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娱乐救国”曾为上流社会的一些人所津津乐道,流行于霓虹闪烁的都市,张贴在闹市街头的海报,刊印在报纸杂志的副刊。“娱乐”与“救国”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甚至举凡国难家灾,还要悬半旗禁娱乐。如此口号,现在的人或许难以理解。
很难考证“娱乐”和“救国”是何时组合在一起的,笔者所知的最早的一处是1930年8月上海发行的《奋报》。此刻蒋介石正与冯玉祥、阎锡山酣战中原,无暇顾及东洋的觊觎之徒,故而此时的“救国”当非后来的“救国”。大概从1932年起,“娱乐救国”成为口号,并且在后来的几年里频频出现。这就不难理解了——1931年的“九一八”,1932年的“一·二八”,两大事变震惊国民,亡国亡种的威胁不再止于史书记载。有志之士,有识之士,无不以拯救民族危亡为使命和责任。投笔从戎者有之,揭竿为旗者有之,更多的是攘臂而起,以激情和热血唤醒民众,各种救国的口号不绝于耳。其中不乏与职业的联系,譬如“航空救国”“体育救国”“实业救国”等等。政府大员也有自己的口号,诸如“统一救国”“和平救国”“剿匪救国”云云。
娱乐也是必不可少的。20世纪30年代又是一个特殊时代,统治中国的并不是一个强大的集权政府,蒋介石关注更多的只能是军事和政治,文艺与文学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热闹纷繁的场面。扬名文坛的作家,唱响梨园的优伶,渐趋成熟的文明戏,不断推出惊世骇俗的作品。1931年,胡蝶主演的《歌女红牡丹》轰动大上海,中国电影从默片走向有声,使这个舶来品成为最时髦的休闲消费。1933年,耗银70万两的百乐门在上海开业,号称“东方第一乐府”,云集国内一流的“弹性女郎”(dancing girl,即舞女)。就在蒋介石奔走于南昌、武汉,忙于“剿共”绥靖之际,他的追随者更多的是在理论上给予支持。倘若中统头子徐恩曾不是从南京溜到上海,沉湎于目眩神迷的周末,周恩来未必躲得过顾顺章的初一十五,共产党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把“娱乐”与“救国”联系起来,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人,自然也是两种意愿的表达。一是把救国作为使命,二是把救国作为口号——这里的使命与口号,都是纯粹意义上的。1930年代有一种说法,“中国是一个制造标语的国家”,据说出自某个西方哲人之口。毋庸讳言,此说不是全无道理。
“娱乐救国”的口号嚣声海内,却是臭豆腐一盘,闻着臭,吃着香——当然是吃的人少,闻的人多。因此有闻人叹息:“‘救国,救国!’成就了无数无数的事业,造就了无数无数的名人。正是:救国之声盈天下,亡国之象遍国中!”
