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成年人为了中国原创科普著作缺乏而抱怨、而遗憾、而推荐、而评奖、而大声疾呼,闹得沸沸扬扬时,我们的许多中学生和高年级小学生们却毫不理会这些“大人的事情”,自顾自埋头阅读着一个中国人写的科幻小说。他们和她们在书包里放着这个人的科幻小说,在寝室和教室里传阅着这个人的科幻小说。
这些年来,我也算非常关心读书界或是书评界(姑且假定有这样的“界”存在)动态的了,事实上我自己也参与其中的活动。但是恕我孤陋寡闻,上面所说的那个中国人的科幻小说——有一套包括百余部作品、多年来在大陆地区正版盗版极多、销量极大的系列丛书,我竟然从未在重要出版物上见到关于它的哪怕一句评论。网上的评论倒是不少,毁誉参半,言人人殊。当然很可能有人要说我武断,也许某些纸媒上也有过评论,但是在那些全国性的、比较重要和著名的书评刊物或栏目上,我确实从未见过。
这套系列丛书就是香港作家倪匡以“卫斯理”为主人公的小说集——以下简称《卫斯理》。大陆地区最常见的版本是延边人民出版社的《卫斯理科幻小说珍藏集》——错字、漏字、错段等极多,看上去像早期的盗版书。
好几年前,我最初看见女儿在读《卫斯理》时,颇有点嗤之以鼻。可是每逢我带女儿上书店,她就要缠着磨着买一本《卫斯理科幻小说珍藏集》;等到积累到十几册时,开始引起了我的“警惕”——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这样吸引人?于是我就开始阅读几篇,并和女儿交流,再后来我竟有一段时间将读《卫斯理》作为某种休息的方式。这使我改变了对《卫斯理》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态度,感到这些小说值得稍做分析研究。
《卫斯理》系列的内容五花八门。武侠、破案、探险、寻宝、恋情、黑社会、伪科学、历史疑案、政治动乱、民间传说等等,几乎所有通俗读物中用来吸引读者的题材,都在其中出现。《卫斯理》故事的灵感来源,大体有如下各项:
现代科学:外星人、时空变换、时间隧道、生物技术;
古代传说:神仙、永生、风水、前生后世、灵魂不灭、预知未来。
按照我们先前多年来习惯的概念,科幻小说必须具备“科学”,而且还必须是比较“硬”的科学——当然这个“硬”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界定,无非就是要有一些科学技术内容,诸如星际旅行、激光武器、生物遗传之类。《卫斯理》系列中那些以古代传说为灵感的故事,则非但没有“硬”科学,而且永生、风水、灵魂不灭、预知未来之类,都是今天科学标尺下的伪科学,故这些故事亦不妨称之为“伪科学幻想”。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一点:倪匡是在西方科幻的强烈影响下创作这些故事的。这种影响未必仅表现在手法的借用、情节的仿造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何为“科幻”的理解上。而在这一点上,西方人恐怕和我们多年来习惯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最近引进中国的DK公司的《彩图科幻百科》的封面上有两个巨大的字母:“SF”。作者在序言中说,“SF”可以视为三个词组的缩写:第一,Science Fiction(科学幻想小说);第二,ScienceFantasy(科学荒诞小说);第三,Speculative Fiction(推理小说)。而且作者强调,如果读者愿意将“SF”理解为Speculative Fiction的缩写,他也没有意见,“这样做不会给本书的阅读带来什么误解”。这个看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科幻作品的“身份”是很重要的提示和线索。
对“SF”的上述三种解释,还意味着在西方的科幻作品中,“硬”的科学内容其实不是必不可少的成分。再进而言之,“科幻”、“幻想”、“魔幻”等等概念之间,似乎也就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了,所以在《彩图科幻百科》中,《动物农庄》、《1984》等自然被包括在内。该书讨论科幻电影的一章中,《沙丘》、《裸体午餐》等许多我们不会认可为科幻的作品也包括在内。如果不是本书出版时间的限制,我相信《哈利。波特》系列和《指环王》系列肯定也会榜上有名。既然科幻小说也可以是Spec-ulative Fiction的话,《卫斯理》系列当然也就篇篇够格。
