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因学费问题引起争执,24岁的旅日留学生汪军军在上海浦东机场,众目睽睽之下将刀刺向了52岁的母亲。这起“留学生刺母”事件再次掀起了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究竟是谁,让孩子举起了那把锋利的刀?
不可否认,“刺母事件”是极端的个案,然而个案背后,亦是使人担忧的中国青少年人格健康状况问题。多位专家表示: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近十年来中国青少年的心理疾患呈加速发展的态势。
幼年碎片
汪军军是汪家小儿子汪建新的独生子,出生于1987年,是全家的掌上明珠。小学时的军军,睡觉前会自己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摆在床头,是大人们眼中的规矩小孩。2000年,爷爷开了一家五金商店,希望这家店能为全家人的生活带来转机,然而事与愿违,五金店并没有成为全家的动力源泉,却变成了一个家庭成员不断索取的“潘多拉盒子”。
为了店面的经营权问题,子女们与父亲长年纷争不断,邻居们经常看到汪家成员脸上的指印,甚至裂口。军军便在这种吵闹的环境中长大。
点评:恶劣的家庭环境给汪军军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极大的伤害。从小目睹自己的亲人为了一点点金钱而闹得不可开交,这是不是导致汪军军只因学费问题就举起了“刺母”之刀的重要原因呢?
“炸药桶”父亲
汪軍军的父亲汪建新从小就渴望成功,他始终迫切地渴望去经营父亲的五金店,却总和父亲的想法矛盾,以致冲突连连。
在邻居们眼中,汪建新是远近闻名的“炸药桶”,一旦发生矛盾,即使面对的是家里人,他也经常用拳头解决问题。
邻居们说,母亲阿华在汪建新面前,就像“小鸡仔”一样顺从。阿华也想过要离婚,但不知何故,这个婚姻却一直在不断的冲突中继续着。
点评:研究表明,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男孩,成年后虐待女性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大,也更容易犯罪。他们常常认为外在世界是不稳定的,父母的关系是不确切的,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人们就是欠揍……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父亲的暴力是不是让汪军军那把锋利的刀刺向母亲的原因之一呢?
父权阴影
为了让父亲满意,汪军军在各方面一直很努力。他要强而倔犟,遇到无法做好的事情时,还曾用头去撞墙。直到初中,军军的成绩在班级里还算名列前茅,或许是压力太大,中考前,军军成绩不断下滑。这激怒了争强好胜的父亲,军军因为成绩不理想也没少挨父亲的打骂。
他最终没能考上重点高中。在汪建新的强烈要求下,2006年,军军从尚未毕业的大专退学,辗转去了日本。汪建新本人也经朋友介绍,在2009年底,只身前往美国打工,去赚人生的第一桶金。
点评: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父亲应该有预谋地做一些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的事情,这件事情也许很微小,但它却蕴含着无比伟大的意义。这就要求父亲要欣赏孩子的成就、接纳孩子的未来,告诉孩子他有价值、有趣、可爱,使孩子实现内心自我价值感。一个好父亲,会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立足于身教,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融入社会的条件。但是汪军军的父亲,对孩子一有不满,非打即骂,这样的教育方式应该也是导致军军拔出“刺母”之刀的重要原因吧。
孤独的留学
2008年,军军通过大学考核,迈进了私立日本大学经济学部的大门。军军最初借住在大姑家。不久,他就决定独自居住。
军军在日本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家人都不太了解。原本健谈的汪军军,变得有些沉默。最近一次回家,大伯与他聊天,他忽然大笑起来,笑过后又戛然而止,而那个话题并不好笑。大家觉得有些奇怪,但谁也没在意。没想到,两个月后,会发生浦东机场那疯狂的一幕。
点评:身在异国他乡,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差异与压力,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种种困扰既不能对父母讲又没有朋友可倾诉,这种孤独感难道不是导致汪军军“刺母”的主要诱因吗?
