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的总统摄影师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boy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态照片更具有标志性意义,那些里程碑式、决定性的瞬间,更容易被独具才华的摄影师捕捉到,他们一直在探寻人物在历史剖面中无声而又形象的视觉化语意。如果说美国总统是历史的缔造者之一,那么这些“御用”摄影师所拍摄的照片无疑是我们了解总统最贴切、最深入的途径之一。
  当你点击进入美国白宫的官方Flickr,不仅可以找到奥巴马总统执行公务活动的画面,连第一夫人和民众在白宫内翩翩起舞的生动场景也尽揽其中。这些照片大多出自总统“御用”摄影师之手,并源源不断地、由白宫直接发布在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网络上,吸引了大量粉丝。
  《总统的摄影师:椭圆形办公室的50年》正是讲述了一群贴身追随和拍摄美国总统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御用”摄影师的故事。作者约翰·布雷达(John Bredar)在为同名纪录片收集素材的基础上,精选了具有丰富历史细节却鲜少公开的历届美国总统的私人照片。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十几位白宫摄影师拍摄的历任总统的作品,通过摄影师亲述拍摄内幕,以其独有的视角,向读者揭开白宫历届风云人物的神秘面纱,成为了解和研究美国总统历史不容忽视的珍贵史料。
  拍摄总统以记录历史
  美国总统摄影师,或称为白宫首席摄影师,通常由总统亲自委任,任期由总统决定,在大部分公开及非公开场合,拥有进出白宫和贴身拍摄的特权。无论总统与外国首脑进行正式会谈,还是与家人共享温情时光,他们都会用镜头凝固这些瞬间。
  第一张美国在任总统的照片拍摄于1846年,是总统詹姆斯·波尔克(James Knox Polk)和他内阁成员的合影,距离1839年摄影传入美国才刚刚7年。这个想法最初由总统夫人莎拉·波尔克提出。事实证明,她对摄影的兴趣和坚持很有先见之明。20世纪60年代,照片才逐渐成为记录总统的重要手段。
  总统摄影师的职位最早由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正式提出并设置,在此之前,除了媒体外,关于总统的报道主要由美国陆军通信兵、国家公园管理局和美国海军摄影办公室的政府官方摄影师来负责。
  据说当时林登·约翰逊对别人给他拍的照片很不满意,总觉得他们把他的前任约翰·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拍得比较好看,于是找来了当时美国情报局的摄影总监—冈本洋一。
  冈本在1961年报道了时任副总统的约翰逊对西德的正式访问,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和精湛的摄影技术给约翰逊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最初接受这份工作时,冈本就对约翰逊表示自己拍照不只为了拍摄肖像,还为了“在拍摄中记录历史”。他是第一位真正有机会在幕后记录总统整个任期工作和生活的摄影师,并为后来的白宫摄影师一职立下专业标准。
  总统摄影师的职位出现后,詹姆斯·卡特(James Earl Carter)政府是唯一一届没有任命官方摄影师的政府,这给他自己和研究历史的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没有人能系统地呈现出他身处重大历史事件时的真实面貌,也阻碍了人们了解该届政府的途径。
  埃里克·德雷珀(Eric Draper)是唯一一位报道了乔治·布什(George Walker Bush)总统整个任期(2001~2009)的总统摄影师。“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那些场合是否会具有历史意义,但是我必须要在那里,这是我的工作,而且我也不想错过重要的场合,不想错过任何场合。”也是从他开始,白宫摄影从胶片时代转向了数码时代。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的首席摄影师皮特·苏扎(Pete Souza)无疑是总统摄影师史上最为人熟知的一位。早在1983~1989年期间,他就曾作为时任白宫首席摄影师迈克·埃文斯(Michael Leeroyall Evans)的雇员,为总统里根拍摄。作为亲民、时尚的奥巴马政府的御用摄影师,皮特是首次用数码相机为总统拍摄官方肖像、也是首位加入社交媒体并公开发布总统照片的白宫摄影师。皮特平均一天为总统拍摄500至1000张照片,每个月拍摄2万多张,约50%的图片会发布在白宫官方Flickr 页面上。也是自奥巴马政府开始,原本仅封存于白宫档案中的总统摄影师作品,才得以在Flickr等社交媒体上大量展示。
  像墙上的苍蝇般存在
  美国纪录片大师弗雷德里克·怀斯曼(Frederick Wiseman)有个著名的观点:“摄影机应该像墙上的苍蝇,不被人注意,从而真实地记录现实。”这条经验同样适用于为总统服务的摄影师,他们必须在记录历史与不打扰总统之间取得平衡。
