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论文以南京图书馆为例,对馆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范围、方式以及服务特色进行了分析,提出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面临缺乏体系化建设、全省业务统筹高度、高素质专业人员等问题,建议以省馆为龙头搭建区域性地方文献网络共享与展示平台,发挥省级公共图书馆地区特色文化传承作用,打造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库。
关键词 地方文献 南京图书馆 资源建设 读者服务
分类号 G255.9
Research on the Local Document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s of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ie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Nanjing Library
Zhang Ting
Abstract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y Local Literature and services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public library functions. Taking Nanjing Library, for example, for the collec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scope, approach and service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y Local Literature facing a shortage of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province's business overall height,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s, etc. questions, suggestions to the provincial museum of local literature as a leader to build a regional network to share and display platform, to play the role of cultural heritage characteristic areas of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ies, to create a digital repository of local litera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igital age.
Keywords Local literature. Nanjing Library. Resource Development. Reader Service.
江苏地方文献具有分布广泛、数量巨大、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经过多年资源建设累积,目前南京图书馆所藏地方文献资源涉及江苏历史、地理、经济、军事、教育、科举、金石、文学、艺术、科技、藏书、家族各方面,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性。近几年来,地方文献入藏完整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以2012年为例,在江苏本地出版社2012年出版且适合图书馆藏的6956种书刊中,南图入藏6676种,当年地方文献入藏完整率96.0%。本文以南京图书馆为例,就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进行思考与分析。
1 南京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采集原则与范围
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各朝各代形成的典籍种类繁多、浩如烟海,要在其中对地方文献进行搜集整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此,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和需求,明确地方文献资源的范围,把握建设原则,是省级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建设的重要基础。总体原则应突出重点,坚持持久发展、有的放矢的原则,根据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产业结构、地域特征等,选择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献价值的资源,保证文献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系统性,从而形成馆藏特色之精华,为区域文化、经济建设提供独特的资源保障[1]。具体到采集范围,应包括五个方面:(1)与本地相关联的文献;(2)内容或形式上涉及地方区域特征的文献集;(3)重视学科的全面性,对全学科地方文献进行收集;(4)非常规性地方文献;(5)对散落于各方资料中,有断裂可能的民间性的地方文献。
基于以上原则,南京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采集范围具体为:(1)地方史志、地方史料、大事记,包括江苏地方动物、植物、矿物、物产等专业志书;(2)年鉴,包括江苏各地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统计资料、年度报告、白皮书等;(3)地方概览包括介绍江苏各地风物习俗、风士人情等;(4)旅游资料包括介绍江苏各地风景名胜、古迹遗址、特产、旅游服务等方面的资料;(5)名录包括江苏人名录、地名录和机构名录,如电话黄页等;(6)地图包括地图册和散页地图以及专业地图等;(7)专题资料汇编;(8)家谱;(9)其他。江苏籍人士和在江苏工作生活过的各界人士的著作,包括著述、传记、年谱、传闻轶事、照片以及有关研究、评论著述资料等。江苏各出版社出版的出版物,含自办发行的出版物,特别注重收藏档案馆、党史办、方志办等机关团体自办发行的出版物,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
2 南京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方式与途径
2.1 做好常态化采集工作
采购是收集地方文献的主要方式。《南京图书馆文献采选条例》中明确规定:“江苏地方文献,指有关江苏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的文献,包括方志、地图、地名录、手稿、抄本、照片等。地方文献的采选,排除一些不宜采选的类型外,应采选本省各出版社出版的所有文献资料。同时应采选江苏地区人士论著和曾在江苏活动过的海内外知名人士的著作。” 在呈缴方式上,南京图书馆与江苏出版社加强沟通与联系,由各出版社确定呈缴工作具体联系人,与南京图书馆负责此项工作的老师直接对接。呈缴到馆的图书由专人负责,从第一道工序拆包到整个流程结束,最后由专人送达典藏书库,且在典藏库中专门留出场地放呈缴本图书。几年积累下来,即可建成一个相对完整且有一定规模的呈缴本阅览室,便于更好地开展本省出版社出版物的呈缴工作。
