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陶行知先生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它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导入要精湛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清代戏剧评论家李渔说过:“开头第一句话是最难的,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写文章如此,教学亦需这样,尤其是语文课。一名优秀的教师为了尽快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想,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初始状态、心理特点、生理特征以及学习认知规律,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组织精湛的语言、寻找恰当的载体、选择生动的事例、引用感人的故事等方法进行描述或议论。好的教学导语,常表现为短小精悍、引经据典、引人入胜,一开始就会让学生全神贯注,深受感染,产生迫切需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求知心理。
二、设疑要精妙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妙的设疑。设疑是成功释疑的前提,是服务学生学习、促进有效思维的方式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导向标”,也是加深理解和体验、接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充分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按照先整体把握后局部突破的框架,分别设置不同的问题,这样以疑促思,以思释疑,读思结合,使学生在思中有所知,知中有所解,解中有所获。精妙的设疑要把握总体原则,即:设置问题目标要明确,难易适度,结合学生实际,体现趣味性、思维性、教育性、渐进性、灵活性、差异性的特点,使大多数学生能在经过认真分析思考、整理概括后基本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设疑要体现重难点,突出精、妙、巧。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抓住文中不为人注意的一个“笑”字,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潜心研究,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人物形象——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然于胸,对文本的解读也更上了一层楼。
请看——
师:同学们,课文描写诸葛亮说话共有11处之多,但却只有一个地方加了提示语,是一个“笑”字。请大家联系课文,想一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要“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诸葛亮笑周瑜嫉贤妒能,设计陷害自己,结果却只能落空。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笑曹操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鄙视的笑。
师: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风度、他的眼光。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说——
生:(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这种融经验性、人文性、情感性于一炉的极具语文味的探究问题真叫人拍案叫绝。
三、有效阅读
(一)明确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和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不囿于传统思维定势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二)指引方向
阅读讨论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更是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合理展示阅读问题,指引学生正确阅读讨论,或通读或略读,或浏览或细究,让学生掌握重难点、分清层次,从而促进学生有效阅读。
(三)读思结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动手记笔记、做批注、勤整理,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提高阅读效果。读是思的前提,思是读的升华,有了精思才能称得上是品味与欣赏。
(四)把握好阅读的立足点
教会学生把阅读中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营养等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写作和做人中去,从而真正达到在生活中完善自己、在写作中提高自己、在阅读中陶冶自己的目的。
(五)把握讨论形式
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难易不同的问题设计讨论的形式,要优化信息反馈方法,拓展信息反馈渠道,准确掌握学生独立思考的情况,以确定讨论层次。当组织学生进行必要讨论时,可视个体讨论的实情按不同层次进行人员组合,编成若干组并确定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总结补充
这也是为学生合作学习留下的自由空间,是学生对课文个性化、多元化理解创设的另一个交流平台。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一切为“静听”做准备的具有依附心理的整齐划一的集体,而是一个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蕴藏着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根据交流情况,或引导或补充,促进学生创造,鼓励学生创新,使这一过程呈现出学生“画龙”、教师“点睛”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将一颗颗“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走向创新之路的阶梯。
(责任编辑 韦 雄)
陶行知先生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它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导入要精湛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清代戏剧评论家李渔说过:“开头第一句话是最难的,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写文章如此,教学亦需这样,尤其是语文课。一名优秀的教师为了尽快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想,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初始状态、心理特点、生理特征以及学习认知规律,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组织精湛的语言、寻找恰当的载体、选择生动的事例、引用感人的故事等方法进行描述或议论。好的教学导语,常表现为短小精悍、引经据典、引人入胜,一开始就会让学生全神贯注,深受感染,产生迫切需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求知心理。
二、设疑要精妙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妙的设疑。设疑是成功释疑的前提,是服务学生学习、促进有效思维的方式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导向标”,也是加深理解和体验、接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充分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按照先整体把握后局部突破的框架,分别设置不同的问题,这样以疑促思,以思释疑,读思结合,使学生在思中有所知,知中有所解,解中有所获。精妙的设疑要把握总体原则,即:设置问题目标要明确,难易适度,结合学生实际,体现趣味性、思维性、教育性、渐进性、灵活性、差异性的特点,使大多数学生能在经过认真分析思考、整理概括后基本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设疑要体现重难点,突出精、妙、巧。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抓住文中不为人注意的一个“笑”字,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潜心研究,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人物形象——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然于胸,对文本的解读也更上了一层楼。
请看——
师:同学们,课文描写诸葛亮说话共有11处之多,但却只有一个地方加了提示语,是一个“笑”字。请大家联系课文,想一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要“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诸葛亮笑周瑜嫉贤妒能,设计陷害自己,结果却只能落空。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笑曹操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鄙视的笑。
师: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风度、他的眼光。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说——
生:(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这种融经验性、人文性、情感性于一炉的极具语文味的探究问题真叫人拍案叫绝。
三、有效阅读
(一)明确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和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不囿于传统思维定势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二)指引方向
阅读讨论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更是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合理展示阅读问题,指引学生正确阅读讨论,或通读或略读,或浏览或细究,让学生掌握重难点、分清层次,从而促进学生有效阅读。
(三)读思结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动手记笔记、做批注、勤整理,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提高阅读效果。读是思的前提,思是读的升华,有了精思才能称得上是品味与欣赏。
(四)把握好阅读的立足点
教会学生把阅读中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营养等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写作和做人中去,从而真正达到在生活中完善自己、在写作中提高自己、在阅读中陶冶自己的目的。
(五)把握讨论形式
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难易不同的问题设计讨论的形式,要优化信息反馈方法,拓展信息反馈渠道,准确掌握学生独立思考的情况,以确定讨论层次。当组织学生进行必要讨论时,可视个体讨论的实情按不同层次进行人员组合,编成若干组并确定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总结补充
这也是为学生合作学习留下的自由空间,是学生对课文个性化、多元化理解创设的另一个交流平台。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一切为“静听”做准备的具有依附心理的整齐划一的集体,而是一个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蕴藏着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根据交流情况,或引导或补充,促进学生创造,鼓励学生创新,使这一过程呈现出学生“画龙”、教师“点睛”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将一颗颗“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走向创新之路的阶梯。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