  被皮特·苏扎评价为“几乎无人能出其右”的摄影师冈本洋一拍摄的照片总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读者仿佛自己亲身经历了那些影响美国和世界的历史时刻。他能随时进入椭圆办公室,并且想拍多久都可以。据他的助手透露,冈本是靠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来获得这种权利的,这也是他人格魅力和风度的体现。“他不会咄咄逼人,非常安静、温和,而这种性格也体现在他的摄影中,他可以以低调的姿态默默工作,不容易引起他人察觉。”
  在1970年的访谈录像中,冈本说他在面对连自己夫人的照片都要审查、以“高压手段”著称的总统约翰逊时,他选择的方式是努力“训练”总统,让他“看不到”自己的存在。“我每天早晨都出现在他的办公室里,这样他一进办公室就会看到我。如果他不跟我打招呼,我也不会跟他打招呼。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让他觉得我就像一件家具一样。过了一段时间,他就可以无视我的存在了。”
  在冈本的巨大光环下,总统奥巴马的摄影师皮特·苏扎也培养出了他的前辈擅长的“不存在感”。奥巴马甚至用“老夫老妻”来形容他和皮特的关系,并解释道:“长期受到监视是一件难受的事情,但如果是像皮特·苏扎这样你信任的朋友,事情就会简单一点。”这点在第一夫人米歇尔那里也得到了印证:“皮特经常出现,但我有时候并不知道他在旁边。”对于白宫内的很多高级职员来说,皮特几乎像家具一样自然地存在了。   因拍摄越战获得普利策奖的大卫·胡米·肯奈利(David Hume Kennelly),在1974~1977年作为首席摄影师服务于福特(Gerald Rudolph Ford)总统。“每次我说的话都会让他(福特)开怀大笑。”肯奈利和总统一家的关系都非常好,拥有进出总统官邸的特殊权利,他拍摄的范围非常广泛。
  “摄影基本上是一种不干预的行为,”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在柏拉图的洞穴里》中谈到,“干预就无法记录,记录就无法干预。”对于肯奈利来说,“不会说话的照片”是最好的记录方式。他曾为有百万人读者的报纸工作,“我挺怀念照片被发布时的那种感觉。”当时白宫照片还未能像现在这样大规模公开。但他很清楚在白宫工作能收获更多,“不只可以获得在椭圆形办公室工作的满足感,还拥有带着相机进出其间的机会。”
  注意分寸 不可越界
  大部分总统摄影师在为总统拍照之前都是专职新闻摄影记者。什么应该拍,什么不能拍,都有出自新闻职业的本能判断。而他们一旦开始为总统服务,就意味着拍摄标准和方式不再相同。
  虽然摄影师热衷拍下总统生活中相对更能流露出真我的瞬间,但仍要对总统的“禁区”保持距离。总统福特和克林顿都不准摄影师拍摄他们解雇工作人员的情景。总统尼克松辞职的时候,禁止自己的摄影师拍照。这位因水门事件下台的总统,大概是白宫史上最让摄影师头疼的一位—他十分不喜欢拍照,在白宫工作期间所留下来的照片几乎都是“提前规定好”的官方场面,根本不像真实记录。他的摄影师奥利弗·阿特金斯(Oliver Atkins)所能拍到最“好”的一张,是尼克松与歌手猫王的合影。
  涉及到总统子女的拍摄,是所有摄影师尤为注意的一块。奥巴马夫妇对给他们子女拍摄的照片,在数量和内容上都有所规定。克林顿夫妇也对女儿切尔西的隐私极为看重和敏感。
  作为摄影师,他们自己同样也会给自己定下“什么不能拍”的界线。“我们不会像发布现场报道一样地去记录白宫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摄影师被雇来是为了他们(总统)不同的视角,他们独一无二的照片。”摄影师肯奈利曾这样说过。
  皮特·苏扎每天的行程几乎和奥巴马总统同步。在奥巴马总统与他人一对一会面时,皮特会抓紧会谈的头几分钟拍几张,之后迅速离开;在随奥巴马乘坐“空军一号”出访时,他也会让总统在休息室享受完全不被打扰的私人时间。
  “总统知道我不会对外公布我在会议里听到的内容,也不会公开他为历史所做的一切。”这种对总统需求的敏感度使得皮特和奥巴马之间的关系极为融洽,也成为他顺利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他几乎掌握了奥巴马的全部行程,尤其是所谓的“非官方计划”。“在追求进出权、信任以及不存在感的过程中,总统摄影师们需要注意分寸,不能越界。”
  视觉时代,人们更多依靠直观的影像来认识和判断他们的总统。正如皮特·苏扎所说:“照片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尤其是总统的照片。”不同于动态影片,静态照片更具有标志性意义,那些里程碑式、决定性的瞬间,更容易被独具才华的摄影师捕捉到,他们一直在探寻人物在历史剖面中无声而又形象的视觉化语意。如果说美国总统是历史的缔造者之一,那么这些“御用”摄影师所拍摄的照片无疑是我们了解总统最贴切、最深入的途径之一,他们是总统历史最好的见证者。
其他文献
提起曼富图三脚架,相信稍有经验的摄影爱好者无人不知。但了解曼富图摄影包的用户可能相对就少了一些。一方面,是由于曼富图的三脚架产品太负盛名,055、190等堪称业界标准的经典产品,已经让用户产生了“曼富图等于专业三脚架”的印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此前曼富图推出的摄影包,更偏向于小型相机和普通摄影用户,与专业用户交集较少。  2013年11月,曼富图在北京正式向中国市场发布全新的Professiona
