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软件外包是世界软件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全球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正在跨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软件外包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我国软件外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软件外包;问题;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王迎,女,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8-0028-04
所谓软件外包就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他们的一些非核心的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的公司开发,以达到降低软件开发成本之目的。众所周知,软件开发成本中70%是人力资源成本,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将有效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所以,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大多通过软件外包的形式来降低其成本,这也为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结束,我国市场也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主要部分。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要发展我国的软件产业,国际化已成为一条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在国际软件价值链中,无论资金还是对核心技术的把握都比较薄弱。无法与国外大的软件企业抗衡。那么,在当前我国软件业竞争力不强、自有品牌少的情况下,要开拓国际市场,外包是一种较好的途径。因此,在政府扶持重点领域突破的同时,国内企业可以选择将软件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环节做为切入点,由低端做起,通过要素积累或技术创新等,形成竞争力优势后,在价值链中不断攀升。
一、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2001-2006年,我国软件外包出口额高速增长,由2001年的1.8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4.3亿美元。赛迪顾问最新研究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0.1亿美元,同比增长40.6%,未来5年将以3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到2012年市场规模将超过90亿美元。软件外包业务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1000亿美元,就市场划分而言,全球软件外包的发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其中美国占40%,日本占10%。美国市场主要被印度所垄断,而欧洲市场则被爱尔兰垄断。中国则主要面向日韩市场,2007年日韩市场占我国软件外包总体市场规模的51.8%,与2006年相比,以32.2%的增速稳步增长。在过去的10年中,日韩市场为我国软件外包市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日本离岸服务业进入稳定发展期,2007-2012年间,来自日韩市场的业务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复合增长率为27.2%。
虽然国内的软件外包企业进入欧美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但2007年,来自欧美地区的业务继续快速增长,同比增长60.6%。据IDC预计,未来5年来自欧美市场的外包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4.7%,是各地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二、我国软件外包服务发展的原因分析
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看。从需求方面看,在当今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国际企业会依据全球产业价值链理论,将产品价值链中不同环节的生产分布到不同国家和地区,自己则只需生产核心环节,以便降低成本,优化生产环节,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竞争力。国际企业的这一做法为我们承接软件外包提供了充足的市场。当然,这些选择外包模式的国际企业在进行外包承接地选择时也会考虑诸多因素。
第一,软件外包企业会选择低成本、高质量的地区来承接其外包业务。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公司都是为了降低成本而进行软件服务外包的。在那些成本较低的地区进行合并经营以及降低基础设施、培训和管理的费用等都可以降低成本,尤其是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据报道,美国GEIS公司由于将业务离岸外包,每年可节约3亿美元以上的成本。成本降低使价格降低,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与高成本地区相比,低成本地区可提供更多受过良好教育的雇员工作,不仅可以满足峰值负荷业务,还可以强化服务质量。降低成本说是国际企业在进行外包承接地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第二,作为选择外包承接地的另一关键因素是基础设施的质量,其中具有成本效率的、可靠的电信和电力供应尤其重要(UNCTAD和RBSC,2004)。
第三,稳定的经济和政治环境、法律和管制框架等社会软环境也是选择外包承接地的重要因素。
第四,对软件外包项目来说,企业在选择外包承接地时会特别重视技能的可获得性。一般地,受过良好的中、高等教育的IT熟练人员的供给是很重要的。对IT外包来讲,还要求有大学和有活力的IT集群存在。
以上几方面因素,主要是根据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吸引IT服务外国直接投资项目的主要区位决定因素。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已具备了承接软件外包产业的能力,比如有熟练的员工、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软件产业集群和信息通讯技术基础设施以及足够大的国内需求市场。
三、我国发展软件外包业务存在的问题
第一,结构性缺陷。我国软件外包发展迅猛,但由于IT产业存在着结构性缺陷阻碍了我国软件外包的发展。我国的软件外包业务年收入尽管在增加,但仍不及印度年收入的一半。推动收入增加的因素来自国内需求,而且我国新兴的软件外包业务只占到全行业总收入的10%;在外包业务的总收入中,又有65%是日本客户提供的低价值应用软件开发外包业务,而非利润丰厚的软件设计外包业务。
