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8月末,热浪甚猛,在外旅游的我,突然接到敬老院来电,说母亲昏厥了。
鞭长莫及,我压下心里的惊慌,立马通知家里人把母亲送到医院。然后,放下所有计划,以最快速度见到了在白色病榻上的母亲。
经过抢救、检查,虚弱的母亲在点滴的浸润下闭眼入眠,不时呜咽、咳嗽。医生说是肺炎、心律不齐、高血压等问题导致了这次晕厥,现在已经稳定,但还需住院调理。
我没有惊动母亲,安坐下来,近距離地打量这个为了4个儿女操劳了一生的农村老妪:花白的头发,稀稀落落,如冬天飘零的芦苇花;消瘦的脸庞,竟不及我手掌大;插着输液管的左手,细小的与竹枝没有两样……
不知什么时候,泪水盈满了我的眼眶。
住院第一天,各种检查单如雪片飘到我手上。医生说,母亲的病根在于营养不良。
提到营养不良,做晚辈的我们真有些生气了——母亲不吃豆腐、不吃鸡蛋、不喝牛奶、不吃牛羊鱼肉,在我们看来有营养的食物,她一概拒绝。
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我拿着医院的费用单,一一念给母亲听。
母亲听后嘀咕:哎,这个医院真咬人,住不起院了。
我心中暗喜,抓住时机“教育”母亲:以后出院了,有营养的东西要吃。
比牛脾气还犟的母亲,终于不再固执,如小鸡啄米点头默许。
但母亲不知道的是,她买了最高档城镇个人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在65%左右。医生还给我介绍了国家一个惠民政策:办一个“特殊门诊”,以后母亲拿高血压药就不用再掏钱了。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医治下,13天后,母亲恢复了健康,顺利出院。后来医院办公室还打来电话,对医务人员进行满意调查并嘱咐后期的注意事项。
出院后,母亲神清气爽,能吃能喝。在死神边走过一趟的她不时向我感慨:要是你奶奶生活在现在多好啊!
奶奶是1982年冬天离开人世的。
那年冬天,大雪如盖。奶奶咳嗽了一个月,爷爷才从大队诊所请来赤脚医生。赤脚医生说,奶奶的病吃3天西药就会好。
一周后,奶奶的病不但没好,反而越发严重,大家决定把奶奶送到区医院治疗。大伯二伯父亲用滑竿轮流抬着奶奶去医院。20多公里路,一溜一滑,颠簸4个多小时后,精疲力竭的奶奶被送到了医院。
那时区医院没有配备护士,医生集诊断、打针、拿药于一身。
僧多粥少,医院里常常排长队,治疗过程非常令人煎熬。而且狭小的病房中容纳了20多张病床,被褥还需自带。晚上10点之后,唯一一盏煤油灯准时熄灭,家属或趴在病人床边睡觉或横七竖八地躺在过道,医生查房都要踮着脚进出。
住院20多天,奶奶咳嗽更严重了。大家合计,也许是医生医术不高,所以想把奶奶转到县医院。
但看到账单大家都傻眼了——576.45元!
要知道,赤脚医生开的西药虽然只需1.95元,也是爷爷赊账才拿到的。对于一贫如洗的农村家庭,这是个天文数字……
但是医药费不结清就不能出院。大家只好厚着脸皮向三亲六戚借,1元、5元、10元……磨破嘴皮才终于凑足了医药费。当奶奶得知儿子们为她治病欠债后,说什么也不去县医院——她听说县城的医院费用比区里还高!