《卫斯理》系列中,也确实有些作品是很有思想价值的,比如《头发》、《玩具》、《原子空间》等等。《头发》中假想卫斯理与上帝、穆罕默德、佛陀、耶稣、老子等人辩论,辩的是人类的救赎问题。虽然匪夷所思,但还是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玩具》中设想了这样一种局面:人类其实只是外星高科技文明所豢养的玩物或实验品,但是自己却不自知,仍然以为自己是命运的主人——电影《黑客帝国》系列就用了这个灵感,但《卫斯理》用得比沃卓斯基兄弟早多了。
《卫斯理》系列有些故事中的科学倒也颇“硬”,但是人非圣贤,既然五花八门的知识都要涉及,有时也就“硬”出知识性硬伤来了。比如,《聚宝盆》中,引用了沈万三和明太祖的故事,说明太祖从1文钱开始,要求每天翻一番,30天就使“富可敌国”的沈万三破了产。但是稍做计算你就可知道:229=536 870 912(文)=536871(两),仅五十多万两银子,显然是不可能让一个“富可敌国”的人破产的。又如,《后备》中两次说到哥白尼,都说“他被烧死了”,这显然是将哥白尼和布鲁诺搞混了。不过在上百个故事中,出现少数这类硬伤,应该说也只能算白璧微瑕。
西方一直将科幻视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而不像我们这里一些人通常所认为的是科普的一种形式,这种区别恐怕是有深刻意义的。许多人经常说中国人创作的科幻作品水平太差,和国外的科幻作品没法相比,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事实,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那就很难改进。既然不把它当成文学,又怎能拿它和人家被当成文学的作品去相比呢?再说,中国人创作的科幻作品,情况也未必就那么令人悲观。倪匡虽已定居美国,毕竟也是中国人;而大陆的科幻作品,这些年也是逐渐在进步的。
这些年来,我也算非常关心读书界或是书评界(姑且假定有这样的“界”存在)动态的了,事实上我自己也参与其中的活动。但是恕我孤陋寡闻,上面所说的那个中国人的科幻小说——有一套包括百余部作品、多年来在大陆地区正版盗版极多、销量极大的系列丛书,我竟然从未在重要出版物上见到关于它的哪怕一句评论。网上的评论倒是不少,毁誉参半,言人人殊。当然很可能有人要说我武断,也许某些纸媒上也有过评论,但是在那些全国性的、比较重要和著名的书评刊物或栏目上,我确实从未见过。
这套系列丛书就是香港作家倪匡以“卫斯理”为主人公的小说集——以下简称《卫斯理》。大陆地区最常见的版本是延边人民出版社的《卫斯理科幻小说珍藏集》——错字、漏字、错段等极多,看上去像早期的盗版书。
好几年前,我最初看见女儿在读《卫斯理》时,颇有点嗤之以鼻。可是每逢我带女儿上书店,她就要缠着磨着买一本《卫斯理科幻小说珍藏集》;等到积累到十几册时,开始引起了我的“警惕”——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这样吸引人?于是我就开始阅读几篇,并和女儿交流,再后来我竟有一段时间将读《卫斯理》作为某种休息的方式。这使我改变了对《卫斯理》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态度,感到这些小说值得稍做分析研究。
《卫斯理》系列的内容五花八门。武侠、破案、探险、寻宝、恋情、黑社会、伪科学、历史疑案、政治动乱、民间传说等等,几乎所有通俗读物中用来吸引读者的题材,都在其中出现。《卫斯理》故事的灵感来源,大体有如下各项:
现代科学:外星人、时空变换、时间隧道、生物技术;
古代传说:神仙、永生、风水、前生后世、灵魂不灭、预知未来。
