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午9时到晚间9时,在12小时之内,观摩三部戏,累不累?有些累;演三部戏,累不累?非常累。况且,这并非“累不累”的问题,而是“行不行”的盘诘。西洋歌剧《茶花女》、现代豫剧《走出一线天》、原创音乐剧《中国蝴蝶》,三部戏同一班人,歌唱为主,同时加形体带表演超过6小时,在舞台上塑造了身份、国籍、年代、性格完全不同的三组角色。2016年12月24日,在郑州大学西亚斯歌剧音乐剧学院,观摩武秀之“三合一”-“一演三”教学实践汇报演出,大家共同见证了中国声乐教育教学的一个特殊案例、一个非凡奇迹。本文不作其“前世来生”的回顾与展望,相关理论问题也毋庸赘述。只谈现场观摩三部戏的个人体验,希望与读者分享由此触发的感动与感怀。
武秀之教授显然不想重复或已不满足于开一场音乐会,而是想在同一个舞台上、同一场演出里,让大家听到一个学生、一条嗓子兼备美声(“茶花女”)、民声(“白毛女”)、戏曲(“七仙女”)演唱的非凡能力。这一次的汇报演出,她希望超越以往所有的实践成果,将以同一班子在同一日子,演出全本三部戏,全面攀升由歌唱、表演、舞蹈“三合一”到声乐教学、剧目创作、舞台实践“一演三”的新高度。
《茶花女》为经典习作,《走出一线天》和《中国蝴蝶》则为武秀之亲自委约,编剧作曲等应其邀约特为其“三合一”教学实践量身定制的原创作品。同一天三部戏的汇报演出,全部由武秀之教学团队青年师生领衔担纲。男女主角挑梁担纲挂头牌,女高音付虹莉分饰薇奥莱塔、山水秀、祝英台,男高音胡志华分饰阿尔弗雷多、赵春岭、梁山伯。男中音郭晋瑞和女中音赵燕则分饰亚芒、二叔、祝父和阿尼娜、三婶、祝母。
如此“一演三”,高度何其高,难度何其大,前所未有。
中文译词——音乐通达流丽
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和省音协、西亚斯国际学院、西亚斯歌剧音乐剧学院等主办方与承办者,依照武秀之教授心意,用简朴的制作呈现精美的艺术。舞台上基本采用投影天幕变幻景观,既无乐队也无指挥。在一台立式钢琴上,《茶花女》全部音乐由苏醒、何楠、董文鑫、赵敏四人依次演奏。
“亲爱的朋友啊,我们一起来欢乐,在这个夜晚……”,咦?原来他们用中文演唱!这是我在国内看得最多的歌剧之一,但从未听过薇奥莱塔、阿尔弗雷多唱中文。关于西洋歌剧用原文还是用中文演唱,前些年争论比较热闹。我个人偏向用原文,因为用中文演唱咏叹调可能还能听,可那些繁杂零散对话式的宣叙调,用中文演唱感觉会很滑稽,基本没法儿听。
《茶花女》开始的场景,薇奥莱塔大病初愈呼朋唤友,正忙着和沙龙宾客寒喧周旋,这里很长一段都是那种七嘴八舌打招呼的碎片化的宣叙,开始的确不太适应。从《饮酒歌》往后,听了一会儿渐渐发现,他们的声音造型靠向歌剧化、角色化,演唱越来越顺耳、悦耳。重点是,中文词语的技术性处理比较得当,在声调、归韵和行腔、润腔上有独到讲究,而且字的轻重音与音乐流动的走向贴得很好,听上去不别扭、不生硬。
“啊,那就是他吗?”第一幕这首茶花女最著名的咏叹调,付虹莉演唱很顺。开始的沉吟,中段的憧憬,此后的惆怅,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的心理变化、情绪起伏,基本都能到位。女高音的歌声里释放着花都名媛的优雅,沉迷爱情的温柔,还有深层的忧伤。在表现薇奥莱塔在交际中“另一张”面孔时,如果再多几分妩媚妖娆激情奔放,这个角色就会更丰满生动。
第二幕第一场阿尔弗雷多的独白,“她那温柔的微笑,温暖了我这年轻火热的心”,那段幸福而惬意的咏唱,将胡志华充满青春活力的音色魅力展示得相当充分。郭晋瑞饰演的老亚芒,歌喉充分展示出男中音稳定的状态与潜质。无论对薇奥莱塔诉说“上帝给了我一个好女儿……”,还是劝慰阿尔弗雷德“普罗旺斯你的故乡”,他的表演有分寸、有节制,演出了一个严肃古板的老乡绅。