在征集方面,南京图书馆设计制作了《南京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宣传页》,介绍和宣传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意义。同时积极主动地与省新闻出版局、省党史办、省档案局、南京市文广新局、南京市党史办、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等一批重点单位建立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省党史办的帮助,与省内13个地级市党史办取得联系。与南京市党史办积极开展合作,与南京市13个区县党史办建立相应联系,初步构建起南图地方文献征集网。2014年通过上门收取和邮局收寄等方式,征集到内部出版物图书279种441册,内刊340册(含合订本44册)。这部分书刊按采编的正常工作流程,将放置在地方文献阅览室专架。
2.2 进行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
近几年,南京图书馆自建了许多地方文献数据库,如江苏文化数据库,致力于对江苏省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开发、利用,以传播宣扬江苏的先进文化为己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全省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网站资源表现形式多样,视音频内容丰富、地方特征鲜明,目前初步建成了包括“人物数据库”“作品数据库”“旅游数据库”“文化民俗数据库”等12个江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其中江苏省五星工程数据库、地方文献视频资源数据库等非常具有代表性。另外南京图书馆为贯彻落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部署,进一步挖掘宣传江苏省地方文化资源,从2007年起,组建专业队伍,购置摄制设备,初步探索出了独具图书馆特色的专题片摄制流程和模式。先后完成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专题片》(20集)、《红色之旅系列专题片》(20集)、《江苏名人故居系列专题片》(20集)、《江苏近现代名人系列专题片》(25集)的摄制任务,均受到专家和领导的好评。目前,《江苏省专题博物馆系列专题片》(27集)正在摄制中。
3 南京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与推广
3.1 突显地方文化特色,强化阵地服务
南京图书馆内除设有专门的地方文献阅览室外,还建有“江苏作家作品馆”。该馆坐落于读者流量最多的区域,面积达640平方米,收藏有3800余册祖籍江苏或出生江苏或在江苏工作过的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含小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剧本、散文、诗歌等,以及由此类作品改编的影视戏剧作品,提供阅览、影视欣赏等服务。整个阅览室由藏书、阅览、展览、研讨四个区域组成,时常不定期举办名家讲座、作者新书见面会、作品赏析会等活动,受到读者的欢迎。同时,还长期对外征集作家原作手稿,并承担江苏作家、作品电子档案的建立及查询服务。
3.2 重视阅读推广,引领大众阅读好书
南京图书馆设立“南京图书馆陶风图书奖”,评选江苏省当年所出优秀图书作品,向公众推荐。“陶风图书奖”由出版社提供推荐书目供读者评选。在读者评选的基础上,再由书评、图书出版发行、图书馆和相关领域人士组成评审委员会,最终确定提名图书和优秀图书。参评书籍为江苏省内由政府批准成立的出版机构当年正式出版、公开发行的中文版图书,“陶风图书奖”旨在引领大众阅读好书,通过对江苏优秀图书的推荐、评选,引导广大读者关注江苏地方出版物,促进社会大众对纸质书籍的收藏与阅读[2]。
3.3 推进数字资源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在信息化、网络化大发展的数字时代,推进地方资源数字资源建设,促进地方资源利用率。南京图书馆通过网页内容搜索软件对江苏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分类、保存,其范围包括江苏的政府网站、门户网站和一些热点网站。南京图书馆官网首页数字资源也专门设有地方文献栏目,内容包括南京图书馆各种地方资源数据库和地方视频资源。
3.4 出版珍贵地方历史资源,提高文献使用率
南京图书馆馆史悠久,前身为1907年建立的江南图书馆以及1931年建立的国民政府时期国立中央图书馆,所积累下来的珍贵藏书不仅含有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并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地方特色。最早可以追溯到前身江南图书馆。江南图书馆在成立前后,曾收购了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藏书60万卷、武昌范氏“月槎木樨香馆”藏书4557种和桃源宋氏藏书。而民国前后收纳了江楚编译官书局藏书,宋教仁遗书等大量文献资源。这些珍贵的藏书含有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形成南图最原始的地方文献资源。为扩大这部分珍贵的历史地方文献的阅读与研究,南京图书馆充分挖掘特色资源予以影印出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著名图书馆藏稀见地方志丛刊·南京图书馆藏稀见地方志丛刊》《国民政府司法公报》《金陵全书·市政公报》等,都是有着强烈时代特点的地方文献影印丛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著名图书馆藏稀见地方志丛刊·南京图书馆藏稀见地方志丛刊》还分别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重要成果。这些珍贵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出版,大大提高了文献使用率[3]。
4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缺乏体系化建设,资源建设内容不全面,文献质量不高
采访计划缺乏宏观规划,采访范围还不够清晰明确,采访渠道单一,对非公开出版物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1)对有重要史料、档案价值资料的非公开出版物收集力度不够;(2)对民间的赠书重视度不够,没有做好宣传,大众对于到图书馆赠书还不是很了解;(3)内容不够全面,地方资源的建设应包括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献资料。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是执行难度较大,需要加强。 4.2 缺乏系统整合全省资源的高度与措施
作为江苏省省级公共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对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应该站在全省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以构建完整的江苏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但因受限于人力、物力以及技术等因素,目前南京图书馆在建设本馆地方文献特色资源库时,缺乏对全省文化特点的高度把握,同时在对全省各市县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指导上,不能客观评价各馆的藏书信息并确定重点发展方向,缺乏系统的指导与规划[4]。
