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甘肃省庆阳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艰苦创业的老区精神为动力,立足欠发达地区实际,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富民”的总体思路,大力开发石油煤炭、绿色农产品、特色文化三大产业,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加快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中,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5月中旬,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了全国人大、国家发改委、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有关专家及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经济时报等中央媒体记者组成专题调研组,走进陇东,深入探索庆阳发展的经验。
四大难题困扰庆阳发展
促进庆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正视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影响庆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结构不合理,地方工业“短腿”的问题突出。庆阳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市,地方工业发展滞后,尚处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原材料、农产品初加工和基础性产业比重大,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且发展很不平衡,很难对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
农业基础脆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庆阳属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干旱少雨,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西北部山区,立地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产品加工仍处于粗加工和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有限。
基础条件滞后,发展制约因素突出。庆阳水资源贫乏,交通条件滞后,还有16个乡镇、952个行政村不通油路。城镇化水平低,目前全市城镇化率仅为24.6%。县区、小城镇规模小、档次低,聚集力不强,投资吸引力弱。生态环境脆弱,环县北部的毛乌素沙漠南移,东部、东北部子午岭林线后移,使降水量逐年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财源结构单一,统筹城乡压力大,人均水平不高,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同时,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劳动力输转压力大。体制、机制不活,发展制约因素比较突出。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低下,影响着庆阳的发展。
这些困难和问题,既有历史、自然、区位、基础等因素的制约,也有思想、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影响,直接关系庆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是庆阳目前面临亟待破解的难题。
针对上述问题和困难,庆阳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把庆阳建成甘肃省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定位,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富民两大战略,加快建设能源化工、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全国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三大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以优势资源的大开发,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庆阳工业发展路径与实践
从庆阳工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庆阳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全力支持石油开发。庆阳从改善投资环境、改进地企关系着手,真心实意支持中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在庆阳二次创业,开发西峰油田,引进中石化华北分公司开发镇泾油田、延长油矿集团开发环县姬元油田,扩大产能建设。庆阳石化300万吨炼油/年搬迁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庆咸输油管道建成运营,铁西输油管线即将建成,西一联、西二联原油处理集输站等一批大型石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煤炭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经过三年多的大面积勘查开发,庆阳现已开展分级(普查、详查、精查)勘查区块6处,面积1370平方公里,勘查累计投入2亿多元,查明煤炭资源储量92.36亿吨。同时,引进华能集团等4户企业对正南、沙井子、罗川、甜水堡等煤田(矿)进行分区开发。煤炭资源开发工作已由大面积地质勘查转入重点矿区开工建设阶段。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2002年开始,庆阳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实现战略性转移,由地方国有经济转移到发展非公有经济上。通过国企改革和制定扶持措施,催生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涌现出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出口龙头企业,非公有经济领域中工业企业比重快速提高。私营工业企业由2002年的247户增加到1100多户,2007年底,规模以上66户工业企业中,非国有企业占到了93%以上。
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工,积极鼓励发展非公有经济,采取招商引资、典型带动、减负治乱、银企合作、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民间资本向工业领域聚集,创办了庆发绿色食品公司、通达果汁厂等一批具有明显带动性的龙头加工企业,农产品出口创汇连续6年位居甘肃市州前列。
加强项目建设。庆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实施工业突破、项目带动战略,多次组织县区和部门负责人到周边地区考察学习,加强与国家部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重大工业项目立项上马,先后出台《关于实施工业突破战略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市财政每年专列1000万元建设项目扶持资金等,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和实力的增强。
推进技术创新。几年来,庆阳市坚持不懈地狠抓企业新产品开发,坚持每季度开展新产品开发检查、评比工作,市政府每年列支专项资金,补助和奖励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开展产品评优创优活动,提高产品知名度,每年开发市级新产品达到70项以上,累计创出5项省(部)级新产品和11项省级名牌。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装备和技术,提升了工业装备水平,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全市工业企业基本消灭了无标生产,工业产品质量和包装水平整体提高。
通过以上工作和措施,庆阳工业呈现出快发展、大发展的局面,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发展速度加快,工业实力增强。到2007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达到173.6亿元,比2000年增加65.6亿元,工业经济综合实力由2000年全省市州第十位前移到2006年的第三位。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过产权制度改革和资产重组整合,市内工业企业户数由2002年的14573户减少到2007年的1016户,实现了“由小变大”的转变。
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经过地企紧密合作,随着西峰油田和镇泾油田的开发,石油工业已成为庆阳工业经济的“顶梁柱”。
近年来,庆阳市在工业建设上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长期积淀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是:工业经济规模增大,占GDP比重较大,但地方工业非常弱小,绝大多数县区工业经济占GDP比重很低;受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因素影响,缺少大项目和科技含量高的工业项目;水资源贫乏,交通不便,城市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庆阳市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对此,庆阳市有关领导表示,要强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战略,加快建设“大能源、精食品”工业基地,努力形成具有庆阳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资料链接
庆阳资源优势
庆阳是西部油城。已探明油气总资源量32亿吨,占鄂尔多斯盆地总资源量的37%。石油地质储量5.21亿吨。2001年新探明的西峰油田,三级储量达4.25亿吨,是国内近十年发现的最大陆上油田,2007年全市原油产量达到270万吨,炼量达到115万吨。
庆阳是陇上煤都。煤炭预测储量达2360亿吨,占甘肃全省煤炭资源储量的94%,其中千米以上浅层资源量达190亿吨,具备建设亿万吨级大煤田的资源条件。
庆阳是特产大市。庆阳素有“陇东粮仓”之称,盛产小麦、玉米、油料、荞麦、小米、燕麦、黄豆等,尤以特色小杂粮久负盛名,风靡餐桌。庆阳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地处全国苹果生产最佳纬度区,已被农业部列入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带,红富士苹果、曹杏、黄柑桃、金枣和早胜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羊毛绒等大宗优质品享誉国内外。
庆阳还是全国最大的杏制品加工基地和全国规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以及全国品质最优、发展面积最大的黄花菜基地和国家特产经济开发中心确定的全国特产白瓜籽、黄花菜示范基地,是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的“中国优质苹果之乡”、“中国黄花菜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