第三幕基本是薇奧莱塔的独角戏,“一个人的表演”举足轻重。付虹莉的咏叹与宣叙,中文字词似无障碍,演唱通顺流丽。走向生命终点的茶花女,已然体衰气短接近极限。最后亚芒父子、医生女仆上场后的几段重唱中,无论声音的控制,还是音准的把握,付虹莉都相对突出,她的成熟度与稳定感更令人放心。
全剧“绿叶青葱”的弗洛拉、子爵、男爵、侯爵及歌队的青年师生,有嗓子、有样子,全力以赴,入戏自然。佟伟编导的茨冈女子群舞和斗牛士男子舞有水准、有效果,在第二幕第二场渲染气氛增添色彩。
应该说“一演三”开篇不错。《茶花女》中文版能唱到这个程度,恐怕非“武秀之唱法”难以做到。
中州方言——韵味浓郁鲜明
但凡声乐内行都知道,上午时嗓子还没“遛开”,最难唱。西洋歌剧《茶花女》攻克了头道难关,下午现代豫剧《走出一线天》接着来。
阿尔弗雷多不如薇奥莱塔辛苦,这一部胡志华领衔头牌生角,他扮演的赵春岭是个在深山里土生土长的公路段段长。这个角色戏份相当重,别人都有个歇晌的工夫,他可不成,基本要从头站到尾,唱腔也是一段接一段。因为,自始至终男一号演的就是个“说客”。
在河南与山西两省交界的太行山脉,有一个实现小康不久的亿元村“一线天”,处于即将开工修筑的焦晋公路咽喉要道。这些刚刚摆脱贫困的村民正憧憬着美好未来,却必须服从大局尽快拆迁,他们毫无思想准备,难以面对现实。其中,赵春岭的亲人将承受最为惨重的经济损失。更艰难的是,其父早年因修路不幸牺牲的英雄纪念碑也将为新路让道。他需要说服的不仅是村民,还有最难应对的亲人。
在《走出一线天》里,付虹莉扮演赵春岭之妻山水秀,身怀六甲依然担着村办石材厂一把手的重任。虽不算女一号,却与男一号有很多对手戏。中秋月圆,本来为丈夫回家欣喜不已,孰料惊闻自己兴旺发达的厂子,竟然要为开通新路而关闭。怎么想得通呢?生气、赌气、发脾气,一个温柔贤淑、精明干练的村妇,身上哪还残留着茶花女的痕迹?
重点当然还是演唱者声音造型的彻底改变。在坚持立足“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根基上,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中音、女中音,在仅仅几个小时之后,似乎换了一副嗓子,从西洋美声转化为“河南高调”的演唱。这是豫剧的旧称也叫“河南梆子”。早期演员多用大本腔真声或二本腔假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众所周知,传统戏曲只有生旦净丑而无中低声部。该剧最大的突破创新在于,武秀之教授将女中音、男中音引入豫剧声腔,要让女中音、男中音也能演唱豫剧。同时采用二重唱、三重唱、合唱以及花腔演唱技巧,从而赋予传统声腔全新的有机元素,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女一号赵玉英,既是“一线天”走向小康的带头人,又是男一号赵春岭的大姑,还是把孤儿养大成人的娘亲。女中音黄春华嗓音宽亮密实,行腔圆润饱满。男中音郭晋瑞扮演赵春岭的断臂二叔,农家乐正开得风生水起。他的嗓音演唱豫剧,有点“黑头”的感觉。大姑、二叔两位“长辈”和妻子山水秀是赵春岭重点说服的对象,必须攻克的难关。
有豫剧界领导专家称《走出一线天》为“《朝阳沟》以后的里程碑”。我们确实听到武秀之教授团队演员,高亢激越抑扬顿挫的戏曲化的演唱与道白,中州方言字正腔圆,行腔酣畅韵味醇厚。表演富于强大的情感力度,全剧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在“一对三”的大量戏剧性矛盾冲突中,男高音虽有几处高音区闪现“裂纹”。但最后赵春岭经历丧妻之痛的唱段,胡志华演绎得声情并茂流畅完整,高音漂亮帅气稳健冲顶。
只是在赞叹之余也不免有些担心,“一演三”这刚到“二”啊,那只“蝴蝶”,还能飞起来吗?