期刊
我们早已跨越了工业革命、电子革命时代,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以后还有生物时代。摄影还会不断往前发展,而且不排除数码相机未来也有被淘汰的可能。作为一个摄影人,不必过度怀旧,也不必一味追新,最好的选择是选择自己熟悉的器材,拍表达自己内心的照片。  在北京宣武门西北角的一栋楼里,有几个房间显得有些与众不同:房间没有窗户,铁门高度仅有一米半,平时紧锁,偶尔会有人拿着一张纸条过来,开锁、低头、弓腰,进入房间,几
期刊
1961年7月,年轻的新华社女摄影记者谢琍到中国杂技团采访。只见不宽敞的排练厅里挤满了练功的男女演员,其中几个黄眼珠、高鼻梁的青年引人注目—他们都来自阿尔巴尼亚。中国杂技的“童子功”世界闻名,可这些阿尔巴尼亚青年来中国之前,没有任何杂技功底,腰弯不下去,腿举不起来。上面领导给中国杂技团下命令:在短时间内为阿尔巴尼亚培养杂技人才,一定要教他们学会中国杂技。  教杂技是政治任务  只有政治、艺术过硬的
期刊
除了工作拍摄之外,很多摄影师都更看重自己的个人拍摄项目。他们为此投入大量热情、精力、金钱,来成就这最富个人色彩的作品。同时,出色地完成一个项目,不仅仅是按下快门那么简单,从前期筹备到后期制作、推介都可能需要摄影师本人亲力亲为,因此这也是摄影师综合实力的体现。在2014年,每期我们都将邀请一名摄影师来讲述他在设计、拍摄、制作、推介自己的摄影项目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以及想分享给其他摄影师的点滴经验。 
期刊
有朋友跟我说:“一旦踏上尼泊尔的土地,你将彻底迷上那里,就想一去再去……”的确,尼泊尔是个充满神秘感的地方,在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雪峰中,它不可思议地包含了8座。中世纪的佛塔、神庙、杜巴广场随处可见,这些世界级文化遗产无时无刻不在宣示着这是一座艺术殿堂。尼泊尔有超过100个少数民族,60多种语言;尼泊尔人朴实的笑脸、天空中深邃的蓝色、还有皑皑雪山和精美的建筑,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深深吸引
期刊
当今社会拥有数不清的摄影应用程序,胶片早已没有立足之地。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媒介,胶片发挥着比过去更为神奇的力量。我相信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传统艺术摄影的复兴,更是艺术界的一次新浪潮。如今,艺术家们以全新的方式使用这些摄影材料,胶片的故事还未完待续。  在2005年至2010年间,加拿大摄影师罗伯特·伯利(Robert Burley,下称伯利)用相机记录了像柯达、爱克发、依尔福这些胶片行业的关键公司所
期刊
天上飘着五彩祥云,地上飘着五色经幡。  祥云飘渺而下,缠绕住经幡。风掠过高原,经幡抖动,吟诵着神秘的咒语。祥云顿首,静静倾听,每一次经幡的抖动,诉说着一个高原子民的神圣心愿。  经幡在高原上闪现。山口,水口,村口,路口,雪山顶上,圣湖岸边,寺庙门前,毡房四周……千里青藏高原,这个世界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凡有阳光照耀之处,必有经幡闪现。  阳光无处不在,经幡无处不在。  五色丝绸上写满经文,长者拔天拽
期刊
回顾2013年的相机市场,主流大型相机厂商在结束了2012年的产品大换血之后,又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小幅更新时期。但看似平静的表面深处却是“暗潮涌动”,一股风潮已经在酝酿,并初见端倪。  2012年第11期我们就曾总结过一些关于街拍的相机。如今街拍已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翻看一下平时拍摄的照片,你会发现城市中的元素总会不时跳出。当然这里所说的街拍,并非狭义的街头时尚或纪实,而是一个宽泛的城市影像概念
期刊
2012 年初,我在北京成立了个人摄影工作室,主要提供旅行婚纱拍摄服务。在多次勘察选景后,我选择了大理作为主要的外拍地点,这里不仅有宛如人间仙境的独特风景:色彩层次丰富的蓝天,大片油绿的麦田,近在咫尺的苍山,瞬息万变的白云,公路环绕的洱海……更主要的是,这里能让我实践拍摄以风景为主的婚纱照。  不一定要张张记录表情  大理,有着开阔的美景,新人挽着手站在天地之间,往往会有意料之外的美丽。  传统来
期刊
10月31日清晨,北京开往西安的动车在轨道上飞驰。窗外雾气笼罩,大地飞闪而过,仿佛置身秘境。本刊与华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纽摄中国北京影友俱乐部联合组织“镜界华山”摄影大赛外拍活动,为期三天,纽约摄影中国学院老师全程指导拍摄,我随队前往。  参与此次外拍活动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有纽摄的学员,也有普通的摄影爱好者。当晚,大家在西安集合,交流摄影技巧,畅谈华山拍摄攻略,气氛非常热烈。此次外拍活动着实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