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法学专业的特点,结合《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课程改革的需求,打破傳统的教学方式,构建阶梯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训练,增强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深入挖掘本课程的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入点,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正确的“三观”是一切职业道德的基础,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教育部2020年5月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 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①因此,通过对在专业课中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既是高校的任务,更是高校教师的责任。
《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课程作为法学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选修课,一是其研究对象为我国的刑事执行方式之一的社区矫正与社区治理,犯罪人的帮扶教育,法治宣传等方面皆有紧密的联系,树立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顺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首要任务。二是其课程开展的方式则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社区矫正发源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学生理解社区矫正制度,学好这门课首先需要了解社会。自身具有正确“三观”才能良好地参与社区矫正的实践,才能在实践中帮助有行为偏差的犯罪人重新树立正确的“三观”,重新融入社会。在目前的教学情况中,随着《社区矫正法》的颁布,社区矫正更是作为了解我国刑事执行制度的窗口而在法学专业选修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思政教育以及教学方式的综合改革,则是保证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重要途经。下面结合本课程特点谈一谈对本课程教学体系的初步探究与实践。
1.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继而开启了中国高校课程思政化改革。自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此项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思政课程”也向着“课程思政”而改变。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赵鸣歧在讨论有关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的问题时,提到“课程思政”应该主要体现为课程及其体系如何建设、各类课程如何融合,所有教师如何协同的问题。从专业课教学来看,关键在于怎样实现专业类课程与思政课在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的有机结合与深度融合。安徽师范大学张光正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同向同行的逻辑思路》的观点异曲同工,他提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在社会主义大学中,两者之间恰恰有着共同的价值趋向、目标、任务和使命。因此“课程思政”不仅是研究热点,更是各专业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的突破口。
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改革背景下,笔者对本人所主要授课的《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课程也相应进行教学模式综合改革的尝试,以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突破学科壁垒,探索思政植根于教。克服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容易造成“思政硬植入,实质两张皮”的尬尴境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去。二是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内化于行。采取多元化复合教学方法,着重突出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开展“服务性学习”,促使学生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升服务社区的技能,思政教育融于实践,提升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是加强自身修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思政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其成功与否在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因此,加强自我的内在修养,建立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和谐关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将思政教育归于日常引导是提升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入度的关键。对此,笔者对阶梯式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2.阶梯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2.1阶梯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的整体思路大致采纳的是大陆法系的模式,因此在法学专业类课程设置的的脉络大体都是遵循着以概念、原则、规范的流程,穿插案例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因此授课方式也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来进行。而不论是课程思政感知性的要求还是实践课程的性质要求,都决定着创新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是迫在眉睫的。
2.2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阶梯式教学是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自我探索的教学模式,整个课程安排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即分段教学阶段,综合性教学阶段,小组学习阶段。
分段教学阶段打破传统的章节性限制,将课程内容先行进行分段,即基本概论模块,专题教学模块以及案例教学模块。根据《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的课程内容,首先进行整体规划,将思政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对应与结合,其次是对难易知识点进行梳理与区分,对于概念性的知识点整理为第一个模块,即基本概念模块。学生通过这一板块的学习,能够对该课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建立其自己的学习框架,对课程内容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把握。在此基础上,进入专题教学模块,该模块则是将重点内容设计成为专题模块,通过开放式的问题设置把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打破叙述性的教学脉络,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专题性问题探究式学习。由此进入第三个阶段,案例教学模块,即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教学方式以讨论为主,对问题挖掘与思考,结合前面所学知识点,对案例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综合性教学阶段则在分段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学资源,以读书会的形式进行插入式教学(每月安排一次课程为读书会),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课程内容,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发现与分享相关的书籍,文章以及线上资源,在读书会上进行分享。 小组学习阶段则是将课程“变现”,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小组实践活动,形成实践报告,作为课程成绩的考核的依据之一。
2.3教学内容结合思政融入点设计
在《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思政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形成价值观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最有效的方式。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是一个既有着深厚的法制传统,又能充分体现新时代新理念并蕴含广阔创新和发展空间的新生事物,是新时代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因此,该课程也是法学生提升职业综合素养的重要的选修课之一。以下用表1说明课程教学与思政结合融入的举例。
3.阶梯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学中应尽可能地避免僵化地教条的理论讲授,因此教师备课时则需要对整个知识体系进行重整,其总目标则是以期在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奠定高尚的人格品质、培养适应职业要求的法律专业人才上发挥重大作用。
3.1集体备课模式的探索
针对如何提升教学品质的问题,教研室在备课模式上进行探索与创新,集体备课模式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资源的创新实践。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资源共享,实行主备课人制度,每周进行教学沙龙活动,每一次沙龙由不同的主备课人主持,围绕专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针对于课件设计、教案的完善,以及学科交叉的问题进行资源共享,然后在教研室的授课中来选择使用。
3.2教学团队的整合
教学团队的整合,打破以往传统的单一教师授课模式,由课程负责人为主授课人,针对课程涉及的领域的不同,邀请不同学科的老师进行专题性讲座,丰富学生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思维。同时,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落实校外导师参与教学的教学方式。结合校外导师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例如以远程授课的形式进行专题性讲座,以确保教学具有实用性,相宜性和创新型。
3.3学习小组的成立