第二,行业分散,产品质量、管理水平低下。我国的软件外包企业规模都比较小,抗风险能力差,软件外包的经验欠缺,而且管理过于粗放,国际竞争力差。据统计,中国最大的30家软件企业中只有6家获得CMM(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是一种通过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原则TQM衡量软件开发水平的标准框架体系,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CMM标准由软件工程研究院制定,分5个级别,第5级是最高级别。)4级或5级水平认证,而印度最大的30家软件企业则已全部达到这一水平。国际认证还包括: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认证、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O27001/BS7799)认证、IT服务管理认证(ISO2000)、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认证(SAS70)。
第三,软件人才严重缺乏。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首先,人才的缺乏表现为数量不足。2007年,中国有各类科技人员3500万人,数量居世界第一位,而软件开发人员只有大约80万人。从2007年的招聘情况也可看出,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网络系统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都有很多招聘职位,人才需求很大。尤其是软件测试工程师,继2006年的短缺之后,2007年仍然有很大的人才缺口。其次,人才的缺乏表现为人才结构失衡。软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三类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软件工程师)、熟练的程序员(软件蓝领)。这三类人才由高到低的人才结构应呈“金字塔”型。然而我国近80万的软件从业人员中,专业人才约有50万人(其中高级人才10万人,中级人才25万人,初级人才15万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根据国际经验,软件人才高、中、初之比应为1:4:7。所以,中国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
四、促进我国软件外包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政策支持,突显优势
软件业将成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战略性软件产业的发展,政府需要在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产业形成的关键要素(人才、资金)的供给、相关法律环境的制定、空间环境的建设、市场基础的形成、行业组织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做很多工作。近两年,国家已明确了“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服务业升级”的总体战略定位。“十一五”规划首先明确提出:鼓励外资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等,通过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科技兴贸“十一五”规划》、《高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也都明确要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出口的相关政策,并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软件外包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一是鼓励软件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对符合条件且取得行业国际认证的软件外包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其国际认证的维护和升级,力争促进700家企业取得CMM3级认证,300家企业取得CMM5级认证。二是为软件外包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性贷款和相关服务。国家开发银行与商务部合作,为符合条件的软件外包企业采购设备、建设办公设施、开展软件外包业务、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等提供政策性贷款,为符合条件的软件外包企业提供信用保险及相关担保服务,并协助外包企业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三是支持软件外包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承接国际(离岸)软件外包业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二)软件企业要实行国际化战略,注重质量
我国软件产业在过去20年中一直定位在国内市场,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市场非常有限。因此,中国的软件产业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将软件外包作为国际化发展战略,注重引进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实现软件服务国际化和质量认证国际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通过灵活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同时强化质量和服务意识,重视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国产优秀软件“外语化”,再以良好的性价比推销给国外市场,从而进军国际市场,以增加国际市场份额和出口收入,最终把整个软件产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产业水平都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上去。
(三)构建独立的知识产权体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软件业发展模式
从全球产业价值链构成来看,软件以及服务的生产过程,无需物流过程,主要依赖通讯与基础设施,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所以更容易实现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分工。但是这种分工通常是高端流程部分(比如产品概念、框架以及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等)由发达国家控制,低端部分交给低成本国家生产,并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销售。从全球产业格局看,这样的分工是高效的,降低了生产的总成本,提高了资源运用效率。但是,对于代工国家来说,主要的分工一旦固化是危险的,明确的分工体系向知识领域延伸,发达国家与代工国家分别位于产业链的上游与下游,代工国家很难建立独立的知识产权,从而形成对发达国家技术体系的严重依赖。
印度在建立国内软件和服务业方面是成功的。与之相比,同属亚洲地区的中国在发展状况、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在软件产业的发展上却存在很大差异。印度的软件出口主要是为美国软件公司进行加工,而加工者一般不拥有最终的软件产品和知识产权,因此,这种软件出口不是产品和知识产权的出口而是软件劳务的出口。这样的成功很难摆脱其依附型经济的特点。因此,中国在选择本国软件业发展模式时应避免印度的局限性,更加注重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当今的软件外包不再只是以单纯降低人力成本为目的,而是向打造新产品和构建新技能发展。我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因此应利用这一有利条件,鼓励自主创新,树立品牌意识,培育本土完整知识产权与自主品牌,以构建独立的知识产权体系做为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和服务的根本方向与出路,外包模式只是作为必要的补充。
