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应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构建体育教育与健康相结合的合理课程结构,实现课程方案的整体优化,重视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完善,综合创新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为贯彻终身体育和落实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关键词]体育教育 教学改革 健康第一 课程结构
[作者简介]于洋(1973- ),河 南平顶山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河南郑州450011)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183-02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全面实施,势必涉及体育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化。这就要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以“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构建体育教育与健康相结合为基础、综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为中介的高校体育教学新体系,为贯彻终身体育和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创造条件。
一、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创新
建立“面向未来”“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其内涵包括:一是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未知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二是探索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三是掌握未来终身的体育和健康的知识技能。面对新世纪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面对新一轮体育教育创新,我们必须依据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明确培养目标。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要想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主动适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重视课程内容中健康因素的挖掘,关注学生体育与健康能力的培养,谋求教与学的最佳整体效益。此外,还应加强教学评价的研究,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和教学功能。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端是为了考而教。如果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考试问题,而不是面向学生未来终身体育的需求,那么,学生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是肤浅的,是暂时性的记忆。这样的体育教育,不能激励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与高等教育改革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精神是相背离的。其实,“求知创新”的教学思想早已有之。从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发古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的教育思想,都是习旧求新的教育思想。因此,为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素质,我们应该树立为增进学生健康而教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其重心向未来转移。
二、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创新
高等体育教育的任务要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为重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要力求满足三个需求:一是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二是满足增进学生健康的需求,三是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创新
课程结构是指根据教育目标对各种内容、类型和各种形态的课程的科学安排,以及按照一定的科学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探讨课程结构改革和创新必须首先明确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结构。反过来,课程结构的改革与优化又是實现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在当前以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体育教育者必须是厚基础、高素质、富于创新、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有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构成因素包括观念、知识、素质和能力。确保“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落到实处,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创新是必要条件。
针对以往体育课程可供选择范围小,不利于学生扩大体育知识面等问题,创新的课程体系既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传授,又要关注能力的培养;既要强调体育教育的共性,又要关注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培养。因此,要把总的课程体系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与术科。同时,要加强各门课程的自身调整及课程之间的整合,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特别是任意选修课的学时比重,从而有利于提高课程组合的多样性,有利于在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开拓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满足学生特长、兴趣、爱好的不同需求。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为了适应未来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应力求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拓宽课程设置,调整知识结构,强化人文素质,提高适应能力。总之,要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目标综合化、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的新的课程体系。
(二)关注健康理念,融入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内容的选用,应以培养健康和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为依据。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我国已提出了要培养观念、知识、素质、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编选要关注健康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提炼、整合、编制和改造;处理好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关系,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
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用应以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原则,以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为依据,根据健康三维观拓宽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同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这不仅是对以竞技体系为主线的传统体育教材的突破,也是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用要关注健康理念,重新修订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真正重点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新的体育课程目标不仅强调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身体健康的增进,而且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改革创新必须关注健康理念,促进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与健康水平的培养。
(三)增加面向未来的教学内容
过去,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以解决过去和现实体育问题为重点。今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应在探索中解决学生未来健身需要的问题。例如,体育理论课不但要传授体育锻炼、养护和观赏的知识,而且还要积极探索传授未来社会所需的相关内容,找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连接点。其中,理论教学应该比实践教学超前,这样能预测未来社会发展对体育的新需求,真正使体育教学更富有前瞻性。例如,体育实践课应在每一项基本技术教学后,师生侧重研讨其终身的身心锻炼、身心健康养护的原理和方法,尤其是要认真研讨增进社会层次健康的问题。
高等体育教育要主动适应改革,必须关心和重视增进人类社会健康的大问题。如果我们只重研究微观的健康,忽略对宏观健康问题的探索,即使微观健康搞得再好,也不能抵制因社会大环境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的致命危害。因此,未来高校的健康教育一定是宏观与微观并举。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结合是体育向综合性学科发展所需,是提高其自身全面增进人的健康的可能性、可信性所需。教学内容改革,把有关内容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知识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始终处在社会对体育需求的前沿位置上,这是高校体育在21世纪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创新
