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无法有效参与的问题,当下倡导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行的解决之道。如果能真正将其落到实处,就可以切实提升常态课的课堂品质。对此,笔者以人民版教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探析。
一、激疑导入,纵向贯通,整体认知
高中历史教学应在把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专题内部各个课目之间的联系,以准确把握本课的主题。《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必修Ⅱ)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第一课。这一课的教学须明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背景,并进一步明晰其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结合历史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线索,构筑相应的历史背景。笔者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放在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并将该主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把知识进行纵向贯通,使学生获得整体感知。教学中用到的材料及相应的教学如下:
材料: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各国打起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空前激烈的经济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Ⅱ)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追问:导致这种混乱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材料:在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机中,由于没有制度性的协调平台,各国以邻为壑的危机对策不仅大大加深了危机,而且也成为导致新的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
——章百家《对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据材料得到认识:深层次的原因是没有制度性的协调平台。据此,可以进一步得出:二战结束之际,人类吸取教训,在战后构建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由此,形成了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这样,笔者在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背景下,以人类文明在反思中不断进步为线索,整合历史事件,使学生对本课的核心概念“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的理解,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二、巧设问题,层层深入,突破重难点
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基础,问题是推动学生理解的关键,对话是活跃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结合教学主题,搜集有价值的材料创设情境,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毕竟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让学生明晰二战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笔者通过1945年美国工业生产、黄金储备在世界所占比重(60%)等情况,使学生明晰:二战使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把自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让位给了美国。在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二战结束之际,主要大国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规则提出了不同的方案,这充分说明战后主要大国对世界经济领导权的争夺是十分激烈的。但毕竟美国的实力更强,对当时的世界有更大的影响力,于是,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一次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且在美国的操纵下,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对此,笔者运用了如下材料进行教学:
材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汇率挂钩,在平价1%的范围浮动;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政府可以35美元1盎司(约31克)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
笔者请学生根据材料概括《布雷顿森林协议》的主要内容——“两挂钩一固定”,并结合图片(如图1)进行讲解。由此进一步得出: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确立,这就是二战后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要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大世界性经济组织成立,这两个机构被凯恩斯称为“孪生兄妹”,它们对世界经济的有序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接着,笔者继续设问:二战后众多国家加入了这两个世界性经济组织,那么就重大议题如何作出决策呢?这就涉及在这两个机构中各国投票权大小的认定问题。对此,笔者出示了2010年各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示意图(如图2)和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示意图(图3),并进一步提问:会员国投票权的大小与其认缴的股金份额成正比,认缴股金份额的多少到底由什么决定呢?
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如果运用经济学知识长篇大论,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又用如下问题进行引导: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10月在韩国庆州召开的G20部长级会议,将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提高到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位。”根据这两大机构的规则,中国投票权的上升,主要取决于中国的( )
A. 相对经济实力 B. 国际影响力
C. 经济总量 D. 军事科技实力
由此,学生就能认识到:股金份额的多少是根据每个会员国的相对经济实力来确定的。
这一教学,不仅去繁就简,举重若轻地解释了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而且运用时政知识,在把历史与现实联系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天依然存在,而且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否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体部分今天还在呢?对这个问题,虽然课本没有着墨,但笔者认为是无法回避的,不过讲解要简洁。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又结合美元与黄金脱钩的动画展示作了如下引导:“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经济相对衰落,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贬值,随之,美元和黄金脱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脱钩。这样,布雷顿森林大厦坍塌。因此,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了。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美元的影响力就此消失了,今天,美元依然是国际社会主要的清算货币和储备货币。” 三、巧借材料,归纳知识,加深认识
历史教学不能让学生被动地静等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而应尽可能创造条件,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专业阅读,拓宽学术视野,具备深厚的史学素养,以便在常态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加深认识,提升课堂品质。
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如下一段话,并思考问题:
一战后的调整主要局限在国际政治领域,对引起国际政治冲突的世界经济问题没有相应安排,大危机时期列强之间的“经济战”成为走向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惨痛的历史教训使人类在二战后进行了更大更深的调整。在国际政治领域,出现了联合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出现了制度性协调机制。这些在较大程度上保障了二战后世界的整体和平。
——《世界知识》2001年第8期
问题一:请结合所学,指出经济领域的制度性协调机制是什么?
