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把”字句是现代汉语语法中普遍运用的特殊句式之一,其基本特点显而易见。本文通过探析“把”字句在日常表达中呈现出的其它语法意义和特点,进一步明晰“把”字句在语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作用,旨在使我们更完整、更准确地理解和用好这种特殊句式。
关键词:“把”字句 特殊句式 特点 语法意义
一、“把”字句的基本特点
“把”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使用介词“把”的基本格式是:“甲把乙怎么样”,或表示为:“X+把+Y+VP”(“VP”表示动词性词语),例如“我们已经把任务完成了”“弟弟把花瓶打碎了”。
无论从介词研究还是从句式研究看,对介词“把”或者说对“把”字句的研究是最多的。
一般认为“把”字句都表示一种处置意义。所谓处置,是指谓语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把”字介引的对象施加影响,使它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如“把衣服洗干净了”,“洗”使衣服产生结果“干净”。“把窗户开着”,“开”使窗户处于一种状态。“把草坪修剪好了”,“修剪”使草坪发生了变化,处于一种新的状态。
有关“把”字句的一些最基本的特点,许多教材都做了相应的介绍,归纳起来,大体如下:
(一)“把”的后边一般是名词,表示有定指的、被处置的或被影响的人或物。如:
(1)把书翻到100页。
(2)把一位大夫请来了。
“把”的后边有时也可以是动宾短语或主谓短语,但可以用“这件事”去复指,表示的是有定指的、被处置或受影响的事情。如:
(3)我们一定要把维护安定团结(这件事)当作首要工作来抓。
(4)王师傅把他挖掘第一桶金的过程说了一遍。
(二)“把”和后边的词语一起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它后面的动词“VP”,前后总有别的成分,一般不能只用一个单个儿动词,尤其不能是单音节动词。如:
(5)妈妈把衣服熨了一遍。
(6)爷爷把腰弯着。
(7)他把我当朋友看。
(8)孩子们把手举得高高的。
(三)“把”后的宾语,即乙(或Y),通常是动词的受事,有时是整个动补结构或动宾结构的受事。如:
(9)他把衣服洗了洗。
(10)队长把情况介绍了一下。
(11)弟弟把铅笔写秃了。
(12)妈妈把苹果削了皮儿。
(四)“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如果加了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如:
(13)我没有把钱带来。
(14)为什么不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不过,在某些熟语性的句子里,“不”“别”则可前可后。如:
(15)你别把它当回事(你把它别当回事)。
(16)他不把我当外人(他把我不当外人)。
“把”字句除了具备上述基本特点外,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它还呈现出一些其它的语法意义和特点,这里需要作进一步的补充。
二、“把”字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
自王力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将“甲把乙怎么样”称为“处置式”以来,一般认为“把”字句就是表示处置作用的。这种认识对多数“把”字句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有些“把”字句就很难用“处置”来解释。例如:
(17)没过多久,他竟把那事儿给忘了。
(18)这场电影真把我看怕了。
(19)那孩子真把我累坏了。
(20)我一下闯进去,竟把他吓了一跳。
例(17)~(20)中的“把”字句就很难让人体会出“处置”的意思了。有人维护“处置”的说法,称这种“把”字句为“处置的活用”。认为“所谓‘处置’,不能只理解为对人或事物的处理,甲对乙主动施加某种直接的影响,或甲的行为动作使乙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都可看作是一种处置。”(马真,1997)。我们经过这几年的思考,并参考一些学者的意见,觉得将“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定为“表示因果致使”,可能更合适一些。“‘处置’只是致使的一种,是一种有意志力参与的致使”(叶向阳,2004)。将“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定为“表示因果致使”,这样,典型的表示处置意义的“把”字句和非典型的表示致使义的“把”字句都能概括进去。这类“把”字句可直接向“使”字句、“让”字句转化。如:
(17)′没过多久,竟让他忘了那事儿。
(18)′这场电影真使我看怕了。
(19)′那孩子真让我累坏了。
(20)′我一下闯进去,竟使他吓了一跳。
三、“把”的宾语成分
(一)“把”的宾语还可以是后面动词的工具、施事、当事和处所
关于“把”的宾语成分,早期语法著作中,都认为“把”的宾语是后面动词的受事(或称目的语)。后来大家逐渐注意到,“把”的宾语也可以是后面动词的工具、施事、当事和处所。例如:
(21)孩子们把手捂在耳朵上,学着小贩的吆喝。
(22)何必把火烧到自己身上去?
