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它比整数概念更加抽象,也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认识几分之一》是三年级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在各级各类研讨活动中,不少名师都曾经执教过该课。在学校的磨课活动中,我们三年级备课组循着前人的探索道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行了3次磨课,对该课的设计和处理有了一定的尝试,以下谈谈我们的收获与思考。
一、材料感知,分类聚类中明晰分数的本质属性
“辨析比较材料——提取抽取本质——归纳概括命名” 是感悟数认识的过程性结构。①分数概念抽象难懂,分数概念的形成同样需要经历“辨析比较材料——提炼抽取本质——归纳概括命名”的活动过程。特别是在提炼抽取分数本质时,需要进行分类分析和聚类分析。分类分析,是为了得出分数产生的前提条件;聚类分析,是为了归纳分数的本质特征。
在初建课中:老师在ppt里准备了如下的材料:
师:同桌合作,根据图形的特点说说如何分类。
学生互说,而后交流。教师ppt展示分类结果。
这么处理,重心高,没有人人经历分类、感知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重建课中,老师仍旧提供了这些感性材料,这次是人手一份,人人轻生互说“这些图片分别把谁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被分成了几部分?各部分的大小怎么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图形每一部分的特点进行分类。一级分类中,一开始同学的分类五花八门,有的按实物一类、图形一类,有的按照图形的形状分类,加上分类慢,无形之中也浪费了一些时间。教师提醒“想想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的大小怎么样?每一部分和它的整体关系如何?请你试着在分一分。”之后,同学基本都能按是否平均分及分成的份数不同来分类,大约各占一半,进行得也比较顺利。由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分类,平均分的一类材料根据份数继续分类,分成不同份数的也根据每一份中是否有平均分再次分类。
重建课中,人人经历了材料的感知过程,真正做到了重心下移,但是分类的过程花费时间过多,将近18分钟,其中一级分类的过程拖沓,如果指令在清晰具体些,可避免花费时间过多,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在再建课中,老师根据指导意见,在一级分类中,直接让学生明确“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按是否平均分进行分类”,有效缩短分类的时间浪费拖沓问题,而后在平均分一类里按照不同份数进行二次分类,总结两种不同分类方法的异曲同工之处,帮助学生从单一思维逐渐开始建立关系思维。通过横向比较,图形变化而分数不变;纵向比较,图形不变而分数变化,让学生在对比沟通中逐步抽象出分数的本质属性,经历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
二、联系生活,言说交流中丰富分数的内涵
分数概念的丰富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最容易出现把分数仅仅与几何图形建立意义联系的认识局限,因此教师的教学中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努力沟通分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如3次磨课的课始,我们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切苹果,让学生体会:把苹果看成一个整体,它被分成了2部分,切下的这部分小,剩下的这部分大。既让学生清晰了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又能一目了然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为新授课分数概念语言的言说蕴伏铺垫。在初建课中,学生对于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用几分之一表示”语言言说不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也不够到位。针对这一问题,在重建课中,老师关注了学生的语言言说表述,认识 时,
师:观察这一类,有实物有图形,有横着分有竖着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
师:这些图你会说吗?
生描述。
师:说的真好,这部分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这部分也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它们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都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你会写这个分数吗?
师介绍分数 的书写,生书写。
师:生活中有没有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的呢?你能举出例子吗?同桌互说。
在重建课中,学生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老师在课中及时进行引导。“观察我们的教室,找找有能用 表示的例子吗?”“除了教室里,生活中还有吗?”“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图片,你能说出生活中的几分之一吗?”