4.3 专业人员缺乏,业务水平有限
江苏文化强省的建设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地方文献的品种和数量急剧增长,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使地方文献的承载方式呈现多样化,从传统的纸质向电子化、网络化转变,由于当前文献的信息量大、品种丰富、类型多样、发行机构和发行渠道多,大量的地方文献还属于非正式出版物,所以地方文献收集人员不仅要熟悉本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掌握著名人物和著述,了解本地区重大事件和掌故,具备文史知识和文学功底,同时还要有时间和精力耐心接待读者和相关单位进行联系。由于现在采编部工作量大,人手紧张,缺少具备地方文献知识的专业收集人员,缺乏非正式出版物的出版和发行信息,非常容易出现漏收、缺失等现象。
5 加强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思考
5.1 以省馆为龙头建设全省地方文献书目,进而建设区域性地方文献网络共享与展示平台
由于地方文献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很多非公开出版物数量有限,有些甚至还是单本,并且由于印制方式不同,收藏地点比较分散,因此在收集、保管、利用等方面,不能形成统一资源,给整体区域性地方文献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资源特色不能得到很好的整合与发挥。要解决这个矛盾,应该由省馆牵头,站在把握全省特色文化的高度上,对全省范围内的地方文献资源实现统筹建设,统一书目数据的编码结构、资料格式、组织标准、检索途径和方法,建立全省性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最终建立区域性地方文献网络共享与展示平台[5]。此举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快捷的地方文献查询服务,也可以避免全省资源重复建设,促进全省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不断完善。
5.2 发挥公共图书馆地区特色文化传承的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也在不断扩展,近年来,在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承上,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上,公共图书馆的责任和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核心,其技术经验、人文精神都是流动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越来越困难。作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窗口单位,省级公共图书馆应该敏锐地看到文化传承重要性,更加全面地收集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图书资料,可建立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的影像资料信息库,成立南京图书馆藏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献资源中心[6]。当然,这一切需要政策的支持,希望在《江苏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中能够明确。公共图书馆全面收藏地方文献并进行特色资源建设时,要加强与档案馆、博物馆等政府单位的合作与联系。
5.3 打造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库
南京图书馆虽然自建有相当数量的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但与江苏文化大省的地位相比,在内容、数量、特色、质量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在大数据背景下,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要着手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全面性的体系建设,达到从加强网站内容建设到推动地方文献建设的作用。应该形成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的多层面资源库[7]。书目数据库是实现地方文献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重要基础;文献数据库是地方文献深层次揭示的平台;多媒体数据库是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展呈与宣传的窗口。从这三个层次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让用户更全面地了解区域性地方文献收藏特色和地方文化特点。
关键词 地方文献 南京图书馆 资源建设 读者服务
分类号 G255.9
Research on the Local Document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s of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ie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Nanjing Library
Zhang Ting
Abstract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y Local Literature and services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public library functions. Taking Nanjing Library, for example, for the collec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scope, approach and service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y Local Literature facing a shortage of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province's business overall height,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s, etc. questions, suggestions to the provincial museum of local literature as a leader to build a regional network to share and display platform, to play the role of cultural heritage characteristic areas of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ies, to create a digital repository of local litera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igital age.