学习小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团队。学习小组采取无领导小组的形式。由三个步骤来完成教学目标,即小组的组建、小组实践活动和小组学习结果三个步骤。无领导小组的形式是小组没有明确分工,相互配合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发挥每一個同学的自主能动性,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同学的表现,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地评价。
3.4多维度的双向教学评价
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无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方式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多维度的双向教学评价的模式下,搭建师生及时性互评方式。首先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然后教师及时对“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学生也对教师的备课,授课,课程安排以及语言表达进行及时性的评价,从而建立起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课程的多维度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及时对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学生实现良好的沟通。
4.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体验
4.1有利于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阶梯式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分段与分类,遵循“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是对于课程内容优化的体现,基本概论性的内容,不再如以往冗杂的知识体系形式呈现,而改革为简单明了的介绍性课程,抽出脉络,使得知识体系更为清晰简洁。同时在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部分增加理论深度,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扩充内涵。二是大幅度在时间与空间上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与社会实践嫩里,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4.2有利于发挥教研室的系统组织的优势
集体备课的模式是在充分发挥教研室的系统组织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制度。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资源,提升交叉学科地发展作用于教学活动的力度。二是调动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拓宽了教师知识面的广度,增加了思维的深度。三是改革了以往一位教师上到底的方式,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与不同领域的老师进行沟通,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丰富了课程的多元化。
4.3有利于实现专业思政课的改革与落实
阶梯式教学模式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界限,以实践反射理论,促进了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的构建与合作,充分认识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首先是自身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其次,在其个性的彰显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上许多同学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同时,学生通过体系化的学习,结合自身的实践,对社区矫正制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法律职业有个更直接的感官体验。从而树立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同时也相应地对自身职业素养有个更为清晰的准则进行自我规范。真正实现了课程思政的意义,落实了思政“润物细无声”于专业课程的设想。
注释
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20 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高司函[2020]1 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20 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高司函[2020]1 号).
[2]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6.
[3] 陈会方, 秦桂秀.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9).
[4] 吴一澜. 应用型《社区矫正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范式初探[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9(4).
[5] 鲍宇科. 角色体验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以《社区矫正实务》课程教学为例[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2):126-130.
基金项目:2020年宜宾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160-2020KCSZ039)。
作者简介:王洁(1992.10-),女,汉族,湖南益阳人,教师,法律硕士,研究方向为刑法、刑事执行。
【关键词】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正确的“三观”是一切职业道德的基础,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教育部2020年5月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 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①因此,通过对在专业课中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既是高校的任务,更是高校教师的责任。
《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课程作为法学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选修课,一是其研究对象为我国的刑事执行方式之一的社区矫正与社区治理,犯罪人的帮扶教育,法治宣传等方面皆有紧密的联系,树立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顺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首要任务。二是其课程开展的方式则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社区矫正发源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学生理解社区矫正制度,学好这门课首先需要了解社会。自身具有正确“三观”才能良好地参与社区矫正的实践,才能在实践中帮助有行为偏差的犯罪人重新树立正确的“三观”,重新融入社会。在目前的教学情况中,随着《社区矫正法》的颁布,社区矫正更是作为了解我国刑事执行制度的窗口而在法学专业选修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思政教育以及教学方式的综合改革,则是保证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重要途经。下面结合本课程特点谈一谈对本课程教学体系的初步探究与实践。
1.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继而开启了中国高校课程思政化改革。自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此项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思政课程”也向着“课程思政”而改变。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赵鸣歧在讨论有关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的问题时,提到“课程思政”应该主要体现为课程及其体系如何建设、各类课程如何融合,所有教师如何协同的问题。从专业课教学来看,关键在于怎样实现专业类课程与思政课在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的有机结合与深度融合。安徽师范大学张光正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同向同行的逻辑思路》的观点异曲同工,他提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在社会主义大学中,两者之间恰恰有着共同的价值趋向、目标、任务和使命。因此“课程思政”不仅是研究热点,更是各专业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的突破口。
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改革背景下,笔者对本人所主要授课的《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课程也相应进行教学模式综合改革的尝试,以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突破学科壁垒,探索思政植根于教。克服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容易造成“思政硬植入,实质两张皮”的尬尴境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去。二是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内化于行。采取多元化复合教学方法,着重突出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开展“服务性学习”,促使学生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升服务社区的技能,思政教育融于实践,提升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是加强自身修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思政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其成功与否在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因此,加强自我的内在修养,建立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和谐关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将思政教育归于日常引导是提升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入度的关键。对此,笔者对阶梯式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2.阶梯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2.1阶梯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的整体思路大致采纳的是大陆法系的模式,因此在法学专业类课程设置的的脉络大体都是遵循着以概念、原则、规范的流程,穿插案例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因此授课方式也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来进行。而不论是课程思政感知性的要求还是实践课程的性质要求,都决定着创新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是迫在眉睫的。