努力沟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给予学生多次言说的机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聚焦生活中更加丰富多元的资源,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直观操作,折画创造中加深分数的再认识
学具直观操作,可以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使外显的动作促进数学思考,把具体感知认识上升为数学的结论。在3次磨课“分数的再认识”这一环节中,我们都设计了利用手中的正方形纸张创造出 的活动,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了不少 。
在初建课中,教师询问:“大家折的都是正方形的 ,形状各不相同,但大小一样吗?”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一样”。教师要求学生再思考,同桌交流并说说理由。聪明的孩子想到了通过图形的割补来证明大小是一样的,但更多的孩子是没有感悟到的,教师迫于时间关系并没有耐心加以引导。
在重建课中,教师把2张正方形纸重叠在一起,要求学生观察大小是否一样,同桌交流并讲道理。聪明的孩子想到了两张正方形纸大小相同,折出的都是正方形纸的 ,从分数的意义去理解,把这个正方形看做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既然是平均分,得到的每一份就是一样大。由此得出“正方形纸的 ,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大小一样”的结论。出示一个更大正方形 ,提问:为什么老师的 这么大,你们的这么小?(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是“谁的” ),体会:由于整体变大,所以部分也随着变大。出示会变的正方形。
不敢说经过3次的磨课,《认识几分之一》一课就为一节精品课,它仍存在着不足,随着学情的变化和课堂的互動生成,还有不少深入探讨的空间。“痛并快乐着”是我们这次磨课活动的收获 ,概念教学抽象难懂,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概念教学更加突出本质属性,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经验有所积累,感悟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一、材料感知,分类聚类中明晰分数的本质属性
“辨析比较材料——提取抽取本质——归纳概括命名” 是感悟数认识的过程性结构。①分数概念抽象难懂,分数概念的形成同样需要经历“辨析比较材料——提炼抽取本质——归纳概括命名”的活动过程。特别是在提炼抽取分数本质时,需要进行分类分析和聚类分析。分类分析,是为了得出分数产生的前提条件;聚类分析,是为了归纳分数的本质特征。
在初建课中:老师在ppt里准备了如下的材料:
师:同桌合作,根据图形的特点说说如何分类。
学生互说,而后交流。教师ppt展示分类结果。
这么处理,重心高,没有人人经历分类、感知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重建课中,老师仍旧提供了这些感性材料,这次是人手一份,人人轻生互说“这些图片分别把谁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被分成了几部分?各部分的大小怎么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图形每一部分的特点进行分类。一级分类中,一开始同学的分类五花八门,有的按实物一类、图形一类,有的按照图形的形状分类,加上分类慢,无形之中也浪费了一些时间。教师提醒“想想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的大小怎么样?每一部分和它的整体关系如何?请你试着在分一分。”之后,同学基本都能按是否平均分及分成的份数不同来分类,大约各占一半,进行得也比较顺利。由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分类,平均分的一类材料根据份数继续分类,分成不同份数的也根据每一份中是否有平均分再次分类。
重建课中,人人经历了材料的感知过程,真正做到了重心下移,但是分类的过程花费时间过多,将近18分钟,其中一级分类的过程拖沓,如果指令在清晰具体些,可避免花费时间过多,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在再建课中,老师根据指导意见,在一级分类中,直接让学生明确“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按是否平均分进行分类”,有效缩短分类的时间浪费拖沓问题,而后在平均分一类里按照不同份数进行二次分类,总结两种不同分类方法的异曲同工之处,帮助学生从单一思维逐渐开始建立关系思维。通过横向比较,图形变化而分数不变;纵向比较,图形不变而分数变化,让学生在对比沟通中逐步抽象出分数的本质属性,经历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
二、联系生活,言说交流中丰富分数的内涵
分数概念的丰富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最容易出现把分数仅仅与几何图形建立意义联系的认识局限,因此教师的教学中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努力沟通分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如3次磨课的课始,我们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切苹果,让学生体会:把苹果看成一个整体,它被分成了2部分,切下的这部分小,剩下的这部分大。既让学生清晰了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又能一目了然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为新授课分数概念语言的言说蕴伏铺垫。在初建课中,学生对于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用几分之一表示”语言言说不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也不够到位。针对这一问题,在重建课中,老师关注了学生的语言言说表述,认识 时,
师:观察这一类,有实物有图形,有横着分有竖着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
师:这些图你会说吗?
生描述。
师:说的真好,这部分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这部分也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它们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都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你会写这个分数吗?
师介绍分数 的书写,生书写。
师:生活中有没有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的呢?你能举出例子吗?同桌互说。
在重建课中,学生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老师在课中及时进行引导。“观察我们的教室,找找有能用 表示的例子吗?”“除了教室里,生活中还有吗?”“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图片,你能说出生活中的几分之一吗?”
努力沟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给予学生多次言说的机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聚焦生活中更加丰富多元的资源,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直观操作,折画创造中加深分数的再认识
学具直观操作,可以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使外显的动作促进数学思考,把具体感知认识上升为数学的结论。在3次磨课“分数的再认识”这一环节中,我们都设计了利用手中的正方形纸张创造出 的活动,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了不少 。
在初建课中,教师询问:“大家折的都是正方形的 ,形状各不相同,但大小一样吗?”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一样”。教师要求学生再思考,同桌交流并说说理由。聪明的孩子想到了通过图形的割补来证明大小是一样的,但更多的孩子是没有感悟到的,教师迫于时间关系并没有耐心加以引导。
在重建课中,教师把2张正方形纸重叠在一起,要求学生观察大小是否一样,同桌交流并讲道理。聪明的孩子想到了两张正方形纸大小相同,折出的都是正方形纸的 ,从分数的意义去理解,把这个正方形看做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既然是平均分,得到的每一份就是一样大。由此得出“正方形纸的 ,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大小一样”的结论。出示一个更大正方形 ,提问:为什么老师的 这么大,你们的这么小?(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是“谁的” ),体会:由于整体变大,所以部分也随着变大。出示会变的正方形。
不敢说经过3次的磨课,《认识几分之一》一课就为一节精品课,它仍存在着不足,随着学情的变化和课堂的互動生成,还有不少深入探讨的空间。“痛并快乐着”是我们这次磨课活动的收获 ,概念教学抽象难懂,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概念教学更加突出本质属性,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经验有所积累,感悟更深刻,理解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