(23)他一不小心把刀砍在了脚背上,顿时鲜血直流。
(24)在这节骨眼儿上,偏偏把二叔病了。
(25)老师把我当成同胞姐姐了。
(26)他把世博园跑了个遍。
以上例(21)、(22)、(23)中的“把”一般不能换成“用”。这就是说,例(21)、(22)、(23)不能再理解为“把”作为“用”来使用的例子了,而应看作是现代汉语“把”字句中的一个小类,其特点是“把”字的宾语是后面动词的工具。而例(24)、(25)、(26)分别是后面动词的施事、当事和处所。
(二)“把”的宾语为处所成分是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
“把”的宾语可以是后面动词的处所,它有些特点。这种“把”字句句式是:“把+NL+V+满+T+N”,这里“NL”表示处所的名词性成分,“V”是动词,“N”是表示动词V的受事的名词性成分。如:
(27)妹妹把房间四周空墙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年画。
(28)不到一天的时间,村民们把十几里长的水渠两岸都种满了白杨树。
这种“把”字句格式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句中的“把”都可以换成“在”。例如:
(27)′妹妹在房间四周空墙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年画。
(28)′不到一天的时间,村民们在十几里长的水渠两岸都种满了白杨树。
用“把”和用“在”有所不同。首先,用“把”字,含有处置意义,更突出表示句中所说的行为、动作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用“在”字则不包含这一层意思。其次,用“把”字,在其后面可以只跟一个本身不表示处所的普通名词。例如:
(29)他把座位都放满了东西,叫我再往哪儿坐呀!
(30)哥哥故意把两个抽屉都塞满了书。
用“在”字,则在其后不能只跟“座位、抽屉”那样的名词,一定得在那个名词后再带上个方位词。因此例(29)和(30)其中的“把”字如要换用“在”字的话,得分别在“座位”后加上“上”,在“抽屉”后加上“里”。请看:
(29)′他在座位上都放满了东西,叫我再往哪儿坐呀!
(30)′哥哥故意在两个抽屉里都塞满了书。
第二,这种“把”字句里的动词“V”都具有[+添加][+附着]的语义特征。因此,句中的“满”都可以换用“上”(句中用“满→”表示,为保留原先“满”的意思,如果动词“V”前原先没有范围副词“都”,换用“上”时,需同时在动词前加上“都”)。例如:
(27)"妹妹把房间四周空墙上都贴(满→)上各式各样的年画。
(28)"不到一天的时间,村民们把十几里长的水渠两岸都种(满→)上了白杨树。
(29)"他把座位都放(满→)上了东西,叫我再往哪儿坐呀!
(30)"哥哥把两个抽屉都塞(满→)上了书。
(三)介词“把”的宾语成分不一定都是有定指的
自吕叔湘先生指出“把”字的宾语必须是有定的,不能是无定的之后,各种语法论著在谈到“把”字句时都把这一点看作是“把”字句的重要特点之一。应该承认,绝大多数的“把”字句,其“把”的宾语是有定的。但同时也应该承认,在口语中也确有“把”的宾语是无定的那种“把”字句。根据考察,“把”的宾语为无定指成分的“把”字句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全句为复句,“把”字句用作后一分句,全句表示乙应甲的要求做了某件事,而乙所处置的对象并非是甲所要求的;前一分句指明甲原先对乙的要求。例如:
(31)我让他去买一副手套,他却心不在焉,把双袜子给买回来了。
(32)我叫你去打酱油,你怎么把醋打瓶里了?