奶奶的坚持加上去县城要徒步40公里,再转乘机动船,一路颠簸,怕再出意外。大伯二伯父亲只好把奶奶接回家,慢慢调养。但奶奶终究没有熬过那个冬天,带着遗憾离开了我们。
如果不是医疗水平落后、生活拮据,奶奶也许能多活些年头……
我紧紧握着母亲瘦小的手,感受她皮肤下传来的温度。母亲和奶奶的住院经历,让我不禁感叹中国医疗体系的迅猛发展和完善,为我们能遇到这个好时代而感到幸运,为我们有如此强大的祖国而自豪!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作协会员)
鞭长莫及,我压下心里的惊慌,立马通知家里人把母亲送到医院。然后,放下所有计划,以最快速度见到了在白色病榻上的母亲。
经过抢救、检查,虚弱的母亲在点滴的浸润下闭眼入眠,不时呜咽、咳嗽。医生说是肺炎、心律不齐、高血压等问题导致了这次晕厥,现在已经稳定,但还需住院调理。
我没有惊动母亲,安坐下来,近距離地打量这个为了4个儿女操劳了一生的农村老妪:花白的头发,稀稀落落,如冬天飘零的芦苇花;消瘦的脸庞,竟不及我手掌大;插着输液管的左手,细小的与竹枝没有两样……
不知什么时候,泪水盈满了我的眼眶。
住院第一天,各种检查单如雪片飘到我手上。医生说,母亲的病根在于营养不良。
提到营养不良,做晚辈的我们真有些生气了——母亲不吃豆腐、不吃鸡蛋、不喝牛奶、不吃牛羊鱼肉,在我们看来有营养的食物,她一概拒绝。
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我拿着医院的费用单,一一念给母亲听。
母亲听后嘀咕:哎,这个医院真咬人,住不起院了。
我心中暗喜,抓住时机“教育”母亲:以后出院了,有营养的东西要吃。
比牛脾气还犟的母亲,终于不再固执,如小鸡啄米点头默许。
但母亲不知道的是,她买了最高档城镇个人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在65%左右。医生还给我介绍了国家一个惠民政策:办一个“特殊门诊”,以后母亲拿高血压药就不用再掏钱了。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医治下,13天后,母亲恢复了健康,顺利出院。后来医院办公室还打来电话,对医务人员进行满意调查并嘱咐后期的注意事项。
出院后,母亲神清气爽,能吃能喝。在死神边走过一趟的她不时向我感慨:要是你奶奶生活在现在多好啊!
奶奶是1982年冬天离开人世的。
那年冬天,大雪如盖。奶奶咳嗽了一个月,爷爷才从大队诊所请来赤脚医生。赤脚医生说,奶奶的病吃3天西药就会好。
一周后,奶奶的病不但没好,反而越发严重,大家决定把奶奶送到区医院治疗。大伯二伯父亲用滑竿轮流抬着奶奶去医院。20多公里路,一溜一滑,颠簸4个多小时后,精疲力竭的奶奶被送到了医院。
那时区医院没有配备护士,医生集诊断、打针、拿药于一身。
僧多粥少,医院里常常排长队,治疗过程非常令人煎熬。而且狭小的病房中容纳了20多张病床,被褥还需自带。晚上10点之后,唯一一盏煤油灯准时熄灭,家属或趴在病人床边睡觉或横七竖八地躺在过道,医生查房都要踮着脚进出。
住院20多天,奶奶咳嗽更严重了。大家合计,也许是医生医术不高,所以想把奶奶转到县医院。
但看到账单大家都傻眼了——576.45元!
要知道,赤脚医生开的西药虽然只需1.95元,也是爷爷赊账才拿到的。对于一贫如洗的农村家庭,这是个天文数字……
但是医药费不结清就不能出院。大家只好厚着脸皮向三亲六戚借,1元、5元、10元……磨破嘴皮才终于凑足了医药费。当奶奶得知儿子们为她治病欠债后,说什么也不去县医院——她听说县城的医院费用比区里还高!
奶奶的坚持加上去县城要徒步40公里,再转乘机动船,一路颠簸,怕再出意外。大伯二伯父亲只好把奶奶接回家,慢慢调养。但奶奶终究没有熬过那个冬天,带着遗憾离开了我们。
如果不是医疗水平落后、生活拮据,奶奶也许能多活些年头……
我紧紧握着母亲瘦小的手,感受她皮肤下传来的温度。母亲和奶奶的住院经历,让我不禁感叹中国医疗体系的迅猛发展和完善,为我们能遇到这个好时代而感到幸运,为我们有如此强大的祖国而自豪!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