张老师,是否可以说,在当今文学艺术受市场化影响而难免携带庸俗化倾向的情况下,《千手观音》以特有的艺术形式使人们从浮躁、世俗的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了一种对人性、对真善美、对深沉与高雅的渴望呢?
张:可以这么讲。观众所看到的只是《千手观音》成功的表层,而其真正成功的功力是在背后。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至真、至善、至美,是《千手观音》所应达到的标准,艺术表现哲理、文化底蕴是否深厚,思想内涵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艺术家的成就。我们生活在世俗生活中,当今社会是色彩斑斓的社会,我不想去批评某些格调低下的艺术作品,但可以说,格调低下的作品绝对不会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也绝对不会被太多的人所关注,负责任的艺术家应该去创作更多更有价值的作品。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应当具有积极而永恒的引导意义。
艺术反映的是人性,过去人性曾一度被阶级性所取代,现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艺术作品又难免被打上商品化的烙印。我不否认历史时代对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的影响,但艺术照样可以影响历史。《千手观音》作为艺术作品,它的成功已经超出了艺术领域本身,因为它触动了许多属于精神领域的深层次问题,是我们今天的话题不可能说透的问题。也许是多年来像《千手观音》这样的经典作品太少的缘故,人们对高雅精神食粮的渴望犹如干涸的土地对甘霖的期待。有人说当前社会很浮躁、人也很功利,但我要说,肩负着民族与社会深重责任感的人依然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是民族的灵魂与脊梁,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千手观音》揭示了养生的本质意义
记:张老师,刚才您讲到了人性,《千手观音》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反映的是人性,那么艺术与人性、艺术与养生的关系怎么样呢?在这里,能否请您谈谈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对养生的启发意义呢?
张:我对养生方面的理论,没有专门的研究,但我很清楚,任何一个艺术家也必然是自我调节心态和情绪的高手,同样也应该是深谙养生哲理的人。人性是人类存在于世界的本质属性,这是很大的题目,这里就不多说了。关于艺术与养生的关系,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
首先,从艺术创作的过程来看,艺术创作的过程本身是提炼生活的精神升华过程,因此也是净化心性的养生过程。自1987年与人联合创作大型系列民歌舞剧《黄河儿女情》以来,我一直在进行各类舞蹈的创作,无论是舞剧《野斑马》、《一把酸枣》,舞蹈诗《西出阳关》,还是残疾人晚会《我的梦》、音乐剧《白莲》、大型音乐舞蹈《一个士兵的日记》、民族音画《八桂大歌》等等。在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一种强烈的对艺术的理想和追求在支撑着我。任何人都离不开精神做支撑,从黎民百姓到达官贵人莫不如此。对于我们这些专事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来说,只有把自己的精神调整到了超乎常人的程度、准确把握养生的本质意义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杜甫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成功的艺术创作往往是在圈子外面思考,圈子里面做事。成功的艺术创作过程同时伴随着数倍于创作本身的精神修炼与养生调理的脉迹。
其次,从艺术作品所塑造的典型形象来看,优秀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是养生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品。《千手观音》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永远定格在亿万观众心目中,这一形象给人带来的是巨大的安详、宁静、慈爱、博大。于无声处听惊雷,看似平静的《千手观音》,却掀起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巨大感情波澜,这种震撼本身就体现了养生的本质意义。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优秀艺术作品对人的养生意义。看一出《天鹅湖》,我们的视觉得到享受;听一首《春江花月夜》,我们的听觉得到享受;吟一首《离骚》,我们的热血会为之沸腾;讲一番远古的故事,我们的视野顿时开阔;读一篇《谏逐客书》,我们也会欣赏当年的李斯说服秦始皇改变主张的智慧……作品的感染力是无穷无尽的,艺术作品的养生意义是永恒存在的。大凡养生长寿的人,他必然是热爱艺术的人。优秀的艺术作品将会为那些善于养生的人提供永不枯竭的精神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