Keywords Local literature. Nanjing Library. Resource Development. Reader Service.
江苏地方文献具有分布广泛、数量巨大、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经过多年资源建设累积,目前南京图书馆所藏地方文献资源涉及江苏历史、地理、经济、军事、教育、科举、金石、文学、艺术、科技、藏书、家族各方面,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性。近几年来,地方文献入藏完整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以2012年为例,在江苏本地出版社2012年出版且适合图书馆藏的6956种书刊中,南图入藏6676种,当年地方文献入藏完整率96.0%。本文以南京图书馆为例,就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进行思考与分析。
1 南京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采集原则与范围
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各朝各代形成的典籍种类繁多、浩如烟海,要在其中对地方文献进行搜集整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此,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和需求,明确地方文献资源的范围,把握建设原则,是省级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建设的重要基础。总体原则应突出重点,坚持持久发展、有的放矢的原则,根据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产业结构、地域特征等,选择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献价值的资源,保证文献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系统性,从而形成馆藏特色之精华,为区域文化、经济建设提供独特的资源保障[1]。具体到采集范围,应包括五个方面:(1)与本地相关联的文献;(2)内容或形式上涉及地方区域特征的文献集;(3)重视学科的全面性,对全学科地方文献进行收集;(4)非常规性地方文献;(5)对散落于各方资料中,有断裂可能的民间性的地方文献。
基于以上原则,南京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采集范围具体为:(1)地方史志、地方史料、大事记,包括江苏地方动物、植物、矿物、物产等专业志书;(2)年鉴,包括江苏各地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统计资料、年度报告、白皮书等;(3)地方概览包括介绍江苏各地风物习俗、风士人情等;(4)旅游资料包括介绍江苏各地风景名胜、古迹遗址、特产、旅游服务等方面的资料;(5)名录包括江苏人名录、地名录和机构名录,如电话黄页等;(6)地图包括地图册和散页地图以及专业地图等;(7)专题资料汇编;(8)家谱;(9)其他。江苏籍人士和在江苏工作生活过的各界人士的著作,包括著述、传记、年谱、传闻轶事、照片以及有关研究、评论著述资料等。江苏各出版社出版的出版物,含自办发行的出版物,特别注重收藏档案馆、党史办、方志办等机关团体自办发行的出版物,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
2 南京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方式与途径
2.1 做好常态化采集工作
采购是收集地方文献的主要方式。《南京图书馆文献采选条例》中明确规定:“江苏地方文献,指有关江苏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的文献,包括方志、地图、地名录、手稿、抄本、照片等。地方文献的采选,排除一些不宜采选的类型外,应采选本省各出版社出版的所有文献资料。同时应采选江苏地区人士论著和曾在江苏活动过的海内外知名人士的著作。” 在呈缴方式上,南京图书馆与江苏出版社加强沟通与联系,由各出版社确定呈缴工作具体联系人,与南京图书馆负责此项工作的老师直接对接。呈缴到馆的图书由专人负责,从第一道工序拆包到整个流程结束,最后由专人送达典藏书库,且在典藏库中专门留出场地放呈缴本图书。几年积累下来,即可建成一个相对完整且有一定规模的呈缴本阅览室,便于更好地开展本省出版社出版物的呈缴工作。
在征集方面,南京图书馆设计制作了《南京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宣传页》,介绍和宣传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意义。同时积极主动地与省新闻出版局、省党史办、省档案局、南京市文广新局、南京市党史办、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等一批重点单位建立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省党史办的帮助,与省内13个地级市党史办取得联系。与南京市党史办积极开展合作,与南京市13个区县党史办建立相应联系,初步构建起南图地方文献征集网。2014年通过上门收取和邮局收寄等方式,征集到内部出版物图书279种441册,内刊340册(含合订本44册)。这部分书刊按采编的正常工作流程,将放置在地方文献阅览室专架。
2.2 进行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