第二种情况,全句为复句,“把”字句也用在后一分句,全句表示从突然发出的声响判断,像是毁了什么东西;在前一分句里一定包含有拟声词。例如:
(33)只听见隔壁房间里“乓啷”一声,像是把个什么玻璃瓶给打了。
(34)忽然,“扑通”一声,不知是谁把块儿石头踢到河里了。
第三种情况,全句为复句,“把”字句用作后一分句,全句表示由于不留神、不小心,做了不该做的事。例如:
(35)他只顾低着头想事,一不留神,把个孩子给碰倒了。
(36)他一不小心,把个什么瓶子踢着了,发出的响声立即惊动了岗楼里的敌人。
不难看出,这些“把”字句,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含有出乎意外的意思。这也许可以看作“把”字宾语为无定成分的这类“把”字句所共有的特殊表达作用。
四、“把”字的语用功能
“把”字的作用在于将旧信息放到动词前,把句末位置让给带有新信息的词项。
(一)“把”字句强调动作或行为的结果。试比较:
(37)周总理为国家的事操碎了心。
(38)周总理为国家的事把心都操碎了。
可以看出,例(38)“操碎了”这个结果更突出。
(二)有时“把”字句是为了使句子结构简洁、明晰。试比较:
(39)我告诉了团政委战士热爱祖国的感情。
(40)我把战士热爱祖国的感情告诉了团政委。
当然,有些结构只能用“把”字句而没有相应的同义形式,就是另外的问题,无所谓强调、简洁。例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地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三)“把”字句常规下不作为始发句出现,往往是出现在后续小句里。试比较:
(41)一只足球蹦过草地,滚到我脚下,我停住球,接着飞起一脚把球踢开。
(42)有一天,我把这只足球踢出去,穿海魂衫的弟兄们急急忙忙跑起来追球。
这个事实反映出“把”字句式强烈的承前性和极弱的启后性。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叶向阳.“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J].世界汉语教学,2004,(2).
(张昕 陕西宝鸡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 721013)
关键词:“把”字句 特殊句式 特点 语法意义
一、“把”字句的基本特点
“把”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使用介词“把”的基本格式是:“甲把乙怎么样”,或表示为:“X+把+Y+VP”(“VP”表示动词性词语),例如“我们已经把任务完成了”“弟弟把花瓶打碎了”。
无论从介词研究还是从句式研究看,对介词“把”或者说对“把”字句的研究是最多的。
一般认为“把”字句都表示一种处置意义。所谓处置,是指谓语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把”字介引的对象施加影响,使它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如“把衣服洗干净了”,“洗”使衣服产生结果“干净”。“把窗户开着”,“开”使窗户处于一种状态。“把草坪修剪好了”,“修剪”使草坪发生了变化,处于一种新的状态。
有关“把”字句的一些最基本的特点,许多教材都做了相应的介绍,归纳起来,大体如下:
(一)“把”的后边一般是名词,表示有定指的、被处置的或被影响的人或物。如:
(1)把书翻到100页。
(2)把一位大夫请来了。
“把”的后边有时也可以是动宾短语或主谓短语,但可以用“这件事”去复指,表示的是有定指的、被处置或受影响的事情。如:
(3)我们一定要把维护安定团结(这件事)当作首要工作来抓。
(4)王师傅把他挖掘第一桶金的过程说了一遍。
(二)“把”和后边的词语一起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它后面的动词“VP”,前后总有别的成分,一般不能只用一个单个儿动词,尤其不能是单音节动词。如:
(5)妈妈把衣服熨了一遍。
(6)爷爷把腰弯着。
(7)他把我当朋友看。
(8)孩子们把手举得高高的。
(三)“把”后的宾语,即乙(或Y),通常是动词的受事,有时是整个动补结构或动宾结构的受事。如:
(9)他把衣服洗了洗。
(10)队长把情况介绍了一下。
(11)弟弟把铅笔写秃了。
(12)妈妈把苹果削了皮儿。
(四)“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如果加了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如:
(13)我没有把钱带来。