专家谈:汪军军刀刺向了谁
殷飞(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但更是个人与家庭的事。一个优秀的孩子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孕育的金果子。家庭教育要成功,首先要认识你自己,认识你的孩子。父母对子女留学应该有科学的规划和准备,而不是为了跟风、为了逃避压力而出国。教育子女是一门学问,这起极端事件很值得我们反思。
杨雄(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长):现在不仅是反思中国式教育的时机,更需要对中国留学生输出这种社会模式进行评估。如果继续一味地追求将孩子送进国内高校之后,再发展为一味地追求将孩子送到国外高校,而不考虑孩子自身的意愿、感受和心理状况,也许会出现更多的悲剧。
尹建莉(家庭教育专家):暴力教育的根源就是“家长强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强权”是最隐蔽也是最锋利的刀子。家长强势的典型表现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核心只有两点:自由与尊重。这两个词非常简单,但理解不容易,真的做到更不容易。
不可否认,“刺母事件”是极端的个案,然而个案背后,亦是使人担忧的中国青少年人格健康状况问题。多位专家表示: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近十年来中国青少年的心理疾患呈加速发展的态势。
幼年碎片
汪军军是汪家小儿子汪建新的独生子,出生于1987年,是全家的掌上明珠。小学时的军军,睡觉前会自己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摆在床头,是大人们眼中的规矩小孩。2000年,爷爷开了一家五金商店,希望这家店能为全家人的生活带来转机,然而事与愿违,五金店并没有成为全家的动力源泉,却变成了一个家庭成员不断索取的“潘多拉盒子”。
为了店面的经营权问题,子女们与父亲长年纷争不断,邻居们经常看到汪家成员脸上的指印,甚至裂口。军军便在这种吵闹的环境中长大。
点评:恶劣的家庭环境给汪军军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极大的伤害。从小目睹自己的亲人为了一点点金钱而闹得不可开交,这是不是导致汪军军只因学费问题就举起了“刺母”之刀的重要原因呢?
“炸药桶”父亲
汪軍军的父亲汪建新从小就渴望成功,他始终迫切地渴望去经营父亲的五金店,却总和父亲的想法矛盾,以致冲突连连。
在邻居们眼中,汪建新是远近闻名的“炸药桶”,一旦发生矛盾,即使面对的是家里人,他也经常用拳头解决问题。
邻居们说,母亲阿华在汪建新面前,就像“小鸡仔”一样顺从。阿华也想过要离婚,但不知何故,这个婚姻却一直在不断的冲突中继续着。
点评:研究表明,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男孩,成年后虐待女性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大,也更容易犯罪。他们常常认为外在世界是不稳定的,父母的关系是不确切的,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人们就是欠揍……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父亲的暴力是不是让汪军军那把锋利的刀刺向母亲的原因之一呢?
父权阴影
为了让父亲满意,汪军军在各方面一直很努力。他要强而倔犟,遇到无法做好的事情时,还曾用头去撞墙。直到初中,军军的成绩在班级里还算名列前茅,或许是压力太大,中考前,军军成绩不断下滑。这激怒了争强好胜的父亲,军军因为成绩不理想也没少挨父亲的打骂。
他最终没能考上重点高中。在汪建新的强烈要求下,2006年,军军从尚未毕业的大专退学,辗转去了日本。汪建新本人也经朋友介绍,在2009年底,只身前往美国打工,去赚人生的第一桶金。
点评: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父亲应该有预谋地做一些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的事情,这件事情也许很微小,但它却蕴含着无比伟大的意义。这就要求父亲要欣赏孩子的成就、接纳孩子的未来,告诉孩子他有价值、有趣、可爱,使孩子实现内心自我价值感。一个好父亲,会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立足于身教,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融入社会的条件。但是汪军军的父亲,对孩子一有不满,非打即骂,这样的教育方式应该也是导致军军拔出“刺母”之刀的重要原因吧。
孤独的留学
2008年,军军通过大学考核,迈进了私立日本大学经济学部的大门。军军最初借住在大姑家。不久,他就决定独自居住。
军军在日本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家人都不太了解。原本健谈的汪军军,变得有些沉默。最近一次回家,大伯与他聊天,他忽然大笑起来,笑过后又戛然而止,而那个话题并不好笑。大家觉得有些奇怪,但谁也没在意。没想到,两个月后,会发生浦东机场那疯狂的一幕。
点评:身在异国他乡,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差异与压力,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种种困扰既不能对父母讲又没有朋友可倾诉,这种孤独感难道不是导致汪军军“刺母”的主要诱因吗?
专家谈:汪军军刀刺向了谁
殷飞(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但更是个人与家庭的事。一个优秀的孩子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孕育的金果子。家庭教育要成功,首先要认识你自己,认识你的孩子。父母对子女留学应该有科学的规划和准备,而不是为了跟风、为了逃避压力而出国。教育子女是一门学问,这起极端事件很值得我们反思。
杨雄(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长):现在不仅是反思中国式教育的时机,更需要对中国留学生输出这种社会模式进行评估。如果继续一味地追求将孩子送进国内高校之后,再发展为一味地追求将孩子送到国外高校,而不考虑孩子自身的意愿、感受和心理状况,也许会出现更多的悲剧。
尹建莉(家庭教育专家):暴力教育的根源就是“家长强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强权”是最隐蔽也是最锋利的刀子。家长强势的典型表现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核心只有两点:自由与尊重。这两个词非常简单,但理解不容易,真的做到更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