近几年,南京图书馆自建了许多地方文献数据库,如江苏文化数据库,致力于对江苏省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开发、利用,以传播宣扬江苏的先进文化为己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全省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网站资源表现形式多样,视音频内容丰富、地方特征鲜明,目前初步建成了包括“人物数据库”“作品数据库”“旅游数据库”“文化民俗数据库”等12个江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其中江苏省五星工程数据库、地方文献视频资源数据库等非常具有代表性。另外南京图书馆为贯彻落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部署,进一步挖掘宣传江苏省地方文化资源,从2007年起,组建专业队伍,购置摄制设备,初步探索出了独具图书馆特色的专题片摄制流程和模式。先后完成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专题片》(20集)、《红色之旅系列专题片》(20集)、《江苏名人故居系列专题片》(20集)、《江苏近现代名人系列专题片》(25集)的摄制任务,均受到专家和领导的好评。目前,《江苏省专题博物馆系列专题片》(27集)正在摄制中。
3 南京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与推广
3.1 突显地方文化特色,强化阵地服务
南京图书馆内除设有专门的地方文献阅览室外,还建有“江苏作家作品馆”。该馆坐落于读者流量最多的区域,面积达640平方米,收藏有3800余册祖籍江苏或出生江苏或在江苏工作过的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含小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剧本、散文、诗歌等,以及由此类作品改编的影视戏剧作品,提供阅览、影视欣赏等服务。整个阅览室由藏书、阅览、展览、研讨四个区域组成,时常不定期举办名家讲座、作者新书见面会、作品赏析会等活动,受到读者的欢迎。同时,还长期对外征集作家原作手稿,并承担江苏作家、作品电子档案的建立及查询服务。
3.2 重视阅读推广,引领大众阅读好书
南京图书馆设立“南京图书馆陶风图书奖”,评选江苏省当年所出优秀图书作品,向公众推荐。“陶风图书奖”由出版社提供推荐书目供读者评选。在读者评选的基础上,再由书评、图书出版发行、图书馆和相关领域人士组成评审委员会,最终确定提名图书和优秀图书。参评书籍为江苏省内由政府批准成立的出版机构当年正式出版、公开发行的中文版图书,“陶风图书奖”旨在引领大众阅读好书,通过对江苏优秀图书的推荐、评选,引导广大读者关注江苏地方出版物,促进社会大众对纸质书籍的收藏与阅读[2]。
3.3 推进数字资源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在信息化、网络化大发展的数字时代,推进地方资源数字资源建设,促进地方资源利用率。南京图书馆通过网页内容搜索软件对江苏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分类、保存,其范围包括江苏的政府网站、门户网站和一些热点网站。南京图书馆官网首页数字资源也专门设有地方文献栏目,内容包括南京图书馆各种地方资源数据库和地方视频资源。
3.4 出版珍贵地方历史资源,提高文献使用率
南京图书馆馆史悠久,前身为1907年建立的江南图书馆以及1931年建立的国民政府时期国立中央图书馆,所积累下来的珍贵藏书不仅含有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并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地方特色。最早可以追溯到前身江南图书馆。江南图书馆在成立前后,曾收购了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藏书60万卷、武昌范氏“月槎木樨香馆”藏书4557种和桃源宋氏藏书。而民国前后收纳了江楚编译官书局藏书,宋教仁遗书等大量文献资源。这些珍贵的藏书含有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形成南图最原始的地方文献资源。为扩大这部分珍贵的历史地方文献的阅读与研究,南京图书馆充分挖掘特色资源予以影印出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著名图书馆藏稀见地方志丛刊·南京图书馆藏稀见地方志丛刊》《国民政府司法公报》《金陵全书·市政公报》等,都是有着强烈时代特点的地方文献影印丛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著名图书馆藏稀见地方志丛刊·南京图书馆藏稀见地方志丛刊》还分别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重要成果。这些珍贵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出版,大大提高了文献使用率[3]。
4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缺乏体系化建设,资源建设内容不全面,文献质量不高
采访计划缺乏宏观规划,采访范围还不够清晰明确,采访渠道单一,对非公开出版物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1)对有重要史料、档案价值资料的非公开出版物收集力度不够;(2)对民间的赠书重视度不够,没有做好宣传,大众对于到图书馆赠书还不是很了解;(3)内容不够全面,地方资源的建设应包括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献资料。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是执行难度较大,需要加强。 4.2 缺乏系统整合全省资源的高度与措施
