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敬泽,评论家,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这是一条宽阔的大道,从鲁国的都城曲阜向西北而去,越过泰山山脉,抵达齐国的国都临淄。
华夏世界的两个东方大国,最富庶强大的齐国和最文明的鲁国南北相依,齐强鲁弱,但鲁国是周公的后裔,是周礼的渊薮,是华夏文明的精神之灯;而齐国,这姜太公的国度,鼎沸着世俗的财富、活力和欲望,一条大道把华夏世界最坚实的基石连接起来。
孔子曾经走过这条路,他由此登上了泰山。登泰山而小鲁,他登上了春秋时代的最高处,山在前边,登上去,大地尽收眼底。在此之前,中国人俯伏在山下,他们想象过山是通天的阶梯,但是他们并未想过,登山不是为了出尘升天,而是为了扩张人的现世。当孔子立于泰山之上,眼界和胸襟,这词语从此有了完全不同的涵义,一个人远远超过经验的和身体的界限,把苍天之下、茫茫大地芸芸众生放在了心里,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
在孔子的目光下,孟子仆仆于此路,他离开家乡,向临淄而去,开始了布仁义于天下漫长征途。
圣人、商旅、军队、说客、农夫、披发行吟的诗人,纷纷攘攘,在这条路上走过。
还有君王,还有绝世的美人。
这条路,通向泰山之巅,通向红尘闹市,也通向蒸腾着瘴疠的幽冥。
这是一条大街。
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十八年,鲁国的天塌了,这是血色、黑色和白色的一年,是惊骇、羞耻、屈辱之年。鲁国的史官端坐于案前,他已经习惯于喜怒不形于色,他有时像新小说派那样追求零度修辞,他力求客观地、漠然地看待人类生活的壮阔和喧嚣。而且字是多么珍贵,它曾经是刻在兽骨上、青铜重器上,在这个时代,字已经可以用墨写在木简上,人们欢呼新时代的到来,这伟大的进步使人可以超越骨头和青铜昂贵沉重的限制而尽情书写,毕竟,大地上生长着无穷无尽的树木。但是,史官们是天生的保守主义者,他们太知道轻浮的书写多么虚妄,人们写得越多,能够记得的越少,保存人类记忆的最好方法或许依然是,审慎地、尽可能少地写,让书写无限接近于无言。
这一年,《春秋》经文只有如下几条: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
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
丁酉,公之丧至自齐。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乙丑,葬我君桓公。
——没有了,这一年天下无事,其他的事轻如微尘,只有这一件事,它像山崩一样压在整个鲁国身上。
我的君王,带着他的夫人去了齐国。他死在那里,他被送回来,安葬。
下葬那日,大雪覆盖。
那是一次多么壮丽的出行。在这条大道上,上一次如此眩目的场面还是将近十五年前,那次是桓公迎娶文姜。那时的我君多么年轻,他的马车金装玉砌,他的冠服华美炜煌,那是周历季秋,其数九、其味辛,大雁南飞,满地黄花开,农事歇了,百工收了,五谷入仓,人也闲着,遥望着大路上的仪仗如天上下来,只觉得是好,海晏河清,岁月有序,我们的君王,他长大了,娶亲了,他娶的是天上的美人,是齐国的文姜。
一片欢腾,或许只有史官心怀忧虑,他们在和谐的律吕中辨出了肃杀之音——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呢?文姜是齐僖公的女儿,她和她的妹妹宣姜在没有电视和网络的春秋也已成为传说中的女神,她们是多么美,他们的父亲、强大的齐国的国君爱她们如珠如宝,现在,他竟要亲自送他出嫁的女儿,送出齐国、送到鲁国。
——但這是不正常的。非礼也。尊者无送卑者之法,古老的礼仪如江河行地,直到今日,也没有老丈人把闺女送到婆家的道理。
可是那又怎样?齐国的君王一向任性,或许这只是为了证明齐鲁两国之间血浓于水的特殊关系。
好吧,也许是多虑了。看起来,果然是多虑了,十五年过去了,桓公和夫人,他们依然相亲相爱,话说回来,谁又能不爱这样一个女人。更何况,文姜为我鲁国生下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嫡嗣,她可真是会生啊,婚后三年,同样是在九月,儿子竟与父亲同日而生,喜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桓公为这个儿子起名为“同”,姬同,这个孩子与我相同。
但是,现在,站在路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围绕着文姜这个女人,人间的秩序发生了严重的变乱。仪仗依然壮丽,但每个人都明白,这是不该发生的旅行。于礼,诸侯之女出嫁,父母在,可以归宁,父母不在,断不可归。到后来,卫国遭灭国之难,文姜的外甥女许穆夫人驱车归国,因此就被许国群臣百般劝止。而文姜,她的父亲僖公三年前已死,她并不曾回国奔丧,现在的齐国国君是她的哥哥襄公,她却非要哭着闹着回娘家,天下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这也许正是世界衰败的一个征兆,人们都记得,十三年前,郑国的国君郑庄公公然与周天子的大军对阵,而且他竟然赢了,他竟然射中了周王的左肩!