中国风格一表演神气活现
演完现代豫剧《走出一线天》仅仅两个多小时之后,一班人又换上戏装粉墨登场。大轴戏为音乐剧《中国蝴蝶》,编剧居其宏,作曲周雪石,导演张远文、李利宏、王晓凡。该剧1999年首版面世,2004年在西亚斯国际学院成功排演,引起国内业界高度关注。十七年来,经数次反复修改加工,美丽“蝴蝶”曾飞向海外载誉归来,还获得国内、省内多项荣誉。
全剧分为“春之舞”“夏之梦”“秋之歌”“冬之殇”四幕。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爱情悲剧无需赘述。本次演出,付虹莉和胡志华这对生旦组合分饰祝英台和梁山伯,尹晓莉和李元方分饰丫鬟银心和侍从四九,郭晋瑞和赵燕分饰祝父和祝母。“一演三”导演佟伟。
如果闭上双眼,恐怕一般人光凭听觉很难辨识,这就是薇奥莱塔一山水秀、阿尔弗雷德一赵春岭,在舞台上演唱。《中国蝴蝶》并未采用欧美音乐剧常用的本真自然发声的流行唱法,祝英台和梁山伯,基本是偏重我們民族声乐高音声部的演唱范式。相比西洋歌剧、现代豫剧,在气息支点上、共鸣位置上、腔体开合的方向与幅度上均作了相应的调整。从声音造型角色化上,祝英台清丽婉转,梁山伯清越柔润,中文字词也更为清晰流丽,且不带前两部戏的痕迹和余味。在处理歌唱性与音乐性时,更为自然灵秀;在平衡抒情性与戏剧性时,更显张弛有度。
中国几代民族声乐歌唱家,大多从传统戏曲声腔汲取营养。演员在这部古典题材的音乐剧中自然也本能地有所借鉴发挥。梁山伯重病垂危生命绝唱、祝英台悲愤交集下轿哭坟,表现情感性与戏剧性极富张力的片段,虽然周雪石谱写的音乐似乎有意识回避同类题材越剧、豫剧等戏曲元素,但在清雅新颖的音乐中,胡志华和付虹莉的演唱融入了“寒韵”哭腔的感觉,非常吻合特定的情景情绪。
全剧故事本无悬念,一路看下来,最后带给观众意外之喜的却是《中国蝴蝶》里的两个书僮。尹晓莉和李元方,两位年轻人的出色表现,不仅在于银心和四九所有唱段完成质量上佳,更重要的是他俩的“戏”特别出彩。这对少男少女打打闹闹、哭哭笑笑,懵懵懂懂、心心念念,表演自然松弛、生动鲜活。即便退至表演后区也绝不出戏,你们唱你们的,我们玩我们的,小孩子过家家的嬉戏、游戏、把戏,妙趣横生格外动人。
听了三部戏,我个人感觉,相比西洋歌剧《茶花女》、现代豫剧《走出一线天》而言,《中国蝴蝶》应该是付虹莉、胡志华最得心应手的“本工戏”。毫无负担障碍,演得轻松唱得尽情,现场效果也最为理想。下午赵春岭在“一线天”曾一度“险象环生”,而在这部戏里,梁山伯声音没有出现问题,表演也越发自信自然。最后“化蝶”飞升顺利闯关。
可贵的是,武秀之教授并非亲传一个或几个弟子,而是培养一群或几代门生。如今,付虹莉、胡志华、尹晓莉、郭晋瑞、赵燕、朱正华、李元芳等青年教师,已然成为“三合一”一“一演三”声乐教学与舞台实践的中坚力量。
虽然武秀之教授带领她的团队,早在1988年开始已赴郑州、北京等地先后开过音乐会,演出《第一百个新娘》《走出一线天》《中国蝴蝶》全本歌剧、豫剧、音乐剧,引起国内声乐界高度关注。但如此规模与规格的“三合一”一“一演三”却是“神话已经变成了现实(居其宏语)”的第一次公开亮相。中外声乐教育史和世界戏剧演出史上,是否还有这样的先例?如果没有,2016年12月24日的同一班子三部全本戏的演出,应该是一个开创性的特例。
2016年岁末的冬日,我和同道赶赴西亚斯歌剧音乐剧学院。此前仅有耳闻却无见识,从“零”开始第一次身临“三合一”-“一演三”现场,相比很多对其早有了解的前辈、同辈、后辈,更深地感觉到一种心灵震撼。“武秀之唱法”教学与实践的模式,这条探索之路走到今天,自有其成就成功的特殊性、典型性,大面积推广也许遥不可及。但她毕竟为中国声乐教育教学打开了一扇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经验与成果,在今后很长时间里将显示其深远意义。