(14)为什么不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不过,在某些熟语性的句子里,“不”“别”则可前可后。如:
(15)你别把它当回事(你把它别当回事)。
(16)他不把我当外人(他把我不当外人)。
“把”字句除了具备上述基本特点外,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它还呈现出一些其它的语法意义和特点,这里需要作进一步的补充。
二、“把”字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
自王力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将“甲把乙怎么样”称为“处置式”以来,一般认为“把”字句就是表示处置作用的。这种认识对多数“把”字句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有些“把”字句就很难用“处置”来解释。例如:
(17)没过多久,他竟把那事儿给忘了。
(18)这场电影真把我看怕了。
(19)那孩子真把我累坏了。
(20)我一下闯进去,竟把他吓了一跳。
例(17)~(20)中的“把”字句就很难让人体会出“处置”的意思了。有人维护“处置”的说法,称这种“把”字句为“处置的活用”。认为“所谓‘处置’,不能只理解为对人或事物的处理,甲对乙主动施加某种直接的影响,或甲的行为动作使乙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都可看作是一种处置。”(马真,1997)。我们经过这几年的思考,并参考一些学者的意见,觉得将“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定为“表示因果致使”,可能更合适一些。“‘处置’只是致使的一种,是一种有意志力参与的致使”(叶向阳,2004)。将“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定为“表示因果致使”,这样,典型的表示处置意义的“把”字句和非典型的表示致使义的“把”字句都能概括进去。这类“把”字句可直接向“使”字句、“让”字句转化。如:
(17)′没过多久,竟让他忘了那事儿。
(18)′这场电影真使我看怕了。
(19)′那孩子真让我累坏了。
(20)′我一下闯进去,竟使他吓了一跳。
三、“把”的宾语成分
(一)“把”的宾语还可以是后面动词的工具、施事、当事和处所
关于“把”的宾语成分,早期语法著作中,都认为“把”的宾语是后面动词的受事(或称目的语)。后来大家逐渐注意到,“把”的宾语也可以是后面动词的工具、施事、当事和处所。例如:
(21)孩子们把手捂在耳朵上,学着小贩的吆喝。
(22)何必把火烧到自己身上去?
(23)他一不小心把刀砍在了脚背上,顿时鲜血直流。
(24)在这节骨眼儿上,偏偏把二叔病了。
(25)老师把我当成同胞姐姐了。
(26)他把世博园跑了个遍。
以上例(21)、(22)、(23)中的“把”一般不能换成“用”。这就是说,例(21)、(22)、(23)不能再理解为“把”作为“用”来使用的例子了,而应看作是现代汉语“把”字句中的一个小类,其特点是“把”字的宾语是后面动词的工具。而例(24)、(25)、(26)分别是后面动词的施事、当事和处所。
(二)“把”的宾语为处所成分是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
“把”的宾语可以是后面动词的处所,它有些特点。这种“把”字句句式是:“把+NL+V+满+T+N”,这里“NL”表示处所的名词性成分,“V”是动词,“N”是表示动词V的受事的名词性成分。如:
(27)妹妹把房间四周空墙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年画。
(28)不到一天的时间,村民们把十几里长的水渠两岸都种满了白杨树。
这种“把”字句格式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句中的“把”都可以换成“在”。例如:
(27)′妹妹在房间四周空墙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年画。
(28)′不到一天的时间,村民们在十几里长的水渠两岸都种满了白杨树。
用“把”和用“在”有所不同。首先,用“把”字,含有处置意义,更突出表示句中所说的行为、动作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用“在”字则不包含这一层意思。其次,用“把”字,在其后面可以只跟一个本身不表示处所的普通名词。例如:
(29)他把座位都放满了东西,叫我再往哪儿坐呀!