春秋是从那一箭开始的。这个世界被这一箭射开一个伤口,从此将涌出无穷无尽的血。
现在,路上的人都看见,文姜的车马北去,天边残阳如血。
春天,他们从这条路去的,到了夏天,终有血光之灾!
桓公在他的车上被人活生生地击杀,你能听到肋骨断裂的声音,听到皮肤和脂肪撕开的声音,听到血呼啸着喷射而出,溅在凶手的身上!
血顺着这条路,溅到所有鲁国人的脸上!
像捏死一个小动物一样,桓公死了,他被谋杀了。
一个国君,卑贱地死在另一个国君的宫苑中,死前,他被灌醉,甚至来不及看一眼凶手的嘴脸,他就那样死了。
史官坐了很久,他不知如何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他默默地写下:
“公薨于齐。”
但是,他在他不写的地方发出了指控:
“公之丧至自齐。”
“葬我君桓公。”
有多少话他没有说啊,他要说的是,文姜,这个女人,她活着,她和她的夫君一起去了她的母国,但是,现在,她不被提起,因为她没有回来,她没有像一个妻子那样陪伴着她的丈夫回来。 她是凶手!
左丘明面对着史官的原始叙述,终于把史官们没说出来的、路人皆知的话写了下来:
“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
是的,还有齐侯,文姜的哥哥襄公诸儿,这一对兄妹泯灭人伦地通奸,然后他们害死了桓公。
这条路此时空旷安静,偶尔有一个农夫在路上走着,他走远了,自远处,一首歌断断续续地飘来: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
这是一条宽阔的大道,从鲁国的都城曲阜向西北而去,越过泰山山脉,抵达齐国的国都临淄。
华夏世界的两个东方大国,最富庶强大的齐国和最文明的鲁国南北相依,齐强鲁弱,但鲁国是周公的后裔,是周礼的渊薮,是华夏文明的精神之灯;而齐国,这姜太公的国度,鼎沸着世俗的财富、活力和欲望,一条大道把华夏世界最坚实的基石连接起来。
孔子曾经走过这条路,他由此登上了泰山。登泰山而小鲁,他登上了春秋时代的最高处,山在前边,登上去,大地尽收眼底。在此之前,中国人俯伏在山下,他们想象过山是通天的阶梯,但是他们并未想过,登山不是为了出尘升天,而是为了扩张人的现世。当孔子立于泰山之上,眼界和胸襟,这词语从此有了完全不同的涵义,一个人远远超过经验的和身体的界限,把苍天之下、茫茫大地芸芸众生放在了心里,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
在孔子的目光下,孟子仆仆于此路,他离开家乡,向临淄而去,开始了布仁义于天下漫长征途。
圣人、商旅、军队、说客、农夫、披发行吟的诗人,纷纷攘攘,在这条路上走过。
还有君王,还有绝世的美人。
这条路,通向泰山之巅,通向红尘闹市,也通向蒸腾着瘴疠的幽冥。
这是一条大街。
一、鲁桓
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十八年,鲁国的天塌了,这是血色、黑色和白色的一年,是惊骇、羞耻、屈辱之年。鲁国的史官端坐于案前,他已经习惯于喜怒不形于色,他有时像新小说派那样追求零度修辞,他力求客观地、漠然地看待人类生活的壮阔和喧嚣。而且字是多么珍贵,它曾经是刻在兽骨上、青铜重器上,在这个时代,字已经可以用墨写在木简上,人们欢呼新时代的到来,这伟大的进步使人可以超越骨头和青铜昂贵沉重的限制而尽情书写,毕竟,大地上生长着无穷无尽的树木。但是,史官们是天生的保守主义者,他们太知道轻浮的书写多么虚妄,人们写得越多,能够记得的越少,保存人类记忆的最好方法或许依然是,审慎地、尽可能少地写,让书写无限接近于无言。
这一年,《春秋》经文只有如下几条: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
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
丁酉,公之丧至自齐。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乙丑,葬我君桓公。
——没有了,这一年天下无事,其他的事轻如微尘,只有这一件事,它像山崩一样压在整个鲁国身上。