按照我们先前多年来习惯的概念,科幻小说必须具备“科学”,而且还必须是比较“硬”的科学——当然这个“硬”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界定,无非就是要有一些科学技术内容,诸如星际旅行、激光武器、生物遗传之类。《卫斯理》系列中那些以古代传说为灵感的故事,则非但没有“硬”科学,而且永生、风水、灵魂不灭、预知未来之类,都是今天科学标尺下的伪科学,故这些故事亦不妨称之为“伪科学幻想”。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一点:倪匡是在西方科幻的强烈影响下创作这些故事的。这种影响未必仅表现在手法的借用、情节的仿造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何为“科幻”的理解上。而在这一点上,西方人恐怕和我们多年来习惯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最近引进中国的DK公司的《彩图科幻百科》的封面上有两个巨大的字母:“SF”。作者在序言中说,“SF”可以视为三个词组的缩写:第一,Science Fiction(科学幻想小说);第二,ScienceFantasy(科学荒诞小说);第三,Speculative Fiction(推理小说)。而且作者强调,如果读者愿意将“SF”理解为Speculative Fiction的缩写,他也没有意见,“这样做不会给本书的阅读带来什么误解”。这个看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科幻作品的“身份”是很重要的提示和线索。
对“SF”的上述三种解释,还意味着在西方的科幻作品中,“硬”的科学内容其实不是必不可少的成分。再进而言之,“科幻”、“幻想”、“魔幻”等等概念之间,似乎也就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了,所以在《彩图科幻百科》中,《动物农庄》、《1984》等自然被包括在内。该书讨论科幻电影的一章中,《沙丘》、《裸体午餐》等许多我们不会认可为科幻的作品也包括在内。如果不是本书出版时间的限制,我相信《哈利。波特》系列和《指环王》系列肯定也会榜上有名。既然科幻小说也可以是Spec-ulative Fiction的话,《卫斯理》系列当然也就篇篇够格。
《卫斯理》系列中,也确实有些作品是很有思想价值的,比如《头发》、《玩具》、《原子空间》等等。《头发》中假想卫斯理与上帝、穆罕默德、佛陀、耶稣、老子等人辩论,辩的是人类的救赎问题。虽然匪夷所思,但还是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玩具》中设想了这样一种局面:人类其实只是外星高科技文明所豢养的玩物或实验品,但是自己却不自知,仍然以为自己是命运的主人——电影《黑客帝国》系列就用了这个灵感,但《卫斯理》用得比沃卓斯基兄弟早多了。
《卫斯理》系列有些故事中的科学倒也颇“硬”,但是人非圣贤,既然五花八门的知识都要涉及,有时也就“硬”出知识性硬伤来了。比如,《聚宝盆》中,引用了沈万三和明太祖的故事,说明太祖从1文钱开始,要求每天翻一番,30天就使“富可敌国”的沈万三破了产。但是稍做计算你就可知道:229=536 870 912(文)=536871(两),仅五十多万两银子,显然是不可能让一个“富可敌国”的人破产的。又如,《后备》中两次说到哥白尼,都说“他被烧死了”,这显然是将哥白尼和布鲁诺搞混了。不过在上百个故事中,出现少数这类硬伤,应该说也只能算白璧微瑕。
西方一直将科幻视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而不像我们这里一些人通常所认为的是科普的一种形式,这种区别恐怕是有深刻意义的。许多人经常说中国人创作的科幻作品水平太差,和国外的科幻作品没法相比,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事实,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那就很难改进。既然不把它当成文学,又怎能拿它和人家被当成文学的作品去相比呢?再说,中国人创作的科幻作品,情况也未必就那么令人悲观。倪匡虽已定居美国,毕竟也是中国人;而大陆的科幻作品,这些年也是逐渐在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