武秀之教授显然不想重复或已不满足于开一场音乐会,而是想在同一个舞台上、同一场演出里,让大家听到一个学生、一条嗓子兼备美声(“茶花女”)、民声(“白毛女”)、戏曲(“七仙女”)演唱的非凡能力。这一次的汇报演出,她希望超越以往所有的实践成果,将以同一班子在同一日子,演出全本三部戏,全面攀升由歌唱、表演、舞蹈“三合一”到声乐教学、剧目创作、舞台实践“一演三”的新高度。
《茶花女》为经典习作,《走出一线天》和《中国蝴蝶》则为武秀之亲自委约,编剧作曲等应其邀约特为其“三合一”教学实践量身定制的原创作品。同一天三部戏的汇报演出,全部由武秀之教学团队青年师生领衔担纲。男女主角挑梁担纲挂头牌,女高音付虹莉分饰薇奥莱塔、山水秀、祝英台,男高音胡志华分饰阿尔弗雷多、赵春岭、梁山伯。男中音郭晋瑞和女中音赵燕则分饰亚芒、二叔、祝父和阿尼娜、三婶、祝母。
如此“一演三”,高度何其高,难度何其大,前所未有。
中文译词——音乐通达流丽
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和省音协、西亚斯国际学院、西亚斯歌剧音乐剧学院等主办方与承办者,依照武秀之教授心意,用简朴的制作呈现精美的艺术。舞台上基本采用投影天幕变幻景观,既无乐队也无指挥。在一台立式钢琴上,《茶花女》全部音乐由苏醒、何楠、董文鑫、赵敏四人依次演奏。
“亲爱的朋友啊,我们一起来欢乐,在这个夜晚……”,咦?原来他们用中文演唱!这是我在国内看得最多的歌剧之一,但从未听过薇奥莱塔、阿尔弗雷多唱中文。关于西洋歌剧用原文还是用中文演唱,前些年争论比较热闹。我个人偏向用原文,因为用中文演唱咏叹调可能还能听,可那些繁杂零散对话式的宣叙调,用中文演唱感觉会很滑稽,基本没法儿听。
《茶花女》开始的场景,薇奥莱塔大病初愈呼朋唤友,正忙着和沙龙宾客寒喧周旋,这里很长一段都是那种七嘴八舌打招呼的碎片化的宣叙,开始的确不太适应。从《饮酒歌》往后,听了一会儿渐渐发现,他们的声音造型靠向歌剧化、角色化,演唱越来越顺耳、悦耳。重点是,中文词语的技术性处理比较得当,在声调、归韵和行腔、润腔上有独到讲究,而且字的轻重音与音乐流动的走向贴得很好,听上去不别扭、不生硬。
“啊,那就是他吗?”第一幕这首茶花女最著名的咏叹调,付虹莉演唱很顺。开始的沉吟,中段的憧憬,此后的惆怅,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的心理变化、情绪起伏,基本都能到位。女高音的歌声里释放着花都名媛的优雅,沉迷爱情的温柔,还有深层的忧伤。在表现薇奥莱塔在交际中“另一张”面孔时,如果再多几分妩媚妖娆激情奔放,这个角色就会更丰满生动。
第二幕第一场阿尔弗雷多的独白,“她那温柔的微笑,温暖了我这年轻火热的心”,那段幸福而惬意的咏唱,将胡志华充满青春活力的音色魅力展示得相当充分。郭晋瑞饰演的老亚芒,歌喉充分展示出男中音稳定的状态与潜质。无论对薇奥莱塔诉说“上帝给了我一个好女儿……”,还是劝慰阿尔弗雷德“普罗旺斯你的故乡”,他的表演有分寸、有节制,演出了一个严肃古板的老乡绅。
第三幕基本是薇奧莱塔的独角戏,“一个人的表演”举足轻重。付虹莉的咏叹与宣叙,中文字词似无障碍,演唱通顺流丽。走向生命终点的茶花女,已然体衰气短接近极限。最后亚芒父子、医生女仆上场后的几段重唱中,无论声音的控制,还是音准的把握,付虹莉都相对突出,她的成熟度与稳定感更令人放心。
