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说并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jc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应该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针对当今的作文教学状况,如何引导学生把作文写得别具一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阅读让学生“腹有诗书”
  学生的写作离不开想象,因为写作活动是运用具体感性材料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全过程,所以需要想象的配合。有了想象力,就可以使作文思路活跃、开阔,从而写出来的人物、事物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根据当前中学生的特点,教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阅读是学生积累知识、打好写作基础的重要环节,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于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这一论述说明了阅读对提高写作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在大量识字后广泛阅读适合他们的趣味性较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对于写好作文有重要的作用。阅读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来源于生活,是人写出来的。
  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教师可以设计出各种有助于启发思维活动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出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其中,写“课文作文”就是教师经常采用的形式,写“课文作文”可以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开阔、更深刻。其方法就是围绕一篇课文,多则四五篇,内容上既互有联系又可以各自独立,这样可以纵横结合,多侧面、多角度、多体裁地写一个人物或一件事。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一部分学生克服语言呆板、不够生动、谋篇布局杂乱无序的毛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让“说”使学生“意气风发”
  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的能力要求愈来愈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在课内为学生创设多种交际情境,更要注意课外的拓展和延伸,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因为生活是学生最广阔的课堂。针对学生爱表达又表达不好的特点,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注周边发生的事和物,多与伙伴、家人以及熟悉的人积极交流,在“常说”中积累口语表达的经验,切实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小组交流,让学生必说。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真正克服作文假、大、空的弊端,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亲身经历的积累,使他们在写作时“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身”,表达出自己当时的真情实感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2.活动再现,让学生能说。利用语文实践课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提供大量素材,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克服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
  3.创设情境,让学生会说。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语言对学生口语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要让学生学会理解、分析、判断这些媒体传播的信息,选择和利用合适的信息源,逐步培养学生陈述、说明、辩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和谐交流的态度。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十分感兴趣。还可以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捕捉说话的内容,还有利于他们现场发挥,使他们表达得更逼真、更生动。
  三、让“写”使学生“发现美”
  学习语文应“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课内向课外辐射,课外向课内集中,互相作用,相得益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句话用在作文和生活的关系上,是再贴切不过了。作文的材料绝不会平白无故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作文的材料只能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和感悟。
  学生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不仅来自个人的经历,更要来自一颗敏感的心。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美的事物,有意识地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捕捉生活热点,多思考,多感悟。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存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学生缺乏的就是发现的眼睛。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在作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找到能有效促发学生作文兴趣的诱因,才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一旦“源头活水”滚滚而来,学生思想的火花就会迸射出光芒,内心的情感就会从笔端不断地流淌出来。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学生持之以恒,做勤劳的小蜜蜂,多阅读,多练笔,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一定会得到充实,写作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彩虹桥”是架设多方面的交流平台,五年来,“彩虹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润泽了孩子们的生命,也为“彩虹班”的教室里缔造出了一个个生命传奇。  (一)架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彩虹桥”  学期初我们把“真诚面对,沟通无限”几个鲜红的大字贴在一进教室的显眼处,作为班级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孩子们进入教室享受的第一道精神大餐。随后我们通过一些心理辅导活动让孩子和孩子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做到“教学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
期刊
整个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希望能够找准问题的病根,然后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  首先,仔细的观察生活,力求写实。我经常鼓励我的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抓住生活的瞬间,然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并且经常拿出来反复的品味修改。比如:“我们村在一个山沟里,进村时走下坡路,这边给了我远望家乡的好机会。每当我站在坡顶,远望:一股股炊烟从烟囱中慢慢升起
期刊
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既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又能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的文言文教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或听或记或背,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不厌其烦,甚至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头晕脑胀,背得叫苦连天,最终收效甚微,大部分学生甚至害怕学习文言文,针对此现状,我们必
期刊
现在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流传一句话“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看似玩笑,实则引人思考,这正体现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阶段所选的文言文,文质兼美,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意蕴兼备,又有基础的文言知识贯串其中,是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精华。但对于这些展现先人人文光辉、积淀前人智慧结晶、浓缩中华民族丰富情感的作品,学生大多表现出的是被动接触、勉强接受的学习状态。在学习中,不积极,不主动
期刊
当前,教师在作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作文的开头和结尾。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头能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就能吸引别人,第一眼就能赢得高分,而好的结尾,不但简洁明了,而且照应题目,揭示中心。这样的作文,尤其在考试作文中,由于阅卷教师在时间紧迫、阅卷量大的情况下,的确能吸引教师,在他们的批改中容易得到高分。由此,部分开头结尾精彩纷呈,主体却平淡无奇甚至东拼西凑、粗枝大叶的主体的作文,有时也能侥幸
期刊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在初中教材中一直被视为重点教读篇目之一。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将这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呈现给学生,使得他们有所获呢?以前我教读这篇课文,以教师的讲为主。尽管教学中有朗读指导,但最终是不过是为教师的讲解做一点准备,使讲课不至于对牛弹琴。尽管对学生有阅读方法的指导,但更讲究步骤的完整性,真正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尽管有教师的提问和师生之间的谈话和交流,但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渠
期刊
随着语文课改步伐的加快,语文教材的内容除了经典的古文言、诗词变化不大,现代文却更换频繁,甚至是大换血。这让许多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教师一时难以适应,刚熟悉的课文又换了,忙于新课文的熟识,占用不少的精力,真有点手忙脚乱。不过细细推敲,语文课文的共性还是不难找到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静制动、以不变应多变的“三步走”策略来应对新课文,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什么是“三步走”呢?  一、结合文体
期刊
某名师曾提到自己上课中的一段插曲,面对学生思维的迟滞,教师启发说:“你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学生哄堂大笑,教师不解,经询问后才明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学生还真是没有几个人见过猪,更别说满地满圈的猪跑了。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前几年流传的一个笑话,教师在绘声绘色地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了半天并无教师预料中的热列回应,面对教师的疑问,一个学生怯生生地问:“老师,什么是‘缸’?”是啊,什么是“缸”?观看红
期刊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也正因为思考,心灵才得以滋润,灵魂亦越发尊贵。作为教师,理应成为思想的先行者。  教学反思,正是教师呼唤真知、让自己越发深刻的不二法门。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教师对教学活动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目的是为了更成功地实
期刊