(30)哥哥故意把两个抽屉都塞满了书。
用“在”字,则在其后不能只跟“座位、抽屉”那样的名词,一定得在那个名词后再带上个方位词。因此例(29)和(30)其中的“把”字如要换用“在”字的话,得分别在“座位”后加上“上”,在“抽屉”后加上“里”。请看:
(29)′他在座位上都放满了东西,叫我再往哪儿坐呀!
(30)′哥哥故意在两个抽屉里都塞满了书。
第二,这种“把”字句里的动词“V”都具有[+添加][+附着]的语义特征。因此,句中的“满”都可以换用“上”(句中用“满→”表示,为保留原先“满”的意思,如果动词“V”前原先没有范围副词“都”,换用“上”时,需同时在动词前加上“都”)。例如:
(27)"妹妹把房间四周空墙上都贴(满→)上各式各样的年画。
(28)"不到一天的时间,村民们把十几里长的水渠两岸都种(满→)上了白杨树。
(29)"他把座位都放(满→)上了东西,叫我再往哪儿坐呀!
(30)"哥哥把两个抽屉都塞(满→)上了书。
(三)介词“把”的宾语成分不一定都是有定指的
自吕叔湘先生指出“把”字的宾语必须是有定的,不能是无定的之后,各种语法论著在谈到“把”字句时都把这一点看作是“把”字句的重要特点之一。应该承认,绝大多数的“把”字句,其“把”的宾语是有定的。但同时也应该承认,在口语中也确有“把”的宾语是无定的那种“把”字句。根据考察,“把”的宾语为无定指成分的“把”字句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全句为复句,“把”字句用作后一分句,全句表示乙应甲的要求做了某件事,而乙所处置的对象并非是甲所要求的;前一分句指明甲原先对乙的要求。例如:
(31)我让他去买一副手套,他却心不在焉,把双袜子给买回来了。
(32)我叫你去打酱油,你怎么把醋打瓶里了?
第二种情况,全句为复句,“把”字句也用在后一分句,全句表示从突然发出的声响判断,像是毁了什么东西;在前一分句里一定包含有拟声词。例如:
(33)只听见隔壁房间里“乓啷”一声,像是把个什么玻璃瓶给打了。
(34)忽然,“扑通”一声,不知是谁把块儿石头踢到河里了。
第三种情况,全句为复句,“把”字句用作后一分句,全句表示由于不留神、不小心,做了不该做的事。例如:
(35)他只顾低着头想事,一不留神,把个孩子给碰倒了。
(36)他一不小心,把个什么瓶子踢着了,发出的响声立即惊动了岗楼里的敌人。
不难看出,这些“把”字句,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含有出乎意外的意思。这也许可以看作“把”字宾语为无定成分的这类“把”字句所共有的特殊表达作用。
四、“把”字的语用功能
“把”字的作用在于将旧信息放到动词前,把句末位置让给带有新信息的词项。
(一)“把”字句强调动作或行为的结果。试比较:
(37)周总理为国家的事操碎了心。
(38)周总理为国家的事把心都操碎了。
可以看出,例(38)“操碎了”这个结果更突出。
(二)有时“把”字句是为了使句子结构简洁、明晰。试比较:
(39)我告诉了团政委战士热爱祖国的感情。
(40)我把战士热爱祖国的感情告诉了团政委。
当然,有些结构只能用“把”字句而没有相应的同义形式,就是另外的问题,无所谓强调、简洁。例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地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三)“把”字句常规下不作为始发句出现,往往是出现在后续小句里。试比较:
(41)一只足球蹦过草地,滚到我脚下,我停住球,接着飞起一脚把球踢开。
(42)有一天,我把这只足球踢出去,穿海魂衫的弟兄们急急忙忙跑起来追球。
这个事实反映出“把”字句式强烈的承前性和极弱的启后性。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叶向阳.“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J].世界汉语教学,2004,(2).
(张昕 陕西宝鸡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 7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