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改变重教轻学的现象,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随着国外教学思想及方法的引进和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相继引进和创新了许多新颖而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但从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来看,依然存在着不少有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如重术科而轻学科、重传技而轻认知、重教法而轻学法、重分解而轻整合、重共性而轻个性、重事实而轻人文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要顺应“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和实施,要适应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学习
受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已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各学科教学无不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体育教育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仅要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问题,而且要求教学方法设计的重心应由教法向学法转变。指导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主地掌握学习方法。
(二)强调学生的认知性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与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要掌握体育锻炼和身心养护的科学道理。这就要求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科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上,而是要加强教学中的认知性学习,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法训练化的现象,促进健身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运动技术的教学与运动训练的技术训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使得我们往往对运动训练的方法没有进行教学化改造,就直接运用于教学中。“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和運动技能的掌握。这就要求体育教学更加关注健身方法的传授与学习,加强训练方法的健身化和教学化改造。
(四)重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主要表现为教学物资设备的现代化方面。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特别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选择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时,要做到教学上实用、内容上正确、形式上美观、制作上经济、手法上创新。
四、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教学模式的构建,通常由以下步骤组成:确立教学思想、确认教学规律、确立教学过程结构、确定教法体系、明确模式主要功能、确定适应范围、进行教学实践验证。在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就如同“中枢神经”。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和实施,要求我们研究并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必须改革,完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与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
在反思我国体育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同时,我们应该继承该模式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运动技能及发展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积极因素;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从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和实施上创新这一模式,设立必要的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及良性的运动和学习的情感体验的教学环节。同时,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及其转化,从学的规律出发考虑教的过程;使教服从学的需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已成为当前主流教学模式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建芬.体育教学中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教学[J].科教文汇,2008(7).
[2]方志英.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8(2).
[3]邵伟德.论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
[关键词]体育教育 教学改革 健康第一 课程结构
[作者简介]于洋(1973- ),河 南平顶山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河南郑州450011)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183-02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全面实施,势必涉及体育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化。这就要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以“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构建体育教育与健康相结合为基础、综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为中介的高校体育教学新体系,为贯彻终身体育和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创造条件。
一、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创新
建立“面向未来”“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其内涵包括:一是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未知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二是探索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三是掌握未来终身的体育和健康的知识技能。面对新世纪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面对新一轮体育教育创新,我们必须依据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明确培养目标。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要想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主动适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重视课程内容中健康因素的挖掘,关注学生体育与健康能力的培养,谋求教与学的最佳整体效益。此外,还应加强教学评价的研究,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和教学功能。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端是为了考而教。如果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考试问题,而不是面向学生未来终身体育的需求,那么,学生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是肤浅的,是暂时性的记忆。这样的体育教育,不能激励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与高等教育改革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精神是相背离的。其实,“求知创新”的教学思想早已有之。从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发古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的教育思想,都是习旧求新的教育思想。因此,为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素质,我们应该树立为增进学生健康而教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其重心向未来转移。
二、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创新
高等体育教育的任务要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为重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要力求满足三个需求:一是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二是满足增进学生健康的需求,三是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创新
课程结构是指根据教育目标对各种内容、类型和各种形态的课程的科学安排,以及按照一定的科学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探讨课程结构改革和创新必须首先明确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结构。反过来,课程结构的改革与优化又是實现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在当前以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体育教育者必须是厚基础、高素质、富于创新、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有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构成因素包括观念、知识、素质和能力。确保“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落到实处,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创新是必要条件。