我的君王,带着他的夫人去了齐国。他死在那里,他被送回来,安葬。
下葬那日,大雪覆盖。
那是一次多么壮丽的出行。在这条大道上,上一次如此眩目的场面还是将近十五年前,那次是桓公迎娶文姜。那时的我君多么年轻,他的马车金装玉砌,他的冠服华美炜煌,那是周历季秋,其数九、其味辛,大雁南飞,满地黄花开,农事歇了,百工收了,五谷入仓,人也闲着,遥望着大路上的仪仗如天上下来,只觉得是好,海晏河清,岁月有序,我们的君王,他长大了,娶亲了,他娶的是天上的美人,是齐国的文姜。
一片欢腾,或许只有史官心怀忧虑,他们在和谐的律吕中辨出了肃杀之音——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呢?文姜是齐僖公的女儿,她和她的妹妹宣姜在没有电视和网络的春秋也已成为传说中的女神,她们是多么美,他们的父亲、强大的齐国的国君爱她们如珠如宝,现在,他竟要亲自送他出嫁的女儿,送出齐国、送到鲁国。
——但這是不正常的。非礼也。尊者无送卑者之法,古老的礼仪如江河行地,直到今日,也没有老丈人把闺女送到婆家的道理。
可是那又怎样?齐国的君王一向任性,或许这只是为了证明齐鲁两国之间血浓于水的特殊关系。
好吧,也许是多虑了。看起来,果然是多虑了,十五年过去了,桓公和夫人,他们依然相亲相爱,话说回来,谁又能不爱这样一个女人。更何况,文姜为我鲁国生下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嫡嗣,她可真是会生啊,婚后三年,同样是在九月,儿子竟与父亲同日而生,喜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桓公为这个儿子起名为“同”,姬同,这个孩子与我相同。
但是,现在,站在路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围绕着文姜这个女人,人间的秩序发生了严重的变乱。仪仗依然壮丽,但每个人都明白,这是不该发生的旅行。于礼,诸侯之女出嫁,父母在,可以归宁,父母不在,断不可归。到后来,卫国遭灭国之难,文姜的外甥女许穆夫人驱车归国,因此就被许国群臣百般劝止。而文姜,她的父亲僖公三年前已死,她并不曾回国奔丧,现在的齐国国君是她的哥哥襄公,她却非要哭着闹着回娘家,天下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这也许正是世界衰败的一个征兆,人们都记得,十三年前,郑国的国君郑庄公公然与周天子的大军对阵,而且他竟然赢了,他竟然射中了周王的左肩!
春秋是从那一箭开始的。这个世界被这一箭射开一个伤口,从此将涌出无穷无尽的血。
现在,路上的人都看见,文姜的车马北去,天边残阳如血。
春天,他们从这条路去的,到了夏天,终有血光之灾!
桓公在他的车上被人活生生地击杀,你能听到肋骨断裂的声音,听到皮肤和脂肪撕开的声音,听到血呼啸着喷射而出,溅在凶手的身上!
血顺着这条路,溅到所有鲁国人的脸上!
像捏死一个小动物一样,桓公死了,他被谋杀了。
一个国君,卑贱地死在另一个国君的宫苑中,死前,他被灌醉,甚至来不及看一眼凶手的嘴脸,他就那样死了。
史官坐了很久,他不知如何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他默默地写下:
“公薨于齐。”
但是,他在他不写的地方发出了指控:
“公之丧至自齐。”
“葬我君桓公。”
有多少话他没有说啊,他要说的是,文姜,这个女人,她活着,她和她的夫君一起去了她的母国,但是,现在,她不被提起,因为她没有回来,她没有像一个妻子那样陪伴着她的丈夫回来。 她是凶手!
左丘明面对着史官的原始叙述,终于把史官们没说出来的、路人皆知的话写了下来:
“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
是的,还有齐侯,文姜的哥哥襄公诸儿,这一对兄妹泯灭人伦地通奸,然后他们害死了桓公。
这条路此时空旷安静,偶尔有一个农夫在路上走着,他走远了,自远处,一首歌断断续续地飘来: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