作为江苏省省级公共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对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应该站在全省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以构建完整的江苏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但因受限于人力、物力以及技术等因素,目前南京图书馆在建设本馆地方文献特色资源库时,缺乏对全省文化特点的高度把握,同时在对全省各市县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指导上,不能客观评价各馆的藏书信息并确定重点发展方向,缺乏系统的指导与规划[4]。
4.3 专业人员缺乏,业务水平有限
江苏文化强省的建设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地方文献的品种和数量急剧增长,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使地方文献的承载方式呈现多样化,从传统的纸质向电子化、网络化转变,由于当前文献的信息量大、品种丰富、类型多样、发行机构和发行渠道多,大量的地方文献还属于非正式出版物,所以地方文献收集人员不仅要熟悉本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掌握著名人物和著述,了解本地区重大事件和掌故,具备文史知识和文学功底,同时还要有时间和精力耐心接待读者和相关单位进行联系。由于现在采编部工作量大,人手紧张,缺少具备地方文献知识的专业收集人员,缺乏非正式出版物的出版和发行信息,非常容易出现漏收、缺失等现象。
5 加强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思考
5.1 以省馆为龙头建设全省地方文献书目,进而建设区域性地方文献网络共享与展示平台
由于地方文献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很多非公开出版物数量有限,有些甚至还是单本,并且由于印制方式不同,收藏地点比较分散,因此在收集、保管、利用等方面,不能形成统一资源,给整体区域性地方文献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资源特色不能得到很好的整合与发挥。要解决这个矛盾,应该由省馆牵头,站在把握全省特色文化的高度上,对全省范围内的地方文献资源实现统筹建设,统一书目数据的编码结构、资料格式、组织标准、检索途径和方法,建立全省性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最终建立区域性地方文献网络共享与展示平台[5]。此举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快捷的地方文献查询服务,也可以避免全省资源重复建设,促进全省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不断完善。
5.2 发挥公共图书馆地区特色文化传承的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也在不断扩展,近年来,在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承上,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上,公共图书馆的责任和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核心,其技术经验、人文精神都是流动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越来越困难。作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窗口单位,省级公共图书馆应该敏锐地看到文化传承重要性,更加全面地收集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图书资料,可建立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的影像资料信息库,成立南京图书馆藏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献资源中心[6]。当然,这一切需要政策的支持,希望在《江苏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中能够明确。公共图书馆全面收藏地方文献并进行特色资源建设时,要加强与档案馆、博物馆等政府单位的合作与联系。
5.3 打造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库
南京图书馆虽然自建有相当数量的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但与江苏文化大省的地位相比,在内容、数量、特色、质量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在大数据背景下,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要着手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全面性的体系建设,达到从加强网站内容建设到推动地方文献建设的作用。应该形成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的多层面资源库[7]。书目数据库是实现地方文献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重要基础;文献数据库是地方文献深层次揭示的平台;多媒体数据库是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展呈与宣传的窗口。从这三个层次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让用户更全面地了解区域性地方文献收藏特色和地方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