(四)注重人才培养,建立规范有序的人才培训体系
高等教育是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高等学校近几年在深化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在计算机教育快速发展的10年间,全国计算机专业规模迅速扩大,先后有360余所本科院校增设了计算机本科专业,使得设置计算机本科专业的院校达到500余所,占全国670余所本科院校的75%,并使计算机专业在单个专业的设点数和单个专业的在校生总人数方面都位居全国本科专业之首。2005年底,全国还试办了35所软件学院和35所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但由于高等教育周期长、课程更新慢、偏于理论、实践不足等问题,导致我国现有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不能适应软件技术变化快、实用性要求高的特点。国家每年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少,但能适应专业岗位需求的人才不多。这就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如何加强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问题。
同时,由于我国软件技术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从事程序开发、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人员,软件产业发展所急需的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技术工人的数量非常匮乏,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因素是人才流失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美国硅谷的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万名是中国人,在现有的7000家左右高技术公司中,有近2000家是由华商创办或管理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达40多万人,而学成后真正归国者仅为1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2/3的留学人员流失到了国外。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吸引更多的中高级软件人才回国。
此外,我国的地理、语言优势,使我国承接了日本软件外包的主要业务,成为日本软件外包的主要接包国。但为使我国扩大欧美软件外包业务,分散市场份额,我们应该克服语言障碍,提高软件技术人员的英语水平。这既需要高校加强学生的英语教育,还需要各软件公司、相关组织机构加强对本公司、本行业人员的英语培训。
发展软件出口外包业务,不仅可以促进中国新型服务业的发展,留住本国的软件人才,增加外汇收入,而且还可以在外包中吸收国外大型软件开发的组织经验,提高技术开发水平。而且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大量的中低层智力资源,积累技术和资金,从而为解决就业问题、提高软件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找到一条出路。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华晓红.“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热点问题[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子先.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7,(12).
[3] 方慧.印度软件业外包服务模式的成因、效果及启示[J].宏观经济研究,2008,(02).
[4] http://www.gov.cn/jrzg/2007-05/21/content_620606.htm
关键词:软件外包;问题;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王迎,女,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8-0028-04
所谓软件外包就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他们的一些非核心的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的公司开发,以达到降低软件开发成本之目的。众所周知,软件开发成本中70%是人力资源成本,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将有效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所以,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大多通过软件外包的形式来降低其成本,这也为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结束,我国市场也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主要部分。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要发展我国的软件产业,国际化已成为一条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在国际软件价值链中,无论资金还是对核心技术的把握都比较薄弱。无法与国外大的软件企业抗衡。那么,在当前我国软件业竞争力不强、自有品牌少的情况下,要开拓国际市场,外包是一种较好的途径。因此,在政府扶持重点领域突破的同时,国内企业可以选择将软件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环节做为切入点,由低端做起,通过要素积累或技术创新等,形成竞争力优势后,在价值链中不断攀升。
一、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2001-2006年,我国软件外包出口额高速增长,由2001年的1.8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4.3亿美元。赛迪顾问最新研究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0.1亿美元,同比增长40.6%,未来5年将以3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到2012年市场规模将超过90亿美元。软件外包业务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1000亿美元,就市场划分而言,全球软件外包的发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其中美国占40%,日本占10%。美国市场主要被印度所垄断,而欧洲市场则被爱尔兰垄断。中国则主要面向日韩市场,2007年日韩市场占我国软件外包总体市场规模的51.8%,与2006年相比,以32.2%的增速稳步增长。在过去的10年中,日韩市场为我国软件外包市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日本离岸服务业进入稳定发展期,2007-2012年间,来自日韩市场的业务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复合增长率为27.2%。