倡导新生活运动的蒋介石,对此又有一番阐释:“现在社会上有一句最流行的俗语,‘娱乐不忘救国’,必须要这这样娱乐才算不背救国的真谛。”“这这样”包括愉悦耳目,强壮身体,增进智识,娱乐时固然身心愉快,娱乐后尤可培养事业基础。蒋介石说,这种娱乐“有百利而无一弊,我们何乐而不为”。其实,蒋介石在这里偷换了概念,他鼓吹的是“新生活的娱乐”,并无意解读娱乐与救国的关系。这也难怪,除去娱乐行业的一部分经营者和消费者,“娱乐救国”的口号几成不耻,或为笑料,蒋介石岂能不闻。
1937年7月,卢沟桥的炮火重重地击打着每一个国民的身心。“娱乐救国”的义演广告依然偶尔可见,但作为一个口号,已被淹没在抗日救国的声浪中。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娱乐救国”在上海已无力生存,不得不退出社会舞台。以《申报》出现的“娱乐救国”这个词为例,1932年1月首次问世,1937年8月销声匿迹,前后生存了5年有余。虽然历史给了它短暂的生存机遇,但那不过是一段畸形的历史,一个畸形的生命而已。
很难考证“娱乐”和“救国”是何时组合在一起的,笔者所知的最早的一处是1930年8月上海发行的《奋报》。此刻蒋介石正与冯玉祥、阎锡山酣战中原,无暇顾及东洋的觊觎之徒,故而此时的“救国”当非后来的“救国”。大概从1932年起,“娱乐救国”成为口号,并且在后来的几年里频频出现。这就不难理解了——1931年的“九一八”,1932年的“一·二八”,两大事变震惊国民,亡国亡种的威胁不再止于史书记载。有志之士,有识之士,无不以拯救民族危亡为使命和责任。投笔从戎者有之,揭竿为旗者有之,更多的是攘臂而起,以激情和热血唤醒民众,各种救国的口号不绝于耳。其中不乏与职业的联系,譬如“航空救国”“体育救国”“实业救国”等等。政府大员也有自己的口号,诸如“统一救国”“和平救国”“剿匪救国”云云。
娱乐也是必不可少的。20世纪30年代又是一个特殊时代,统治中国的并不是一个强大的集权政府,蒋介石关注更多的只能是军事和政治,文艺与文学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热闹纷繁的场面。扬名文坛的作家,唱响梨园的优伶,渐趋成熟的文明戏,不断推出惊世骇俗的作品。1931年,胡蝶主演的《歌女红牡丹》轰动大上海,中国电影从默片走向有声,使这个舶来品成为最时髦的休闲消费。1933年,耗银70万两的百乐门在上海开业,号称“东方第一乐府”,云集国内一流的“弹性女郎”(dancing girl,即舞女)。就在蒋介石奔走于南昌、武汉,忙于“剿共”绥靖之际,他的追随者更多的是在理论上给予支持。倘若中统头子徐恩曾不是从南京溜到上海,沉湎于目眩神迷的周末,周恩来未必躲得过顾顺章的初一十五,共产党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把“娱乐”与“救国”联系起来,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人,自然也是两种意愿的表达。一是把救国作为使命,二是把救国作为口号——这里的使命与口号,都是纯粹意义上的。1930年代有一种说法,“中国是一个制造标语的国家”,据说出自某个西方哲人之口。毋庸讳言,此说不是全无道理。
“娱乐救国”的口号嚣声海内,却是臭豆腐一盘,闻着臭,吃着香——当然是吃的人少,闻的人多。因此有闻人叹息:“‘救国,救国!’成就了无数无数的事业,造就了无数无数的名人。正是:救国之声盈天下,亡国之象遍国中!”
倡导新生活运动的蒋介石,对此又有一番阐释:“现在社会上有一句最流行的俗语,‘娱乐不忘救国’,必须要这这样娱乐才算不背救国的真谛。”“这这样”包括愉悦耳目,强壮身体,增进智识,娱乐时固然身心愉快,娱乐后尤可培养事业基础。蒋介石说,这种娱乐“有百利而无一弊,我们何乐而不为”。其实,蒋介石在这里偷换了概念,他鼓吹的是“新生活的娱乐”,并无意解读娱乐与救国的关系。这也难怪,除去娱乐行业的一部分经营者和消费者,“娱乐救国”的口号几成不耻,或为笑料,蒋介石岂能不闻。
1937年7月,卢沟桥的炮火重重地击打着每一个国民的身心。“娱乐救国”的义演广告依然偶尔可见,但作为一个口号,已被淹没在抗日救国的声浪中。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娱乐救国”在上海已无力生存,不得不退出社会舞台。以《申报》出现的“娱乐救国”这个词为例,1932年1月首次问世,1937年8月销声匿迹,前后生存了5年有余。虽然历史给了它短暂的生存机遇,但那不过是一段畸形的历史,一个畸形的生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