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本课的知识体系(如图4)。
问题二:请对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进行简要评价(对美国;对世界)。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对美国来说,促进了美国的经济扩张与繁荣,使美国掌握了国际经济规则制定的主导权,且延续至今(学生补充当代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所说的“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就是掌握国际规则制定权的国家”这一材料说明观点)。对世界而言,积极的影响是推动了战后许多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各国解决经济危机、协调经济矛盾的制度性平台,在较大程度上保障了二战后世界的整体和平;消极影响是它代表了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当然,这里笔者进一步指出:并不能全面否定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历史上,它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曾经发挥了推动作用,但毕竟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以剥削和掠夺为特征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发达国家操纵并控制,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调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使之更为合理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
课的最后,笔者又用导入时引用的著名学者章百家的那段话结尾。这样既前后呼应,又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人类的确是在不断吸取教训中前进的,而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结语
高中历史常态课要以真正实现学生思维活动量的提高为目标,提升课堂品质。本课的教学,先将内容放在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框架内理解,并将该主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兼有广度和深度,凸显了历史学科的人文关怀;再逐个推敲教学过程的难点和起承转合环节;最后将三维目标落实到诸多细节上。整个教学借助材料设置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严谨治学的态度。同时,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通过对话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从而激活了课堂。
一、激疑导入,纵向贯通,整体认知
高中历史教学应在把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专题内部各个课目之间的联系,以准确把握本课的主题。《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必修Ⅱ)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第一课。这一课的教学须明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背景,并进一步明晰其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结合历史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线索,构筑相应的历史背景。笔者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放在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并将该主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把知识进行纵向贯通,使学生获得整体感知。教学中用到的材料及相应的教学如下:
材料: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各国打起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空前激烈的经济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Ⅱ)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追问:导致这种混乱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材料:在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机中,由于没有制度性的协调平台,各国以邻为壑的危机对策不仅大大加深了危机,而且也成为导致新的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
——章百家《对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据材料得到认识:深层次的原因是没有制度性的协调平台。据此,可以进一步得出:二战结束之际,人类吸取教训,在战后构建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由此,形成了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这样,笔者在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背景下,以人类文明在反思中不断进步为线索,整合历史事件,使学生对本课的核心概念“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的理解,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二、巧设问题,层层深入,突破重难点
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基础,问题是推动学生理解的关键,对话是活跃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结合教学主题,搜集有价值的材料创设情境,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毕竟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让学生明晰二战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笔者通过1945年美国工业生产、黄金储备在世界所占比重(60%)等情况,使学生明晰:二战使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把自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让位给了美国。在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二战结束之际,主要大国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规则提出了不同的方案,这充分说明战后主要大国对世界经济领导权的争夺是十分激烈的。但毕竟美国的实力更强,对当时的世界有更大的影响力,于是,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一次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且在美国的操纵下,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对此,笔者运用了如下材料进行教学:
材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汇率挂钩,在平价1%的范围浮动;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政府可以35美元1盎司(约31克)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
笔者请学生根据材料概括《布雷顿森林协议》的主要内容——“两挂钩一固定”,并结合图片(如图1)进行讲解。由此进一步得出: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确立,这就是二战后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要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大世界性经济组织成立,这两个机构被凯恩斯称为“孪生兄妹”,它们对世界经济的有序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接着,笔者继续设问:二战后众多国家加入了这两个世界性经济组织,那么就重大议题如何作出决策呢?这就涉及在这两个机构中各国投票权大小的认定问题。对此,笔者出示了2010年各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示意图(如图2)和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示意图(图3),并进一步提问:会员国投票权的大小与其认缴的股金份额成正比,认缴股金份额的多少到底由什么决定呢?
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如果运用经济学知识长篇大论,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又用如下问题进行引导: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10月在韩国庆州召开的G20部长级会议,将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提高到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位。”根据这两大机构的规则,中国投票权的上升,主要取决于中国的( )
A. 相对经济实力 B. 国际影响力
C. 经济总量 D. 军事科技实力
由此,学生就能认识到:股金份额的多少是根据每个会员国的相对经济实力来确定的。
这一教学,不仅去繁就简,举重若轻地解释了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而且运用时政知识,在把历史与现实联系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天依然存在,而且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否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体部分今天还在呢?对这个问题,虽然课本没有着墨,但笔者认为是无法回避的,不过讲解要简洁。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又结合美元与黄金脱钩的动画展示作了如下引导:“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经济相对衰落,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贬值,随之,美元和黄金脱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脱钩。这样,布雷顿森林大厦坍塌。因此,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了。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美元的影响力就此消失了,今天,美元依然是国际社会主要的清算货币和储备货币。” 三、巧借材料,归纳知识,加深认识
历史教学不能让学生被动地静等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而应尽可能创造条件,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专业阅读,拓宽学术视野,具备深厚的史学素养,以便在常态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加深认识,提升课堂品质。
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如下一段话,并思考问题:
一战后的调整主要局限在国际政治领域,对引起国际政治冲突的世界经济问题没有相应安排,大危机时期列强之间的“经济战”成为走向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惨痛的历史教训使人类在二战后进行了更大更深的调整。在国际政治领域,出现了联合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出现了制度性协调机制。这些在较大程度上保障了二战后世界的整体和平。
——《世界知识》2001年第8期
问题一:请结合所学,指出经济领域的制度性协调机制是什么?
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本课的知识体系(如图4)。
问题二:请对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进行简要评价(对美国;对世界)。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对美国来说,促进了美国的经济扩张与繁荣,使美国掌握了国际经济规则制定的主导权,且延续至今(学生补充当代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所说的“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就是掌握国际规则制定权的国家”这一材料说明观点)。对世界而言,积极的影响是推动了战后许多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各国解决经济危机、协调经济矛盾的制度性平台,在较大程度上保障了二战后世界的整体和平;消极影响是它代表了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当然,这里笔者进一步指出:并不能全面否定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历史上,它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曾经发挥了推动作用,但毕竟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以剥削和掠夺为特征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发达国家操纵并控制,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调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使之更为合理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
课的最后,笔者又用导入时引用的著名学者章百家的那段话结尾。这样既前后呼应,又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人类的确是在不断吸取教训中前进的,而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结语
高中历史常态课要以真正实现学生思维活动量的提高为目标,提升课堂品质。本课的教学,先将内容放在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框架内理解,并将该主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兼有广度和深度,凸显了历史学科的人文关怀;再逐个推敲教学过程的难点和起承转合环节;最后将三维目标落实到诸多细节上。整个教学借助材料设置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严谨治学的态度。同时,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通过对话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从而激活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