虽然国内的软件外包企业进入欧美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但2007年,来自欧美地区的业务继续快速增长,同比增长60.6%。据IDC预计,未来5年来自欧美市场的外包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4.7%,是各地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二、我国软件外包服务发展的原因分析
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看。从需求方面看,在当今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国际企业会依据全球产业价值链理论,将产品价值链中不同环节的生产分布到不同国家和地区,自己则只需生产核心环节,以便降低成本,优化生产环节,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竞争力。国际企业的这一做法为我们承接软件外包提供了充足的市场。当然,这些选择外包模式的国际企业在进行外包承接地选择时也会考虑诸多因素。
第一,软件外包企业会选择低成本、高质量的地区来承接其外包业务。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公司都是为了降低成本而进行软件服务外包的。在那些成本较低的地区进行合并经营以及降低基础设施、培训和管理的费用等都可以降低成本,尤其是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据报道,美国GEIS公司由于将业务离岸外包,每年可节约3亿美元以上的成本。成本降低使价格降低,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与高成本地区相比,低成本地区可提供更多受过良好教育的雇员工作,不仅可以满足峰值负荷业务,还可以强化服务质量。降低成本说是国际企业在进行外包承接地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第二,作为选择外包承接地的另一关键因素是基础设施的质量,其中具有成本效率的、可靠的电信和电力供应尤其重要(UNCTAD和RBSC,2004)。
第三,稳定的经济和政治环境、法律和管制框架等社会软环境也是选择外包承接地的重要因素。
第四,对软件外包项目来说,企业在选择外包承接地时会特别重视技能的可获得性。一般地,受过良好的中、高等教育的IT熟练人员的供给是很重要的。对IT外包来讲,还要求有大学和有活力的IT集群存在。
以上几方面因素,主要是根据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吸引IT服务外国直接投资项目的主要区位决定因素。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已具备了承接软件外包产业的能力,比如有熟练的员工、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软件产业集群和信息通讯技术基础设施以及足够大的国内需求市场。
三、我国发展软件外包业务存在的问题
第一,结构性缺陷。我国软件外包发展迅猛,但由于IT产业存在着结构性缺陷阻碍了我国软件外包的发展。我国的软件外包业务年收入尽管在增加,但仍不及印度年收入的一半。推动收入增加的因素来自国内需求,而且我国新兴的软件外包业务只占到全行业总收入的10%;在外包业务的总收入中,又有65%是日本客户提供的低价值应用软件开发外包业务,而非利润丰厚的软件设计外包业务。
第二,行业分散,产品质量、管理水平低下。我国的软件外包企业规模都比较小,抗风险能力差,软件外包的经验欠缺,而且管理过于粗放,国际竞争力差。据统计,中国最大的30家软件企业中只有6家获得CMM(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是一种通过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原则TQM衡量软件开发水平的标准框架体系,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CMM标准由软件工程研究院制定,分5个级别,第5级是最高级别。)4级或5级水平认证,而印度最大的30家软件企业则已全部达到这一水平。国际认证还包括: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认证、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O27001/BS7799)认证、IT服务管理认证(ISO2000)、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认证(SAS70)。
第三,软件人才严重缺乏。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首先,人才的缺乏表现为数量不足。2007年,中国有各类科技人员3500万人,数量居世界第一位,而软件开发人员只有大约80万人。从2007年的招聘情况也可看出,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网络系统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都有很多招聘职位,人才需求很大。尤其是软件测试工程师,继2006年的短缺之后,2007年仍然有很大的人才缺口。其次,人才的缺乏表现为人才结构失衡。软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三类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软件工程师)、熟练的程序员(软件蓝领)。这三类人才由高到低的人才结构应呈“金字塔”型。然而我国近80万的软件从业人员中,专业人才约有50万人(其中高级人才10万人,中级人才25万人,初级人才15万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根据国际经验,软件人才高、中、初之比应为1:4:7。所以,中国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
四、促进我国软件外包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政策支持,突显优势
软件业将成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战略性软件产业的发展,政府需要在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产业形成的关键要素(人才、资金)的供给、相关法律环境的制定、空间环境的建设、市场基础的形成、行业组织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做很多工作。近两年,国家已明确了“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服务业升级”的总体战略定位。“十一五”规划首先明确提出:鼓励外资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等,通过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科技兴贸“十一五”规划》、《高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也都明确要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出口的相关政策,并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软件外包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一是鼓励软件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对符合条件且取得行业国际认证的软件外包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其国际认证的维护和升级,力争促进700家企业取得CMM3级认证,300家企业取得CMM5级认证。二是为软件外包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性贷款和相关服务。国家开发银行与商务部合作,为符合条件的软件外包企业采购设备、建设办公设施、开展软件外包业务、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等提供政策性贷款,为符合条件的软件外包企业提供信用保险及相关担保服务,并协助外包企业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三是支持软件外包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承接国际(离岸)软件外包业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二)软件企业要实行国际化战略,注重质量
