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又富有探究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研究
课堂心理环境的有效性。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的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这两方面构成。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对提高教学效率会产生重要而长远的影响。在我国学校教学中,班级授课制仍然是其基本组织形式,那么建立一个高效、和谐积极的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应用多种教学艺术,调控学生的课堂心理,抑制和化解学生学习心态中的消极因素,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又富有探究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要保持这样的课堂环境,必须先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其愿意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不要一讲到底,要在课堂上不断制造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责任感,如角色刺激、抢答赛等。
课堂的有效性。扎实、有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一堂怎样的课会是有效的呢?要使课堂有效,就必须出好课。为此,教师应明确好课的一些基本特征,有意识的不断积累经验,培养能力,切实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好课应具备以下特征。
好课有德。研究课堂教学,人们通常把目光更多的投向“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层面上,关注的是教材的剪裁,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策略的应用和选择。其实解决好“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远比上述问题更为重要。这里的“有德”是指,关注学生学习的心情、态度、习惯,关注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愉快合作、合理评价,让他们会倾听、会观察、会欣赏、会尊重、会助人……
好课有效。上你的课之前和你的课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应当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怡情广识,受益匪浅。
好课民主。民主不是学生说到那里,教师就跟到那里。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教师的预设是有差距的,有时甚至是出乎预料的,学生随时会爆发出难以预料的问题和点子,这就要求教师抛开预设教案,从学生的动态变化中生成我们的课堂教学。
问题的有效性。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已被看做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习的先导,是引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问题问的好即“教的好”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广泛的共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已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师生间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教学高潮、反馈教学信息、调控教学过程等作用中的一种或几种都是有效的。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看,要明确所提出问题是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哪一类或哪几类;从认知维度的要求看,要明确问题是让学生達到记忆、理解、应用、评价和创新中的那几个层面;从解决问题的思维来看,应清楚所提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比较、类比、归纳、分析等中的哪一种或哪几种。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感觉乏味,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探究信心。所以在进行问题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符合其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富有挑战性、现实性的问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如:启蒙第一节课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魔棒点灯”、“清水变果汁”、“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通过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动脑(问题的实质)、动口(描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
课堂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积极且有效的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工程从建设阶段转入教学应用阶段背景下广大中小学校和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信息化课程资源最终能否发挥作用,显现出其应有的价值,还要看其是否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作业的有效性。高中化学作业的设计是考察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缺乏多样性,作业布置多数只注重“双基”的训练,而忽略了实践、创新等能力的开发;缺乏典型性,量大质低;缺乏层次性,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时效性,作业批改反馈不及时。
针对以上问题,为使作业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发展,达到提高作业质量,产生“低负高效”的作用。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依据多维目标,精选、精编化学习题。习题的来源可以是教科书中的习题,也可以是有价值的课外参考书、各类报刊等。另外,教师还可从自己建立的或学生建立的“错题档案”中,将历届学生的高频错解题穿插进作业中,有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2、设计的作业应满足个体差异,让后进生“吃得着”、“吃得了”,让优等生“吃得好”、“吃得饱”,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作业在编排时可依据学习目标及个体差异分为这样三个梯度: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易于模仿的题目,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熟化:第二梯度:设计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题目,加强对知识的同化和应用。第三梯度:设计一些思考性和创造性较强的题目,以利于对知识的强化和活用。以此设计的习题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师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树立角度转换意识。从有效课堂教学的表象看,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师生、生生思维碰撞中有无新火花的迸现,课堂上是否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从反馈中知识掌握是否牢固等方面都要求教师随时调整课堂的教学行为。
4、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从而把目标落到实处,就更为关键。只要我们的教师能坚持做一个有心人,会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好方法的。
参考文献:
[1]李琴.将社会生活中的裕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D].华中师范大学,2008:3-27
[2]张俊英.现代生活中的化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研究
课堂心理环境的有效性。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的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这两方面构成。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对提高教学效率会产生重要而长远的影响。在我国学校教学中,班级授课制仍然是其基本组织形式,那么建立一个高效、和谐积极的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应用多种教学艺术,调控学生的课堂心理,抑制和化解学生学习心态中的消极因素,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又富有探究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要保持这样的课堂环境,必须先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其愿意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不要一讲到底,要在课堂上不断制造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责任感,如角色刺激、抢答赛等。
课堂的有效性。扎实、有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一堂怎样的课会是有效的呢?要使课堂有效,就必须出好课。为此,教师应明确好课的一些基本特征,有意识的不断积累经验,培养能力,切实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好课应具备以下特征。
好课有德。研究课堂教学,人们通常把目光更多的投向“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层面上,关注的是教材的剪裁,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策略的应用和选择。其实解决好“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远比上述问题更为重要。这里的“有德”是指,关注学生学习的心情、态度、习惯,关注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愉快合作、合理评价,让他们会倾听、会观察、会欣赏、会尊重、会助人……
好课有效。上你的课之前和你的课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应当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怡情广识,受益匪浅。
好课民主。民主不是学生说到那里,教师就跟到那里。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教师的预设是有差距的,有时甚至是出乎预料的,学生随时会爆发出难以预料的问题和点子,这就要求教师抛开预设教案,从学生的动态变化中生成我们的课堂教学。
问题的有效性。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已被看做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习的先导,是引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问题问的好即“教的好”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广泛的共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已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师生间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教学高潮、反馈教学信息、调控教学过程等作用中的一种或几种都是有效的。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看,要明确所提出问题是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哪一类或哪几类;从认知维度的要求看,要明确问题是让学生達到记忆、理解、应用、评价和创新中的那几个层面;从解决问题的思维来看,应清楚所提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比较、类比、归纳、分析等中的哪一种或哪几种。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感觉乏味,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探究信心。所以在进行问题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符合其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富有挑战性、现实性的问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如:启蒙第一节课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魔棒点灯”、“清水变果汁”、“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通过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动脑(问题的实质)、动口(描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
课堂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积极且有效的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工程从建设阶段转入教学应用阶段背景下广大中小学校和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信息化课程资源最终能否发挥作用,显现出其应有的价值,还要看其是否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作业的有效性。高中化学作业的设计是考察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缺乏多样性,作业布置多数只注重“双基”的训练,而忽略了实践、创新等能力的开发;缺乏典型性,量大质低;缺乏层次性,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时效性,作业批改反馈不及时。
针对以上问题,为使作业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发展,达到提高作业质量,产生“低负高效”的作用。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依据多维目标,精选、精编化学习题。习题的来源可以是教科书中的习题,也可以是有价值的课外参考书、各类报刊等。另外,教师还可从自己建立的或学生建立的“错题档案”中,将历届学生的高频错解题穿插进作业中,有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2、设计的作业应满足个体差异,让后进生“吃得着”、“吃得了”,让优等生“吃得好”、“吃得饱”,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作业在编排时可依据学习目标及个体差异分为这样三个梯度: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易于模仿的题目,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熟化:第二梯度:设计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题目,加强对知识的同化和应用。第三梯度:设计一些思考性和创造性较强的题目,以利于对知识的强化和活用。以此设计的习题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师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树立角度转换意识。从有效课堂教学的表象看,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师生、生生思维碰撞中有无新火花的迸现,课堂上是否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从反馈中知识掌握是否牢固等方面都要求教师随时调整课堂的教学行为。
4、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从而把目标落到实处,就更为关键。只要我们的教师能坚持做一个有心人,会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好方法的。
参考文献:
[1]李琴.将社会生活中的裕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D].华中师范大学,2008:3-27
[2]张俊英.现代生活中的化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