全剧“绿叶青葱”的弗洛拉、子爵、男爵、侯爵及歌队的青年师生,有嗓子、有样子,全力以赴,入戏自然。佟伟编导的茨冈女子群舞和斗牛士男子舞有水准、有效果,在第二幕第二场渲染气氛增添色彩。
应该说“一演三”开篇不错。《茶花女》中文版能唱到这个程度,恐怕非“武秀之唱法”难以做到。
中州方言——韵味浓郁鲜明
但凡声乐内行都知道,上午时嗓子还没“遛开”,最难唱。西洋歌剧《茶花女》攻克了头道难关,下午现代豫剧《走出一线天》接着来。
阿尔弗雷多不如薇奥莱塔辛苦,这一部胡志华领衔头牌生角,他扮演的赵春岭是个在深山里土生土长的公路段段长。这个角色戏份相当重,别人都有个歇晌的工夫,他可不成,基本要从头站到尾,唱腔也是一段接一段。因为,自始至终男一号演的就是个“说客”。
在河南与山西两省交界的太行山脉,有一个实现小康不久的亿元村“一线天”,处于即将开工修筑的焦晋公路咽喉要道。这些刚刚摆脱贫困的村民正憧憬着美好未来,却必须服从大局尽快拆迁,他们毫无思想准备,难以面对现实。其中,赵春岭的亲人将承受最为惨重的经济损失。更艰难的是,其父早年因修路不幸牺牲的英雄纪念碑也将为新路让道。他需要说服的不仅是村民,还有最难应对的亲人。
在《走出一线天》里,付虹莉扮演赵春岭之妻山水秀,身怀六甲依然担着村办石材厂一把手的重任。虽不算女一号,却与男一号有很多对手戏。中秋月圆,本来为丈夫回家欣喜不已,孰料惊闻自己兴旺发达的厂子,竟然要为开通新路而关闭。怎么想得通呢?生气、赌气、发脾气,一个温柔贤淑、精明干练的村妇,身上哪还残留着茶花女的痕迹?
重点当然还是演唱者声音造型的彻底改变。在坚持立足“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根基上,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中音、女中音,在仅仅几个小时之后,似乎换了一副嗓子,从西洋美声转化为“河南高调”的演唱。这是豫剧的旧称也叫“河南梆子”。早期演员多用大本腔真声或二本腔假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众所周知,传统戏曲只有生旦净丑而无中低声部。该剧最大的突破创新在于,武秀之教授将女中音、男中音引入豫剧声腔,要让女中音、男中音也能演唱豫剧。同时采用二重唱、三重唱、合唱以及花腔演唱技巧,从而赋予传统声腔全新的有机元素,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女一号赵玉英,既是“一线天”走向小康的带头人,又是男一号赵春岭的大姑,还是把孤儿养大成人的娘亲。女中音黄春华嗓音宽亮密实,行腔圆润饱满。男中音郭晋瑞扮演赵春岭的断臂二叔,农家乐正开得风生水起。他的嗓音演唱豫剧,有点“黑头”的感觉。大姑、二叔两位“长辈”和妻子山水秀是赵春岭重点说服的对象,必须攻克的难关。
有豫剧界领导专家称《走出一线天》为“《朝阳沟》以后的里程碑”。我们确实听到武秀之教授团队演员,高亢激越抑扬顿挫的戏曲化的演唱与道白,中州方言字正腔圆,行腔酣畅韵味醇厚。表演富于强大的情感力度,全剧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在“一对三”的大量戏剧性矛盾冲突中,男高音虽有几处高音区闪现“裂纹”。但最后赵春岭经历丧妻之痛的唱段,胡志华演绎得声情并茂流畅完整,高音漂亮帅气稳健冲顶。
只是在赞叹之余也不免有些担心,“一演三”这刚到“二”啊,那只“蝴蝶”,还能飞起来吗?