针对以往体育课程可供选择范围小,不利于学生扩大体育知识面等问题,创新的课程体系既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传授,又要关注能力的培养;既要强调体育教育的共性,又要关注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培养。因此,要把总的课程体系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与术科。同时,要加强各门课程的自身调整及课程之间的整合,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特别是任意选修课的学时比重,从而有利于提高课程组合的多样性,有利于在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开拓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满足学生特长、兴趣、爱好的不同需求。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为了适应未来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应力求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拓宽课程设置,调整知识结构,强化人文素质,提高适应能力。总之,要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目标综合化、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的新的课程体系。
(二)关注健康理念,融入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内容的选用,应以培养健康和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为依据。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我国已提出了要培养观念、知识、素质、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编选要关注健康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提炼、整合、编制和改造;处理好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关系,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
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用应以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原则,以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为依据,根据健康三维观拓宽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同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这不仅是对以竞技体系为主线的传统体育教材的突破,也是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用要关注健康理念,重新修订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真正重点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新的体育课程目标不仅强调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身体健康的增进,而且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改革创新必须关注健康理念,促进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与健康水平的培养。
(三)增加面向未来的教学内容
过去,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以解决过去和现实体育问题为重点。今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应在探索中解决学生未来健身需要的问题。例如,体育理论课不但要传授体育锻炼、养护和观赏的知识,而且还要积极探索传授未来社会所需的相关内容,找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连接点。其中,理论教学应该比实践教学超前,这样能预测未来社会发展对体育的新需求,真正使体育教学更富有前瞻性。例如,体育实践课应在每一项基本技术教学后,师生侧重研讨其终身的身心锻炼、身心健康养护的原理和方法,尤其是要认真研讨增进社会层次健康的问题。
高等体育教育要主动适应改革,必须关心和重视增进人类社会健康的大问题。如果我们只重研究微观的健康,忽略对宏观健康问题的探索,即使微观健康搞得再好,也不能抵制因社会大环境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的致命危害。因此,未来高校的健康教育一定是宏观与微观并举。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结合是体育向综合性学科发展所需,是提高其自身全面增进人的健康的可能性、可信性所需。教学内容改革,把有关内容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知识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始终处在社会对体育需求的前沿位置上,这是高校体育在21世纪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创新
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改变重教轻学的现象,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随着国外教学思想及方法的引进和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相继引进和创新了许多新颖而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但从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来看,依然存在着不少有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如重术科而轻学科、重传技而轻认知、重教法而轻学法、重分解而轻整合、重共性而轻个性、重事实而轻人文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要顺应“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和实施,要适应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学习
受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已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各学科教学无不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体育教育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仅要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问题,而且要求教学方法设计的重心应由教法向学法转变。指导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主地掌握学习方法。
(二)强调学生的认知性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与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要掌握体育锻炼和身心养护的科学道理。这就要求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科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上,而是要加强教学中的认知性学习,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法训练化的现象,促进健身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运动技术的教学与运动训练的技术训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使得我们往往对运动训练的方法没有进行教学化改造,就直接运用于教学中。“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和運动技能的掌握。这就要求体育教学更加关注健身方法的传授与学习,加强训练方法的健身化和教学化改造。
(四)重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主要表现为教学物资设备的现代化方面。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特别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选择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时,要做到教学上实用、内容上正确、形式上美观、制作上经济、手法上创新。
四、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教学模式的构建,通常由以下步骤组成:确立教学思想、确认教学规律、确立教学过程结构、确定教法体系、明确模式主要功能、确定适应范围、进行教学实践验证。在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就如同“中枢神经”。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和实施,要求我们研究并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必须改革,完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与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
在反思我国体育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同时,我们应该继承该模式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运动技能及发展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积极因素;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从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和实施上创新这一模式,设立必要的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及良性的运动和学习的情感体验的教学环节。同时,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及其转化,从学的规律出发考虑教的过程;使教服从学的需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已成为当前主流教学模式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建芬.体育教学中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教学[J].科教文汇,2008(7).
[2]方志英.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8(2).
[3]邵伟德.论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