2.2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阶梯式教学是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自我探索的教学模式,整个课程安排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即分段教学阶段,综合性教学阶段,小组学习阶段。
分段教学阶段打破传统的章节性限制,将课程内容先行进行分段,即基本概论模块,专题教学模块以及案例教学模块。根据《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的课程内容,首先进行整体规划,将思政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对应与结合,其次是对难易知识点进行梳理与区分,对于概念性的知识点整理为第一个模块,即基本概念模块。学生通过这一板块的学习,能够对该课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建立其自己的学习框架,对课程内容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把握。在此基础上,进入专题教学模块,该模块则是将重点内容设计成为专题模块,通过开放式的问题设置把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打破叙述性的教学脉络,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专题性问题探究式学习。由此进入第三个阶段,案例教学模块,即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教学方式以讨论为主,对问题挖掘与思考,结合前面所学知识点,对案例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综合性教学阶段则在分段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学资源,以读书会的形式进行插入式教学(每月安排一次课程为读书会),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课程内容,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发现与分享相关的书籍,文章以及线上资源,在读书会上进行分享。 小组学习阶段则是将课程“变现”,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小组实践活动,形成实践报告,作为课程成绩的考核的依据之一。
2.3教学内容结合思政融入点设计
在《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思政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形成价值观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最有效的方式。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是一个既有着深厚的法制传统,又能充分体现新时代新理念并蕴含广阔创新和发展空间的新生事物,是新时代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因此,该课程也是法学生提升职业综合素养的重要的选修课之一。以下用表1说明课程教学与思政结合融入的举例。
3.阶梯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学中应尽可能地避免僵化地教条的理论讲授,因此教师备课时则需要对整个知识体系进行重整,其总目标则是以期在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奠定高尚的人格品质、培养适应职业要求的法律专业人才上发挥重大作用。
3.1集体备课模式的探索
针对如何提升教学品质的问题,教研室在备课模式上进行探索与创新,集体备课模式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资源的创新实践。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资源共享,实行主备课人制度,每周进行教学沙龙活动,每一次沙龙由不同的主备课人主持,围绕专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针对于课件设计、教案的完善,以及学科交叉的问题进行资源共享,然后在教研室的授课中来选择使用。
3.2教学团队的整合
教学团队的整合,打破以往传统的单一教师授课模式,由课程负责人为主授课人,针对课程涉及的领域的不同,邀请不同学科的老师进行专题性讲座,丰富学生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思维。同时,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落实校外导师参与教学的教学方式。结合校外导师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例如以远程授课的形式进行专题性讲座,以确保教学具有实用性,相宜性和创新型。
3.3学习小组的成立
学习小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团队。学习小组采取无领导小组的形式。由三个步骤来完成教学目标,即小组的组建、小组实践活动和小组学习结果三个步骤。无领导小组的形式是小组没有明确分工,相互配合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发挥每一個同学的自主能动性,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同学的表现,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地评价。
3.4多维度的双向教学评价
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无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方式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多维度的双向教学评价的模式下,搭建师生及时性互评方式。首先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然后教师及时对“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学生也对教师的备课,授课,课程安排以及语言表达进行及时性的评价,从而建立起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课程的多维度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及时对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学生实现良好的沟通。
4.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体验
4.1有利于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阶梯式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分段与分类,遵循“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是对于课程内容优化的体现,基本概论性的内容,不再如以往冗杂的知识体系形式呈现,而改革为简单明了的介绍性课程,抽出脉络,使得知识体系更为清晰简洁。同时在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部分增加理论深度,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扩充内涵。二是大幅度在时间与空间上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与社会实践嫩里,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4.2有利于发挥教研室的系统组织的优势
集体备课的模式是在充分发挥教研室的系统组织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制度。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资源,提升交叉学科地发展作用于教学活动的力度。二是调动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拓宽了教师知识面的广度,增加了思维的深度。三是改革了以往一位教师上到底的方式,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与不同领域的老师进行沟通,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丰富了课程的多元化。
4.3有利于实现专业思政课的改革与落实
阶梯式教学模式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界限,以实践反射理论,促进了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的构建与合作,充分认识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首先是自身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其次,在其个性的彰显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上许多同学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同时,学生通过体系化的学习,结合自身的实践,对社区矫正制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法律职业有个更直接的感官体验。从而树立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同时也相应地对自身职业素养有个更为清晰的准则进行自我规范。真正实现了课程思政的意义,落实了思政“润物细无声”于专业课程的设想。
注释
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20 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高司函[2020]1 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20 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高司函[2020]1 号).
[2]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6.
[3] 陈会方, 秦桂秀.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9).
[4] 吴一澜. 应用型《社区矫正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范式初探[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9(4).
[5] 鲍宇科. 角色体验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以《社区矫正实务》课程教学为例[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2):126-130.
基金项目:2020年宜宾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160-2020KCSZ039)。
作者简介:王洁(1992.10-),女,汉族,湖南益阳人,教师,法律硕士,研究方向为刑法、刑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