中国风格一表演神气活现
演完现代豫剧《走出一线天》仅仅两个多小时之后,一班人又换上戏装粉墨登场。大轴戏为音乐剧《中国蝴蝶》,编剧居其宏,作曲周雪石,导演张远文、李利宏、王晓凡。该剧1999年首版面世,2004年在西亚斯国际学院成功排演,引起国内业界高度关注。十七年来,经数次反复修改加工,美丽“蝴蝶”曾飞向海外载誉归来,还获得国内、省内多项荣誉。
全剧分为“春之舞”“夏之梦”“秋之歌”“冬之殇”四幕。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爱情悲剧无需赘述。本次演出,付虹莉和胡志华这对生旦组合分饰祝英台和梁山伯,尹晓莉和李元方分饰丫鬟银心和侍从四九,郭晋瑞和赵燕分饰祝父和祝母。“一演三”导演佟伟。
如果闭上双眼,恐怕一般人光凭听觉很难辨识,这就是薇奥莱塔一山水秀、阿尔弗雷德一赵春岭,在舞台上演唱。《中国蝴蝶》并未采用欧美音乐剧常用的本真自然发声的流行唱法,祝英台和梁山伯,基本是偏重我們民族声乐高音声部的演唱范式。相比西洋歌剧、现代豫剧,在气息支点上、共鸣位置上、腔体开合的方向与幅度上均作了相应的调整。从声音造型角色化上,祝英台清丽婉转,梁山伯清越柔润,中文字词也更为清晰流丽,且不带前两部戏的痕迹和余味。在处理歌唱性与音乐性时,更为自然灵秀;在平衡抒情性与戏剧性时,更显张弛有度。
中国几代民族声乐歌唱家,大多从传统戏曲声腔汲取营养。演员在这部古典题材的音乐剧中自然也本能地有所借鉴发挥。梁山伯重病垂危生命绝唱、祝英台悲愤交集下轿哭坟,表现情感性与戏剧性极富张力的片段,虽然周雪石谱写的音乐似乎有意识回避同类题材越剧、豫剧等戏曲元素,但在清雅新颖的音乐中,胡志华和付虹莉的演唱融入了“寒韵”哭腔的感觉,非常吻合特定的情景情绪。
全剧故事本无悬念,一路看下来,最后带给观众意外之喜的却是《中国蝴蝶》里的两个书僮。尹晓莉和李元方,两位年轻人的出色表现,不仅在于银心和四九所有唱段完成质量上佳,更重要的是他俩的“戏”特别出彩。这对少男少女打打闹闹、哭哭笑笑,懵懵懂懂、心心念念,表演自然松弛、生动鲜活。即便退至表演后区也绝不出戏,你们唱你们的,我们玩我们的,小孩子过家家的嬉戏、游戏、把戏,妙趣横生格外动人。
听了三部戏,我个人感觉,相比西洋歌剧《茶花女》、现代豫剧《走出一线天》而言,《中国蝴蝶》应该是付虹莉、胡志华最得心应手的“本工戏”。毫无负担障碍,演得轻松唱得尽情,现场效果也最为理想。下午赵春岭在“一线天”曾一度“险象环生”,而在这部戏里,梁山伯声音没有出现问题,表演也越发自信自然。最后“化蝶”飞升顺利闯关。
可贵的是,武秀之教授并非亲传一个或几个弟子,而是培养一群或几代门生。如今,付虹莉、胡志华、尹晓莉、郭晋瑞、赵燕、朱正华、李元芳等青年教师,已然成为“三合一”一“一演三”声乐教学与舞台实践的中坚力量。
虽然武秀之教授带领她的团队,早在1988年开始已赴郑州、北京等地先后开过音乐会,演出《第一百个新娘》《走出一线天》《中国蝴蝶》全本歌剧、豫剧、音乐剧,引起国内声乐界高度关注。但如此规模与规格的“三合一”一“一演三”却是“神话已经变成了现实(居其宏语)”的第一次公开亮相。中外声乐教育史和世界戏剧演出史上,是否还有这样的先例?如果没有,2016年12月24日的同一班子三部全本戏的演出,应该是一个开创性的特例。
2016年岁末的冬日,我和同道赶赴西亚斯歌剧音乐剧学院。此前仅有耳闻却无见识,从“零”开始第一次身临“三合一”-“一演三”现场,相比很多对其早有了解的前辈、同辈、后辈,更深地感觉到一种心灵震撼。“武秀之唱法”教学与实践的模式,这条探索之路走到今天,自有其成就成功的特殊性、典型性,大面积推广也许遥不可及。但她毕竟为中国声乐教育教学打开了一扇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经验与成果,在今后很长时间里将显示其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