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i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图是以图例、符号等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载体,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读图是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锻炼读图与析图能力也是最富有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读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
  【关键词】读图;地理教学
  地图是以图例、符号等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载体,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整张文综试卷地理图像的图幅数量最多。地理试题大有“无图不成题”之势。因此,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提高地理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本人在这几年的地理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害怕地图,特别是一些女同学,对地图有很强的排斥心理,甚至问:“为什么地理有这么多图呀,我一看就晕了,能不能不要那么多图呀”。因而,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深深体会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好读图技能,更好地去获取地理信息呢?以下是本人的几点建议。
  一、让学生了解地理学习中地图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以为,地理是文综科目,死记硬背就可以了。首先要改变学生的这种错误观念,特别要强调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学生知道,文综地理试题经常以地图为切入点,再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以2011年福建省高考地理题为例,共有7图1表,包括人口统计表,城市用地空间分布图,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柑橘气候风险等值线图,美国西部等高线图和选做题当中的海水温度变化图,月雹日曲线变化图,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时间变化图。其次,还要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丰富的地图知识作指导,如日常生活中的天气预报图、旅游图和交通图等,都离不开地图。
  二、让学生明确中学地理地图的主题和种类
  中学地理学习中地图的主要种类有以下几种:经纬网图、太阳光照图、地理统计图(等值线图、折线图和曲线图、柱状图、百分比图等)、地理景观图(自然地理景观图,人文地理景观图的图片和素描图)、地理分布图、地理漫画 (它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多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主题,提醒人们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等)。
  每一类地图的读取都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明确各种地图的种类和主题,可以使学生更加迅速地从图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三、培养学生正确读图与析图的一般步骤
  1.看地图的名称、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地图的名称包含了这幅地图所要表达的内容,很多学生在读图时就经常忽略这一点,着急地去看图,在较难理解的图中就会搞不清楚图中的含义,其实只要看看图名,许多东西就变得好理解多了,图名往往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是地理事物的标记,让学生懂得地图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是读懂地图的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读图顺利和正确。
  2.明确要素,确定目标,引导读图
  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提取所需要的信息。本人认为这个步骤应该通过教师读图析图做示范,学生模仿来实现。例如,冷锋和暖锋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两者的异同点,如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位置是否相同,冷气团的方向是否有差异等等,学生很快能发现无论是冷锋还是暖锋,都是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这样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进而得出冷气团和暖气团两者的性质差异。教师对学生的读图方法多加引导和训练,久而久之,以后再碰到类似情况时,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时,他的读图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四、培养学生经常看图、用图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常看图、用图,包括教学挂图、地图册、课本插图等,积极从图中查找教学中所述的各种地理事物,并借助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特点和规律等内容,将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中,变文字内容为地图语言,丰富地图的内涵,增加学生对地图符号的理解,并通过《新学案》、《地理填充图册》及教材中各“活动”的读图题强化训练,久而久之,形成学文看图、图文对照的良好习惯。
  五、强化读图能力,加强专题地图指导
  地理图像类型很多,每一种图像都有一定的技巧与方法。比如在地理分布图的阅读顺序,可以有三种方法:一是空间顺序法,如位置图、政区图、地形图、交通图等可按一定的空间顺序(自上而下,自东向西,从内及外等);如阅读气温分布图,可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方法,依次读出大气垂直层次的名称、高度和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的垂直变化不同,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二是时间顺序法,凡是表示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和特点的插图、分布图,均可按其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由前及后地依次观察、分析。读这类图时,一般要在“读图名”后马上“看坐标”,认清坐标再分析内容;三是逻辑顺序法。即按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逻辑顺序来阅读。凡用来揭示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图象,都可以用此法,如中学地理课本里的特征图、地理成因图、地理规律图等。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如果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读图能力提高了,就能借助地图这个工具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在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经验来。
  (作者单位:福建省石狮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和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类芽孢杆菌对铜陵新桥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中Cu化学形态的影响,初步探讨了Cu形态变化的机理。结果表明,不同投入量的类芽孢杆菌接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国发[2009]15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09]8号)部署和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
越北地块位于中国滇桂交界和越南北部地区,是研究扬子、华夏、印支等陆块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区。通过对越北地块北缘马关—麻栗坡地区"新寨岩组"与花岗质岩石接触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