我国软件产业在过去20年中一直定位在国内市场,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市场非常有限。因此,中国的软件产业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将软件外包作为国际化发展战略,注重引进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实现软件服务国际化和质量认证国际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通过灵活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同时强化质量和服务意识,重视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国产优秀软件“外语化”,再以良好的性价比推销给国外市场,从而进军国际市场,以增加国际市场份额和出口收入,最终把整个软件产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产业水平都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上去。
(三)构建独立的知识产权体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软件业发展模式
从全球产业价值链构成来看,软件以及服务的生产过程,无需物流过程,主要依赖通讯与基础设施,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所以更容易实现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分工。但是这种分工通常是高端流程部分(比如产品概念、框架以及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等)由发达国家控制,低端部分交给低成本国家生产,并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销售。从全球产业格局看,这样的分工是高效的,降低了生产的总成本,提高了资源运用效率。但是,对于代工国家来说,主要的分工一旦固化是危险的,明确的分工体系向知识领域延伸,发达国家与代工国家分别位于产业链的上游与下游,代工国家很难建立独立的知识产权,从而形成对发达国家技术体系的严重依赖。
印度在建立国内软件和服务业方面是成功的。与之相比,同属亚洲地区的中国在发展状况、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在软件产业的发展上却存在很大差异。印度的软件出口主要是为美国软件公司进行加工,而加工者一般不拥有最终的软件产品和知识产权,因此,这种软件出口不是产品和知识产权的出口而是软件劳务的出口。这样的成功很难摆脱其依附型经济的特点。因此,中国在选择本国软件业发展模式时应避免印度的局限性,更加注重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当今的软件外包不再只是以单纯降低人力成本为目的,而是向打造新产品和构建新技能发展。我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因此应利用这一有利条件,鼓励自主创新,树立品牌意识,培育本土完整知识产权与自主品牌,以构建独立的知识产权体系做为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和服务的根本方向与出路,外包模式只是作为必要的补充。
(四)注重人才培养,建立规范有序的人才培训体系
高等教育是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高等学校近几年在深化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在计算机教育快速发展的10年间,全国计算机专业规模迅速扩大,先后有360余所本科院校增设了计算机本科专业,使得设置计算机本科专业的院校达到500余所,占全国670余所本科院校的75%,并使计算机专业在单个专业的设点数和单个专业的在校生总人数方面都位居全国本科专业之首。2005年底,全国还试办了35所软件学院和35所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但由于高等教育周期长、课程更新慢、偏于理论、实践不足等问题,导致我国现有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不能适应软件技术变化快、实用性要求高的特点。国家每年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少,但能适应专业岗位需求的人才不多。这就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如何加强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问题。
同时,由于我国软件技术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从事程序开发、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人员,软件产业发展所急需的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技术工人的数量非常匮乏,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因素是人才流失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美国硅谷的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万名是中国人,在现有的7000家左右高技术公司中,有近2000家是由华商创办或管理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达40多万人,而学成后真正归国者仅为1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2/3的留学人员流失到了国外。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吸引更多的中高级软件人才回国。
此外,我国的地理、语言优势,使我国承接了日本软件外包的主要业务,成为日本软件外包的主要接包国。但为使我国扩大欧美软件外包业务,分散市场份额,我们应该克服语言障碍,提高软件技术人员的英语水平。这既需要高校加强学生的英语教育,还需要各软件公司、相关组织机构加强对本公司、本行业人员的英语培训。
发展软件出口外包业务,不仅可以促进中国新型服务业的发展,留住本国的软件人才,增加外汇收入,而且还可以在外包中吸收国外大型软件开发的组织经验,提高技术开发水平。而且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大量的中低层智力资源,积累技术和资金,从而为解决就业问题、提高软件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找到一条出路。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华晓红.“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热点问题[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子先.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7,(12).
[3] 方慧.印度软件业外包服务模式的成因、效果及启示[J].宏观经济研究,2008,(02).
[4] http://www.gov.cn/jrzg/2007-05/21/content_620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